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其餘六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小鬍子v


行百里而半九十,在戰國前期能夠成就六國的因素,到了後期反而就六國衰落的原因了。

秦國在秦獻公之前,幾乎亡國。陰晉之戰,秦國傾舉國之兵50萬,居然被吳起5萬新軍擊敗,河西之地盡數被魏國奪去,秦國被壓迫在洛水以西。當時的秦國,情狀之慘,堪如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山東六國皆視秦國為蠻夷之邦,不屑與之為伍。秦國幾乎要淡出國際主流社會之外了。秦國國際情況不好,國內情形更是糟糕。在經歷了“”四世之亂”後的秦國,政治局面波詭雲橘,充滿重重危機。

(秦國國勢危急時)

內憂外患之下,在魏國流亡29年的公子連被迎立為新的國君,是為秦獻公。秦獻公沒有立刻帶領秦人反擊六國,而是帶著秦人往西發展,打下了西部兩個郡的土地用來做秦國的戰略後方,隨後才開始進行了一些移風易俗的改革,比如廢除人殉等。秦獻公還趁著韓魏交戰,出擊過魏國河東,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秦國這才再一次出現在國際主流視野。

然而,秦獻公致力於削弱奴隸主的改革並沒有得到施行,就在一場戰鬥中因傷去世了。秦孝公上任後遍發求賢詔,延攬天下才俊。公孫鞅被景監推薦與秦孝公徹談三天三夜,由此奠定秦國的改革基調。

魏國率先改革,提拔了一大批的平民人才進入朝堂,一時間人才濟濟,國力強盛。魏國的改革因此成為六國改革的樣板工程。公孫鞅在魏國待的年頭夠久,他很快就發現了魏國改革的弊端,宗族勢力過於沉重,阻撓了改革往更深層次的發展。魏國朝堂上的人才,到了魏惠王時期,就已經很多出身於公族了,因為魏國始終沒有建立起來有效的人才流動機制。公孫鞅本有大才,原來是在魏國大梁閒居,可是魏王卻不能用。後來的張儀、公孫衍、範睢等人莫不如是,這些給魏國帶來了極大傷害的人原先都是魏國人。


(秦國新軍是變法的成果之一)

其實,這種人才流動機制,直到科舉制度建立起來之後才逐漸完備。

公孫鞅看到魏國出現的這種情形,就把整個秦國當成了績效主義的大型實驗室。公孫鞅首先大行中央集權,打擊豪強,使得秦國上下利出一孔。同時,他又把秦國朝堂上的官職向公眾開放,設置成20等爵位,以耕種土地和戰場殺敵作為指標,並且設置了大量的官吏用來確保這種制度被推行。所以,當時的秦國社會是以吏為師,大量的秦朝官吏走向田間地頭,跟農民們宣傳新法。

如此一來,秦國的社會階層被徹底打破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生產積極性,戰鬥積極性熱情高漲起來,秦國的變法僅僅數年就已有小成。

秦國的變法內容,其實並不新鮮,其他國家也都有間諜探子來到秦都考察,他們做了詳細的彙報給了各國國君。既然秦國的變法取得了如此立竿見影的效果,為什麼其他六國不照本宣科,例行變法呢?

這是因為秦國變法是一次徹底的制度革命,從政治改革入手。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是從上到下推行,令出必行;最大的壞處是由於變法損害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會受到強大的反制力量,甚至會激起叛亂。在當時的社會,經濟地位往往是伴隨著政治地位出現的,只要是奴隸主貴族,就會得到大量的繼承和封賞。現在,秦國的變法,將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全都取消了,都變成了要靠耕種和軍功才能獲得爵位了,哪怕是皇子也不例外。


(戰國後期秦國的版圖)

