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祕:淺談城市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城市在戰爭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城遺址,是距今4300多年的糧臺古城遺址,所以說,我們的祖先修築城牆,已經有了4300多年的歷史了。從最初的用板築的土牆,發展到高大的磚牆,在這封閉的城牆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政治經濟中心,而這些政治經濟中心,也就是這一片土地上最重要的指揮中樞,起著協調各方的作用。

在戰爭中,攻破、奪取這一個個政治經濟中心,消滅敵方的指揮機關與軍政首領,瓦解敵方的抵抗,歷來是亙古不變的軍事準則。特別是一些國家的國都與省會,由於它們本身就是國家政權和敵方政權的象徵。所以,攻下了這些城市,就等於摧毀了地方的政權或者宣告一個國家的覆滅;而堅守住某個重要的城市,則表示著某一部分政治權力的存在,這方面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進攻和防守城市在軍事鬥爭上還有著特殊的意義。

歷史探秘:淺談城市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作用

雁門關

首先,從戰略眼光上來看,城市往往都是有關全局或者一個地區的戰略要地,要麼控制著交通要衝,要麼控制一大片地區的經濟命脈,成為了人們常說的“兵家必爭之地”,對整個戰局起著支撐點的作用。所以,對於一座城市的攻守來說,不僅具有一次戰役的意義,還在戰略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遼西走廊的山海關為例,我們從它的地理位置中可以發現,它揹負燕山,面臨渤海,再加上週圍歡喜嶺等地的防禦工事,使其能夠控制從東北進入華北的狹長通道,是東北與華北之間的兵家必爭之地;再如位於陝西與河南交界處的潼關,它左臨黃河,右靠華山,即是出入關中平原的通道,又是長安東面的屏障。除此之外,還控制著陝西和山西之間極為重要的黃河渡口風陵渡,數千年來,一直是西北與中原之間兵家必爭之地。

再比如陝西的關中,城市雖然不大,但它的地理位置卻非常重要,位於川、陝、鄂的交通要衝,在戰爭時期,如果要想從北面進入四川,不取得北面是不可能的,而想要守住四川的北大門,則必須要保住漢中,

“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歷史探秘:淺談城市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作用

對於漢中的重要性,宋代將領張浚也說道:

“漢中實形勢之地,前控六路之師,後據謠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

所以,關於對漢中的爭奪,無論是戰國時期的秦國還是三國時期的魏蜀兩國亦或是南宋時期的金元兩國,都在這裡展開了長期而又激烈的爭奪。

所以說,在戰爭中,這些城市在哪一方手中或者被哪一方先攻佔,哪一方就在這一地區取得了控制權。這就是城市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它的戰略地位是十分明顯的。

歷史探秘:淺談城市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作用

其二,在戰爭中,城市的除了被進攻之外,最突出的當屬防守功能。對於一些指揮高明、防守能力出眾的將領來說,在城市的防守中,他們能夠以城市為依託或者發揮城市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函谷關),在敵人興兵來犯時,也可以大量殲敵或者牽制大量的敵軍。

以昆陽之戰為例,公元23年,著名的“昆陽之戰”爆發。以王莽為首的42萬軍隊和劉秀所率領的由赤眉、綠林農民起義軍組成的八九千人展開了對峙,由於王莽軍人數眾多,所以只有八九千人的農民起義軍不得不集中在昆陽城內,暫避鋒芒,堅守不出。隨後,王莽軍以10萬之眾將昆陽“圍之數十重,列營百數,雲車十餘丈”。在此過程中,王莽指揮軍隊用挖地道、衝車等多種辦法攻城,均無功而返,被城內守軍依次擊退。由於在昆陽城下牽制了大量的敵軍,這也為劉秀衝出包圍,出去搬救兵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另一方面,由於昆陽城久攻不下,王莽軍士氣大減,大多數士兵已經厭倦了這樣沒有效果的攻城方式。

歷史探秘:淺談城市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作用

所以,當劉秀組織的“三千敢死隊”從外部進攻時,城內農民軍在聽到消息後,立即殺出,裡應外合,“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王莽軍大敗,這就是著名的昆陽大戰。

縱觀整個戰場局勢,我們可以發現,一萬多農民能夠與數倍於己的敵人戰鬥,並且擊敗敵軍十萬餘人,這一仗之所以取勝,關鍵在於昆陽的堅守挫傷了敵軍的士氣,十萬多人攻打一個一萬人不到守衛的城池,用盡了各種辦法,卻始終沒攻下來,這對王莽軍士氣的打擊是巨大的。所以,這場戰爭,對於農民起義軍來說,由於堅守住了城池,變被動為主動,再從外線組織兵力,裡外夾攻,最終反敗為勝,創造了我國戰爭史的奇蹟。

歷史探秘:淺談城市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作用

昆陽之戰示意圖


其三,城市在戰爭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戰爭的後勤基地。在戰爭中,糧食、錢財、武器基本是都是聚藏在城市之中,對於一些戰略位置比較重要的城市,則必然儲存著大量的糧食、衣物等後勤用品,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旦城市被圍攻,則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一邊堅守,一邊等待救援,不至於被圍困之死。

關於城市的後勤作用,正如《尉繚子·守權》中所說:

“豪傑雄俊,堅甲利兵,勁弩強矢,盡在郭中,乃收窖廩毀折而入保。”

意思就是:戰爭一旦開始,各種人才、兵器都在城中,郊野的糧食儲備也都被聚集在城中。

所以,從物資供應這一方面來說,城市就是各種軍事行動的主要支撐點。守住了城市,不僅保住了自己軍隊的物資供應來源,而且也大大削弱了地區在這一地區的物資來源,尤其是在一些進行了堅壁清野的地區,如果長時間拖下去,對於圍困的一方肯定不利。而攻克了城市之後,也就等於是摧毀了敵方的物資來源,並將地方的各種物資變為自己的供應來源,以保證自己軍隊的補給。可以說,在古代戰爭中,對每個較大城市的攻與守都含有上述的目的在內。

正因為城市的攻守在古代戰爭中有以上所說的這些重要作用,戰爭雙方將城市的攻守往往成為古代戰爭的焦點,一系列城市的攻守戰也就成了古代戰爭的主線。

歷史探秘:淺談城市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筆者在這還要說的一點是,我國古代戰爭中,關於城市的大規模攻守作戰,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

因為戰國之前,一般是不主張攻城的,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春秋時期的兵器、工具等比較落後以及經濟力量的不足,不足支撐作戰雙方展開大規模的攻堅戰,所以這一時期並不主張攻城;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春秋以前和春秋時期的城市本來就不多,而且不大,兩國或兩族之間的戰爭一般野戰,所以也不重視攻城,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春秋初期。

從戰國初期開始,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經濟的發展,大規模的城市開始相繼出現。

如《戰國策·趙策》中說道:

“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

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戰國以後的城市規模越來越大。

所以,我國古代戰爭中重視城市的防守,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

參考資料:《戰國策》《中國古代軍事》等相關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