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所有的武將都願意嗎,有沒有不同意的?細節如何?

青青子衿Tom


提問者沒弄明白一個事情,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釋的是自己一幫親信的兵權,而不是把所有武將的兵權都釋了。試想想,如果把所有武將的兵權都解除了,那豈非跑步進入沒有戰爭的大同世界麼?

第一,宋太祖為什麼要釋兵權?

宋太祖是經歷過五代亂世,儘管後來自己發動陳橋兵變當了皇帝,但是在那個“城頭變幻大王旗”時代,今天當皇帝,明天可能就死於非命了。如何讓皇權長久,如何讓政權免於遭巔覆呢?宋太祖便向著名的文臣趙普請教。

宋太祖問:“自唐末以來幾十年時間裡,帝王之家換了八個姓,混戰不停,百姓流離失所,這原因何在呢?我想要平息這些混亂,使國家能長治久安,不知有何良策呢?”

趙普答道:“國家陷入混亂,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藩鎮的權力太大,致使君弱臣強。若是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奪藩鎮之權,控制其錢糧,收其精兵,把財政、軍權控制在朝廷手裡,天下從此安定矣。”

趙普的矛頭直對準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當時大宋帝國最重要的武裝力量,是兩大禁軍,一為侍衛司,一為殿前司,分別由石守信、王審琦當統領。除了石守信、王審琦之外,宋太祖以前一幫結拜兄弟也多佔據軍隊重要職位。趙普認為這樣後患無窮,勸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調離禁軍,另授他職。

宋太祖不以為然地說:“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我最瞭解,他們必定不會背叛我的。”

趙普回答道:“臣也不擔心他們造反。只是以我的觀察,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沒有統御之才,恐怕難以制服他們的部下。萬一部下想造反,他們也會身不由己的。”

這句話說,令皇帝趙匡胤如夢初醒。既然自己可以背叛後周而當皇帝,別人為什麼不能背叛你呢?於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第二,宋太祖要釋誰的兵權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針對的,主要是自己的一幫結義兄弟與親信,皆是禁衛軍之首領。

一個人,無論他多麼如何才華蓋世,也不可能單槍匹馬奪取天下的。在宋太祖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他需要盟友與支持者。趙匡胤自投軍以來,便想方設法拉攏一批人,團結在他周圍。他甚至採用拜把兄弟的方式,與九人結為生死弟兄,這九人分別是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楊光義、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這十個拜把兄弟又稱為“義社十兄弟”,其中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等人都參與了陳橋兵變,成為大宋帝國的開國功臣。除了義社十兄弟之外,趙匡胤在禁軍中的親信還包括慕容延釗、韓令坤、高懷德、趙彥徽、張令鐸等人。

沒有殿前禁衛軍的支持,趙匡胤就不可能當上天子。坐上龍椅後,趙匡胤把殿前禁衛軍副點檢慕容延釗提拔為點檢,以韓令坤出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對於禁衛軍在政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趙匡胤比誰都清楚。他們的實力足以左右政局,甚至可以再度發動政變奪權。慕容延釗與韓令坤雖是宋太祖的親信,但終究比不上結義兄弟親。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罷免慕容延釗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罷免韓令坤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之職,改任成德節度使。殿前都點檢一職不再設,而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一職則由結義兄弟石守信擔任。

此時殿前、侍衛兩支禁衛軍的重要頭目如下: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馬步軍都虞侯張令鐸、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步軍都指揮使趙彥徽。在這些重要頭目裡,石守信與王審琦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趙匡義是親兄弟,其他將領雖無結義,卻也都是故交,情同兄弟。

在聽了趙普一番話後,這些結義兄弟、親信便成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對象。

第三,“杯酒釋兵權”為什麼成功?

按理說,即便是皇帝,要解除將領的兵權也不是容易的事,搞不好就會發生兵變或政變,特別是宋朝剛從五代走來,大家都把兵變當作司空見慣的事了。那麼,宋太祖為什麼會成功呢?