同時,商鞅變法還嚴格執行了中央集權的制度,統一了度量衡,由國家行政力量掌控經濟;設置了保甲連坐,加強了對社會底層的管控力度;秦法的嚴密程度,甚至連農民耕種的細節,諸如翻土深幾分這樣的事情都有明確的規定。商鞅通過事無鉅細的法令,將整個秦國變成了一個設計精準的鐘表,一切按部就班。由於法令太過繁雜,一般人難以掌握,所以,商鞅就搞了一個幹部速成班,培養了大量的吏員,由這些人分散到地方,充任秦法施行的第一線。同時,商鞅還設置了考成法,對這些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從而實現政令通達,不至於變法內容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商鞅變法的精密程度是後世的各種變法都不可能相比的。後世的變法往往只是在經濟方面修修補補,在政治方面的建樹很少。一旦涉及到政治改革,變法者要麼被下課,要麼人亡政息。如歷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莫不如是。戰國時代,山東六國的變法,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同時,其他六國深陷中原爭霸的泥潭,他們為了爭奪眼前的微末小利,或者為了在戰國末期越來越頻繁劇烈的兼併戰爭中求的生存,不得不急功近利,採取了政治改革的同時,又想魚和熊掌兼得,不想過分得罪原有既得利益集團,維持國家穩定,應對外來威脅。因此,這些國家的變法往往不能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奴隸制殘餘,成為國家君主集權集中全部國力以爭天下的障礙。秦國卻沒有這樣的顧慮,他們能並敵一向,有著穩固的後方給施行變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

(秦國啟動了一統華夏的戰爭機器)

秦國之所以能後來居上,成為戰國末期的首強,是因為秦國的變法一直被堅持了下來,法家思想得到了秦國上下的認可。秦國的變法是最為徹底的,秦國的君主集權的政治制度是執行的最為堅決的,這使得在同樣的國力條件下,秦國能夠動員起比其他六國更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如果假以時日,其他六國也會慢慢過渡到秦國一樣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只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車輪已經啟動,不會再給其他六國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衰敗是沒有的,只是進步得不夠快而已。

而且7雄之所以是雄,是因為他們都崛起過,有一定的機會一統天下,但錯失了機會。

魏國魏文侯的時候依靠吳起崛起了,威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度佔領河西之地把黃河當內河,如果他活的久一點,假以時日,滅秦而後一統天下的可能是魏國。但他死後,兒子魏武就差遠了。居然把吳起趕得跑到楚國。錯失大號機會。可惜啊!

楚國得到吳起一度強盛,打敗魏國,但還是後來的兒子不行,害死吳起後基本斷送了崛起成為第一大國的機會。

趙國趙靈王崛起過,一度滅大國(中山國)擊敗匈奴,擴國土,但因為培養繼承人理念出了問題導致分裂,自己也非正常死亡。沒能延續發展勢頭。可惜。

齊國一直很強,一度和秦國並稱東西二帝。但那一回燕國牽頭,6國聯合,名將樂毅領兵,把齊國打得之剩下兩個城了,這一次傷筋動骨,再也沒有稱霸天下的實力了。

燕國本來在滅齊那年,也有機會把國土翻幾倍,一躍成為超級強國。可是老燕王偏偏這時候死了,兒子聽信讒言把樂毅撤了。最後給齊國翻盤了。悲痛啊

韓國國家位置不好,確實沒什麼機會。一直被動挨打。

綜合來講就是在培養繼承人方面有問題,聖王出過,巔峰過,但到他兒子那裡就悲劇了。秦國沒出什麼昏君,於是頂住了6國的聯合進攻。成就了一統。


橫店副導演雨木師兄


秦國自公元前770年獲封岐山以西之地,正是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以來,歷時五百餘年,最終由始皇嬴政一統天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那麼為什麼秦國一個邊陲小國能夠一統天下,那些曾經無比強大的山東六國,為何會成為了犧牲品呢?

