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戰國七雄”都曾變法,為何只有秦國的商鞅成功了?

jianfeng_fm


客觀地說,山東六國的變法不能說不成功,事實上相當一部分還是成功的,只不過同商鞅變法相比,這些變法在徹底性、深刻性,以及在長期性和連續性上無法和商鞅變法相比罷了。

下面就來談一談轟轟烈烈的戰國變法大浪潮。如果對戰國變法浪潮做一個劃分,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波變法浪潮

這一波變法浪潮的時間範圍,大概從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公元前360年商鞅進入秦國開始謀劃變法。這一時期的變法核心主要有2個:

  • 魏國的李悝變法。

  • 楚國的吳起變法。

下面分別說一說:

三家分晉之後,出於繼續鞏固新興大國地位的考慮,魏國率先開始了變法強國。當時的魏國國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這場變法,關於這場大變法,史料斷裂太多,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其變法的主幹面貌,主要是三個方面:

  • 其一,整合並創造魏國的新政治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創造性地建立了趨於中央集權的新型權力體制。雖然,這一政治體制尚有不徹底性。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作為第一次探索性大變法,已經創造出了戰國初期最為先進的國家政權模式。後來的商鞅變法,也是以魏國開創的這一政權模式為基礎向前推進的。

  • 其二,盡地力之教。用現代語言說,就是在激發農耕者的積極性上做文章,全面實行私田制經濟,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土地潛力為目標。從歷史邏輯說,這肯定是具有體系化性質的一整套新經濟政策。

  • 其三,放棄禮治,推行法治。變法開始後,魏國以《法經》為法律藍本,普遍推行了相對全面的法治,取代了以往混雜不清的治國方式——王道、禮治、德治、人治。雖然這種最初的法治體系具有這樣或那樣的的缺陷,但它的啟蒙和文明生髮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從實際效果來看,這次變法還是相當成功的,變法完成之後,魏國一舉成為戰國七雄中的超強大國,魏文侯也成為最負盛名的戰國國君。一個醒目的事實就是,變法之前,魏國對秦作戰雖然也取得不少小勝利,但是始終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變法之後,魏國實力大增,吳起訓練出了一支裝備精良,戰術素養極高的大軍,天下號稱“魏武卒”。隨後魏國以吳起為統帥,發動了對秦的大規模作戰,全部攻佔河西高原與關中東部地帶,將秦國壓縮到關中的華山以西。兩年後,魏國又以樂羊為統帥,一舉攻滅中山國。緊接著,魏國聯合趙韓兩國對齊國大舉進攻,斬首三萬,俘獲兵車兩千輛。公元前400年,魏國又聯合趙韓兩國大舉攻楚,戰勝楚軍。

總結這次變法,中心點大概有三個:

  • 其一,變法運動的空前性意義,在於中國第一次出現了法治文明的曙光。

  • 其二,戰國法家破土而出,將中國政治文明推上了最高峰,具有不朽的意義。

  • 其三,魏國變法的侷限性,在於沒有真正廢除封地制,沒有實現真正的治權歸於國家。因此,魏國的變法沒有能夠提供統一中國的基礎。

魏國變法成功,勢力驟然強大,此時的楚國瞬間壓力山大了。事實上,魏文侯後期已經加強了對楚國的攻勢,其後魏武侯的對楚攻勢也是有增無減。加上魏、趙、韓三國結盟一致對外,強大的中原壓力,使得楚國產生了迫切的變法強國需求。

恰在此時,魏國的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軍政大才吳起離魏入楚,時任楚國國君的楚悼王任用吳起開始變法。吳起變法的具體過程和內容,已經被後世把持修史大權的保守理念過濾稀釋,幾乎無從辨認了。但是歷史的殘簡仍然為我們留下了依稀可辨的蹤跡,大體可看出兩個方面:

  • 其一,吳起變法實行“損有餘,濟不足”的總原則。吳起認為,楚國所以“貧困弱兵”,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也就說,楚國大臣的特權太多,擁有封地的貴族太多。這些大臣“上逼主、而下虐民”,對楚國的社會結構起到了很大的破壞作用。歷史的實踐證明,吳起對楚國根基缺陷的把握極為精當,直到百餘年後楚國滅亡,封地分治都是掣肘楚國抗秦的主要原因。