宋太祖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不在正式場合以正式的方式來剝奪諸將的兵權,而是故意在私人宴會上、故意在半醉半醒之間暗示諸將。既傳達自己的意思,又顧及、保全兄弟們的情面,不採取強制手段,而是讓兄弟們主動交權。

情形是這樣的:趙匡胤在皇宮設宴,宴請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高級將領。雖然現在有君臣之別,但兄弟情分尚在,喝起酒來,其樂融融。喝到酒酣時,趙匡胤忽然長長嘆了一口氣。石守信等人一見,問道:“陛下為何嘆氣呢?”

趙匡胤說:“我若不是依靠在座諸位,今天豈能坐在天子的寶座上。可說實話,天子也不好當啊,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樂呢?我從早到晚,沒有一刻能高枕無憂啊。”他裝作半醉半醒的樣子,道:“你們問這是為何,其實並不難知,誰不想坐我這個位置。”

石守信等人一聽大驚,紛紛下跪道:“陛下何出何言?如今天下已定,誰敢復有異心?”

宋太祖道:“我知道在座各位不會有異心,可是假若你們部下有人貪圖富貴,若有一天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就算想不幹,又怎麼做得到!”

我們看,宋太祖講的話是非常巧妙的,語言藝術是非常高的。他一方面表示我對在座諸位是信得過的,另一方面又表示,你們是信得過,但你們的部下就不好說了。

石守信等人魂飛魄散,道:“我等雖然愚昧,卻斷斷做不出這等事。望陛下開恩,給我等指示一條活路吧。”

趙匡胤順水推舟說:“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人人都想要富貴,無非是為了多積累金錢,可享受歡娛,也讓子孫後代不致於貧困。各位何不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購置些良田大宅,也好為子孫留一份產業。同時也可以多置些歌女舞女,每天可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我與各位結為親家,從此君臣之間,兩無相猜,上下相安,這樣豈不是很好嗎?”

這些禁衛軍首領都不是傻子,一下子就全明白了。他們的權勢太大,皇帝是不放心了。說實話,皇帝能這樣把心裡話講出來,也確實是把他們當作自家兄弟,總比背後找藉口一一滅口強吧。誰也沒有據理反駁,只是叩頭謝恩。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斌等人陸續來了,紛紛遞交辭呈,稱身體有疾,要求自行解除兵權。趙匡胤當即批准辭呈,並下令重賞這幾名將領。

一杯酒,就解去大將們的兵權,趙匡胤果然老謀深算。

第四,諸將為何事後也不反叛呢?

其實,削奪兵權確實不是容易的事。這些將領雖然表面辭去禁軍的職務,但是影響力猶存。那麼,宋太祖做了什麼,讓他們忠心耿耿不反叛呢?


首先,宋太祖雖然“杯酒”釋去諸兄弟、親信的兵權,但並不是剝奪他們的所有權力,而是讓他們去當地方節度使。石守信被任命為天平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

大家知道,唐代以來,節度使是地方實權人物,兵權很重的。但是宋太祖委任的這些節度使,是沒有軍職的,但是表面上看過去還是很風光的。由於石守信與宋太祖關係密切且屢建戰功,皇帝還是特別照顧他的面子,保留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一職,但也不過掛名罷了,不再過問禁軍事宜了。顯然,宋太祖也是有些策略的,對於石守信這樣的巨頭,還是慢慢來,不能一下子打壓太厲害。

諸將沒反叛的另一個原因,是宋太祖為了籠絡他們,與他們結為親家,拉近關係。宋太祖長女昭慶公主嫁給王審琦之子,次女延慶公主嫁給石守信之子,妹妹燕國長公主嫁給高懷德,弟弟趙匡美娶了張令鐸的女兒。大家看看,通過一個姻親關係網,就把這些兄弟給籠絡了。

