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國時曾有“戰國七雄”,你知道這七雄是哪七國嗎?有什麼故事?

老人愛吃麵


春秋末期,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互相吞併,經過一番激烈角逐,七匹狼最終傲立於華夏大地,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混亂的戰國時代,而這七匹狼分別是韓國、趙國、魏國、秦國、楚國、齊國、燕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那麼它們都各自有著怎樣精彩的故事呢?下面我們就來逐一講明:

一、韓國

韓國是周武王姬發的後裔,因遷入晉地後封於韓原,所以以韓為氏。

歷史上著名的故事“趙氏孤兒”,便與韓國的祖先韓蹶有著密切的關係,韓蹶因為力主正義保存了趙氏的血脈而感動了晉國人,並與趙氏形成了強有力的政治同盟關係,使其從一名普通的晉國大臣一躍成為了晉國六卿之一,為韓氏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韓康子在位時,晉陽之戰爆發,韓、趙、魏三家滅了智氏,三家共同主持晉國國政,而後又於公元前433年瓜分了晉國的領土,三十年後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國的諸侯地位,韓國正式建國。

到韓昭侯在位時,韓國任用法家術治派名士申不害主持變法,使韓國國力大增,雖然在變法中有缺陷之處,但仍然讓韓國強盛一時,韓國本身就弱小,且又處在一個強國環繞的四戰之地,而它卻能始終屹立於戰國七雄之列而不被淘汰,應當說申不害的變法功不可沒。

公元前230年,韓國為秦所滅,享國174年。

二、魏國

魏國是周文王之子畢公後裔,姬姓畢氏,後封於魏地,於是改畢氏為魏氏。

魏國傳至魏桓子時,晉陽之戰爆發,魏桓子聯合韓、趙兩家滅了智氏並瓜分了其土地,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晉,戰國時代拉開序幕。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其為諸侯,時值魏文侯魏斯在位,其勵精圖治,先後任用李悝和吳起在國內進行變法,北滅中山,西取秦國河西地區,是戰國時代第一個稱雄於諸侯的國家。

歷史上著名的“竊符救趙”典故便是出自於魏國。公元前225年,魏國為秦國所滅,享國179年。

三、趙國

趙國是伯益後裔,與秦國同宗,贏姓趙氏。後裔飛廉生有兩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季勝為趙國祖先。

歷史上著名的“將相和”與“完璧歸趙”典故便出自於趙國。

公元前43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三十年後,周威烈王命趙氏為諸侯,趙國正式建立。

趙國傳至趙雍時,終於迎來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趙雍在趙國內憂外患之時,徹底摒棄舊制,在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胡服騎射”。這一改革讓趙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天下諸侯無不感到震顫。

可惜的是,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因為晚年的政治決策失誤,致使自己在沙丘被兒子趙惠王活活餓死,這也使得趙國的強盛之路走向終結,未能在戰國中獨佔鰲頭。

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只能在苟延殘喘中等待滅亡。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享國182年。

四、燕國

燕國是周武王之弟召公姬奭後裔,是戰國七雄中血脈最純淨的周王室宗親。

燕國最有意思的故事就是“子之之亂”和“荊軻刺秦”。首先說“子之之亂”,燕王噲因為深受堯舜聖賢之道影響,便想要效仿堯舜,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希望以此來實現自己“公天下”的政治理想,然而在那個“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的時代,他的理想註定是失敗的,不久燕國便大亂,太子姬平和將軍市被起兵討伐子之,這場內亂最終引狼入室,齊國趁機攻佔燕國,在國內大肆破壞,雖然最後將齊國趕走,但燕國也是元氣大傷,幾年後燕昭王登基才逐漸恢復。

再說“荊軻刺秦王”,秦滅趙國後,燕國完全裸露在秦國面前,在秦國作人質的燕太子丹連忙逃回國內思考對策,最後他派出荊軻入秦剌殺秦王贏政。荊軻剌秦王失敗後,秦王大怒,派出大軍一舉滅亡了燕國。

