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客家“半山客”的由來和分佈

(來源網絡,特此鳴謝,重在分享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潮汕客家“半山客”的由來和分佈

潮汕客家“半山客”的由來

廣東的豐順縣、揭西縣、陸河縣、揭陽縣、惠來縣、海豐縣、陸豐縣、汕尾市、普寧縣、潮安縣等地的客家人,被稱?“半山客"。福建的詔安縣、南靖縣等地的客家人,被稱?“學老客(福老客)"。“半山客"是潮汕地區對潮汕客家人的稱呼,“學老客"是漳州地區對漳州客家人的稱呼。而實際上“學老客"其意義性質和“半山客"是相同的,只是閩粵地區的學老民系(粵為潮汕民系,閩為學老)和畲族對客家人的稱呼。

“半山客"有兩種現象,這種所謂“半山客"的形成與上述各縣客家人的生存環境有緊密的聯繫。

一是他們生長、生活在閩南一隅的南部山區及粵東一隅的北部山區,如饒平縣的客家人西北部與純客縣大埔接壤,保留了大量的客家話。東北與閩學老方言客家方言兼有地區的福建省平和縣、詔安縣相接,受之影響。南部又與潮汕平原?鄰,其個別語言又受到潮化(福老化)。

一是潮州“畲族" 自稱為“山哈",潮州“畲族"對饒平客家人則對稱“半山哈",“半山哈"現在也稱“半山客",“半山哈"也好,“半山客"也好,但仍然屬客家民系的一支派。饒平客家也被俗稱?“半山客"。

客家話之間的互通性

客家方言內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異巨大的地方。包括梅縣話、惠陽話、四縣話等在內的75%(以使用人口計)的客家話可以共通。這75%的客家話也稱為主流客家話,包括:

廣東梅州各縣(除豐順縣湯南鎮外) 惠州各縣(除惠城和東江沿江部分地區) 河源各縣(除東江沿江部分地區外) 揭陽揭西縣、汕尾陸河縣 粵北部分客家地區(韶關新豐等縣) 江西贛州南部各縣(龍南等三南地區、安遠、尋烏) 四川、重慶的大多數客家話 湖南瀏陽東鄉山區鄉鎮(主要分佈於張坊、大圍山) 福建龍巖客家地區南部各縣(永定、上杭、武平,以及連城南部,長汀南部) 廣東珠三角、粵西;廣西;海南的大多數客家話 港澳客家話 大多數臺灣客家話 絕大多數東南亞客家

而海陸豐等地方的鶴老話,潮汕地區的潮汕話, 與客家話是沒有互通性的。

潮汕地區客家人分佈狀況

潮汕地區主要包括潮州、汕頭、揭陽三市,這裡除了澄海無客之外,大部分地區分佈著客家人,在這裡有純客區和潮客區兩部分組成。下面就各市分佈情況進行介紹。

一、潮州市客家方言的地理分佈狀況

在潮州市中,主要調查了潮安縣和饒平縣,分別是潮安縣的歸湖、赤鳳、古巷、登塘、鳳南五個鎮和饒平縣的饒洋、上饒、上善、新豐、建饒、東山六個鎮。

1.潮安縣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1)赤鳳鎮

赤鳳鎮講客家話的村民分佈於深山僻野處,主要有赤鳳西部的大松村、小松水村和大庵村以及赤鳳東部的黃山坑、安溪、水口、碑子坑(田螺湖的自然村之一)、四望坪等村。

其中大庵村的幸氏宗親是清康熙年間(約於1710年前後)由廣東興寧水口小河背(遷居時是黃興寨)迫於生活遷去的。這支宗親是屬於郎酆公長孫成鳳公的後裔。據其族譜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大埔湖寮藍氏遷此創村。”原名峙溪內村,1930年前後改名安溪。四望坪村的祖先是梅縣雁洋何氏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至此創村的。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興寧縣黃氏來此創村,後來江、李、彭等姓氏到此定居,原名與毗鄰村松水同稱盛水,後因村落小,故稱小松水,簡稱小松。從這些遷徙路線可以看出原先赤鳳客家村落廣泛分佈的情況屬實。

這些講客家方言的村民,在與赤鳳其他民眾交流中也學會了潮汕話,基本上會閩、客兩種方言。嚴格上說,現在赤鳳鎮講客家話的村莊只有大庵村,有300多人。其他原先母語為客家話的村莊現今已經逐漸被周邊潮汕話所同化,松水村、水口村老一輩會講客家話,其他村莊幾乎已經找不到客家話的影子,環繞村子的群山依稀能讓人感覺到有客家先民遷徙的痕跡存在。赤鳳鎮有1.3萬人,其中會講客家話的估計在十分之一左右。

(2)登塘鎮

其轄下原田東鄉所管轄區域包括九個行政村:新西坑、橫洋、田

東、黃淡(潭)、四田、大葫蘆、小葫蘆、棲鳳、五全。原田東所轄的九村再加上東寮村,這10個行政村基本上都會說閩、客兩種方言,但原以客家話為母語,屬於閩、客雙語區。

(3)鳳凰鎮和歸湖鎮

鳳凰鎮和歸湖鎮絕大部分村落是講潮汕話。鳳凰鎮的椿堀村是客家村落,位於鳳凰鎮北部,與大埔縣交界,1760年,尤氏從西春鄉石山埔村遷入,後有鍾氏從大埔縣桃源、張氏從大埔桃花遷至此。歸湖鎮的嶺腳村、碗窯村、山犁村為畲族人所居住。他們主要操類似於客家話的畲族語言(該語言能與客家話交流,但又有差異,我們暫且把它歸為客家話)以及潮汕話。