其實直接的原因就是山東六國連吃敗仗,喪師割地,勢力越來越弱小,最終再無自保的能力。

就像是蘇洵在《六國論》中說得那樣。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六國之所以最終敗落,就是因為屢敗於秦。而六國之間又相互攻伐,互相內耗,最終秦國愈強而六國愈弱,結局自然也就不能避免了。

魏國

魏國自文侯重用李悝變法一來,成為了七雄中第一個稱霸的國家。再加上吳起為魏國訓練出的魏武卒,使當時的魏軍所向披靡,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面對魏國的進攻。

尤其是秦魏兩國在西河郡的爭端上,秦國始終被魏國壓著打。後來魏國衰落,秦國搶佔西河郡,還由此演變了出了一個成語。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那麼如此強大的魏國,到底是怎麼衰落的呢?

一切還得從龐涓、孫臏的恩怨講起。

魏國第三代君王魏惠王重用龐涓,但龐涓卻迫害孫臏,最終導致孫臏雙腿殘疾。後來孫臏逃往齊國,與齊國名將田忌合作伐魏。桂陵、馬陵兩場大戰,最終以龐涓、太子申雙雙斃命,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而告終。

從此魏國便失去了霸主之位,成了一個二流國家。但此時的魏國還處於“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階段,雖然國力難以稱霸,還依舊能與齊、韓兩國合縱,南敗楚國於垂沙,東破秦軍與函谷,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真正讓魏國走向衰落的,還是因為伊闕之戰。

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出聯軍二十四萬,扼守函谷關,以阻秦國東進之路。秦昭襄王派出左庶長白起出兵迎戰,於伊闕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魏國主將公孫喜也在亂軍之中被殺,從此魏國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了秦國腳下的螞蟻,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齊國

齊威王在位之時,重用鄒忌變法,再加上孫臏、田忌這樣的人才,一度讓田齊政權重現了齊桓公時的榮光。在馬陵大敗魏國之後,齊國就接過了魏國手中的大旗,成為了新的中原霸主。


威王、宣王、閔王三代,中原大地始終都是齊國表演的舞臺。

齊宣王在位之際,趁燕國子之之亂,出兵入侵燕國,險些將燕國滅亡,從此齊燕兩國便結下了深仇大恨。

閔王在位之際,齊國先是先是出兵破楚,然後破秦,之後破燕,隨後又在宋國的問題上與曾經的盟友韓、趙、魏三國發生爭端,最終獨吞宋國,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國伐齊”,齊國一時間近乎滅亡。

雖然後來田單輔佐田法章復國,但國力再不復從前。再加上秦國遠交近攻戰略的迷惑,齊國近四十年未動刀兵,滅亡也是早晚的事了。

楚國

楚國最巔峰的時刻,就是楚懷王即位的時候。但楚國的衰落,也是從楚懷王開始的。

公元前312年,楚懷王被張儀所欺騙,自絕於齊國。

發現自己上當之後,楚國開始派出大軍伐秦。結果丹陽、藍田、召陵三戰皆敗,楚國頓時名聲掃地。韓魏兩國趁機攻取楚國,搶佔了楚國大片土地。昔日的南方霸主,徹底開始走向衰落。

但讓楚國真正一蹶不振的,還因為鄢郢之戰的失敗。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大軍伐楚,一直打到鄢城腳下。鄢城乃是楚國拱衛都城的重鎮,楚國在此嚴密防守,結果白起放水倒灌鄢城,淹死軍民十餘萬,鄢城遂破。

鄢城一失,郢都無險可守,只能放棄。楚頃襄王向東逃竄,最終定都於陳。

此戰之後,楚國直接痛失西南半壁,從此只能苟延殘喘,再無霸主地位可言。

燕趙

作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掰手腕的軍事強國,趙國的崛起,始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強大騎兵的建立,使趙國迅速崛起於六國之間,成為了誰也不敢忽視的存在。但隨著沙丘離宮的一場政變,一代雄主武靈王被活活餓死於宮中,趙國雄起的腳步也就戛然而止。守舊勢力的重新上臺,意味著趙國的命運將與韓魏兩國一樣,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但真正讓趙國淪為二線國家的,還是那場決定戰國走向的長平之戰。

白起於長平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讓邯鄲城成了白色的海洋,人人戴孝,個個哭喪,徹底掘了趙國的根基,讓趙國再也沒有了與秦國正面抗衡的實力。

