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篡權的事件很多如楊堅、趙匡胤,但唯獨有人單對曹操篡漢不滿呢?

歷史小官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如果劉備順利完成天下統一,恢復漢室的話,那麼中國歷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可能都會認為只有劉氏才是真命天子,甚至我們也可以思考——中國封建歷史會不會出現萬世一系的情況呢?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就是因為漢朝的國祚太長了,雖然中間出現多次動盪,但是坐江山的依然是劉氏。比如漢朝建立之後就出現了呂后干政,出現了七國之亂;後來又有王莽篡漢,赤眉軍作亂;再後來又有董卓叛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呢,坐在皇位上的人最終都歸於劉氏,這就讓人們相信,劉氏只是衰微了而已,但仍是天命所歸。

從後世來看,不管呂后、王莽、董卓等人的政績到底如何,不管他們是否對中國歷史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都沒有留下什麼好名聲,而曹操也正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現並把控漢朝的政局,所以,他即便是沒有篡位稱帝,即便他秉持“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但依然名譽受損。

而曹操之後的幾百年間,雖然晉朝曾經完成過統一,且國祚不短,但是中國始終處於動亂之中,並且篡位之事越來越頻繁,大家逐漸相信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所以,後來用更極端的手段篡位的皇帝,反而沒有像曹操一樣受到詬病,甚至唐太宗、宋太祖等人通過類似篡位的手段上位之後,因為開創了一個個盛世,反而受到後世的讚譽。

所以,曹操、曹丕父子的篡位之實被後世詬病,主要還是這三個原因:第一、漢朝影響力太大,劉氏真命天子的身份深入人心。第二、在曹丕之前真正篡位的只有一個身敗名裂的王莽。第三、曹丕篡漢之後並沒有完成統一、開創盛世,曹魏國祚較短且常年處於動亂之中。


國史通論


要說為什麼有人對曹操不滿,應該是三國演義書籍或影視劇的走紅,三國演義對曹操是有所曲解的。其實你問的這個問題,我倒感覺應該把篡漢兩個字去掉。因為曹操雖然是當時的掌權者,但他一直到死也沒有明著邁出謀朝篡位實質性一步。



真實的曹操其實是一個很重情義又愛才的人,三國演義當中羅老為曹操編了一句"寧願我負天下人,也休讓天下人負我",可能這句話讓大多數人對曹操的印象一落千丈。其實真實的情況是曹操殺呂伯奢那事後,無奈的說了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兩句話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不能因為他這一句話就把他一棍子拍死。要是因為這句話就對曹操不滿,那麼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又該怎麼解釋?


要說對曹操不滿,我感覺還是劉協繼位後被曹操挾持,也就是大家都知曉的挾天子令諸侯的名段。由於劉協最後採用不當的抗曹策略,以致使曹操把他這一脈的煙火折騰的很慘,在我們大眾眼裡從同情弱者的角度來看,可能這方面對曹操心狠手辣有點兒不滿。

曹操是歷史上比較受爭議的一個人物,每個人的看法也不會相同,說的不好還請包涵!手機打字不易,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


追記歷史


(1)曹操沒有篡漢,是他兒子曹丕乾的。

(2)曹丕篡漢的時間太早了。

實際上,人家曹丕不是“篡”,人家在法理上是漢獻帝不幹了,禪讓給他的,不過這種把戲是皇帝的新裝,所以還是被稱為篡漢。

為什麼曹家被罵的比較多呢?

主要是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存在時間長,而且很牛的王朝,從西漢到東漢,一直都是老劉家的坐天下,幾百年了,以至於人們認為劉氏漢天下,是理所當然的。

東漢首帝劉秀也號稱是延續西漢的血統的,當時都叫做漢,所以曹丕胡巴拉的把一個幾百年的王朝搞沒了,換成了一個新王朝,自然惹人罵。

你想,一個存在幾百年的王朝,有多少世家貴族為他一代又一代的效力?這是一種政治情感,自然要罵曹家。

曹丕篡漢,是個新鮮事物,從西漢建立到東漢滅亡,只有王莽建新,因此一直被人唾罵。

(3)後來的這些罵的人少,是因為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了。

中國歷史上魏代東漢,西晉代魏,接下來南北朝皇帝走馬燈似的換,其後五胡十六國,各種政權你方下場我登場,大家都這麼幹,搞得人心都麻木了,覺得這實在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了。

(4)漢朝影響力太大。

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然以漢人自居,所以曹丕把這麼一個有影響力的王朝搞沒了,是以被批的體無完膚。


師明禮


謝頭條!我的看法是:楊堅、趙匡胤篡權,對中國一統做出了貢獻。楊堅建立隋朝(618年),結束了中國歷史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終結了北方漢人差點被鮮卑化的危險,有力地維護了中國統一和漢文化的發展。趙匡胤建立宋朝(960年),結束了中國歷史五代十國亂局,恢復了中國一統(趙光義)。相對於他們倆對中國統一做出的貢獻,曹操篡漢,分裂了東漢王朝,並使天下大亂,最後成三國鼎立之勢。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完全可以恢復漢室,但作為漢朝丞相,曹操擁兵自眾,欺君罔上,濫殺無辜,引來董承、劉備、馬騰等人不滿,最後也讓跟他二十多年,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荀彧也對他失去了信心,中國最後淪為魏晉亂世,以至後來陷入長達三百多年南北朝分裂時期,與曹操篡漢不無關係。



假使曹操心不篡漢,憑藉曹操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完全可以幫助獻帝興復漢室,只是曹操在兵強馬壯之後起了賊心,而且有甚於董卓,利用君臣射獵之際,欺獻帝年幼無勢,殺死獻帝皇后,將自己女兒嫁於獻帝,其種種劣跡人在做,天在看,最後把恢復漢朝徹底從他手中毀掉,讓天下徹底大亂。