  • 其二,吳起整肅吏治,總原則是“強公室,塞私門”。當時,楚國的官場規則與習俗,完全受舊貴族政治勢力主導,比吳起所熟悉的新興三晉國家要混亂腐敗許多,必須改變。

吳起變法雖然時間不長,但已經表現出了巨大的成效。戰國之世,能夠不顧戰爭威脅而一力變法的機遇,太少太少。吳起變法的實際,也是一邊變法,一邊應對戰爭。吳起在短短數年之間,率領楚軍南征北戰,為楚國同時在三大戰場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一是南平百越,二是北並陳蔡,三是“戰於州西、出於梁門、軍舍林中,馬飲於大河”,一直攻到黃河南岸,極有氣勢。

對於楚國來說,變法後的威力是一道極其罕見的強烈光芒,這道光芒既刺疼了天下,更刺疼了楚國的舊貴族勢力。刺疼了天下,是“諸侯患楚國之強”。刺疼了舊貴族,是“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不幸的是,正當吳起獲得了最大的戰場勝利,變法後盾的楚悼王卻突然病故了。吳起的變法大業中途夭折,自己也在國君靈堂慘遭殺害。

歷史的演變是,吳起死後,楚國的變法成果基本流產,楚國力量在整體上大大削弱了。同時,也有了另外一個結果,楚國的貴族集團與王權之間,為此找到了一條妥協共存的道路。這條道路的基本點是:貴族集團重新掌握了實際權力,但也容納了王權主導的相對變革。

第二波變法浪潮

這一波變法浪潮的時間範圍,大概從公元前360年——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這一時期的主要變法有4個:

  • 秦國的商鞅變法。

  • 韓國的申不害變法。

  • 齊國的齊威王騶忌變法。

  • 燕國的樂毅變法

就變法開始時間而言,這些變法相差不會太大,但是,由於傳統國情不同,由於最高決策層對變法的認識不同、由於主持變法者所依據的政治理念不同等原因,這些變法,呈現出極其鮮明的不同特點。正是這種差異性很大的變法,決定了各自國家的歷史命運。同時也決定了法家的命運。

下面逐個談一談。

韓昭侯八年,也就是公元前355年,申不害在韓國推行變法,歷時15年。申不害的實際變法內容,史料記載寥寥。保留下來的點滴史料,基本也集中在申不害的術治方面。

總而言之,申不害的變法以“法術”為基本理念,以權術手段駕馭臣下,取得了一定階段內吏治整肅的效果,同時在變法期間,韓國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新軍,兵器製造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對外戰爭也一度獲得“勁韓”的聲譽。但在公元前342年,僅僅一場大戰,這些變法成果就全部流產了。

韓國變法的脆弱性告訴我們,任何社會變革的根本希望,都是變革成果的制度化、法律化,並在實際推行中確立以法律為唯一標準的社會價值體系。否則,術治之下的陰謀化政治,將導致國家中樞的扭曲變形,從而導致國家與民族的巨大災難。

齊國的變法,主要發生在齊威王時期。依據史料與後來的歷史實踐,齊國變法的基本方略是:遵循一種漸進式的變革方略,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避免楚國吳起那樣的全面變法與激烈動盪。

所以齊國變法的缺陷也相當明顯:

  • 其一,變革一直停留於局部變革的水平。

  • 其二,始終具有鮮明的人治色彩。法家的早期大師慎到,很長時間在齊國的稷下學宮,他的“勢治”思想不可能不影響齊國的變法,而法家的“勢治”學說,其本質就是走向君主集權,最終趨於人治。

這場變法很難以成功或者失敗來論定,相比來說,只能說效果不太理想。

進入戰國,魏國首開變法之先河,楚國跟隨其後,緊接著第二波浪潮繼續,韓齊先後開始變法,下一個會是誰呢?人們自然地會想到燕國與趙國,對於西部的秦國,天下從來都是鄙視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變法這樣的新思潮居然會在這裡爆發——商鞅變法橫空出世。