公元前222年,燕國為秦國所滅,享國八百二十二年。

五、齊國

齊國原為姜太公後裔,但到了戰國時期,因為田氏家族的迅猛崛起,姜齊被田齊所取代,並於公元前386年被周天子承認為諸侯。

田齊在前期君主的勵精圖治下,國泰民安,由於是老牌諸侯國,所以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然而到了齊湣王時,湣王昏庸,因為聽信蘇秦之言,趁著合縱攻秦的時機將宋國滅掉了,這使得其它諸侯國大怒,轉而合縱攻齊,由燕國大將樂毅帶領聯軍討伐齊國。

這一戰差點將齊國滅亡,而齊湣王也慘死在楚將淖齒手中,幸虧最後在齊國貴族田單的帶領下,齊國才得以復國,但經此一役,齊國由盛轉衰,只能靜等滅亡。

公元前221年,齊國降秦,田齊滅亡,享國八百餘年的齊國宣告滅亡。

六、楚國

楚國是帝高陽(顓頊帝)後人,羋姓熊氏。

周武王伐紂時,楚國首領鬻熊作為火師為周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對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是到了周成王時,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國於是在公元前1042年正式建國。

楚國一直被中原視作南蠻,所以楚國對周王朝並不是很尊敬,經常做出叛逆之舉。到了楚武王熊通之時,更是自立為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開了諸侯稱王的先河。

楚國前期在歷代君主的銳意進取下,楚國從一個小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帶甲百萬的大國,令中原莫不為之動容,甚至在楚莊王時期楚國達到鼎盛,“問鼎中原”並稱霸於諸侯。然而在楚國後期,隨著楚國中原化的加劇,奢侈腐朽,因循守舊成為了楚國的頑疾,吳起變法和屈原變法的失敗也讓楚國失去了強盛的機會,楚國最終等來的只有滅亡。

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楚,對峙一年之後,隨著楚國最後一位國君負芻被押往秦國,享國八百餘年的楚國宣告滅亡。

七、秦國

秦國是伯益後裔,與趙國同宗,贏姓趙氏。後裔飛廉生有兩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惡來為秦國祖先。

秦人原先一直作為周王朝的附庸扺御犬戎,直至秦襄公在位時,西周滅亡,秦襄公因為護送平王東遷有功,所以被封為諸侯,賜予其岐山以西土地作為封地,秦國正式建國。

秦國建國後,先有秦穆公稱霸西戎,後有商鞅變法讓秦國逐步成為戰國第一強國,最終秦始皇贏政奮六世餘烈而統一中國,是為秦帝國。


書史煙雲


其實呢,一開始的時候學歷史,記著戰國七雄特別困難,老師一直在說就記住一句話就行了,但實際上我到現在我都記不起來這句話叫什麼?

後來我在無意之間發現,其實你去背一下春秋五霸,基本上也就能把戰國七雄給說出來了。

我記得的春秋五霸的版本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還有就是秦穆公。

就這裡面三個國家就已經出來了齊國,楚國秦國,然後一個晉文公就可以分出來三個國家,韓國魏國和趙國三家分晉嘛,在最後一個國家最沒有存在感的就是燕國。

其實最後存下來的戰國七雄都是擁有一定的實力和底子的,在春秋早期有3000個諸侯國,可是打到最後就只剩下這七個國家,證明你想在亂世之中存活下來,你必須要有自己自保的實力,否則你憑什麼能夠成為活到最後的男人?

去查戰國七雄的時候,我們必須得知道這戰國七雄的底子究竟是什麼時候打造下來的。

齊國很顯然就是齊桓公在的時候,齊桓公在世的時候,任用管仲作為自己國家的治理人,管中不負眾望幫助其國快速的脫貧致富,從一個原先其他國家都看不上的一個膏腴之地,轉變成為手握重兵並且稱霸一方的大諸侯國,雖然在這之後經歷了三小段大國,但是其國的綜合實力仍然還是存在,並且在這之後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主導了整個春秋戰國的歷史,因此齊國的實力是在齊桓公這個時候定下的。

楚國把原先就是在南方的一個小諸侯國,後來經歷過數代楚王的努力,成為了稱霸南方的一個龐然大物,(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此時的楚國仍然而是一個鬆散的結合物直到到了楚莊王的歷史時期,才將楚國的綜合實力快速整合,並且將楚國的大權掌握在楚王的手裡面,雖然在這之後處王仍然還是要受到其他的大家族的制約,但是基本來講,楚王是楚國的頭,這一點已經是沒法改變的事實了。