由此可見,宋太祖的手腕是非常高超的。


君山話史


其實,杯酒釋兵權只不過是杜撰而已。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在當皇帝的第二年的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叫來了當初跟著他打天下的幾個結義兄弟來家吃飯,他們分別是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司副都點檢——高懷德、殿前司都指揮使——王審琪、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虞候——張令鐸、侍衛親軍司步軍都指揮使——羅彥環等。他們都是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始作俑者,大宋政權建立以後,他們也都成為了重要的高級軍事將領。

而趙匡胤將這幾人叫來以後,就一陣牢騷,說自己多麼的不容易,這個皇帝都是你們當時硬加在我身上的,如今都沒有了退路。可若是有一天,你們手底下的親信也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會不會也起來把我轟下臺。

這哥兒幾個一聽皇上說出這樣的話,趕緊撲倒在地,誓死效忠長效忠短的。

但其實,正史上並沒有這一段事件的記載。

“杯酒釋兵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真宗年間的大臣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裡。後來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也記錄了“杯酒釋兵權”,但事件發生的時間卻與王曾不一樣。史學家考證,這是因為司馬光發現王曾記錄的時間有漏洞。再後來,李燾編寫《續資治通鑑長編》,綜合了王曾和司馬光的紀錄,並且對故事情節又豐富了一下,於是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

關於這段假歷史是如何演變的,史學家們找到了源頭。說某天,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突然找到趙匡胤,建議他立即撤掉石守信和王審琪。趙匡胤不以為然,說這是我的義社十兄弟,不會對不起我。趙普說,他們自然不會,但是他們的手下呢?這兩人根本管不住他們手下!趙匡胤還是覺得趙普小題大做,他說,區區下屬,他倆還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對他們很器重!

趙普冷冷一笑: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嗎?周世宗難道不器重手下嗎?這句話立刻戳中趙匡胤的命門,自己當年不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嗎?自己還不是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嗎?於是冷汗直流,於是,罷免石守信、王審琪。

這就是故事最早的影子,這裡面只有石守信和王審琪,後來人越加越多,而 “杯酒釋兵權”的這些人當中,資歷最老、地位最高的是高懷德,為什麼把他的名字放在石守信的後面,原來,最初根本沒有高懷德的事。

自唐朝藩鎮割據後,短短五十年,中原成了皇帝流水線,都是武將惹的禍。所以遏制武將的軍權是趙匡胤必須要做的,否則趙宋步前朝後塵將不可避免,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歷史背景。

但是,趙匡胤不可能,實際也沒有一次性就免掉這麼多高級將領,而是有計劃分步驟地改革中央軍隊編制,伴隨編制改革,一步步將這些高級將領調出中央軍。靠一次喝大酒解決這麼大問題,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儘管故事是假的,但它的內核卻是真的。這種處理方式比較貼合趙匡胤寬仁的性格,也符合當時的歷史要求(當時趙宋天下還未統一,還需要這些將領發揮作用,後來的戰爭中,這些被調任節度使的兄弟們,多次回到中央重擔舊職。)。

回過來看一下這個故事,“杯酒釋兵權”更像是趙匡胤與武將們達成的一個君子協議,一個心照不宣,君臣間相互保全的默契,一個以國家利益為重,彼此共榮的契約。





史曼羅


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武將都同意的。大丈夫怎可一日無權。

而這個不同意的人則叫羅彥環,這個觸怒龍顏的人不僅沒有因此而受到降罪,甚至還更加的被重用了。

而另一位同意交出兵權的名將張永德卻被保留了兵權,甚至還被趙匡胤派去統領禁軍。

造成這種差異化對待的原因,自然是趙匡胤對二者的信任與二者對趙匡胤的忠心耿耿。

趙匡胤的開國組合,黃袍加身,也害怕以後會出現這種局面。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的皇帝是造反得來的。在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有九位將領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幫助趙匡胤取得了天下。

因此,趙匡胤投桃報李,在成功取得國家大權之後,也對他們進行了封賞。

共患難易,同享福難。

在上位之後,趙匡胤自然也是害怕自己曾經的兵變被複刻,因此,趙匡胤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這幾位大將起了疑心。

如果他們改日也被黃袍加身,這又該如何是好呢?

