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趙匡胤、趙光義是不是大一統王朝綜合能力最差的皇帝?

閃擊伯爵2


不能這樣看問題的,想要開疆拓土,就必須自己有實力,還要對手弱,

漢朝時候的匈奴,是純的遊牧民族,沒有城池,武器落後,漢軍一個士兵可以打五個匈奴士兵,漢武帝隨便讓一個十幾歲的外戚帶兵,就能吊打匈奴,

而到了宋朝呢,遼國已經是一個遊牧和農耕文明的結合體,有了城池,武器上面跟中原沒有什麼區別了,這時候的長城以北,已經不是中原王朝可以長驅直入的了。

並不是宋朝皇帝不行,你換了唐太宗、漢武帝、楊堅、唐玄宗、朱棣、朱元璋來,站在他們的位置上,同樣沒辦法收復燕雲十六州,

反過來,你讓趙匡胤趙光義在漢武帝的位置上,一樣可以開疆拓土,

不看時代背景、生產力,空談結果,是分析不出來問題的癥結所在的。


南朝居士


要談這個問題這問題,我們得先知道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歷史功績,再看看其他大一統皇帝的功績。比較之後就自然明瞭了。

先看看宋太祖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可以說半生戎馬,前半生主要是在打仗中度過的,也正是靠著打仗奪得了天下。那先看看他文治武功中的“武功”。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開始發起統一戰爭。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十州兵馬出兵荊南、湖南。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平定荊南和湖南。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命分兵兩路,一路沿嘉陵江南下,一路溯長江西進。兩路分進合擊,會攻成都。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北路宋軍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東路軍也是連戰連捷,兩路直逼成都,後蜀皇帝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宋軍開始準備攻打南漢。開寶三年(970年)九月初一,趙匡胤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南下滅南漢。宋軍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於開寶四年(971年)二月,攻陷興王府,南漢皇帝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滅南漢後,趙匡胤又加緊做好滅南唐的準備。開寶七年(974年)九月趙匡胤命曹彬、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發起滅南唐的戰爭。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先後經過多次大戰,於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寧,滅南唐,從而統一江南。

再先看看趙匡胤文治武功中的“文治”。趙匡胤採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科舉、改革軍制、重文抑武、發展經濟等措施,很快使社會得到穩定,經濟得到發展,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政權割據的混亂局面,社會得到空前繁榮。

對於趙匡胤歷代評價都比較高,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說: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近代史學家呂思勉說:宋太祖的才略,亦和周世宗不相上下,或者還要穩健些。

從這可以看趙匡胤作為開國之君,文治武功絕對成績斐然,要不是死的早了點,一定會統一天下,也很有可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我們再看看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於開寶九年(976年)繼位,在文治上主要有以下功績:政治上,鼓勵墾荒,發展農業,擴大科舉取士規模,加強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限制節度使權力,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外交上:對民族問題的處理,先由“備邊通好”轉向“圖制契丹”,再由“圖制契丹”轉向“聯夷攻遼”,最終由“聯夷攻遼”轉向“修德以懷遠”。文化上,組織文人編纂了《太平廣記》與《太平御覽》等書,由於本人比較擅長書法,喜好詩賦,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宗教上,大建佛寺,在五臺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為數不少的寺院,還組織佛經翻譯,佛教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武功上,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並於二月率軍親征,滅亡北漢,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統一全國。但,隨後發動的對遼、對交趾(越南)、對西夏等政權間的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後逐漸採取戰略防禦的政策,也使得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對趙光義的評價,毛澤東主席說: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②不擇手段,急於登臺。③趙匡義小人之言。

我們再看看其他大一統的皇帝都有哪些?縱觀中國歷史,從秦統一六國開始,公認的大一統朝代主要有,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宋、元、明、清,共十個朝代。其他九個朝代完成大一統的皇帝主要是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對比每個開國皇帝面臨的困難、取得的成績來說,以及所在朝代的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情況來講,趙匡胤不僅不差,而且是排名比較靠前的,只是因為死的早了點,未能取得更大的成績。至於趙光義,無論是在政治、軍事的成績,還是後人的評價,對比自己的哥哥趙匡胤在能力上、胸懷上要差不少,與其他幾個開國皇帝相比,應該比晉武帝司馬炎的功績要強一些,並不是最差的。






