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中成藥治療心律失常(早搏等)效果如何?

問診時,時常會上演這樣的場景:

病人盯著處方單,一臉焦慮:“楊醫生,你給我開的這個中成藥能換成西藥不?我怕療效不好。”

有的病人則會這樣:

“醫生,你能把西藥給我換成中成藥不?我擔心西藥副作用太大。”沒等我回答,病人又猶豫了,“等到,我跟家人商量哈…”

十幾秒後…

“算了,還是開西藥嘛!”

深度解析!中成藥治療心律失常(早搏等)效果如何?

看得出來,他們對中成藥很糾結。

為什麼會這樣?那得從中成藥的起源發展說起:

01

中成藥坎坷發展之路

何謂中成藥?

中成藥,是以中藥材為基本原料,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經過製劑加工後的中藥製品。它是中藥的一種,與生藥材相比,具有便於攜帶、儲存等優點。

據史料記載,其最早出現於先秦時期。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中,收載了十三個方劑,其中有九個就是中成藥。

而後幾千年,中藥成方及其劑型不斷地繼承、創新、發展。像老百姓熟知常用的藿香正氣液、六味地黃丸、雲南白藥等中成藥,皆由古方衍化而來。

深度解析!中成藥治療心律失常(早搏等)效果如何?

但到近代時期,鴉片戰爭爆發後,大量西藥湧入,中成藥因設備簡單、加工技術落後、產量低等原因進入低潮期,發展緩慢。

隨著新中國成立,國家開始重視中藥材的保護髮展。尤其近幾年,國家對中醫藥產業,投入以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政策支持。

如今,市場上出售的中成藥多達40個種製劑,5000多個品種。

中成藥發展至今,佔據了醫藥市場半壁江山,但一直飽受爭議。

不同於建立了一整套循證醫學評價體系的西醫,中成藥長期存在缺乏有效臨床數據支撐、作用機理模糊等問題。

像中成藥市場中的“老大”—中藥注射液,近幾年因療效不確切、安全性存疑等負面新聞,在銷售市場中長期受到制約。

這也是為何我對中成藥療效、安全性存疑的重要原因,所以日常面對患者開中成藥的請求大多都是拒絕。

直到有人將一些中成藥的數據資料發給我,我才開始有所改觀。比如,以下面一款中成藥為例。

02

以“參松養心膠囊”為例

截止目前,以 “參松養心膠囊”為主題詞,檢索中國知網( CNKI) 的相關文獻資料共1921篇。

參松養心膠囊上市於2004年,治療心律失常的理念是“調”而非“抗”。其組方由兩個中醫名方:參脈散和定心湯加減化裁而來。

深度解析!中成藥治療心律失常(早搏等)效果如何?

1) “ 參松養心膠囊”研發背景

“參松養心膠囊”是中醫絡病理論創新催生的成果。

中醫絡病學作為中醫理論體系的獨特組成部分,經歷了3個里程碑式的發展階段,即《黃帝內經》奠定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奠定證治基礎,清代葉天士大力發展。 到了現代,絡病學在理論探討、臨床研究、基礎研究和學科發展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

魏聰,賈振華,常麗萍.中醫絡病學科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醫雜誌,2015,56(22):1971-1975.

中國工程院吳以嶺院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耗時40年,將中華民族醫學史上綿延了近三千年的散落記載,整理、歸納、提煉成為脈絡清晰、內容豐富、具有指導現代重大、難治性疾病治療價值的系統理論。

這有力促進了創新藥物研發,形成一批專利新藥,如通心絡膠囊、連花清瘟膠囊等。

參松養心膠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2) “ 參松養心膠囊”療效

參松養心糅合多種中藥,具有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清心安神之功效。但療效如何,還是要拿科學和數據來說話。

參松養心以循證醫學和指南為支撐。

深度解析!中成藥治療心律失常(早搏等)效果如何?