而燕國與趙國的境遇何其相似。

燕國的崛起始於昭王。

燕昭王千金買馬骨,覓得良將樂毅。幾十年厲兵秣馬,一朝伐齊,竟讓這個東方霸主轟然倒塌。樂毅伐齊之際,可謂是燕國的巔峰。

可惜燕昭王去世之後,燕惠王騎劫換樂毅,導致伐齊功敗垂成。緊接著燕國內亂,燕惠王被殺,權臣公孫操扶立燕武成王。

結果從武成王這一代開始,連續三代燕王沉迷於伐趙。結果燕趙兩國就在互相攻伐之間,國力越來越衰弱,最終到底燕趙之地徹底淪為秦人的跑馬場。

韓國

韓國在七雄之中,始終都是最弱小的存在。

首先韓國在三家分晉之時,土地就是最少的;然後韓國地處中原,佔據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只能淪為各路強國的附庸,坐視國土一點點變少又無濟於事。

唯有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用申不害變法,使韓國迅速強盛過一段時間。可隨著韓昭侯的去世,韓國又再次衰落下去,直到成為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

吃瓜君說

縱觀六國的興衰史,我們就會發現。任何一個國家的強盛,都離不開明君賢臣的合作。

這其中明君的地位尤為重要。

山東六國從來不缺乏人才橫溢之輩,缺少的只是英名的君主。

秦國其實也是如此。

只不過秦國比較幸運,從秦孝公開始,歷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七世,竟無一昏庸之主。

反觀山東六國,楚威王、齊威王、燕昭王、趙武靈王、魏文侯、韓昭侯這些明君,都是曇花一現,將國家帶上一個高峰之後,全都被後世子孫所揮霍。

所以說,秦滅六國,真的是天命所歸。


歷史吃瓜群眾


六國並沒有衰落,只是秦國發展太快,相比之下六國就顯得衰落了。

魏國

魏國是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春秋末期,晉國的公族和宗室勢力的衰微,為卿大夫實力的增長,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分晉國,而魏國就是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戰國初期,魏國憑藉魏武卒稱霸中原,是中原最為強大的軍隊,曾經以5萬軍隊擊敗了5倍於自己的秦國軍隊。魏武卒巔峰時期有5~7萬人。



趙國

從晉國分離出來的,戰國中期,關東之地,魏、齊、楚都已勢微,趙國成為中流砥柱。

趙武靈王繼位,趙國勢微,連周邊的小國中山都時常來騷擾,為了國家的強大,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

《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胡服就是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

這一改革,徹底改變了戰國的窘境,趙國滅了中山,出擊匈奴、西邊林胡、樓煩,到達雲中、九原。“攘地北至燕、代”。

趙國成為當時僅次於秦國的強大國家。

韓國

三分晉國,韓國是最弱的一個。但韓國佔據中原膏腴之地,資源豐富,土地肥沃。韓國是鐵最多的國家,韓國軍隊的裝備是戰國時期最為先進的,韓國的弩箭當時最為強大,據說射程達到了800步,近距離穿透力極強。

燕國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偏安北地,沒有那麼多的紛爭,雖然燕國受制於貴族制度,發展不多,但燕國也在像北地擴展領土。

齊國

齊國很富有,曾經一段時間也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齊國沒能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在於統治者的個人獨斷。五國伐齊,齊國差點滅亡。齊國就喪失了統一六國的能力。

楚國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國土最為廣闊的。戰國時期楚國沒能統一六國,根本在於楚國的國君個人能力不足,再者就是楚國“封君”,阻礙了楚國的發展。

藍田之戰大敗,統一六國更加渺茫。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

再者,楚國吸收了中原文化,沒有了進取精神。戰國時期楚國的楚國,再不復先祖的榮光。

秦國

秦國佔據關中,而關中乃是“周朝”龍興之地。糧食產區,土地肥沃,而且多勇猛之士。

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取得巴蜀,有了足夠錢糧支撐,秦國才能在短短10年之內掃平六國。


