“中字頭”個股屢屢破淨:打新收益劇降,套利資金拋售底倉藍籌?

進入11月份以來,上證50指數創下近一年來新高,滬指也在積極衝關3000點,讓人意外的是,A股破淨個股在悄然上升。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11月19日,滬深兩市共有369只個股收盤價低於每股淨資產(剔除負值),佔全部A股股票總數的10.01%。在部分市場人士看來,近期A股打新收益劇降,市場生態驟變:一些打新活躍資金積極性下降,甚至開始拋棄原本做打新底倉配置的大藍籌們。

10只股票,就有1只破淨

股票的市場價格低於每股淨資產時就叫“破淨”。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滬深兩市共有411只個股最新收盤價低於每股淨資產,佔比10.01%。

《金證券》記者進一步統計發現,這411只破淨股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公用事業、交通運輸、採掘、銀行、建築裝飾等六大行業,從破淨程度看,長生退(0.16倍)、眾泰汽車(0.32倍)、ST銀億(0.38倍)、印紀退(0.39倍)、*ST北訊(0.40倍)、東旭藍天(0.41倍)、供銷大集(0.42倍)、ST天寶(0.44倍)、*ST天聖(0.47倍)、海航基礎(0.49倍)、ST新光(0.49倍)等個股破淨程度最高,市淨率均低於0.5倍。

在總市值過百億的“破淨股”中,國企佔比較多,甚至不乏績優藍籌和“中字頭”個股。比如“銀行系”中的華夏銀行(0.57倍)、民生銀行(0.61倍)、交通銀行(0.61倍)、北京銀行(0.64倍)、中國銀行(0.66倍)、中信銀行(0.69倍)、農業銀行(0.73倍)、光大銀行(0.74倍)、江蘇銀行(0.74倍)、浦發銀行(0.75倍)等;“藍籌系”中的寶鋼股份(0.68倍)、中國交建(0.73倍)、中國中鐵(0.75倍)、中國電建(0.76倍)、中國鐵建(0.80倍)、中國石化(0.82倍)、中國石油(0.83倍)、中國建築(0.87倍)、中國神華(0.99倍)等。

新股破發,打新資金斬底倉?

一般而言,市場中破淨股數量與行情走勢往往呈正相關,股市低迷時破淨股數量逐漸增多,市場向底部靠攏。比如,2018年10月大盤加速探底,滬指失守2500點整數關口,創4年新低。以2018年10月18日的收盤數據來看,兩市共有513只股票破淨(剔除負值),佔全部A股股票總數的14.43%。不過,隨後指數逐漸回暖,破淨股佔比也一路下滑,今年以來一直在10%以下。

據瞭解,破淨股大增的主要原因一般為市場調整中,不少公司下跌幅度遠超大盤調整幅度,因而造成破淨;不少上市公司過去幾年總資產規模擴張較大,破淨壓力隨之增大。但讓投資者費解的是,進入11月份以來,上證50指數創下近一年來月新高,上證指數也一度站上3000點,A股破淨個股數量佔比卻回到10%以上。

《金證券》記者接觸的滬上私募人士表示,除了以上兩大原因,今年以來新股供給加大,註冊制漸行漸近,一方面殼資源市場估值下降,不少ST公司面臨著退市壓力,這類公司連續下跌後造成破淨,推高了破淨股數量;另一方面,近期打新收益驟降,不少公司上市不久就面臨破發,讓不少打新套利資金望而卻步,“由於穩定的股價和股息,很多打新資金原本會配置大藍籌作為打新底倉,一旦打新積極性降低,他們理論上會減倉大藍籌,從盤面的表現看就是部分大藍籌一直陰跌,直至破淨”。

從記者瞭解的情況來看,11月以來科創板新股開始出現破發,部分新股首日收益創下最低紀錄,不少機構的“逢新必打”策略動搖,有機構甚至明確表示“放棄網下申購”。不過,前述私募人士也補充道,“目前打新收益雖然下滑得厲害,但還是有利可圖,多數資金對大藍籌只是減倉動作。”

當然,有市場人士也不以為然,表示外資入市比例不斷提升,對於投資經驗相對更豐富、投資行為相對更成熟的外資來說,低估值的龍頭企業更受青睞,藍籌股對於外資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另外,在A股現有政策下,打新仍需構建底倉,以滬深300為代表的藍籌仍是首選,一些資金仍在買入滬深300,尤其是低估值的價值藍籌,“目前大藍籌破淨主要是受限於市場風格,投資者仍可以在低市淨率個股中,尋找具有安全邊際和長期投資價值的藍籌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