商鞅變法的巨大成功,想必已經是眾所周知了。就變法內容而言,商鞅前後推行了兩次變法。

第一次變法,頒佈一批法令

主要有:

  • 獎勵軍功法。

  • 獎勵農耕法。

  • 關於實行重刑制度的法令。

  • 連坐法。

  • 整飭吏治與禁絕政治謠言的法令。

  • 禁止私鬥法。

秦國推行第一次變法後的成效:

  • 驗證了商鞅開始的預見——輿論是可以改變的。

  • 國民精神迅速改觀,國家實力獲得較大發展。

  • 五次對外戰爭,四勝一敗,證實了秦國變法的初步成功。

這一敗就是定陽之戰的失敗,也證明了秦國的實力還不夠強大,在這一直接動力下,商鞅推行了第二次深徹變法。

  • 廢除井田制,全面實行農耕經濟的私田化。

  • 全面推行縣制,實現新的國家治理模式。

  • 統一度量衡。

  • 改田賦為戶賦。

  • 革除夷狄風俗,整合秦國文明。

  • 遷都咸陽,確立面向天下的秦國新中心。

商鞅的兩次變法,可以說是再造了一個秦國。其變法的徹底性與深刻性,以及在戰國變法中絕無僅有的長期性與連續性(20年之間兩次變法),西部秦國一舉崛起為空前強大的超級戰國。

燕國的變法,發生在一場巨大的政治災難之後,這場災難就是——燕王噲“禪讓”王位於子之,帶來燕國內戰與齊國干涉,使燕國陷入全面的崩潰局面。

干涉燕國的齊軍,大肆搜刮一番撤走後,燕人擁立了新君,史稱燕昭王。即位後的燕昭王發奮強燕,任用樂毅為亞卿開始變法。關於變法的具體內容,史料的直接呈現極其簡單而模糊。

從時間上看,燕國變法是歷時最長(28年)、國力恢復最緩慢的戰國變法。雖然它沒有同樣經歷長時間變法的秦國那樣深刻徹底,也沒有秦國那樣的變法成果鞏固五六代之久,但是其爆發的效果卻是相當驚人的——樂毅的滅齊之戰。客觀地講,樂毅的變法也算是相當成功的。

第三波變法浪潮

這一波變法浪潮的時間範圍,大概從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大戰結束。這一時期的主要變法有1個:

  • 趙國的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

趙武靈王在面臨內外交困的窘境下,開始了胡服騎射變法。這場變法實質上是以軍事改革為突破口的一次全面變法,就其全面性和深刻性而言,雖不如秦國的商鞅變法,但卻大大超過了山東六國此前的變法深度。變法後的趙國,軍事實力開始猛烈地爆炸了,先後吞滅腹心大患中山國,又連續北上征戰,吞併了林胡、樓煩等國,趙武靈王甚至萌生了滅秦的野心。

總而言之,變法後的短短11年裡,趙國取得所有戰場的全部勝利,一躍成為山東第一強國,這一變法應該還是相當成功的。雖然武靈王趙雍後期,在權力交接問題上犯了重大錯誤,以至於釀成沙丘政變,自己也被活活餓死。但變法的成果還在,趙國的強大雖一時銳減,但沒有從根本上削弱趙國。

歷史的實踐,展示了一種深刻的現象:真正根植於社會深層次利益合理化的全面改革,無論發動者與主持者的個人命運如何,變革本身所培植的強大生命力,足以構築戰勝倒退力量最堅實的根基。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變革的生命力,在於變革本身的正義性與深刻性。越是植根於社會利益合理分配的深刻變革,其生命力就越是強大。即或是變革的反對力量,也無法推翻這種深刻變革所鞏固下來的歷史成果。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如此,商鞅變法更是如此。


積翠古亭


秦國之所以能變法成功,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原因。


先說人和

其實讀過賈誼在《過秦論》的朋友,就知道賈誼說的很詳細了。

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就是因為秦國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六代秦國國君竟然都驚人的持續延續了商鞅變法的措施,商鞅雖然身死,但是商鞅的政策卻沒有變化,這一點比起其他諸侯國人走茶涼,人死政歇的做法要好很多。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