秦國他們的實力奠定時期當然是秦穆公,秦穆公致力於整個秦國的發展,幫助秦國稱霸整個西方,也正是因為他的努力,秦國才擁有了一塊穩定的安居之地,否則秦國向東要遭到晉國的攻擊,像西藥遭到西戎的攻擊,可以說一直迷不聊生更別提保存實例圖求發展了。

但是在這之後呢,秦穆公死的時候,由於秦國的制度和觀念過於落後,葬送了太多的秦國優秀人才和新鮮血液,所以秦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一蹶不振。

這是說三家分晉的那個晉國,本身就是一箇中原大國,再加上晉文公的努力,晉國基本上稱霸整個中原。

至於說燕國,其實這個國家一開始出現,在歷史上是和齊桓公,齊桓公送了燕國50裡土地,當然也不可能說因為這50裡的土地,最後成為了燕國發家致富的資本,主要是這個國家太過於北方,而且大部分擁有的是苦寒之地,所以這個地區也提不起其他諸侯的興趣,在這之後燕昭王勵精圖治,命樂毅為將軍率領五國聯軍伐齊。


漩渦鳴人yy


我是九州君,為你解答。

戰國時的戰國七雄,所指的是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國。

戰國七雄的國運覆盤如下:

一、韓

戰國地界示意圖

韓國,自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於公元前325年稱王,至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歷時173年。在此期間,韓國因各種原因始終未曾真正強盛過,在戰國時期的國際話語權也是微乎其微。概括其歷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 最複雜的國際環境——韓國地處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四大強國包圍圈,長期腹背受敵,國力積弱,不僅無力擴張,而且屢遭其他六國攻伐,在夾縫中求生存。
  • 最小的國土面積——韓國的國土面積也是戰國七雄之中最小的一個,發展空間小,實難作為。
  • 最大的戰績——韓氏立國之後多有徵戰,最大的戰績是韓哀候時期,於公元前375年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並遷都鄭城,定名為新鄭(今河南鄭州)。
  • 最強盛之時——韓昭侯在位時,任用法家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使韓國國力大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遂成小康之治。《史記·韓世家》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 最著名之物——因韓國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因此韓國自古盛產鐵器和兵器,其中最為著名之物便是“弩”,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韓國之弩,獨步天下,為各國所畏懼。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 最早滅亡之國——韓國因身處四戰之地,不僅國力孱弱,更是地處秦國東出大門,自然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終而於公元前230年覆亡。

二、趙

趙國地界示意圖

趙國,自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公元前228年秦國攻陷邯鄲,俘虜趙幽繆王,趙國亡,前後延續175年。戰國一直是善戰之國,不曾像魏國那般強盛百年,也不曾像韓國和燕國那樣默默無聞。在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國力開始逐漸強盛,國際話語權顯著增強,但在長平一戰功虧一簣。覆盤其國運走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 複雜的地理環境——趙國所處地理位置十分複雜,東北向與東胡和燕國接壤,東向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北向與樓煩、林胡接界,南向和西向與魏、韓交錯相鄰。雖然與周邊國家接壤複雜,但主要的威脅來自於東胡與林胡等匈奴勢力,而中原各國基本以其為屏障,對其干擾不多。
  • “胡服騎射”走向強盛——趙國因長期受中山國和東胡匈奴侵擾,且勝少敗多,形勢嚴峻。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為扭轉軍事上的被動弱勢,決定順應時勢,推行改革,在趙國實行“胡服騎射”。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術,國力大強。
  • 漸成關東六國之首——戰國中後期,隨著魏國的衰弱,趙國成了三晉的頭號強國,在齊國遭受五國伐齊的沉重打擊而一蹶不振之後,趙國更是成為了關東六國之首,成了六國抗秦的核心力量和脊樑。
  • “長平一戰”功虧一簣——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秦趙兩國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是越演越烈。趙國在關東聲威無兩,直至因上黨郡歸屬問題導致的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傾全國之兵進行戰略對決,戰略和用人上的失誤直接導致了戰場上的慘敗,數十年的國勢一朝功虧一簣,幾近覆滅。此戰可以說是秦國統一中國進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戰,掃清了
  • 短暫中興難改大勢——平之戰、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廉頗在趙國之敗後,被趙王重新任用相國並封為信平君,於趙孝成王十五年破燕軍;十六年圍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陽。
  • 第二個滅亡之國——公元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國使用反間計使趙幽繆王錯殺著名將領李牧、司馬尚。隨後秦軍突破井陘口,並於公元前228年,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趙國亡。

