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轉債“打新”怪象調查:單機構數百賬戶申購超萬億 1萬元註冊資本要買80億

火熱的可轉債“打新”,正在引發市場爭議。

3月4日晚,中信銀行(601998.SH、0998.HK)公佈400億元可轉債網上中籤及網下配售結果。本次網下發行期間共收到9630筆申購,有效申購數量為56.96萬億元,最終網下向機構投資者配售的中信轉債總計為103.62億元,佔本次發行總量的25.91%,配售比例為0.0181911336%。

早些時候的1月25日,平安銀行發行300億規模可轉債,多達4363戶的網下有效申購戶數和創紀錄的10.75萬億申購金額引發市場關注。相比平銀轉債0.08%的中籤率,此次中信轉債0.018%的中籤率凸顯投資者的狂熱。

不過,這些可轉債的發行,由於存在同一券商使用多達數百個證券賬戶參與申購的狀況,而頗受市場質疑。

當前,可轉債配售的規則一般是,在原股東優先配售後,採用網下對機構投資者配售、網上向社會公眾投資者發售的方式進行。不同發行人的網下、網上發行比例不同,如平銀轉債、中信轉債網下、網上發行比例為90%和10%。

其中,在網上申購部分,多個轉債發行文件約定,投資者參與可轉債網上申購只能使用一個證券賬戶。同一投資者使用多個證券賬戶參與中信轉債申購的,以及投資者使用同一證券賬戶多次參與中信轉債申購的,以該投資者的第一筆申購為有效申購。在網下申購部分,則無此規定,允許多賬戶申購,每個申購賬戶均設有上限。

“一家券商可以動輒用幾百個賬戶去申購,而其他公司則只能用個位數的賬戶參與;導致現在市場分為兩派,一派是券商,一派是非券商,雙方隔空攻訐罵戰,而前者的優勢是壓倒性的,”3月5日,一位國企固收投資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抱怨稱,“中信轉債這單產品,很多家券商都用上百賬戶參與申購,並且每個賬戶都以80個億頂格申購,中信轉債總共才發行400億,一家券商申購幾萬億,這明顯不符邏輯。”

但也有可轉債分析人士表示,可轉債多賬戶申購早已有之,並非新鮮事,資金實力雄厚的機構在網下申購肯定會有優勢。

3月5日晚,負責中信轉債承銷的中信證券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已經注意到這一情況。但,同一券商賬戶名稱背後可能是不同的出資方,如企業年金、專戶等,有可能是不同的管理人做出的投資決策。承銷方很難核查證券賬戶背後的情況。另外,企業現金、註冊資本不是同一個概念,承銷方沒有理由不配。

追捧可轉債

券商如此狂熱地追逐可轉債網下申購,源於其近期超高的回報率。

以廣發證券申購平安銀行可轉債(簡稱平銀轉債)為例,該券商通過204個賬戶申購平銀轉債,每個賬戶頂上限申購50億元,累計合併申購總規模超過1萬億元,遠遠高於本次平銀轉債發行總規模260億元。網下配售結果顯示,廣發證券單筆申購中籤金額為404.5萬元,累計中籤量達到82518萬元。而平銀轉債上市當天均價約114元,若全數賣出,即可獲利近1.16億元。也就是說,從申購日1月18日至上市時間2月18日,短短1個月內,該券商用8.25億元資金撬動了1.16億元的回報,單月回報率高達14%。

一般而言,可轉債的配售通常優先考慮原有普通股股東,剩餘部分再分配給其他投資者,進行網上和網下申購。而引發市場爭議的環節,出現在網下申購部分。

究其問題,一是機構多賬戶申購可轉債,二是一些被懷疑“殼公司”、註冊資本僅萬元的小公司頂格打新。

中信轉債發佈的《機構投資者網下獲配情況明細表》顯示,同一券商使用多個證券賬戶參與中信轉債申購“打新”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些賬戶通常頂格申購,即單個證券賬戶認購數量達800萬手,對應金額為80億元。

