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三理》《三功》《三法》分析

郭云深《三理》《三功》《三法》分析

郭云深先生对形意拳的三层道理, 三步功夫,三种练法的说法,突出地表现了长期处在体用和白话说招阶段的中国武术的特征。这种做法,在概念和观念上,未进行缜密的斟酌、随机性很大。除了技术的直接总结,而大多是引用道、佛、儒的观念混成,形成繁杂、甚至凌乱的观念集合。

三层道理,按郭云深云:“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其复其本然之真气也。”郭云溁的三层道理和道教性命双修功夫的四乘法很相似。

道教云:下手练精化炁,转手炼炁合神,了手炼神还虚,撤手炼虚化无。这里提出的是“下手”“转手”“了手”六个字,在道教功法中是指手法。郭云深没有说这六个字,除去这六字,它和郭云深的三层道理就基本一样了。还要说明的是“炁”字和郭云深的“气”有本质不同;“练”和“炼”恐犯了同音字的失误,同时“撤手炼虚化无”第四乘法则是郭云深未提及的。由此说来,是先有郭云深的三层道理,还是先有道教“四乘法”,自然是先有道教 “四乘法”。我们不能断然说郭云深搬用道教观念,但亦不难看出其受道教之影响。

形意拳的功夫,练得再高的境界,它都必须是客观的技术现象。 意识、神韵如此,那么,郭云深提出的第三层道理“练神还虚”的说法显然不妥。还虚在佛教中意即“空“的意思,佛教大乘空宗的“一切皆空”,到了遒教则是“炼虚化无”,是一种唯心的观念。形意拳的练习,还虚则难 以成立,因其拳法是强体增技的现实过程。道教功法的最终目的是炼之虚无,还了虚的气与神对讲求击技的形意拳有什么结果呢?!

郭云深《三理》《三功》《三法》分析

郭云深的一易骨,二易筋,三洗髓的三步功夫,除了易骨为他加上的外,二易筋和三洗髓均可以说是达摩遗石函含二经之说的延伸。 郭云深二易筋的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无穷也。三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滯,身体转动,其轻如羽。以上郭云深的释解从生理或力学说法上均足站不住脚的。郭公深一易骨的说法,又引用了道家养身的槪念,即筑其基,意同形意拳站粧,但其目的不同。所谓筑其基,在道家养身功法中,指初入静打坐调怠,以利后期炼法畅舒。形意拳的桩功也有类似的功效,仅概念不同而已。

郭云深所说的三种练法,实则明劲、暗劲和化劲。

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念也。

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滯。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加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叫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亦即此意义也。

这三种练法的第一种,其目的在于求外形“规矩”,要求“手足起落要整齐。”实际上,这对任何一个门派来说,均是个共性的问题。郭云深把技术动作的规范称之为明劲,其说法不同现在, 如说明问题方面,有不协调之嫌。劲一般是动作的势态,而不是指动作的规范,手足起落不整齐的劲,同样也是明劲,如果说“手足起落要整齐”是明劲的话,则犯了混用概念的错误。

在暗劲中,郭云深有“神气”的“舒展而不可拘”的说法,笔者以为可能是现在所说的意识。可郭云深又进一步说,“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然而,“圆者”怎么能“应其外呢?”使人坠入雾中。尤其是“神气”的“舒展”,怎么就能“圆”,是不是可以说成练习者意识、神态非常突出、鲜明,观者从外表即可识别。尚不能断论,但是这也说明一个问题,由于郭云深在概念上跨度过大,使人难以弄清,造成混乱,这一点已成遗留下来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在于我们今后的理论研究工作如何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如我们不去深入研究它,而一味地引用,其结果必然难测,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前人之说法,无疑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

(蔡东毅)

郭云深《三理》《三功》《三法》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