不過趙匡胤和朱元璋卻不是一樣的人,趙匡胤本身就是一個英雄豪傑,還是非常的有義氣的,因此他覺得雖然自己真的不想給這幾位將領權利,但是仍然可以讓他們功成身退,回家做一個富家翁。

杯酒釋兵權

因此趙匡胤就請來了這幾位大將喝酒,直截了當的說開了這個問題。而眾位將領自然也是深感其義,火速的放棄了自己的兵權,似乎君臣相得。

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名叫羅彥環的將領卻對此沒有任何的興趣,他堅決拒不交權。也因此而成為了9名將軍裡唯一一個保持著兵權的人。

作為趙匡胤的近衛統領,他一直以來都皇帝的深得信任,因此趙匡胤也沒有因此而責罰他,繼續讓他做自己的近衛統領。

而張永德作為一名開國大將,也沒有被要求交出兵權,這是因為張永德有著赫赫的戰功,而且對趙匡胤也特別的忠心。

在趙匡胤準備到北方巡視的時候,就讓張永德鎮守了後方,他也並沒有失去權力。

因此,杯酒釋兵權只是一次關乎於信任感的遊戲罷了,信任的依舊統兵保衛趙家王朝,而皇帝有所疑慮的早晚都會下馬。


說古明今


“杯酒釋兵權”也只是一個歷史典故,真實的歷史沒有那麼簡單,要複雜很多,既然有那麼多武將,當然也就有不願意的人,不願意順從趙匡胤的下場可以想象,下邊我就這個有趣的歷史典故來講一講。


一、趙匡胤的黃袍加身

原本趙匡胤是周世宗的手下,周世宗對趙匡胤十分欣賞,封官加爵,一切可以給趙匡胤的榮譽都在所不辭。

可是趙匡胤手下有一群好兄弟,大家一起風裡來雨裡去,感情深厚,這天,趙匡胤奉命出去作戰。與兄弟一行人來到陳橋,兄弟們建議趙匡胤直接黃袍加身,取而代之,可是趙匡胤覺得那樣做不太仁道,不同意。

當晚,趙匡胤睡去,等他醒來時驚奇的發現自己已經黃袍加身,兄弟們跪拜要求趙匡胤稱帝,沒辦法,趙匡胤就這樣在手下的擁護下莫名其妙成為皇帝。


二、杯酒釋兵權

由於趙匡胤的皇帝是這樣得來的,所以趙匡胤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這天,趙普找到趙匡胤,跟他提建議說手下那些兄弟要謹慎一點,不要讓他們肆意妄為。

趙匡胤有些莫名其妙,難道我的兄弟什麼為人我還不清楚麼?我相信他們肯定不會做對不起我的事情。趙普話鋒一轉,你的兄弟你放心,可是你兄弟的兄弟你又如何管得住呢?

趙普的話戳到了趙匡胤的痛處,他立即明白趙普的意思。於是就邀約幾個兄弟來一起吃頓飯,好好聚聚。


當天晚上,石守信(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殿前司副都點檢)、王審琪(殿前司都指揮使)、張令鐸(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虞候)、羅彥環(侍衛親軍司步軍都指揮使)等兄弟幾個紛紛受邀參加酒席。

趙匡胤好酒好菜招呼大家,哥幾個喝得不亦樂乎,酒至酣處,趙匡胤開始步入正軌:

人生如白駒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籓,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