二十有惑


秦國在逆境中,奮法圖強,奮起之追,開疆拓土,實行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激發人的積極性。秦滅義渠,滅統巴蜀。趙國胡服騎射,尚武,軍力強壯,滅中山國。驅匈奴拓疆土,敗於用趙擴紙上談兵,被秦坑殺四十萬大軍,走向滅亡。魏國用吳起李悝招人才,練武卒,。魏亡於不用人才。如張儀等,用龐涓懲孫濱,用龐涓攻趙,孫濱讓田忌攻魏國的國都大梁,又在馬麟逼死龐涓,開始敗亡。招人才而不用。楚國用吳起,變法,強大 ,不成,逼走伍子胥,為貪600裡地,斷了與齊國的聯盟,逼死屈原。敗亡齊國偏遠不思進取。韓國四戰之地。燕國遠。秦國連出7個明君,變法深刻有效,郡縣中央集權制,其餘六國只出一個明君主,變法不深刻。





用戶6663864333286gun


山東六國談不上衰弱,只是和秦國相比,有些跟不上潮流了

世人都知道商鞅變法,只是一次徹底而完善的封建主義改革,本是衛國人的商鞅在秦國數十年耕耘,從軍政,百姓,生產,法律,爵位以及特權等各個方面對老舊的秦國進行了徹底的改造,主要的目的是把國家大權從貴族的手中集中到國君手裡,並以此激勵全國將士戰場用命,激勵百姓努力生產同時又以連坐法等嚴格控制百姓的行為,使得大秦從此生機勃勃,奠定了其一統六國的物質基礎

但是你知道嗎?早在商鞅變法之前,六國就已經變法

在齊國有鄒忌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是申不害變法,趙國有武靈王胡服騎射,魏國則是李悝變法,燕國也曾嘗試過變法,只不過比較失敗。六國的變法其實都有自己的可取之處,只不過沒有商鞅變法那樣徹底罷了,效果自然也沒有那麼好,與大秦相比,六國自然就顯得衰弱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國家機制更加健全,確定中央集權,軍事上,獎勵軍工,達到了強兵的目的。而且歷四世傳承,換君不換製法,還在基礎上加了沒有的,使制度更加健全。

魏國是最先變法的國家,魏文侯李悝變法,建立魏武卒更是戰國少有的軍事強兵,變法涉及到世族利益,李悝中途夭折,法治不健全,還是人治,後代沒有繼承完善,反而窮兵黷武,直到馬陵之戰,魏武卒消亡殆盡,魏國開始走下坡路,無良將,無強兵。

齊國距離秦國最遠,秦國一直與齊國交好,所以各代一直沒有圖強,反而有點夜郎自大,所以差一點被燕國滅國,即使後來明君強臣,但是已經晚了,免不了被秦吞併的命運

楚國地大物博,通過不斷吞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增強國力,進入戰國,通過吳起變法,達到最強,稱霸戰國,後期懷王還是沒有能夠擺脫世族控制的命運,一步步走向消亡。

燕國是戰國的老牌王國,也與秦國交好,與齊趙之間戰爭不斷,內部相爭不斷,雖然樂毅變法強國,終因當位者猜忌,將相離國,國勢衰落!

韓國為七雄中的最小國,因其兵器,為各國所懼,號稱勁韓,經歷申不害變法,但終因,國小人少,被戰爭打空了國力,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軍制,雖然年老昏庸,做出二王分治的荒唐之舉,但是文惠王也是一代明君,納賢良,才使得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一個可以獨自與秦國抗衡國家,長平大戰之後國力一蹶不振,北秦國所滅。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興旺,要幾代明君強臣才可以,雖然趙,魏,楚,燕經過變法,國力昌盛,但終因後代乏力,難以為繼。秦國始終堅持法治,治國強兵,雖然做出了一些損害國力的事情,處死白起,但國君可以知錯而止,秦國才會一步步強大,統一六國!