我隨便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1、魏國變法


戰國時代的開始始於三家分晉後,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由於北邊是趙國,西邊是秦國,南邊是楚國,都是很強悍的存在,於是魏國壓力山大。

當時的魏國國君魏文侯於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魏國於是走上了強國之路。特別是吳起為將期間,創立了著名的魏武卒,成為天下少有的強兵,一度打的秦國割讓河西之地,不敢出函谷關。

但是等到魏文候去世,魏武侯繼位後,吳起不能受到重用還收到打壓,於是引發吳起叛逃楚國。魏國從此之後變法就走向衰落。

2、楚國變法

吳起到達楚國之後,擔任楚國令尹,全權輔佐楚國進行變法。經過吳起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展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


向北和魏國發生大戰,擊敗魏軍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繫。

吳起的變法雖然讓楚國富強,但嚴重影響到了楚國貴族的利益,於是在支持吳起的楚悼王死後,吳起就被反叛的貴族所殺。吳起一死,楚國的變法也就告一段落了。

其餘幾個國家的變法也都是大同小異,可能經過某一位人才的大力變法國家變得強盛,但是隨著支持方的變故經常就會人走政歇,陷入以前的老路。

只有秦國,從上到下一直延續著商鞅的變法思路。能長期持續的穩定政策自然勝過老是變動的政策。

再說地利

秦國比起其他國家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秦國自從平定義渠王之後,後方就基本上畢竟穩定了,只需要在黃河以東和函谷關以東這種天險地段防禦東方諸侯。

在這一點上戰國七雄也只有齊、楚兩國堪堪比擬。但是齊國和楚國都侷限於傳統的諸侯國統治模式,雖然齊楚兩國都有稱天子的舉動,但是在氣勢上根本不能和始皇帝相比。



最後說天時

秦國最後能變法圖強,最後得以統一天下。其實也是歷史大勢所趨。

周朝從周平王東遷後,周朝已經衰微,周朝的分封制、井田制已經不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也就是開始了所謂的禮樂崩壞的時代。

等到戰國時期,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劇,一些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兼併,而普通百姓經過百年的諸侯戰爭,人心都已經不想戰爭,在這樣的趨勢下從幾百個諸侯國到幾十個再到七個,最後勢必有一國要一統天下。當然歷史在這一刻選擇了秦國。

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全網閱讀過億的歷史博主,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歷史上“戰國七雄”都曾變法,為何只有秦國的商鞅成功了?

戰國七雄指的不是七個人,而是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這當中又以魏國為勢力最大者,秦國最小。那麼為什麼偏偏只有弱小的秦國變法成功了呢?我們來一一探討下。

齊國

鄒忌,“以鼓琴見威王”來自薦,得到齊威王賞識,並授予相印,著變法之事。

鄒忌推行的是法家政策,接受臣下意見,注意選拔人才,除去不稱職的奸吏,獎勵得力的將領和官吏,其目的是在鞏固統治秩序的同時,謀求國家的富強。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表白於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戰國策》

由於鄒忌的進說,齊威王廣為接受群臣百姓的意見。據說,剛下令時,群臣來進諫的門庭若市;幾個月後,還不時有人進諫;一年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在鄒忌的改革變法下,齊國在政治、經濟上都有了一番新氣象。

鄒忌變法以整治官吏、開放言路為核心,雖然相對溫和,不容易造成國內動盪,但是這種不溫不火的變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之後齊國被五國圍攻,險些滅國,自此齊國一蹶不振,變法宣佈失敗。

楚國
吳起變法,吳起變法主要以明法審令、減爵祿、廢世祿、減大臣威重、強兵強國為主要變法內容。

吳起推動變法後,楚國經濟、軍事得到一定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尤其變現在軍事上:伐魏救趙、收復故地、擴張勢力,楚人以“兵震天下,威服諸侯”,諸侯國皆畏服楚國。

但由於變法太過強烈,主要政策更是觸碰了舊貴族的奶酪。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舊貴族發生叛變,將吳起射殺,楚國變法失敗。