例如,渤海證券通過300個證券賬戶,每個證券賬戶有效認購數量800萬手,對應申購資金規模高達2.4萬億元,每個賬戶初步獲配1455手,總計獲配43.65萬手。按0.018%的配售比例計算,渤海證券可搶得約8億元規模的中信轉債。此外,東方證券通過272個證券賬戶,總計獲配約39.6萬手。東吳證券通過249個證券賬戶,總計獲配約36.2萬手;廣發證券通過198個證券賬戶,總計獲配約28.9萬手;國海證券通過140個證券賬戶,總計獲配約20.4萬手;東北證券通過105個證券賬戶,總計獲配約15.3萬手。

僅僅統計渤海、東方、東吳、廣發和國海5家券商自營賬戶的獲配量,即已達到183.95萬手,在網下配售1036.24萬手的總量中,佔比將近20%。券商利用眾多賬戶進行頂格配置,被許多投資人認為擠壓了其他類型投資者的“中獎”幾率。

前述財務公司人事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前,金融機構,尤其是證券公司,“可以在中證登開設大量自營賬戶,幾乎沒有限制,後來經過政策調整,金融機構開戶數量被限制為3個,但以前證券公司留下的很多老賬戶依舊可以使用”。

1萬元註冊資本申購80億

除機構頂格打新,還有註冊資本僅1萬元的公司參與頂格打新。

例如,中信轉債申購名單中,一家公司名為“招遠金百”,包括百果蔬加工、裝卸搬運、電子科技、酒業、乾洗、建材等不同名目等的22家公司,每家公司註冊資本僅1萬元、註冊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相同,但每家公司均頂格申購80億元中信可轉債。

又如,一家名為“杭州靈石商務諮詢”的公司,註冊資本100萬元,通過6個證券賬戶,也是每家公司均頂格申購80億元中信可轉債。

“資質較差的法人,也是頂格多賬戶打新,至少是脫離實際的。”一位可轉債投資人表示,沒有實際履約能力的小公司滿格打,但資管產品打新的規模不超過總資產。但這些小公司缺乏實際繳款的履約能力,一旦市場行情變差,就會放棄申購,主承銷就要包銷。

“小公司”頂格申購可轉債,在市場上行期可以獲利,但若遭遇市場震盪,也可能使得可轉債發行不利。而這也有先例,此前“17寶武EB”配售時,一些中標機構因缺乏足夠資金而棄購。

除上述中信轉債,機構多賬戶頂格打新其他可轉債申購中也同樣存在。

1月22日,平安銀行(000001.SZ)發佈可轉債配售結果。平銀轉債發行公告約定,投資者參與可轉債網上申購只能使用一個證券賬戶。平銀轉債有效申購數量達10.75萬億元,最終也存在同一投資者使用多個證券賬戶申購。

遺留問題待解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北京某券商自營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前,券商自營部門在中證登開設了大量獨立賬戶,後經調整,對券商賬戶的增量進行限制,但不清除存量,“這樣其實是損害了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權益,尤其是散戶。”

前述央企固收投資人士稱,希望監管部門“趕緊把這塊漏洞堵上,不能再讓證券公司用好幾百個賬戶去申購”。

還有市場人士建議,網下申購的模式可參照網上申購的穿透式監管方式,並將網上申購的規模從目前的10%左右上升至50%,讓更多公眾投資者得以參與。

前述央企固收投資人士續稱,監管部門還需將資管產品的嵌套申購模式一併堵上,“比如有10個億的資金,通過100個資管賬戶,每個賬戶放1000萬,然後都超額報量按照頂格去申請,申購規模就放大了一百倍。”

相關報道>>>

可轉債“水漲船高”:這邊年內暴漲超80% 那邊申購也火了!

5497倍!中信銀行可轉債申購倍數創新高

與可轉債申購擦肩而過?中信銀行400億發行8年來最高後市爆款再現?

可轉債打新靜水流深 1萬元註冊資本小公司玩轉80億申購

關注天天基金網微信號【tiantianjijin18】,每天為您提供基金交易、淨值、排行、資訊等全面理財服務,超5600只基金,申購費全面1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