大概意思就是說時間匆匆流逝,大家都老了,還不如釋兵權回家好好養老,美女金錢豪宅香車我都給你們提供,你們在家好好安享晚年吧。

眾兄弟一聽,瞬間明白趙匡胤的意思,紛紛表示願意將兵權交出來,只有兩個人不願意交兵權,這兩個人分別是羅彥環與張瓊,後來兩人結局迥然不同,前者為人機靈得以善終,後者嬌縱任性得罪了石漢卿,遭到誣陷治罪,最終沒有得以善終。


幾人交出兵權之後,趙匡胤就把大家安排到相應地方去做節度使安享晚年,還為了更好的安撫人心與籠絡大家,就給幾位兄弟分別聯姻,將自己的女兒什麼的嫁給他們,防止幾人當節度使不老實。


結語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年代,可以說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絕對算得上是一種相當聰明的處理方式,要不然換做一般的皇帝,就是該殺的殺,該貶的貶,定將鬧得雞飛狗跳!



嗔痴歷史觀


一個朝代,一個傳奇,一個皇帝,也是一個傳奇,而這個傳奇,卻是人人看去,卻各有各的不同感受。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如此,有人說他忘恩負義,有人說他寬厚仁慈,一個同樣的人,在不同人的眼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

趙匡胤行武出身,歷後漢、後周,受周世宗柴榮的青目,由一名低級軍官,成為了後周禁軍最高長官殿前司都點檢,柴榮英武,有匡復天下之志,但半途病死,功敗垂成,臨終託孤,文託範質,武託趙匡胤,但趙匡胤最後變卦,以武力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宋朝,有人因此說趙匡胤忘恩負義。

然而,趙匡胤奪取政權,卻非刀劍開路,血灑宮闈,而是上位之後,善待柴氏妻兒,且以丹書鐵券相賜,保護其世代富貴平安,算是有點惻隱之心,有人因此說他還算仁慈,儘管這種仁慈是他奪人孤兒寡母富貴天下之後。

那麼,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有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說起來,趙匡胤釋武將兵權,倒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有一塊心病始終在困擾著他,那就是五代以來輪番上演的兵變慣性如何扭轉,因為武將權力太大,他們如果長期掌握了中央禁軍的兵權,或者地方兵權,很容易擁兵自重,容易作亂。所以,趙匡胤為些茶不思,飯不想,睡不安穩。如何杜絕此類事件的重演,是他上臺後的當務之急。

他曾召來趙普問道:“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換了8姓12個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塗炭,如果要保持國家長治久安,有什麼好辦法呢?”

可見他心思之重,心態之焦。

趙普建議:收兵權。

於是,在961年七月,趙匡胤設宴招待諸將。酒酣之時,趙匡胤卻悶悶不樂起來。石守信等人忙問原因,趙匡胤說:“如果不是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們的功德,我銘記於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卻常常難以入睡,還不如做個節度使快樂。”

石守信等人納悶,忙問為何。

趙匡胤說:“其中緣由極易知曉,做天子如此風光,天下誰人不想?”石守信等人聽到皇帝話中有話,頓覺氣氛不對,均表示不敢懷有異心。不料,趙匡胤卻說:“縱使諸位無異心,若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怎麼辦?”

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分明是懷疑他們有奪位之心。他們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後果很嚴重,趕快請皇帝指點明路。

趙匡胤見時機成熟,直截了當地說:“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銀,厚自娛樂罷了。你們何不釋去兵權,購買良田,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又多置歌兒舞女,飲酒作樂,頤養天年。如此,我們上下相安,豈不為好?”

石守信等人跟隨趙匡胤多年,深知他這番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第二天,石守信等將領便紛紛上書,稱自己有病在身,請求解除兵權。趙匡胤十分高興,立即同意,賜予他們大量金銀財寶,和節度使官銜。之後,又與這些將領結為兒女親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那麼,“杯酒釋兵權”,武將都願意嗎?有沒有不同意的?

皇帝在上,誰敢?!