燕國


這燕國變法相對於其它六國顯然是在看玩笑,燕國看到其它諸侯國紛紛進行變法改革,也想來湊一湊熱鬧,燕王找到了子之,任他為相,後燕王在鹿毛壽的勸說下,將燕國讓給子之,這燕王還真答應了(該怎麼說他才好)。

子之治國三年,“國大亂,百姓桐然”,燕國大亂,基本亡國,燕國變法失敗。

依我看這哪是變法,明顯的是謀朝篡位呀。

韓國

申不害變法,主要以內容包括為:打擊貴族勢力,加強君主集權;整頓官吏,加強對官吏的監督與考核;改革兵制,加強軍事訓練;強調君主統治之術。

十五年後,韓國國力大大增強。

魏國攻韓,韓大敗,新軍死傷殆盡,變法成果蕩然無存。韓國變法失敗。

趙國

趙國並沒有正正意義上的變法,而是以“胡服騎射”的方法富強趙國。什麼是“胡服騎射”呢?就是學習胡人,學習他們穿胡服,學習他們在馬背上騎射。經過長期的訓練,趙武靈王還真訓練出了這樣一支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的軍隊,軍事實力猛增。

趙國變法成效更是持九十年之久。但在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了五十萬精銳部隊,之後又在邯鄲之戰中大失元氣,不復趙雍時代的輝煌。

魏國

李悝變法,魏文侯當政時,任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之後彙集各國刑典,著稱《法典》一書來保護變法,(古人也會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作為諸侯國中第一個變法者,魏國的國勢達到了一個巔峰,魏文侯在位的五十年裡,魏國更是稱霸於天下五十年,沒有諸侯國可以與之抗衡。

後秦國變法成功,秦國國力大盛,敗於秦國。

秦國

秦國商鞅變法大家皆知,我就不在累贅講述了


從上面各國中的變法來看,有些諸侯國的變法並沒有徹底的失敗,相對來說還是很成功的,那為什麼“戰國七雄只有秦國變法成功”之說呢?成王敗寇,最終一統諸侯國的是秦國,其它國家皆被覆滅,國都沒了,變法成功之說變也就不復存在了。


歡迎各位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討論,如果喜歡請點上一攢,個人頭條號“馬庸詩詞”,用最平凡的語言講述歷史文化故事


馬庸詩詞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秦孝公的全力支持

君主專制體制下,任何變革都必須得到最高權力的全力支持,否則變法者就是自取滅亡。而當時的秦國不變就是死路一條。秦孝公與商鞅珠聯璧合,君臣同力同心,力挽秦國危局。“公如青山,我如松柏”,“舉國相托,與之分土”。正是秦孝公與商鞅君臣同心的真實寫照。

2.變法的首要目的就是加強中央集權。

君權至上,這是商鞅變法的護身符。也是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的重要原因。所以無論在變法中出現怎樣的困境,秦孝公依然鼎力支持。

3.變法的第二目的是打破利益壟斷,激勵全國民眾為國奮鬥。

獎勵耕戰,廢除奴隸制等等措施,讓全國老百姓都有機會因功受爵。在這樣的激勵政策下,秦國上下就變成了高速運轉的機器,國力日盛。

4.外部環境穩定。

秦國地處西北,與東方六國本就不來往。何況那時候,還是天下卑秦的時代呢?就算是與秦國接壤的魏國,也是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原爭霸的戰略上。這樣的外部環境正好給秦國贏得了變法的黃金時機。

總之,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商鞅遇到秦孝公,可遇不可求。商鞅變法在秦國發生,可遇不可求。商鞅變法,居然有20年的穩定環境,更是天賜良機啊!



太史辭


譚嗣同說過,“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戰國時候情況,這句話也適用。

流血的含義是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底線。換句話說,變法要成功需要統治階級自己革命、否則,變法很難成功。

戰國的變法

戰國事情的變化很多,我們知道的有秦國商鞅變法,魏國李悝和吳起的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國公仲連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齊國鄒忌變法,燕國子之變法。

李悝變法

李悝變法最早,是戰國變法的開始。

李悝變法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奴隸貴族世襲制改革,二是井田制顛覆,三是封建建制,四是武卒制度。李悝變法的廣度是很大的,也為後續變法提供了榜樣,但是,這畢竟是第一次變法,並沒有從根本上觸及統治階級的本質利益,例如魏國的王室們依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依舊是舊貴族掌權,沒有形成一個支持變法深入變革的新的階層。