雲端白楊


題主的意思是趙氏兄弟與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比吧。

趙匡胤、趙匡義兄弟開創的宋朝,能不能算大一統,還存在爭議。

公認的中國大一統九大王朝: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

宋朝因為經濟發達、文化燦爛這兩條,後世有人勉強把它算作大一統。

因此,前面說的九大王朝算合格大一統,宋朝算準大一統。

要說他們的綜合能力是不是最差,就需要那趙匡胤、趙匡義兄弟的能力與九大王朝的開國之君比一下。

從已知的歷史事實來看,對比對象中,我覺得首先要把,秦、西漢、東漢、唐、元、明、清這七大正牌依靠硬實力打下江山的王朝排除,因為趙氏兄弟的確與這七大王朝的開創者沒法相比。

從疆域大小、社會穩定程度、對當時周邊世界的影響力等方面看,趙匡胤趙匡義兄弟均無法與這七大王朝開國者不能比。

只有西晉和隋朝的開創者,趙氏兄弟大約能與他倆相比。

西晉和隋朝,是從前朝手中通過禪代的方式取得江山的。

西晉沒有對社會生產關係做什麼調整,司馬炎還大肆分封諸王,濫用胡人;大一統之後僅僅維持了10幾年的和平,就使天下陷入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局面,致使生靈塗炭,政權南移,人口和疆域均大幅萎縮。

說西晉是大一統王朝之中最差的,基本是合乎現實的,因此,趙氏兄弟應該比司馬炎強。

再說與隋朝相比。

隋朝楊堅取得天下幾乎是最容易的,從輔政大臣到奪取江山,僅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統一北方的任務是北周完成的,統一南方是水到渠成,相對容易。

因此,楊堅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比起趙氏兄弟,其努力程度要低得多。

在經濟成就上,楊堅是不差的。30多年後的唐朝統一戰爭時期,很多地方的隋朝存糧依然夠用很長時間。在制度創新上,楊堅開創了科舉制;對後世經濟影響巨大的大運河的建設也始於楊堅。

隋朝的致命問題在於:它依靠禪代取得天下,社會土地沒有進行重新分配;雖然它一開始就很燦爛,但這也意味著它很快就要陷入危機。

最後短命的隋朝成為了輝煌大唐的鋪墊。

因此,趙氏兄弟大約算與楊堅不相上下吧。

結論:

趙匡胤、趙光義兄弟與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綜合能力比司馬炎強,與楊堅差不多,但是差於另外七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他們所打下的北宋王朝實際上並非大一統王朝。不論從當時各政權打影響力,地盤,還是整體實力來看,北宋絕對稱不上主角。甚至北宋一度都需要向遼朝和金朝納貢稱臣。之所以歷史上把那段各政權割據分裂時期的主角定為宋朝。其最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宋朝是漢人政權。而北宋所佔領的區域也是狹義裡的中原領土。所以北宋才被認為是那個時期的代表政權。但不論北宋還是南宋都算不得大一統王朝。

雖然北宋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不算太高,但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倆的能力還是毋庸置疑的。畢竟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也各不相同。先說趙匡胤,他既然能被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三人並稱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其能力自然是值得肯定的。再說了,趙匡胤可是一個開國皇帝,永遠不要低估一個開國皇帝的能力。歷史上有哪個開國皇帝是庸主嗎?當然不可能了,昏庸無能之輩又如何開創一個王朝呢?

歷史上趙匡胤先從郭威,後又追隨後周柴世宗,在此期間立下了赫赫戰功。柴世宗死後,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王朝。而後柴世宗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後來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尤其是改革軍事方面,趙匡胤可謂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我認為很關鍵的一點,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裡面除了宋太祖趙匡胤之外,其他三人晚年都沉迷於修仙煉丹求長生。唯獨趙匡胤沒有沉迷其中。當然了,也可能是和趙匡胤是習武之人有關,他明白人體機能的變化。知道衰老是不可逆轉的。所以才沒有沉迷其中。這也是趙匡胤強於其他幾人的地方。

宋太宗趙光義雖然一直被被懷疑是嗜兄篡位之人。但畢竟沒有什麼真憑實據。燭影斧聲雖然說的有鼻子有眼,但說到底還是沒有證據。趙光義繼位後先是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在太平興國三年納土歸附。之後又親征滅亡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趙光義一生所願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為此趙光義甚至還親征遼朝兩次,但均無功而返。雖然兩次征討失利,但趙光義也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之後趙光義又在趙匡胤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改革。很多人認為是趙匡胤改變了重文輕武的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真正改變了唐末以來重武輕文國策的人是宋太宗趙光義。這一點就夠他青史留名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不是,因為宋朝嚴格來說還算不上是大一統王朝,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基本統一中原漢地的漢族正統王朝罷了。所以,趙大趙二兄弟倆還不夠資格稱之為大一統王朝皇帝。

首先,簡單來聊下何為大一統王朝,它的衡量標準到底是什麼?