帝國的臉譜


“杯酒釋兵權”只不過是君臣之間一次彼此妥協而已,武將們當然不願意握在手裡的實打實的兵權,皇帝更不希望臥榻之側容得別人酣睡。

既然如此,雙方彼此都在等對方服輸。當然走上了皇位趙匡胤是不願意將自己的這塊蛋糕輕易與別人分享的,作為擁立趙匡胤走上帝王的武將們現在就等著這家上市公司分紅呢。雙方就這樣僵持著,作為皇帝的趙匡胤不得不主動出擊,快刀斬亂麻,儘早結束這樣尷尬局面。




“杯酒釋兵權”的酒宴其實就是一次雙方最後的攤牌會。皇帝老趙也飽含深情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弟兄們,你們這樣手握軍權我老趙就是心裡不踏實;這樣長期下去,總有一天我老趙是會忍不住動手的。”老趙的不按套路出牌,一下子讓剛才氣氛融洽的場面頓時尷尬起來。作為手握兵權的石守信等人一聽就知道要攤牌了,不過沒有想到是以這種方式開始的。諸將們連忙表態,“老大啊,是老天讓您當皇帝,作小弟的只是跟在您後面喝點湯,怎麼敢造反呢。”

老趙繼續說到:“得了吧,兄弟們;哥哥我當初和你們一樣,現在不就黃袍加身了;世事難料,誰能保證的了了”。諸將一聽,心頭一緊,想到:“今天這二百斤不會就交代在這了吧;趙大啊,趙大,沒看出來啊,說動手就動手了,怎麼一點都不含蓄呢。”但是話還是要說的,“既然這樣,大哥,您是皇上,您說怎麼辦?”“是啊,大哥,弟兄們可是心裡向著您的吶!”“大哥,弟兄們也不容易啊!”就這樣大家七嘴八舌的說了開來,可諸將誰也不敢撕破臉皮,畢竟看樣子,說不定外面就埋伏著趙大的刀斧手呢。

趙匡胤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說道:“我老趙能當上皇帝,全靠弟兄們的支持。弟兄們真心對我,我老趙也不是不仁不義之人。”然後,趙匡胤聽了一下,用餘光掃視一下全場。諸將心裡一千匹那個什麼馬奔過,瞅著趙匡胤。趙匡胤繼續說到:“兄弟們,跟著我,無非就是為了有肉吃,有酒喝。這樣只要弟兄們交出兵權,我老趙保證弟兄們,繼續做好富家翁,根本不用移民,票子、房子、車子、女子樣樣管夠。當然,弟兄們可以不要,那隻能是刀子了。”

話既然到這個份上了,諸位手握軍權的將領們,也不能再說什麼了。紛紛表示,大哥就是大哥,想的就是周到,兄弟們當然聽大哥的了。於是,第二天朝會上,石守信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罷去禁軍職務,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

當然,趙匡胤還是講義氣的,兌現了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把張令鐸的女兒嫁給三弟趙光美。把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後,從此再不授人。


蘇紀龍侃史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種開國功臣最後參照殺戮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這主要是因為開國將帥嚴重威脅到皇權或者是皇權的繼承問題。歷來解決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大殺功臣,如朱元璋;一種是留下權臣,如李世民,但是這兩種都不是最佳的辦法,趙匡胤就選擇了一種比較和平分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是陳橋兵變篡奪後周的天下,被黃袍加身成為皇帝,而促成他完成這一行動的主要人員都是“義社十兄弟”的成員。等到趙匡胤坐穩了地位,他也開始擔心自己的地位收到威脅,便以天下動亂不安的緣由請教當時的丞相趙普,趙普認為是“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所以消除威脅的辦法就是”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

不久之後即公元961年,剛剛登基不滿兩年的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召集自己的一幫兄弟吃飯,酒喝到正起勁,趙匡胤就開始了自己的表演。最後傳達的意思是,你們這些人手握重兵,雖然對我很忠心,但是我擔心你們手下的人對你們同樣來個黃袍加身。那些大將一聽,酒都醒了,第二天就都跑到趙匡胤那你交了兵權,這便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有後人杜撰的情況,但是趙匡胤手下的這幫將軍的確將兵權交出來了。

