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成藥“防疫”正當時

<strong>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藥導報社已經發表評論員文章四篇,分別為2月3日的《不要讓“雙黃連亂象”譭譽中醫藥》、2月11日的《仝小林院士,中國人挺你》、2月12日的《1918年,中國靠中醫藥挺過了西班牙流感》、2月15日的《黃璐琦院長,好樣的》。本次的《中成藥“防疫”正當時》為第五篇。

<strong>接下來,我們還將在4月1日前陸續推出5篇專題評論文章,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國家衛健委於2月5日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有幾句重要的關鍵詞給大家再分享一次:

一是新冠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人群普遍易感。

二是臨床表現為發熱、乏力、乾咳,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症狀,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

三是臨床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

四是治療方案分為隔離治療、ICU床治療,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療和中醫治療五大方法。

由於本文篇幅有限,難免有斷章取義之嫌,建議願意學一點醫學常識的朋友可以全文閱讀,該方案簡明易懂,值得一讀。

我們在這裡重點討論利用中成藥來預防新冠病毒肺炎。《黃帝內經》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醫書,成書時間不祥,至少也有兩三千年,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學中醫聽了這三句話後都驚呆了!他們打破腦殼都想不通中國的古人為什麼這麼聰明。按照現在的白話講,“治未病”就是預防大於一切,尤其是“疫”情。“上醫治未病”本意就是最好的醫生只給你講道理就可以讓人體不生病,少生病;中等水平的醫生就是他已經發現你可能要生病了,馬上採取干預措施,讓你病變的過程能夠及時終止,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亞健康狀態;“下醫治已病”就是說水平最差的醫生是把已生病的患者治好。但在現實生活中,患者肯定不會這麼看,沒有病絕對不會去找醫生,“不見棺材不掉淚”,有了病只要醫生把我病治好了,那麼這個醫生肯定是好醫生,就是“上醫”。

結合當前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我們有些專家也在針對中國的大健康建設,提出用“心療”治“未病”,用“食療”治“欲病”,用“藥療”治“已病”

。為什麼呢?中醫認為“是藥三分毒”,儘量不吃藥,有藥性的物質必然有毒性,所以沒有哪一個醫藥界的專業人士拍胸口保證說哪個藥就是絕對安全的,凡是藥它就必須有服藥劑量,服藥的療程,而且必須呈量效關係,一句話,反正藥不能多吃。很多長期吃阿司匹林的人都吃出了腦出血,很多長期吃三七粉的也吃出了各種副作用,學中藥的都知道有一個“人參中毒綜合症”,就是不分青紅皂白,以為有錢就可以天天吃人參,結果吃人參變成了吃毒藥。“疫”字怎麼解?查百度百科是這樣說的,疫指服役的人患的疾病,即傳染病。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經在中國大面積傳染,現在世界衛生組織擔心全球流行,疫戾之氣,隨風飄散。對這樣一場罕見的疫情,我們一方面寄希望於春光早日到來,天公作美,整整一個月讓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滅病毒,當然這是最好的上策。但是天公也不一定作美,我們還要考慮人定勝天的治療方案,那就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針對醫學觀察期的大量的病人
用中成藥進行防治,簡單易行,此為上上策

我們看一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是怎麼描述的:本病屬於中醫疫病範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各地可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參照下列方案進行辨證論治。

臨床表現1:乏力伴胃腸不適,推薦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


★社評:中成藥“防疫”正當時


臨床表現2:乏力伴發熱,推薦中成藥:金花清感顆粒、蓮花清瘟膠囊(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防風通聖丸(顆粒)。趕快行動起來吧!


★社評:中成藥“防疫”正當時

建議各級政府抗疫指揮部應該按照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的要求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全面控制“未病”變成“欲病”,全面控制“欲病”變成“已病”,就能大大緩解重症患者的治療壓力,否則建再多的病床都是不夠用的,再多的醫生都是不夠用的。你能想象湖北人有十萬人住ICU的嚴重情況嗎?就算湖北有此囧況,我們中國舉全國之力還能應付,但若全國各地均出現類似狀況,我們的醫療資源還能淡定應對嗎?

中國當下可能最難承受的就是病毒和細菌的傳染,不管老百姓有多大的焦慮情緒,我們的專家要冷靜,指揮者要冷靜,中成藥預防新冠病毒肺炎正當時!方便、安全、便宜,當下正是中成藥預防用武之地。

★社評:中成藥“防疫”正當時

醫藥導報評論員

編排:黎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