根據《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所謂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就是要求一個大一統王朝必須做到全國各地風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圓政令貫通劃一。簡單來說,大一統王朝最基礎的一個條件,就是完成對漢族傳統意義上的“統一九州”。

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九州”,就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以我國曆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版圖來判斷,秦朝是正好完成了對漢族傳統九州的統一。但相比於秦朝,北宋的疆域更小,並且終其一朝都始終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九州”。

北宋應該說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漢族正統王朝,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兒皇帝石敬瑭早早就將至關重要的北方鎖鑰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使得北宋自立國起,便時刻飽受塞北王朝強大的軍事壓力。文韜武略的宋太祖趙匡胤之後,志大才疏的宋太宗趙光義輕敵冒進,致使宋軍在高梁河之戰中慘敗,北宋失去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最佳機會。而尷尬的是,北宋不光打不過遼國,還打不過西北的党項族王朝西夏。

因此,北宋的疆域是相當侷限的,它雖然能接連蕩平割據南北的十國政權,但屬於“冀州”的幽雲十六州和屬於“雍州”的西北河西走廊地區,卻始終落在外族之手。也就是說,北宋根本無法徹底完成對九州的統一。

再說,大一統王朝不光要“統一九州”,還應該要“賓服四夷”。而縱觀北宋一代,有哪個周邊勢力需要向北宋低頭稱臣?遼國和西夏都能夠從北宋那裡要到保護費“歲幣”。在宋仁宗時期,甚至連越南都敢跑上門來,還佔了北宋西南的幾個縣......

既然北宋壓根就算不上是大一統王朝,那趙大趙二兩兄弟,也就沒必要湊熱鬧,和其他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比高低了。

不過,如果我們拋開北宋是否能稱得上大一統王朝這個問題不說,僅從正統皇帝來看,不論是趙匡義,還是趙匡義都算得上是一代明君。

宋太祖趙匡胤就不用多說了,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中有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可見,在毛主席的眼中,宋太祖可是與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這些千古明君相媲美的存在的。作為經濟文化極為燦爛的宋朝開創者,宋太祖可以說是將中國的封建文明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輝煌,無疑是一位傑出的皇帝。

至於宋太宗趙光義,雖然黑歷史不少,而且對北宋對遼軍事上處於劣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畢竟承上啟下,在趙匡胤的基礎上,進一步消滅北漢,完成漢族的基本統一,徹底結束五代十國亂世。而且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使得北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因此,趙大趙二兄弟倆,不論怎麼看,都算不上是差!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兩宋的繁華與穩定,已經證明了作為開國君主,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的能力,還是比較值得認同的。

相對而言,宋太祖趙匡胤,在沙場中成長,並最終採用先易後難的戰略,成功擊滅五代十國的主要割據勢力,如南唐,南漢,後蜀等,使宋朝的國力和財政得到極大的提升,同時奠定北宋王朝的主要疆域,結束唐末的混戰。

宋太宗趙光義,在兄長南征北戰過程中,實現對朝臣與朝政的干預,以至於連趙匡胤遷都洛陽的決定都難以實現,其繼位後強力滅亡北漢,完成除燕雲十六州以外的統一,這是兩人對國家和民族做出的歷史貢獻。

相對而言,宋太祖趙匡胤的道德品行更高,能夠給與部將更多的信任和獨立指揮權,更能夠善待被滅國的君主和降將,使北宋短時間在戰爭後得以恢復和發展。

趙光義比較殘忍,其殘殺花蕊夫人,羞辱小周後,毒殺南唐後主李煜等,令其在世人的眼中充滿缺陷,為了遏制武將強化以文制武,並由此導致党項民族的反叛,成為西北地區的戰爭源頭。


總歸而言,宋太祖趙匡胤與趙光義終結了五代十國的混戰,使得華夏民族能夠團結抵禦異族入侵。

以文制武雖然並非良策,導致宋朝對外戰爭失利,但維繫了政權的穩定,實現了官僚民主化,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所以,兩人絕不是大一統王朝能力最差的君主,如晉武帝司馬炎或者新朝王莽才是真正令國家走向分裂的君王。


多臻貴


宋代大一統了嗎?

