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雲深《三理》《三功》《三法》分析

郭雲深《三理》《三功》《三法》分析

郭雲深先生對形意拳的三層道理, 三步功夫,三種練法的說法,突出地表現了長期處在體用和白話說招階段的中國武術的特徵。這種做法,在概念和觀念上,未進行縝密的斟酌、隨機性很大。除了技術的直接總結,而大多是引用道、佛、儒的觀念混成,形成繁雜、甚至凌亂的觀念集合。

三層道理,按郭雲深雲:“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其復其本然之真氣也。”郭雲濚的三層道理和道教性命雙修功夫的四乘法很相似。

道教雲:下手練精化炁,轉手煉炁合神,了手煉神還虛,撤手煉虛化無。這裡提出的是“下手”“轉手”“了手”六個字,在道教功法中是指手法。郭雲深沒有說這六個字,除去這六字,它和郭雲深的三層道理就基本一樣了。還要說明的是“炁”字和郭雲深的“氣”有本質不同;“練”和“煉”恐犯了同音字的失誤,同時“撤手煉虛化無”第四乘法則是郭雲深未提及的。由此說來,是先有郭雲深的三層道理,還是先有道教“四乘法”,自然是先有道教 “四乘法”。我們不能斷然說郭雲深搬用道教觀念,但亦不難看出其受道教之影響。

形意拳的功夫,練得再高的境界,它都必須是客觀的技術現象。 意識、神韻如此,那麼,郭雲深提出的第三層道理“練神還虛”的說法顯然不妥。還虛在佛教中意即“空“的意思,佛教大乘空宗的“一切皆空”,到了遒教則是“煉虛化無”,是一種唯心的觀念。形意拳的練習,還虛則難 以成立,因其拳法是強體增技的現實過程。道教功法的最終目的是煉之虛無,還了虛的氣與神對講求擊技的形意拳有什麼結果呢?!

郭雲深《三理》《三功》《三法》分析

郭雲深的一易骨,二易筋,三洗髓的三步功夫,除了易骨為他加上的外,二易筋和三洗髓均可以說是達摩遺石函含二經之說的延伸。 郭雲深二易筋的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雲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無窮也。三洗髓練之以清虛其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轉動,其輕如羽。以上郭雲深的釋解從生理或力學說法上均足站不住腳的。郭公深一易骨的說法,又引用了道家養身的槪念,即築其基,意同形意拳站粧,但其目的不同。所謂築其基,在道家養身功法中,指初入靜打坐調怠,以利後期煉法暢舒。形意拳的樁功也有類似的功效,僅概念不同而已。

郭雲深所說的三種練法,實則明勁、暗勁和化勁。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動轉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念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加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雖然叫身動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拳經雲,三回九轉是一式,亦即此意義也。

這三種練法的第一種,其目的在於求外形“規矩”,要求“手足起落要整齊。”實際上,這對任何一個門派來說,均是個共性的問題。郭雲深把技術動作的規範稱之為明勁,其說法不同現在, 如說明問題方面,有不協調之嫌。勁一般是動作的勢態,而不是指動作的規範,手足起落不整齊的勁,同樣也是明勁,如果說“手足起落要整齊”是明勁的話,則犯了混用概念的錯誤。

在暗勁中,郭雲深有“神氣”的“舒展而不可拘”的說法,筆者以為可能是現在所說的意識。可郭雲深又進一步說,“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然而,“圓者”怎麼能“應其外呢?”使人墜入霧中。尤其是“神氣”的“舒展”,怎麼就能“圓”,是不是可以說成練習者意識、神態非常突出、鮮明,觀者從外表即可識別。尚不能斷論,但是這也說明一個問題,由於郭雲深在概念上跨度過大,使人難以弄清,造成混亂,這一點已成遺留下來的問題。

問題的解決在於我們今後的理論研究工作如何認真對待這一問題,如我們不去深入研究它,而一味地引用,其結果必然難測,要深入細緻地研究前人之說法,無疑是我們值得注意的問題。

(蔡東毅)

郭雲深《三理》《三功》《三法》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