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主要是實行法治。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 整頓吏治,強兵等等,已經開始觸及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不幸的是,吳起的支持者楚悼王五年之後就死了,失去了支持者,而新的貴族階級又沒有形成,吳起最後被舊貴族亂箭射死,隨後,法則被廢除,變法失敗。


商鞅變法

再看看商鞅變法。商鞅在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基礎上,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作了進一步發展,從政治上徹底打破了舊貴族宗法制度,在農業上確定土地私有制,在軍事上獎勵軍功,最重要的就是,從前356年到前338年,他的支持者秦孝公一直全力支持他。18年,一代人的時間,一個新的貴族階層興起了!

所以,雖然最後商鞅也慘遭舊貴族害死,但是他的變法成果卻在新貴族階層的支持下存在了下來。

這就是商鞅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如果給吳起十八年,吳起變法也會成功!



桃花一簇開無竹


變法之事,茲事體大。變得好,國家強大,變不好有可能就是亡國。

縱觀中國的歷史,歷來變法者善終者不太多,商鞅被車裂,王安石被罷黜,近代戊戌變法則是康梁流亡,譚嗣同等七君子被殺頭。變法其實就是權力的再分配,要想打破舊有體制,建立新秩序,何其難哉!

自周以來,士權與王權之間的爭鬥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要麼士進王退,要麼王進士退。士進王退,有可能出現功高震主而讓臣子滋生僭越之心,王進士退則可能出現專制殘暴,國祚難久。很多的士族想通過一系列的努力獲得至上的榮耀,而有的君王從來也不想放手或失去自己的權力,這就是變法成功者少的緣故。

齊國的管仲就是取得相權,齊恆公放手讓其管治國家,進而實行一系列的變革從而成就了春秋首霸。商鞅也是如此,其在魏國時不受重用,即而到秦,秦孝公被其“稱王之道”打動,放手讓其改革變法,取得了極大成功,為後世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秦孝公之後,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即車裂了商鞅,但仍沿用了其制訂的政策,糾其原因是王權與相權的鬥爭。

而戰國時的其它幾個國家,也都在變革,但像秦孝公那樣頂住壓力,完全放手讓臣子去變法的不太多,無論是魏國李悝變法,齊國鄒忌,楚國吳起等要麼不徹底,要麼過於嚴厲,老舊勢力反撲,都沒有取得長久的成功。

鑑於此,要想變法成功,君王無條件的支持是首要條件,光支持也還不行,還要能活的長久一些,否則可能會中途夭折,再有就是改革者自己要有相當的智慧,除了治國之良策,經緯天下之能力,還要有知道進退之睿智,畢竟王權至高無上不能挑戰。戰國之時,多以法家的嚴酷變法,商鞅如此,吳起如此,但一味嚴酷往往是不得終始,諸矛盾還是要相互調合,相互妥協。

王權與相權之爭,是兩個階層的利益之爭,君行君之道,臣行臣之道,相互配合、各行其事,自然就能國運亨通,建立偉業,如初唐。“盛世施仁政,亂世用重典”,這也是後世多采用中庸的儒家思想治國的原因。


華豎


秦國之所以變法成功,原因不外如下:

1:秦孝公嬴渠梁的大力支持。嬴渠梁可以說是商鞅的知己,在見商鞅前,嬴渠梁見過很多所謂的“改革家”,對於他們的改革政策,都不感冒,只有商鞅提出來的改革方案,可以讓他陪聊一夜,究其原因是因為,商鞅的方案,是針對於秦國的實際狀況,私人訂製的。

2:秦國當時的國情國況已經處在了不得不通過改革變富強的地步了。連年的征戰,使得秦國國庫空虛,百姓生活也不怎麼樣。而秦國的老秦人們也不想一直窮下去,民眾的支持,國家的需要,變法迫在眉睫。