資料顯示,參松養心膠囊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治療心律失常的中成藥,迄今已完成六項循證醫學研究,研究證實:

參松養心膠囊有效治療早搏、陣發性房顫,提高緩慢心率,治療心衰伴早搏效果顯著,填補竇緩伴室早藥物治療空白,未見心臟不良反應,明顯緩解心慌、氣短、失眠等臨床症狀。


此外,有新聞報道,參松養心膠囊於今年納入國家《新版醫保目錄》甲類品種(甲類可享受100%報銷),或許能從側面反應參松養心膠囊療效。

畢竟國家醫保目錄所納入的,都是擁有診療規範、臨床診療指南和專家共識依據,且療效確切、價格合理、臨床應用價值高的藥物。

深度解析!中成藥治療心律失常(早搏等)效果如何?

3) 臨床實踐結果:

在閱讀資料後,我開始試著用參松養心這類中成藥對一些病情較輕的心律失常病人進行治療,效果竟也不輸心律平這類西藥

而對一些病情較重(有“器質性心臟病”)的心律失常病人,在規範藥物治療基礎上,再加參松養心這類中成藥輔助治療,療效較好。

不過在臨床上,有些患者服用參松養心膠囊後,會出現胃脹情況,但對身體損害較小,可不予處理。如想緩解,可在飯後半個小時後服藥。

03

中醫藥寶庫需用科學手段挖掘

若以現代科學眼光來看,中醫藥傳承數千年,確實存在著種種不足,譬如過度依賴陳舊理論,診斷方法缺乏一致性,病案記錄重個性、無對照等等。

中成藥也有諸多弊端,比如生產藥廠規模小、原材料質量難以保證、中藥毒副作用研究相對滯後、工藝技術不夠合理等等。

但瑕不掩瑜,真正懂科學的人,在對中醫藥有深入瞭解後,都會更客觀看待中中醫藥療效的有效性,不會輕易否定古人在醫療方面的經驗積累。

畢竟,中醫藥理論體系是上千年來古人對人體、疾病,以及藥物治療的實踐中不斷完善而形成,是一個偉大寶庫,需要我們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去挖掘。

例如屠呦呦教授,通過查閱古代文獻中關於“青蒿截虐”的記載獲得啟發,用現代藥物化學的手段,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

她將中醫藥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讓世界逐步認識中醫藥、瞭解中醫藥、接受中醫藥。

當國人對中醫藥嗤之以鼻時,中醫藥現早已走出國門,廣泛傳播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被許多國家視若珍寶。

比如韓國,試圖將中醫改韓醫,甚至申報世界遺產;日本註冊大量漢方,迄今已獲得《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中的210個古方專利。


深度解析!中成藥治療心律失常(早搏等)效果如何?

咱們中國的老百姓需要知道,也應該知道,中醫藥在不斷進步發展,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安全性明確、療效不錯、副作用小、經濟負擔小的中成藥,可放心使用。

04

“實用主義”至上

既然中成藥那麼好,那治療心律失常,是否只需吃參松養心這類中成藥?

當然不是。

治療心律失常,使用非藥物治療方式效果可能更好(比如射頻消融手術),但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手術、需要手術。無論從經濟學、治療效果、以及醫療資源配置上,藥物治療地位仍不可動搖。

至於吃什麼藥,到底是中成藥還是西藥,還得因人而異,謹遵醫囑。

現在網上對中西藥爭論甚囂,影響了相當一部分患者判斷。

其實,中西醫藥各有所長,優勢互補,在疾病面前更應是戰友,而非敵人。我們西醫或許也應摘掉“有色眼鏡”,對中醫藥瞭解更多。

這一點,大多數中國老百姓做得很好,他們包容性很強,對待醫學的態度也是實用主義。

正所謂,管它黑貓白貓,能逮著耗子的,就是好貓。吃藥也一樣,無論中藥西藥,能把病治好,對身體損害最小,那就是好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