三、魏

魏國地界示意圖

魏國,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歷時共179年。魏國曾經在戰國前半程制霸中原、強極一時,終因與周邊強國拉鋸,國力損耗、人才流失,走向衰亡。覆盤其國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 最早推行變法圖強——魏文侯在位期間,因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他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任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
  • 強盛百年不衰——魏文侯、魏武侯時期非常重視人才,任人唯才,敢為天下先,大力啟用改革派,先後任用翟璜、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不斷東征西討,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至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實難可貴。
  • 三晉之中最早稱王——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自此,魏國成為三晉中最早稱王的國家。
  • 人才輩出——魏國在戰國初期,在列國之中是“夢想之國”,唯才是舉的風氣孕育了非常多的有才能之人,不僅國內人才輩出,更是讓天下名士紛紛趨之若鶩、心生嚮往。如前文述,著名的賢能又被重用之人,包括翟璜、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魏成等人。但到魏武侯後期以及惠王之時,一些奸臣嫉賢妒能,國內用人環境開始惡化,導致大批人才遭受迫害而流失他國,最有名的當屬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等人都為秦國所用,實在令人嘆息。
  • 令人聞風喪膽的“魏武卒”——魏武卒,是吳起在魏國時對兵制改革的最重要成果,其訓練的精銳步兵,可謂千里挑一,戰力超群,列國聞之色變。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 與齊爭霸走向衰弱——魏國雖然與齊國在徐州相王,也側面說明了在當時,魏國眼中唯一值得尊重和重視的國家是富庶強盛的齊國,在經歷“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之後,曾經不可一世的魏國國運急轉直下,百年霸業就是坍塌,戰國格局從“一超多強”開始走向“群雄逐鹿”。
  • 與秦拉鋸加速衰亡——魏國強盛之時,魏武卒獨步天下,曾經打的秦國幾乎滅國,但是隨著吳起離魏到楚國另起爐灶,商鞅在秦國變法大成,國際局勢開始此消彼長,在後期的持續拉鋸之下,楚國收回了失土,秦國也收復了河西之地,魏國開始內外交困,迅速走向衰亡。
  • 第三個滅亡之國——魏國自惠王之後,魏國國勢逐漸衰微。傳至魏王假時,終於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成為七雄之中繼韓國和趙國之後第三個滅亡之國。至此,秦國徹底打開了逐鹿中原的大門。

四、楚

楚國,自公元前1115年周成王冊封楚人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至公元前223年為秦國所滅,國祚延續892年,堪稱悠久。覆盤其國運變化,與其歷史相比,其強盛期並不長,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傻大個”式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九州配圖

  • 第一個稱王的諸侯——春秋時期,公元前704年,楚候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成為唯一一個在春秋時期就稱王的諸侯國。
  • 最地大物博之國——楚國的國土面積在諸侯國中最為廣闊,所佔之地非常富饒,稻米充足,物產豐富,紡織業,種植業,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這並未給楚國帶來太多的國際優勢。
  • 春秋五霸之一——楚國立國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傳至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 奄有江漢,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在與晉國的爭霸角力中漸占上峰,開始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一霸,楚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達到歷史最鼎盛。
  • “柏舉一戰”幾乎覆亡——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派伍子胥、孫武率軍攻打楚國,在柏舉之戰中楚軍大敗,吳軍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郢,楚幾乎覆亡。
  • “吳起變法”短暫中興——楚國在戰國時期,其國際影響力雖然不容忽視,但是也著實有限,各國都只是把他當作平衡國際局勢的一支牽制力量而已。楚悼王在位期間,任用吳起為相推行變法,吳起的改革對國勢立竿見影,成效顯著,一時間國力大增。但隨著楚悼王病逝,歷時五年的變法戛然而止,楚國的國勢也急轉直下。
  • 第四個滅亡之國——楚懷王時期,楚國與秦國之間屢戰屢敗,國土流失,無力還擊,至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成為戰國七雄之中第四個滅亡的國家。

五、燕

燕國地界示意圖

燕國,自公元前1044年建國,向冀北、遼西擴張,吞併薊國,至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所滅,國祚822年。燕國長期偏安一隅,無甚大志,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覆盤燕國國運,主要有幾個特點:

  • 最與世無爭之國——燕國在其國史的前700年間,幾乎默默無聞,與世無爭,直至最後的百年時間,因感受到強烈的滅亡危機感,總算是折騰出了一點水花,如昭王變法圖強、五國伐齊及蘇秦合縱抗秦。
  • 最大的敗績——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子之之亂伐燕,齊將匡章率軍50天內攻破燕國都城,燕王噲和子之被殺,燕國幾乎覆滅。
  • 昭王變法圖強——燕昭王即位之時,燕國剛被齊國洗劫,百廢待興,國力衰微。昭王決心興復燕國,一雪前恥,於是採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築黃金臺,“千金買骨”,天下賢士紛紛投奔。後在樂毅、鄒衍、劇辛等人的幫助下,改革國政,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
  • 最大的戰績——如前文述,公元前284年,為報當年差點亡國之辱,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近四十萬兵力共同伐齊(戰爭開始後楚國也加入聯軍),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之後聯軍一路勢如劈竹,如入無人之境,齊國軍民潰散,乘勝攻克齊七十二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幾近滅國。
  • 合縱抗秦發起國——公元前335年,蘇秦在燕王的支持下,促成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抗秦。蘇秦擔任縱約長,並佩帶六國相印,秦國因此十數年不敢東出。
  • 最著名的刺殺——公元前228年,秦滅趙,陳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荊軻刺秦,最終失敗,荊軻被殺。
  • 第五個滅亡之國——荊軻刺秦失敗後,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發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衛軍逃至遼東,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燕國也成為繼韓、趙、魏、楚之後第五個被滅之國。

六、齊

齊國地界示意圖

齊國,自公元前1044年太公望建國,公元前386年,田齊代替姜齊,至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國祚延續823年。齊國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強大的東方大國,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其國力和國際話語權都是令列國不敢忽視的存在。覆盤其國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 地理位置優越——齊國之地,東向臨海,北向與弱燕接壤,南向只有宋、魯等小國,只有西向有強敵,與韓、趙、魏、燕相比,地理位置相對優越穩定。
  • 富庶強盛——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 第一個春秋霸主——齊桓公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政策,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開闢了“尊王攘夷”的稱霸模式,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齊國也藉此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 改姓未改國號——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統治集團雖然發生變更,但未改齊國國號。
  • 最大的敗績——如前文述,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統帥五國兵馬,長驅直入齊地,齊國只剩即墨和呂城堅守,其餘72城邑盡歸列強,幾乎亡國。
  • 最史詩般的復國——如前文述,在堅守即墨五年之後,齊將田單率領軍民史詩般的盡收故土。齊國雖復國,但經此大劫,元氣大傷,國勢衰亡,無力再與秦抗衡。
  • 最後一個滅亡之國——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率領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從北向南下直奔齊都臨淄,齊國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

七、秦

戰國時期秦國地界

秦國,自公元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至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正式位列諸侯。秦國所處之地條件惡劣,窮山惡水,物產貧瘠,最終擊敗中原各大強國一統中國,實難可貴。覆盤其國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 地理條件惡劣——秦國處在中國的邊陲之地,土地貧瘠,人丁遠不如中原之地興旺,更是百戎之地,民風彪悍,私鬥成風。
  • 長期貧弱困苦——受限於其惡劣的地理條件和複雜的政權環境,秦國一直積貧積弱,國家和百姓長期貧弱困苦不堪。
  • 穆公稱霸西戎——秦穆公時期,先後滅掉西方12個戎族政權,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大國的基礎,此後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爭霸,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 持續百年衰弱——穆公之後,秦國與春秋時的晉國以及戰國期的魏國之間相互攻伐拉鋸,國勢陷入持續衰敗。至戰國初期,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國力也降到最低谷。
  • 最徹底的變法——公元前362年,傳至秦孝公時,他深感秦國羸弱不堪和亡國危機,果斷任用商鞅進行深徹的持續二十年的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比之早期的魏國李悝變法、後期的吳起變法和申不害變法,商鞅變法更加徹底和持久。
  • 紮實開疆拓土——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雖然殺了商鞅,但是繼續強力維護秦法,同時,穩紮穩打,北定義渠,南向吞併巴蜀,領土得到極大拓展,也獲得了天府糧倉,為後來的持續攻伐奠定了國力儲備。之後的各位國君均延續穩紮穩打之策略,直至統一。
  • 善用人才圖強——自秦孝公發佈求賢令後,無數東方名士和幹才都先後入秦謀取功業,如商鞅、范雎、甘茂、公孫衍、張儀、呂不韋、李斯等,一步一步將秦國統一大業推向了高潮。
  • 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嬴政最終能夠完成一統河山,是基於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六代君主的持續打下的堅實基礎。側面說明了秦國自孝公開始的歷代國君,都堅決維護秦法,才守住了前朝功業並持續發揚光大。
  • 建不朽之功業——秦國從公元前230年滅韓起,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東方六國,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期,進入了封建帝國時代。