3:秦國新舊貴族的勢力的支持。有人說杜摯甘龍一黨並不支持商鞅變法,但是正真能其決定作用的舊貴族勢力並不是杜摯甘龍一黨,而是當時秦國國君的親大哥嬴虔,嬴虔雖然深受”變法之苦“,但是他能看到變法給秦國帶來的實際變化,所以他憎恨的僅僅只是商鞅,而不是變法。


蒙面的歷史小白


秦國推行商鞅的變法,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秦國內憂外患的環境需要變法

秦獻公時期,開始不斷擴張,與東方諸侯國及西面戎狄部落發動了多次戰爭,國家人口、財力、軍隊裝備等都消耗巨大,至秦孝公繼位之際,國內已經非常空虛,而且在再交上樹敵較多,西面部落、東面諸侯各國都對秦國虎視眈眈,欲分而食之。秦獻公去世後,連葬禮都從簡辦理,而且因受到魏國龐涓帥軍乘機襲擾,還不得不中斷葬禮。可見當時的秦國已積弱積貧到了什麼程度。

2、商鞅的變法,得到秦孝公徹底支持

秦孝公繼位後,著眼秦國面臨的積貧積弱的現狀,一心想要發展秦國,使秦國壯大,便下《求賢令》以招天下名仕賢才。商鞅遍訪秦國後提出的治秦方略,讓秦孝公大為讚賞。並對商鞅提出的變法徹底的大力支持推行。

變法實施在於真心欲變法的秦孝公,商鞅不過是提出變法策略和主張。秦孝公徹底推行變法,不怕得罪秦國的公室王族!

3、法家思想的傳播,商鞅個人對守舊勢力的論戰,奠定了變法的理論基礎。

4、商鞅取信與民,厲行法治,賞罰分明,敢於同舊勢力做鬥爭,得到人民的支持。





浩中一內


歷史選擇的秦國,這是時代的巧合。

一、變法需要無強敵入侵的時間。秦國變法位於戰初期,各國之間還沒有像戰國末年那種互相爭伐,秦國向魏國認慫也給自己的變法圖強,留下了喘息之機。這種沒有外敵干擾的變法時機,其它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所以,很多國家都覺得秦國是悄悄的,突然崛起的。例如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剛有成效,對貴族也夠狠,但是卻遇到強魏的入侵,變法夭折.

二、變法需要傳承。秦國的幾任國君無論怎麼傳承,都不破壞商鞅的變法核心,包括羋八。如果只是贏渠梁一人賞識,商鞅變法一朝而終,那商鞅變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秦也無法統一六國。參考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國君雖然支持,但這一任一死,吳起就被反撲的貴族所滅。

三、上下一心。變法以前,秦窮困積弱,從主觀上非常需要變法來改變。莫說老秦百姓,秦國貴族也有相同的需求。但是其它六國不然,君主權力小,多數貴族成為變法反對派的主力軍。

四、方向正確。六國都有過變法方向,但是變法不盡相同,例如韓國就比較講究“術”,只有商鞅變法,適合秦國的國情,找對了方向。

可以說各國的變法,都帶來了富強,只是變法不徹底,所以強得也不徹底。魏國的李悝也算成功了,可惜魏國過於自大,後來經過幾次大敗,把家底敗光了。


痴人十三郎


一,秦國當時積貧積弱,窮兵黷武,社會生產力低下,國家瀕臨崩潰邊緣,面臨六國的步步蠶食。嚴重的社會現實使得秦孝公認識到,必須通過變法來實現國家富強。

二,時勢造英雄,商鞅相繼奔走魏國,齊國等當時的強盛國家,君王滿足於現狀,對變法沒有迫切的需求,胸懷大志的商鞅大多受到冷遇。繼而出走秦國。

三,商鞅遇見秦孝公可謂是千里馬遇見伯樂,商鞅的法治思想深深地吸引了秦孝公,兩人志趣相投,互為知己。商鞅實現了秦孝公富國強兵的願望,秦孝公成全了商鞅實現理想抱負的夢想。商鞅變法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支持。

四,商鞅深入瞭解秦國地方實際,法令貼合實際,變法措施得當,得到了秦國中,底層人士的大力支持。

五,商鞅堅持"法不避權貴"樹立了官府的威信,使得人民認識到了變法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