微步同


秦滅六國原因非常多,第一秦國運氣很好,其他六國不是沒努力過,韓國有申不害,燕國有燕昭王,楚國有吳起,趙國有趙武靈王,魏國有李悝,齊國有鄒忌。其中趙魏兩國差點滅了秦國,不過因為內部原因沒來得及下手。齊燕兩國互相傷害(齊國被燕國殘血前揍殘了魏國,等於給秦國開了道)。第二,秦國雖然屬於冒充的老國(論資歷也只比三晉早點,但比三晉前身晚的多)但秦人吞下的關中本身就是西周的龍興之地,盛產悍勇之士。耕種技術繼承周朝,並不比六國差。第三,地域上來說,秦國雖然也有不少鄰國,但都有自然屏障可以進退自如。三晉地理可以說非常奇怪,三晉互毆時,經常冷不丁就圍住對方都城。第四,秦國改革力度相當大,相比之下,楚國改革力度遠不如秦,貴族勢力太大,被滅太正常不過。


清風知水


給人一種什麼感受呢?就是一代版本一代神,代代版本玩蓋倫……

可能有些人聽不懂,因為這是遊戲上面的一句話講的就是每個時期遊戲的版本都會發生變動,而遊戲人物的屬性也會發生變動,這樣的話就會形成一種強弱的對比,遊戲在選擇人物的時候,有的會成為首選,有的會成為末選。

如果你不相信遊戲的版本應是去玩兒了一些弱勢的英雄,你會發現你被人打的那簡直就是沒道理。

為什麼突然說這個呢?其實用遊戲的角度來看,當時秦國統一六國的那種情況就是,秦國面對統一六國這個遊戲已經開發出了新的玩法和新的方針,但是六國仍然沉醉於舊的版本的遊戲玩法,而選擇繼續用已經落後的方法去對抗秦國,那這仗怎麼打?

秦國確實強,秦國出了六位明君,而且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軍事實力一直處於一種遞增的狀態,並且沒有發生太大的變故,這一點秦國確實強悍,可在強悍,你畢竟只是一個國家,沒有其他東西的幫助,你想以一個國家逆襲六國,這是不可能的!

運氣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你得掌握戰爭或者是接起來統一六國該怎麼玩兒,這樣的話你才有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就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全世界都以為接下來要打的是陣地戰,接下來就是蹲坑爛賬,可是呢,德國開發出閃電戰,結果打的曾經的英法聯軍丟盔棄甲投降的投降,逃的逃,死的死,這就是版本紅利,這個就是血淋淋的教訓,而在這之前還有什麼血淋淋的教訓呢?就是秦國統一六國這件事情。

本身來講,大家的遊戲版本仍然沉醉於戰國中期那一段時間,戰國中期那遊戲是怎麼玩兒的?或者是戰爭怎麼打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互相之間聯合,今天我打你一下,明天你打我一下,大家也沒有個明確的目標,說我今天到底要吞併你多少土地,明天我要殺你多少人?更多的就像是為了爭一口氣,我的國家受到侮辱了,所以我要跟你打,打完了之後,卻又因為受到其他國家的前置,要麼舉步不前,要麼選擇把吃的東西全給吐出來。

所以這些國家打仗那是白打,如果你打了多少的徒弟,無論你吃了多少的人民,你沒有辦法把它有效地轉化成為你的綜合國力,過些天其他國家再來打一仗,這些土地又歸其他人了,那你這個土地你等於白拿了,還白白損耗那麼多資源和人力。

秦國不是這樣,秦國可以說已經找到了一種最適合統一六國的玩法,什麼吞併侵略,秦國要做的就是將天下所有的土地,所有的人民全部吞到自己的口中,並且將它消化成自己的東西,成就一個統一的帝國。

我不想玩兒分封制了,我要玩的是封建制度,我要玩兒的是郡縣制,天下只有一個權威,而這個權威就是秦國的王,如果我吞併了一個土地,那我把這個土地上的人民化過給我秦國,將這塊土地變成我秦國的生產基地。

有人說我會害怕消化不良開玩笑,我有商鞅的軍功制度作為支撐,我無論來多少的人民,多少的徒弟我都能夠把它消化利用了,人民給我打仗,打仗可以賺軍功,徒弟就給我種地,種地也可以賺軍功,總之有多少來多少我是來者不拒,我的國家實力是越打越強,而他們的實力則是越大越弱。

你說這張還怎麼打?