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中央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是奴隸制度垮臺、封建制度建立的嬗變時期。在這一時期,無論是李悝變法、吳起變法,還是商鞅變法,本質上說是代表地主階級向奴隸主階級的宣戰,意味著奴隸主勢力的逐漸衰亡和封建勢力的逐漸興起。五百年間,社會動盪、風雲變幻、征伐混戰、此消彼長,唯一的一個主線卻是,笑道最後的一方一定是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和社會制度的國家。國與國之間的比拼,表面上看比的是誰的兵鋒更盛,誰的糧草更足,誰的武器更利,誰的主將更牛,但是從本質上看,其實比的是長期的國力,比的是誰的變法更加徹底,更能代表先進社會制度和先進生產力。

因此說,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看似偶然,實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九州歷史雜談


戰國起雄分別是齊、楚、燕、趙、韓、魏、秦


1.齊國

位於今山東省境內創立者為姜子牙(姜齊)。但公元前386年被田姓取代(田 齊)。公元前221年齊王建相秦國投降,齊國亡。

存在時間:公元前1044年 - 公元前221年

歷史名人:姜太公、齊桓公、管仲、孫臏、晏嬰、田忌、匡章、鄒忌


2.楚國

位於今長江中下游地區創立者為熊繹,國姓為羋姓、熊姓。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存在時間: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

歷史名人:尹子文、孫叔敖、吳起、葉公子高、春申君、申包胥、子玉、屈原


3.燕國

位於今冀北、北京地區和遼寧西部的大淩河流域、遼東以及朝鮮半島等地區

創立者為姬奭。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

存在時間: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歷史名人:樂毅、劇辛、慄腹、秦開、太子丹


4.趙國

位於今河北中、南部、山西、內蒙南部、陝西東隅、河南北部等地區

創立者為趙烈侯。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所滅。

存在時間: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歷史名人:趙奢、廉頗、李牧、藺相如、趙佗


5.韓國

位於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創立者為韓虔。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所滅。

存在時間: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

歷史名人:韓非、張良、申不害


6.魏國

位於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

創立者為魏斯。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

歷史名人:無忌、樂羊、衍、西門豹、吳起

存在時間: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


7.秦國

位於今陝西北部和中部、甘肅東部、四川、重慶等地。

創立者為秦非子。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公元前207年劉邦佔領咸陽秦國滅亡。

存在時間:768年-公元前207年

歷史名人:章邯、白起、尉繚、蒙恬、王翦、秦穆公、秦始皇

補充:趙國、韓國、魏國是春秋時期的晉國,後來三家分晉就有了趙國、韓國、魏國。

以上就是戰國七雄,希望滿意謝謝。


小良說史


戰國七雄

記得中學上歷史課,背過戰國七雄的順序:齊、楚、燕、韓、趙、魏、秦。

消亡次序

  1. 韓國

  • 滅亡時間:公元前230年
  • 國君:韓安(?~公元前226年)

  • 秦國大將內史騰率領大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破韓國都城鄭,韓國國君韓安被俘,標誌韓國滅亡。

2.趙國

  • 滅亡時間:公元前228年

  • 國君:趙王遷(不詳)

  • 公元前229年,趙國遭受嚴重旱災,秦國趁機出動,兵分兩路,南北夾擊。於第二年(公元前228年),攻破趙都(邯鄲),趙王遷出城獻圖投降,標誌趙國滅亡。

3.魏國

  • 滅亡時間:公元前225年

  • 國君:魏王假(?~公元前225年)

