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田淑霄中醫臨床經驗——脈診原理、脈象的動態變化

李士懋、田淑霄中醫臨床經驗——脈診原理、脈象的動態變化

脈雖紛紜多變,但只要理解脈象形成的原理及影響脈象變化的因素,對諸脈也就能瞭然胸臆,不為所惑了。

脈的形成原理,一言以蔽之,乃氣與血耳。脈乃血脈,賴血以充盈,靠氣以鼓盪。正如《醫學入門》所云:“脈乃氣血之體,氣血乃脈之用也。”所有脈象的諸多變化,也都是氣血變化的反映。氣為陽,血為陰。氣血的變化,也就是陰陽的變化。誠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氣血,是打開脈學迷宮的鑰匙,倘能悟徹此理,則千變萬化的各種脈象,可一理相貫,觸類旁通,而不必囿於眾多脈象之分,劃地為牢,死於句下。恰如《脈學指南》雲:“上古診脈,如浮沉遲數等,名目不多,而病情無遁。後世臚列愈夥,指下愈亂,似精反粗、欲明反晦,蓋求跡而不明理之過也。”《診家樞要》亦云:“得其理,則象可得而推矣。是脈也,求之陰陽對待統系之間,則啟源而達流,因此而識彼無遺策矣。

(一)氣的變化對脈象的影響

1、氣盛 氣有餘,則鼓盪血脈之力亢盛,氣血必動數而外湧。氣血外湧,則脈見浮、洪、實、大、長、緩縱而大等象。氣血動數,則脈見數、疾、躁、促等象。

2、氣鬱氣為邪阻,氣機不暢,或情志拂逆,氣機鬱滯,則氣不能暢達以鼓盪血脈,脈見沉、伏、牢、澀、遲、細、短、結,乃至厥。氣機不暢,陽氣不得敷布,經脈失卻陽氣之溫養,致收引拘急,脈見弦、緊、細、澀等象。此等脈象,貌似不足,實則乃邪氣亢盛所致。其與虛脈的鑑別,在於按之中有一種奔衝激盪、不肯寧靜之象,與虛脈之按之無力者異,這就是以沉取有力無力分虛實。

至於病機相同,為何脈象有沉、伏、澀、短、遲等不同的區分?這是由於氣機滯塞的程度、部位不同,引起氣機滯塞的原因不同,因而同一病機,產生不同的脈象。脈雖各異,而理卻相通。

3、氣虛 氣虛無力鼓盪血脈,則出現脈來無力的緩、遲、微、弱、潘、代、小、短、澀等脈象。氣虛不能固於其位,氣浮於外而脈浮,可見浮、虛、散、扎、微、濡、革等脈。虛,則虛以自救,奮力鼓搏,脈可數,然按之無力。愈虛愈數,愈數愈虛。若氣虛極,脈失柔和之象,亦可見強勁堅搏之脈。此乃真氣外洩,大虛之脈,不可誤認作實脈。

(二)血的變化對脈象的影響

1、血盛 血為邪迫,奔湧激盪,血流薄疾,則脈見滑、數、疾、促等象。血流奔湧於外,則見脈浮、洪、實、長等象。

2、血瘀 由於邪阻、氣滯,血行淤泣,脈道不利,則見沉、伏、牢、澀、細、小、短、促、結等。

3、血虛 血虛不能充盈血脈,則脈細、小、濡、短、澀等。血行不繼,則脈歇止而見促、結、代等。血虛不能內守,氣失依戀而外越,則脈見浮、虛、微、扎、革、散、動等。血虛經脈失於濡養,則脈拘急而弦。

為了論述清晰,故將氣與血分別論述。氣與血的病理變化,雖有所側重,但往往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氣血是脈象產生和變化的基礎。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脈象的動態變化

古人對各種脈象,做了很多規定、描述,而且列舉了很多形象的比喻,使後人能對各種脈象有個清晰的概念,可謂用心良苦。我們學習脈診,不僅要了解各脈脈象的界定標準,準確地認脈,而且要掌握脈理及其所主的病證。能正確地識脈,還要以辨證的觀點動態地辨脈。各脈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互相聯繫,有著不斷的動態變化。掌握了這種動態變化的規律,就可活潑地看待各種脈象,守繩墨而廢繩墨,駕馭整個疾病進程及脈象的各種變化,隨心所欲不逾矩,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例如,風溫初起,脈可沉而數,可用升降散、銀翹散之類。隨著鬱熱的亢盛,熱鬱極而伸,淫熱於外,則脈由沉數變成浮數。熱邪進一步亢盛,激迫氣血外湧,脈由浮數變為洪數,可用白虎湯治之。熱邪亢盛而傷津耗氣,則脈由洪數變為扎數,可用人參白虎湯。若氣被壯火嚴重耗傷,則脈由扎而轉龐大乃至散,可用生脈散。若正氣浮越而脫,則可由陽證轉為陰證,脈轉為沉微欲絕,可用參附湯、四逆湯回陽救逆。若熱邪由衛分逆傳心包,脈見沉數而躁急。若熱傳營血,陰亦耗傷,則脈見沉細數而躁急。溫病後期,邪退正衰,肝腎陰傷,脈轉為細數無力。若陰竭陽越,脈又可變為浮大而虛。陽越而脫,轉為陰陽雙亡時,脈又可沉細微弱。

再如,氣機鬱滯,氣血不能暢達以鼓盪血脈,隨鬱滯的程度不同,脈可逐漸轉沉,進而出現沉、弦、遲、澀、細、短、結、伏,乃至脈厥。這些雖是各不相同的脈象,但由於病機相同,可知上述諸脈是有機聯繫的,是一種病機動態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程度所出現的不同變化。這樣就可以將諸脈以一理而融會貫通,就可由守繩墨而廢繩墨,辨證地、靈活地看待各種脈象,而不必機械、刻板地死於句下。

.“欲達到守繩墨而廢繩墨的境地,就必須瞭解脈理。理明自可判斷各種脈象的意義,進而"判斷病證的性質、病位、程度。掌握脈理的關鍵,在於氣血的相互關係及變化規律。

李士懋、田淑霄中醫臨床經驗——脈診原理、脈象的動態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