漩渦鳴人yy


1.韓國

韓國全盛時期,是在韓昭侯申不害變法時期。不過申不害變法無疑是失敗的。法家分為三種門派:法,術,勢。“法”代表者:商鞅、“勢”代表者:慎到。而申不害就是“術”門派的代表人。“術”是為權術,是指君主控制大臣的方法。雖說變法一段時間後達到了一定效果,史書記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不過這個變法的弊端就是這個很考驗君主的能力,如果君主是個庸君,根本無法使用權術去控制大臣。並沒有從根本去改變國家的國力。治標不治本。

然而韓國又是在四戰之地,韓國的南面是強大的楚國,東面是魏國,北面是趙國,西方是秦國,每一個國家都比韓國強大。韓國最悲哀的在於,韓非出生的太晚了。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一個人身兼法術勢三家的優點,他可比商鞅厲害的多的多。而韓非出生的年代在戰國的大後期才出現。這個時候秦國統一隻是時間問題了。假如說韓非早出生50年,韓王重用韓非,那麼秦國很可能都出不了函谷關。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2.趙國

趙國在建國初期比較貧弱,經常被欺負。北方是匈奴,南方是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但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力量大幅度提升,在戰國後期成為山東六國唯一一個能跟秦國掰手腕的國家。而且國內名將無數,戰國四大名將裡面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廉頗和李牧都是趙國人。當初趙武靈王甚至要滅了秦國,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但是趙武靈王前明後暗,最後導致了沙丘政變,自己也被餓死了。而後來的趙孝成王實在是昏庸,聽信讒言,在長平之戰中用趙括替換下了廉頗,導致長平之戰大敗,被白起坑殺40多萬趙軍。

就算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但在嬴政滅趙國時候依然會給秦國不小的麻煩。在李牧領導下的趙軍李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立即回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被迫王翦使用反間計,讓趙王遷換下李牧。然後王翦就滅了趙國。

趙武靈王,趙孝成王,趙王遷不斷的在關鍵時候犯錯誤,你犯一次錯誤就給了秦國滅你的機會。

3.魏國

歷史曾經眷戀過魏國。魏國曾經可是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魏文侯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勇於改革。魏文侯時期手下名臣勇將無數,戰國初期的霸主。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

重用李悝施行“李悝變法”,使魏國迅速強大起來。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後來的秦國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魏文侯非常明智的連接三晉不斷打壓秦、齊、楚。

魏文侯之後的衰落是在魏惠王時期。魏惠王過於膨脹,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大敗於齊國,特別是馬陵之戰之後,魏國開始一蹶不振。

魏國的失敗在於,把握不住自己手裡的人才。戰國七雄中很多能人志士都出自與魏國。然而都沒有被魏國所用。比如吳起、商鞅、張儀、孫臏、范雎、樂毅等等。這些還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更別說一些二流的人才了。吳起此人文武雙全,商鞅是秦國崛起的發起者,張儀一嘴能退百萬兵,孫臏是憑一己之力把魏國拉下神壇的人,范雎的遠交近攻是戰國中後期唯一一擁有戰略眼光的人。這些人才但凡留下兩三個,魏國不會是這個下場。魏國後期其實還有一個人很厲害,就是戰國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戰國後期,信陵君依然可以合縱抗秦並且打贏了秦國。那是什麼時候?那一年是秦莊襄王去世,那一年秦王嬴政繼位。這時候秦國已經非常強大了,但信陵君依然可以率五國聯軍打贏了秦國。但魏王猜忌信陵君,嫉妒他的才能,最後罷免了信陵君。不作死不會死,就是這樣的。