  • 公元前225年,秦軍突襲魏國,包圍魏國國度大梁,引黃河之水灌城,魏軍堅守三月,魏王假投降。

4.楚國

  • 滅亡時間:公元前222年

  • 國君:楚王負芻(公元前265~公元前223)

  •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率軍二十萬,慘敗。再派老將王翦,率軍六十萬,大破楚軍,俘虜楚王負芻,並於公元前222年平定楚國廣闊的江南地區,標誌楚國徹底滅國。

5.燕國

  • 滅亡時間:公元222年

  • 國君:燕王喜(公元前254~公元前222)

  • 公元前226年,秦國派大將王翦攻打燕國,該年攻破燕都城薊,並於公元前222年,俘虜燕王,燕國滅亡。

6.齊國

  • 滅亡時間:公元221年

  • 國君:齊王建(公元前280~公元前221)

  • 秦滅燕後,從北南下,攻其不備,齊軍措手不及,齊王投降。

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亂世之中,唯有增強自身,不怕挫折,努力奮進,方能有始有終。正如秦國一樣,哪怕你起點再低,只要心中有目標,找對方法和策略,最終的勝利還是屬於那個時時刻刻準備、厚積薄發的你。


BabyBeyond


戰國時代指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即從韓趙魏三家分晉到秦始皇統一天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並得到周天子冊封,趙國、魏國、韓國均躋身強國之列,加上之後的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巴國、蜀國、越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還有鄭國、衛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

所以七國之間,為獲取土地、財富和人口,相互攻伐不斷,成為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最持久的時代之一。七國之間為了爭霸,先後變法圖強,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等等,各國先後崛起。

但魏國經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之後,又經過秦、齊兩國的夾擊,魏國逐漸衰弱,一蹶不振。公元前305年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遭到慘敗,之後又經過秦國的連番打擊、被迫遷都之後,一蹶不振。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而後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激戰,秦大敗趙軍,並坑殺趙卒40餘萬。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之久。後雖魏楚出兵解除邯鄲之圍,但受創慘重,趙國再也無力抗衡秦國。

之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單獨與秦國抗衡,秦國獨霸東方六國。之後秦國經過十幾年的休整,從公元前231年開始,秦國先後出兵滅了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國,歷經十年逐步開始統一全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史海沉沉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春秋時代諸侯演變為戰國七雄,是“城邦國家”向“領土國家”的發展。到領土國家統一起來,就形成秦漢帝國。

戰國時代最後三十多年,山東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至秦王嬴政在位時,一舉滅六國,一統中國。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邑(今山西晉城高平市)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窮小子770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從春秋時期的一百七十餘國併為戰國時期的十幾國,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1、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北)。

齊國(公元前1044年—前221年)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

2、楚國——國都郢城(今湖北省江陵紀南城)。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3、燕國——國都薊城(今北京城西南)。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4、韓國——國都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5、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6、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7、秦國——國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歷史遊民


戰國七雄分別是:

秦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齊國,楚國,如下圖所示。



滅亡順序是:

韓國(公元前230年),

趙國(公元前228年),

魏國(公元前225年),

楚國(公元前223年),

燕國(公元前222年),

齊國(公元前221年)。


津城沐雨


看戰國七雄,魏國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時最強,終結於前342年馬陵之戰,前340年河西之戰;齊國齊威王變法後成為強國,經歷齊宣王、齊閔王,霸業終結於前284年樂毅伐齊之戰;趙國在趙武靈王前302年胡服騎射後崛起,終結於前260年長平之戰;燕國在燕昭王(前312-前279)時期短暫崛起,前284年樂毅伐齊後達到巔峰,此後衰落,前279年田單復國後打垮燕國;韓國通過滅亡鄭國進入七雄之列,但實力微弱,只在韓昭侯以申不害變法時能有效防禦;楚國在吳起變法後崛起,經悼、宣、威、懷之世,終結於前301年垂沙之戰。只有秦國經商鞅變法後,經七世明主,無一昏君,沒有重大戰略失敗,最終統一了天下。

歸納下:戰國分成幾階段:

一、晉越齊楚四強階段(前475~前445)

初期滅吳後的越國最強,勾踐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並遷都琅琊,成為名副其實的霸主。