(4)古巷鎮

古巷鎮的高美村原來是講客家方言的,在古巷鎮中形成了方言孤島。現在只有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會聽但不會講客家話,年輕一輩的既不會講也不會聽客家話。村民說他們原先都是客家人。100多年前從梅縣遷徙至此,後因日本侵佔而“散鄉”,直到日本人逃跑後村民才重新回來居住的。

2.饒平縣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廣東饒平的客家人共有二十餘萬人,佔全縣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主要分佈在饒平縣北部山區的上善鎮、上饒鎮、饒洋鎮、新豐鎮、九村鎮、建饒鎮和中部山區的東山鎮、漁村鎮。此外還有一些原客家人居住在其他鄉鎮,他們是在近一二百年從饒平北部客家聚居地外遷到這些鄉鎮的,如三饒鎮的詹氏,他們是在清末民國初遷至縣城三饒。

其中,饒洋、上善、上饒、建饒為純客區,居民基本上不會講潮汕話。新豐鎮區是閩、客兩種方言的雜燴之地,屬閩、客雙語區。新豐所管轄的20個村(包括2004年被併入新豐鎮的九村鎮)中,除了濚西村、濚東村和揚康村講潮汕話(少數村民會講客家話)外,其餘17個村均講客家話。東山鎮的東山村管轄著七個自然村,處於其中的河東村和河西村是客語區,現在也能說閩、客兩種語言,但以客家話為母語。其中坡下村大約一百多年前從三饒搬遷至此。現在也能說兩種方言,但以潮汕話為母語,風俗也與潮汕風俗無多大出入。

饒平縣九村的坡墩村居民現在使用客家方言。該村只有200人左右,據該村老人講,他們是在明朝時期從饒平黃岡遷移至九村定居的,以前講潮汕話,已在此居住了幾百年。由於周圍的村落全是講客家話,加之該村人口少,在相互的交流之中不斷受講客家話居民的影響,原先坡墩村民所講的潮汕話也逐漸被客家話所取代。

二、汕頭市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1.潮陽區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潮陽區客家人分佈在金灶鎮和谷饒鎮部分村落以及西臚的青山、關埠的巷底。

金灶鎮位於小北山北麓,北臨榕江。該鎮有63個自然村,其中有13個自然村是閩、客雙語區(見表1)。這13 個自然村的母語都是客家方言,但是,現在外美村和高鬥村卻是以潮汕方言為村裡溝通的主要工具。

谷饒鎮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小北山南麓。谷饒的客家人主要分佈於鎮域北部的小北山腳下。原先講客家話的村莊包括內寮、石壁、桐嶺、新寮、石光、木丹坑、水吼、案前、徑腳村等,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周圍的語言的影響,已有部分村莊所講方言逐漸被潮汕話所代替。目前以客家話為母語的村莊只剩下內寮、石壁、新寮、水吼,這些村的村民都會講潮汕話,屬於閩、客雙方言區。

2.潮南區客家方言村落分佈狀況

潮南區客家方言主要分佈在西南部的兩英鎮、雷嶺鎮、紅場鎮。兩英鎮分佈的客家人口有八萬左右,是潮南客家分佈最多的地區。由於他們要經常跟講潮汕方言的居民交流,加速了與福佬人的融合,從而使自己的語言逐漸被“潮語化”,到最後不講客家話了。鍾姓六鄉,包括古處三鄉、永豐、新圩、新處曾經是客語區,不過鍾姓除了古處、永豐一些老輩的人(大概出生在二十世紀40年代以前)會講客家話外,年輕一輩基本不會講,甚至都不知道以前他們的老輩人是講客家話的。

雷嶺鎮由於地處大南山南麓,其中就有近三萬人說客家話,是汕頭地區客家方言保存最完整的地區。雷嶺地處大南山區,距城市行政中心比較遠,交通不太發達,與周圍講潮汕話的人聯繫比較少,形成一個客家方言島。其中村裡的小孩一般在讀書之前講客家話,之後就開始學講潮汕話,這是為了外出交流方便。不過在村裡仍說客家話。

紅場鎮約有三萬人。其中只有偏西的四溪和鐵板寮、蔡肥、大坡四個村裡的50歲以上的老人才會講客家話,其他人都不會說也聽不懂客家話,基本上都是以潮汕話交流。

峽山鎮的九鬥村村民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從秋風水庫附近移民過來的。與兩英鍾姓六鄉、紅場蔡肥是同一個宗親的,由於地處閩語區的包圍之下,現在該村除了六十多歲以上的老人會講客家話之外,其他都不會聽也不會講客家話了。

仙城鎮利陂村張姓是從福建寧化石壁遷徙過來的,現在利陂村居民在日常交流中依然以客家方言為主,當然他們對外也會講潮汕話,屬於閩、客雙語區。

總的來說,汕頭市的潮陽、潮南區分佈的客家人不是很多,大體上分佈於大南山區或山區邊緣。有如下兩個特點:1、兩地客家方言消退的現象異常嚴重,很多原先講客家話的村落已經逐漸被“潮語化”。2、受周圍潮汕方言的影響,年輕一輩說客家方言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如果不加以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被潮汕方言所同化。

潮汕客家“半山客”的由來和分佈

潮汕客家“半山客”的由來和分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