4.楚國

看戰國時期地圖的話,楚國雖然面積比較大,但真正富裕的地方很少,那時候江南地區尚未開發。楚國真正的崛起是在楚悼王吳起變法之後,但是呢吳起變法並不徹底,也不成功。吳起是從魏國跑過來的,吳起變法也是通過李悝變法為基礎外加楚國國情開始變法。但是可惜的是,變法肯定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然而吳起變法是在楚悼王晚年才開始,吳起變法後沒幾年,楚悼王死了。一個變法的成功與否是要靠君主的強有力的支持,然而君主的強力支持也是要看君主的壽命長度。

雖然變法幾年後成果剛見成效,楚國剛剛崛起。但吳起變法觸動了權貴集團的利益,遭到舊貴族的反對。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舊貴族發動叛亂,包圍王宮,用亂箭射死了吳起。變法運動宣告失敗。

楚悼王后經過楚宣、威王統治四十年,勵精圖治,對外利用矛盾,伺機出擊,使楚國在戰國中前期成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國。但是到了楚懷王時期聽信張儀的獻地600裡與齊國斷交後,發現自己被張儀所騙,要與秦國決一雌雄結果敗於秦國,又被秦國吞併一大片土地後一蹶不振。

5.燕國

其實燕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上都是屬於打醬油的。由於燕國建國以後的較長時間內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所以文化較中原各國落後。個人認為如果不是燕昭王雄才大略的話,迫使中原各國重視一下,基本就不在戰國七雄的行列了。

燕國的鼎盛時期肯定是在燕昭王時期。燕昭王繼位之前,燕國經過子之之亂,而齊國趁機攻佔燕國大面積的土地,在燕國土地上殺燒搶掠,無惡不作。從此燕國跟齊國結下世仇。在趙武靈王幫助下,燕昭王繼位復國。燕昭王最大的夢想就是復仇齊國,開始勵精圖治,重用樂毅。並抓住時機,在齊國滅宋之後,各個國家都眼紅齊國,開始合縱攻齊。其他國家都佔了便宜就走了,然後燕國死追不放,攻下齊國首都臨淄,然後還繼續攻打齊國,幾乎滅了齊國。並且佔領了五年。報了齊國的仇。之後燕昭王死後,繼位的燕惠王與樂毅不合,田單趁機復國。

但是在燕國在燕昭王領導下報仇之後好像就鬱郁無求了,碌碌無為。燕國並沒有趁機開始崛起,然而在燕昭王死後開始一蹶不振。之後的燕國唯一的任務好像就是攪和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就想休養生息,畢竟全國的兵力基本都死在了長平。但是燕國趁機去攻打趙國,不給趙國喘息的機會,燕國每年都去騷擾趙國。燕國並沒有戰略眼光。秦國在施行遠交近攻戰略政策,不斷的給燕國好處。燕國不明白什麼是唇亡齒寒,秦國之所以套好燕國是因為中間有趙國的屏障,如果趙國被滅,秦國是不會把燕國放在眼裡的。燕國把趙國折騰死後,下一個死的就是他了。

6.齊國

齊國也很可惜。戰國中期,齊國跟秦國併成為東西二帝。齊國在齊威王時期,可是把魏國拉下霸主地位的。經過齊威王,齊宣王,到了齊閔王時期,空前強大。但是齊閔王時期過於自信,窮兵黷武,濫用武力,讓各國與齊國結仇。並且獨自吞下了富裕的宋國,導致五國合縱攻齊。然而齊國並沒有秦國的地理優勢,被樂毅領導的燕國滅國五年。雖然後來田單復國,但國力大不如前,已經不具備跟秦國抗衡的能力。

復國之後,齊國開始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也不加強戰備,不修武備。最後在秦國滅了其他五國之後,齊王建也舉國投降。齊國滅亡最沒本事一個,燕國雖然打不過秦國,最起碼還能派個荊軻刺秦王,齊國卻舉國投降。

齊國被滅,是國策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