戰國進入了晉越齊楚四強階段,這四強是偽強。

越國在前465年勾踐死後,陷入了宮廷內亂,又沒像戰國七雄一樣變法圖強,日益衰落。

齊國權力由姜氏逐漸轉向田氏,國內經歷政權更替的陣痛期。

楚國在春秋時期曾被吳國攻破,又經歷了白公勝之亂,處於恢復期。

秦國長年亂政,日益貧困 。

越國衰落後,此後當以晉國最強,晉國又以四卿中知氏最強,前453年三家滅知氏,晉國又以趙氏最強。

二、魏國首霸(前445~前340),

趙襄子後,趙氏陷入亂政;魏國取代了趙國成為三晉之首,任命李悝變法,並廣泛選拔了樂羊、吳起、西門豹等名臣,開啟大魏首霸之局面;大魏由三代雄主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經營,首霸百年之久。魏國在前419起發起了河西之戰,攻佔秦國河西領土;又於前408~前406年滅中山。

此後,其他諸侯國效仿魏國變法圖強,如秦國商鞅變法、齊國的鄒忌治國、楚國的吳起變法,三國日益崛起。此外,韓國經申不害變法、趙國經趙烈侯變法,也稱雄一時。

而霸主魏國國君窮兵黷武,與其他諸侯國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爭奪,消耗國力。前383~前381年的棘蒲之戰,楚趙聯軍大敗魏、衛、韓聯軍。

此後前354年桂陵之戰、前341年馬陵之戰、西河之戰,魏國霸權衰落,戰國進入了 齊、秦、楚三強並立時代。

三、齊秦楚三強時代(前340~前301)。

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先以犀首公孫衍為大良造,於前330年雕陰之戰大敗魏國,魏國成為了魚肉弱國;前322年以張儀為相,以連橫術蠶食三晉,日益強大;到秦武王時發起了宜陽之戰(前308年),國力達至鼎盛。

齊國在三代雄主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統治下,與秦國形成東西割據之勢;齊國於前314年趁子之之亂時發兵攻打燕國,為此後燕國復仇埋下伏筆。

楚國政治黑暗貴族亂政,但畢竟有宣威之治的餘威,楚懷王更是吞滅了越國,擴大版圖。

三晉被迫採用犀首公孫衍之策,對秦國採取合縱;但在前317後修魚之戰,前314年岸門之戰連續慘敗,犀首妙計落空。

楚國統治者窮兵黷武,於前312年與秦國爆發了丹陽藍田之戰,楚國慘敗,這是楚國衰落之始。前301年楚國不自量力地與齊秦韓魏爆發了垂沙之戰,輸得落花流水,退出強國行列。

四、齊秦趙三強時代(前301~前284),

趙國於前307年開始胡服騎射,併吞並了中山國,隨後崛起,取楚國而代之。

齊國在齊湣王時期日益驕狂,前298年孟嘗君率三國攻秦國函谷關;又三侵燕國;此後中了蘇秦反間計,於前287年組織合縱攻秦;又於前286年滅宋國。

齊滅宋,國力成為七國最強,不為諸侯容忍。

隨後秦、燕、韓、趙、魏以樂毅為將,於前284年合縱伐齊;齊湣王戰死,齊國在前279年由田單復國,但已成為弱國了。

五、秦趙兩強時代(前284~前260,中間還有燕國小霸),

燕國在伐齊時,短暫崛起,但燕昭王死樂毅走後,燕國於前279年為田單所敗,自此衰落。

歷史進入了秦趙兩強爭霸時代。

秦國開始攻打韓、魏、楚;更於前279~前278年鄢郢之戰更攻下楚國都城郢都,楚國被迫遷都。趙國在前269年闕與之戰,大勝秦國,遏制了秦國擴張之勢。

秦趙兩強在前261~前260爆發了長平之戰,最終趙國慘敗,自此秦國獨霸天下,一統指日可待。

六、大秦獨霸時代(前260~前221)

大一統指日可待,但仍會有挫折。

秦國於259~前257的邯鄲之戰,為信陵君率的合縱聯軍所敗,前247年信陵君更率五國合縱攻秦;信陵君時期,魏國隱隱有復霸模樣,此後吞併了衛國;前256年楚國滅魯國,國力有所恢復;前241年龐暖合縱攻秦,這些僅是六國迴光返照而已。

前230年~前221年起,秦國發起統一之戰,自此掃六合,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