中主要的幾個掌管兵權的人在後來的情況如下:

石守信:北宋建立後,率軍討平李筠、李重進叛亂,出任馬步軍副侍衛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等職。公元961年趙匡胤解除宿將兵權,石守信改任天平軍節度使,雖保留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軍職,“其實兵權不在也”,第二年石守信自己上表請求解除兵權,被免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之職,專任天平軍節度使。

王審琦:北宋建立後為殿前都指揮使、兼任泰寧軍節度使。公元961年王審琦被迫交出兵權,出京任忠正軍節度使。

高懷德:北宋建立後,為殿前副都點檢,移鎮滑州,充任關南副都部署。公元961年交出兵權任歸德軍節度。

張令鐸:北宋建立後,擔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想當於侍衛親軍司的次長官,公元961年被免去軍職,改任鎮寧軍節度使。

李繼勳:北宋建立後,加官檢校太尉。在公元961年沒有被趙匡胤免去軍職,並且長期擔任宋朝抗擊遼國的前鋒大將。李繼勳沒有參入陳橋兵變,且長期帶兵在外征戰,這是他沒有被免去軍職的重要原因。

韓重贇:北宋建立之後,擔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寧江軍節度使。公元961年韓重贇非但沒有被削減兵權,而且還擔任殿前都指揮使、成為殿前司正長官,但是在6年以後有人上告趙匡胤說韓重贇養私兵,被趙匡胤罷免軍職,出為彰德軍節度使。

以上基本為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主要的幾個掌權者,可以看到在公元961年,除了李繼勳和韓重贇基本都被解除了兵權,而李繼勳是因為長期在外不夠稱威脅沒有被解除兵權,韓重贇則是被趙匡胤重用,不過也在6年之後因為觸犯了趙匡胤的忌諱被撤職。

從實際情況來看,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並沒有將軍反對。因為在公元961年,趙匡胤坐穩皇帝位置後,就開始不讓這些將軍帶兵打仗,即使他們不交出兵權,手中的權利也會被趙匡胤一點一點剝削調,所以石守信在第二年主動交出了兵權。所以說及時“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是杜撰的,但是趙匡胤瓦解他們手中的 兵權卻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總體來說,可以將“杯酒釋兵權“看做是一個交易,趙匡胤包這些大將平安富貴,這些大將消除對趙匡胤的威脅,大家何樂不為呢。


帝國烽火


所謂“杯酒釋兵權”也只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宋初軍事改革的一個縮影而已,實則有著背後一系列的動作,下面來說說。

防弊之政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趙宋之後,有著一系列的問題等著趙匡胤來解決。比如社會經濟方面:因戰亂造成的流民、荒地很多的現象。還有土地兼併帶來的民生、社會、經濟問題等等。再比如政治、軍事方面:五代號稱有五個朝代,其實這五個朝代的壽命都不怎麼長,五個朝代加起來總共才幾十年。

正因為如此,趙宋的建立就得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政權壽命不像五代中的政權那麼短命,還有就是藩鎮的問題。藩鎮的問題不解決,壽命也長不了。正因為要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宋初的統治者就行了一套“防弊之政”,被宋人稱為“祖宗之法”也。