中國古代的“大一統”,指的是問鼎中原者。

何為問鼎中原呢?。華夏有九鼎,代表九州。分別是,䆓州,冀州,徐州,荊州,青州,梁州,揚州,雍州,豫州。宋代不要說開疆拓土,它連漢地九州都沒能力收復,談不上什麼大一統王朝。

秦朝,兩漢,新朝,晉朝,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這些是中國古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並沒有宋朝。

宋趙匡胤不是能力弱,他肯定有能力,但他是在國家沒有完成統一的情況下,採取了變兵,也就是謀朝篡位手段取得的政權,得位不正自然不可能服眾。他當然就整天疑神疑鬼害怕別人也和他一樣,來個陳橋兵變什麼的!!後周其實有很多能征慣戰的武將,可惜都被趙大拿掉了兵權,也包括和他一起謀反的義社十兄弟,也就是杯酒釋兵權的由來。

趙匡胤要比他弟弟趙光義有自知之明,他沒想過去打契丹(遼國),因為他知道硬打,打不過人家,他倒是想過用錢買回幽雲十六州。

趙光義就純粹是不自量力的貨!以宋軍當時的武力根本不是遼國的對手,人家兵力分散時,他還能佔點便宜,人家一但集中優勢騎兵部隊,宋軍根本就是隻有捱揍份,結果差一點連自己都交代在戰場,坐著驢車跑回去的!。


無私無畏征服星辰大海


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個人得分開說。宋太祖趙匡胤的能力可是相當的強啊!

首先,他武功特別厲害。

最著名的就是享譽天下的太祖長拳,這可以說是古代皇帝裡面具有開創性的事件了。所以,從某種程度來看,趙匡胤的拳腳功夫很可能是大一統開國皇帝裡面最高的!


其次,作戰極為英勇,經常能改變戰爭走向。

周世宗柴榮繼位當皇帝之後,北漢趁後周政局未穩,出動軍隊來犯。周世宗親自率領軍隊抵禦,沒想到還沒等開打,很多將領就跑了,就在大軍就要潰敗的時候,趙匡胤親自率領本部人馬向敵軍發起衝鋒,將北漢軍隊打敗。可以說,如果這場戰役沒有趙匡胤,後周很可能會一敗塗地,而柴榮的皇帝位也不牢固了。

在攻打南唐的戰爭中,趙匡胤更 是身先士卒。一次,敵方將領和趙匡胤約好擺開陣型堂堂正正的打一場。 趙匡胤點頭稱是,當時南唐大軍有15萬之多,密密麻麻排到了天邊。主將在軍中被近衛保護著,認為萬無一失。


誰曾想,趙匡胤親自衝入嚴陣以待的南唐15萬大軍陣中,殺掉了南唐節度使皇甫暉,導致南唐大軍潰敗。

最後,軍中威信極高!

在杯酒釋兵權中,趙匡胤只喝一頓酒就把手下這幫虎狼之將的軍權給剝奪了,可見他在軍中的威望之高啊。。。

除了武功,趙匡胤的文治也很厲害。!!!

在政治上,趙匡胤為了鞏固政權,避免國家在他死後陷入分裂,加強了中央集權,將政治機構分為政事、軍務、財政三大系統。

三大系統的長官直接向皇帝負責而互不統屬,於是有效遏制了地方大員大權獨攬成為土皇帝的風險。並且,趙匡胤採取了文武制衡的政策,限制了武人的權利,讓國家逐漸穩定了下來。。

所以,趙匡胤的能力並不比其他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者差,在某些方面還堪稱優秀!

但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就差遠了。

趙光義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高粱河車神的稱號。他的稱號來源於和遼國的高粱河之戰。


公元979年,趙光義率軍北伐,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

就在攻打幽州的時候,宋軍和遼軍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

戰鬥中宋軍大敗,趙光義也中箭受傷,情急之下只好乘坐著驢車倉皇撤離戰場。

於是,就有了高粱河車神的美譽!