曹操之奸,害中國不淺,若非當年漢武帝立國之戰,中國早淪為五胡亂華,曹操哪有能力和機會蕩平中國北方,正因為曹操賊心不死,也使他的後人也遭到了同樣的報應,司馬氏學曹氏不忠,自知天下來路不正和不忠,不敢以忠孝治天下,遂以孝維繫統治,只堅持了四十二年,就把中國整到了南北朝時期。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頁)


知未是也


朋友們好,我是一個喜歡用哲學思考歷史,用邏輯探索真相的人。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在歷史的長河裡遨遊。

為什麼歷史上篡權的事件很多如楊堅、趙匡胤,但唯獨有人單對曹操篡漢不滿呢?


這個問題有幾個不嚴謹的地方。

首先,“唯獨”用得不好。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證明除了曹操之外,其它人都能讓所有人滿意而沒有人不滿的。

其二,曹操並沒有“篡漢”。他終其一生都只是東漢丞相。至於“武皇帝”之尊稱,“太祖”之廟號,都是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出來的。


其三,楊堅、趙匡胤並沒有“篡權”。他們的上位都是水到渠成之事。

楊堅,是順應時勢接管了北周的政權。為什麼說是“順應”呢?應為當時北周九歲的皇帝宇文闡根本無法管理國家,整個北周在他父親周宣帝宇文贇手上已經破敗不堪。國家實權早就掌握在上柱國、大司馬楊堅手上。楊堅有能力撥亂反正,大夥為什麼不擁護呢?


而趙匡胤是後周世宗柴榮最器重的人,職位是殿前都點檢,掌管著殿前禁軍。而柴榮死後,他的兒子後周恭帝柴宗訓只有七歲,根本無法管理國家。在軍閥環伺的情況下,趙匡胤的部下擁立他為皇帝也是國家當時最好的出路。因為趙匡胤不上位,國家將更混亂。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沒有上位的曹操更不待人見呢?我想,原因有那麼幾點:

1.在以“漢”為正統的歷史邏輯之下和中國歷史學家好用“非此即彼”的是非觀的前提下,既然劉備是被承認的漢嗣,那麼曹操就是篡權的竊賊。雖然他自己沒有做皇帝,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在霸著位置。

2.楊堅與趙匡胤在曹操之後,大夥習慣了這種“禪讓”現象,也就對他們多了一點包容。


3.楊堅建立了大一統的隋朝,趙匡胤建立了繁榮的宋朝,而曹氏受讓之後並未能統一國家,把國家帶入繁榮昌盛,反而沒多久就把政權被迫讓給了司馬家,把國家陷入了一個更動亂的時代。以成敗論英雄的歷史評價系統,註定楊堅和趙匡胤受到的褒揚要比曹操多得多。

曹操雖然也是亂世豪傑,但比起楊堅和趙匡胤這兩個扭轉乾坤的人物來說,成就上還是差了一些。



其實,曹操是有機會真正篡位的,如果真是那樣,歷史一定會改變對他的看法。

可惜了!


知行史話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曹操就是集陰險陰謀詭計之大成者。但是,《三國演義》並不是正式的史書。只是羅貫中(明朝人)寫出來的一本小說而已,在《三國演義》中有很明顯的崇劉的印記。實際上,羅貫中本人在明代並不是個很得意的人,作為一個失敗的文人,他的書表達出來了對於現實中不滿情緒。在中國的古代修篆歷史?有許多時候並不是朝廷的官方作為。更多的是文人的個人行為,所以說,有了個人的觀點摻雜在其中。有了個人的觀點就很難做到完全的客觀,這個很容易影響到後來的讀者。相對客觀點的歷史資料?應該陳壽的《三國志》。畢竟這個是歷史上正規的史書,曹操到死都沒有篡奪大漢朝的江山社稷,是曹操的兒子才竄奪了漢朝的江山社稷的


愛看愛思考


還是宣傳上的問題:好像是漢室江山是正統,不可挑戰似的。曹操挑戰了漢室江山所以就按宣傳上說:屬於非法不主張篡權一一一加上宣傳曹操殘忍,殺人無數奸榨,狡猾等但對他文筆好,有頭腦,智慧策略,胸懷大志等宣傳甚少一一所以致受到憎恨方面至認為曹操是白臉人物不合法簒權獲位一一一。反之對楊堅,趙匡胤二位宣傳方面歌頌類型多些一一。負面宣傳少些一一極是篡權趙皇帝都給他披上合法外衣陳撟兵變一一皇袍加身是天意一一一。揚堅簒權也較合理等一一。所以造成人們普遍對曹簒漢室權不可接受一一反之造成對楊與趙二位憎恨無有淡化一一一一僅個人認為之見:僅供參考。


木木39450530


曹操的主要問題是:首先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其次是沒有一統江山還在戰亂期,再次是魏統治時間太短,自我宣傳不夠。而另兩位都是至少一統漢室江山,宋雖弱但統治時間長,自我宣傳多,又善待文人,而有話語權的文人就宣揚趙宋了!


見多識廣118


曹操殺楊攸是太露才,叫槍打出頭鳥。但他也犯同樣的錯誤,這麼多奸臣有誰挾天子令諸侯?許多的梟雄有誰話講盡,事做絕。還大言不慚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渣言。當然也是聰明反被聰明識,重大責任全面負責了。絕不冤枉他。


蕭湘居士__


曹操如果滅了袁紹就殺了劉協,自己做皇帝,他的名聲就和楊堅趙匡胤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