軍事的改革

所謂“防弊之政”中,軍事方面的改革當然很重要。包括趙匡胤自己在內,五代中的不少政權都是政權內部的軍事集團篡位使得政權顛覆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匡胤做不不少事情。要想把重蹈覆轍,收掉這些功高之人的兵權是必然的。關於收兵權的事情,先是從關係疏遠的高級將領開始,比如張光翰、趙彥徽,把他們的職位交由自己的“義社兄弟”或者親信接替。然後趙匡胤又撤了一批在重要職位上的人、接著趙匡胤收兵權的腳步繼續擴大,這時候就到了名位很高的高級將領,這其中就有他的義社兄弟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而罷免他們的故事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而對於防範地方藩鎮作亂而已,趙匡胤的做法就是“收其精兵”。宋太祖下了一道詔書,詔書的內容就是收歸天下的精兵為中央所有,名曰“禁軍”。為此宋太祖還專門“選強壯卒,定為兵樣”,作為選送標準。沒被選上就留下在當地,稱為“廂軍”,用來維護地方治安。並且操練“禁軍”的戰鬥力,這樣地方的節度使就對朝廷造成不了實制威脅了。


正因為趙匡胤對軍事方面改革很迅速,且不給他人留準備時間,所以即使有人不情願被收了兵權,但也只能無可奈何。因為沒有時間準備,造反就難以成功,所以他們就只能順從,不然面臨的就是死亡,故而也沒有人明著說反對。

趙匡胤不僅收了這些人的兵權,用一批資歷淺能被駕馭的人擔任其職位,而且還時常更換,使其“兵無常將,將無常師”,以此來解決將領培養親信壯大自己的問題。故“杯酒釋兵權”,看似很輕鬆,實則是其軍事制度的快速變化,最後解決的基本上就是和趙匡胤關係很近的這些人的兵權問題,他們本來就沒有想法造反,所以也沒有時間準備,故在大勢之下,即使不願意也得交權,不然第二年的那一天就是他們的祭日了。


淡看天上月


今天咱們不討論事件的真實性,但是我可以用最肯定的話語來回答後面的問題,所有的將軍都願意,而且也有不同意的;

杯酒釋兵權,所有武將都願意,也必須願意

相信大家大多數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這是現在很流行的一句形容霸道總裁的,在這個歷史典故中,我們的趙總就是這個總裁,他結合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正處在人生的巔峰,任何人敢忤逆其決策只會受到碾壓式的打擊,能夠擁戴趙總,並且成為趙總的開國功臣,哪一個不是有兩把刷子的,審時度勢的眼光絕對是最好的那一批人,在這次宴會,這次要解兵權的宴會,這個時間節點上,只要是趙老闆提出的任何條件,都會被無條件的滿足的,因為更有那句“狡兔死,良狗烹”的名言警句的說法,在願意與極有可能被煮著吃的選擇下,肯定的選擇是願意,況且給予的待遇真的不錯,僅僅是兵權沒有罷了,但是隻要不作死,讓其家族在整個宋朝都存活,並且負有盛名,還是很容易做到的,這就是最開始說到的所有武將都願意的肯定回答;

杯酒釋兵權,刨除武將之外有不同意的

然後說說不願意的說法,這就是屬於那種桀驁不馴,野心極大的份子了,首先不願意的要數其兄弟趙光義,大家認為趙匡胤是怎麼死的?趙光義是怎麼上位的?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這大概就是作為副總趙光義的心裡想法,至於石守信、高懷德等這些人根本沒有不願意的條件,即使是不願意,也沒有同趙匡胤把手腕的力量,至於之後他們的後人反叛、造反之類的更是小打小鬧,在失敗被殺的時候內心可能想著當時釋兵權的時候不願意,祖先要是沒有同意,自己就可以造反成功之類的想法雲雲;

以上大概就是這個歷史典故的來歷了,沒有跳出大框架,在規則之內行事,達到多贏。


秦地說秦


題目意義重大!

酒杯釋兵權,說明趙匡胤人品好,智慧超然,惜將愛將的表現,即穩固了江山,又保全了武將,很厲害的。

至於同意不同意,那得看懂事不懂事了,棄權放生不被殺,這已經是大興了,如果不同意除非他們腦子進水,還沒這個膽。不同意不知趣,那隻能怪自己了《找死》老趙還不得大開殺戒,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