對了,高粱河古戰場就在右安門附近,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歷史風暴


中國歷史上大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名單如下:

秦朝:秦始皇嬴政,大統一的開創者,雄才大略世間少有;(大統一秦朝是由秦始皇開創)

西漢:漢高祖劉邦,偉大的政治家,具有極強的戰略眼光;

新朝:新高祖王莽,權謀家,篡奪漢室江山,而不能守;(新朝雖然世間短,但是是大統一王朝)

東漢:光武帝劉秀,位面之子,具有極強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依靠祖父基業,坐享其成,最後建立西晉;

隋朝:隋文帝楊堅,出色的權謀家和政治家,建立空前盛世;

唐朝:唐高祖李淵,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優秀的統帥;(李二的能力也非常強)

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出色的軍事家,擁有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能;(趙大的軍事才能遠遠超越趙二,趙二的治國能力強於趙大,故而趙大武功強,趙二文治強。注:北宋不能算完全的大統一王朝)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軍事家,但是由於名族特性,對國家的規劃缺乏深入思考。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出色的軍事家,一個碗打下天下,空前人物。

清朝:清世祖福臨,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但是隻要功績考父輩的拼搏。(入關之後才能算是統一完成,之前只能算是藩王)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已經大致可以分析出這些開國帝王的實力如何,我個人認為的綜合能力排名如下:

第一名:秦始皇。第二名:朱元璋。第三名:劉秀。第四名:劉邦。第五名:李淵。第六名:趙匡胤。第七名:楊堅。第八名:忽必烈。第九名:王莽。第十名:司馬炎。第十一名:福臨。

這裡面融合了政治能力與軍事能力,其中政治能力佔比高於軍事能力,總體看下來趙匡胤的能力應當能排在中游水平,而趙二的能力相比趙大有點差距,但總體各有千秋,差距不大,故而應在中下水平。


帝國烽火


宋朝其實起家條件很不錯,趙匡胤時代穩紮穩打,一步步先易後難統一絕對大半個中國,可惜攤上了個無情無義又無德無能的弟弟,背信殺降、奪人妻女、好大喜功的趙光義打個小小北漢差點兒沒累死全軍,好不容易征服彈丸小國,不作休整直接北上,戰爭運氣也不錯,幾乎沒經大仗就圍住北京,可惜遼國騎兵一個衝鋒就嚇破了膽,丟下全軍,馬都上不去了的逃了回來。

宋太宗率軍雖滅北漢,圍攻太原數月,給養耗盡,士兵疲乏,宋軍上下好不容易苦勝後,宋太宗不為勝仗體恤部隊,反而奢望一鼓作氣,奪回燕雲十六州。開頭倒是很順利,與前朝大軍事家周世宗柴榮徵遼有一拼,先後佔領易州和涿州,奪取軍事要地岐溝關,包圍幽州,形勢一片好得不能再好。可是幽州守將遼人漢奴韓德讓憑藉城堅牆厚,生生把士氣高漲的宋軍拖成疲兵,遼將耶律沙首先率援軍趕至,在高梁河與宋軍展開遭遇戰,宋軍一個突擊打跑耶律沙。就在此刻,遼國騎兵天才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部趕到戰場,其實所帶人馬不多,時值傍晚,耶律休哥下令其屬下騎兵、步兵人持雙火炬,邊行軍邊揮舞手中的火炬,宋軍真的被唬住。 很快耶律休哥與隨後趕來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會師,一左一右,兩翼包抄,向宋軍殺過來。趙光義心理素質本就不強,偏偏率領的大宋軍隊又向來善於順境作戰而不是打逆風球的料,陣腳大亂,一敗塗地。本來這場位於幽州城南的戰鬥只是局部失敗,宋軍在其它三面都有駐紮,趙光義此刻如果馬上趕往城北,整編那裡還比較完整的軍隊,仗還有的打。可惜這位奪權有術,臨陣無膽的皇上比起他哥哥差遠了,沒羞沒臊的坐了一個驢車逃命。高梁河大戰,宋兵被斬首一萬多,軍用物資全部丟光。

下一次倒也是主動出擊,派了絕對優勢兵力出擊,但宋太宗自己是堅決不敢去了,主帥曹彬又是平庸之輩,面對遼兵的疲勞戰術,束手無策,結果再次大敗。宋太宗軍事無能,自覺威望下降,從此基本國策轉為內向型的。

不管建立民族國家還是封建王朝,初始階段,對外戰爭必得持重,輕輕意意輸給人家以後就很難翻身。宋朝沒立幾天國,卻經歷這兩次大敗仗,軍隊已被奪氣,國防理念從此變得消極被動,政治重心也因為趙光義做賊心虛而從御外轉為防內。

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對外初戰不利被嚇破了膽,整個宋朝自開國被契丹兩戰打趴,更要命的是,堂堂大宋從此患上了"異族恐懼症"。早早就喪失了華夏民族精神裡那種積極進取、努力拓疆的雄心,中國人的主動性、創造性、進取性基本停滯,民族個性縮手縮腳,畏首畏尾,變得內向和拘謹,王朝建立的那一刻已經有了疲憊之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