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战国时曾有“战国七雄”,你知道这七雄是哪七国吗?有什么故事?

老人爱吃面


春秋末期,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互相吞并,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七匹狼最终傲立于华夏大地,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混乱的战国时代,而这七匹狼分别是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楚国、齐国、燕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那么它们都各自有着怎样精彩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讲明:

一、韩国

韩国是周武王姬发的后裔,因迁入晋地后封于韩原,所以以韩为氏。

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赵氏孤儿”,便与韩国的祖先韩蹶有着密切的关系,韩蹶因为力主正义保存了赵氏的血脉而感动了晋国人,并与赵氏形成了强有力的政治同盟关系,使其从一名普通的晋国大臣一跃成为了晋国六卿之一,为韩氏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康子在位时,晋阳之战爆发,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三家共同主持晋国国政,而后又于公元前433年瓜分了晋国的领土,三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国的诸侯地位,韩国正式建国。

到韩昭侯在位时,韩国任用法家术治派名士申不害主持变法,使韩国国力大增,虽然在变法中有缺陷之处,但仍然让韩国强盛一时,韩国本身就弱小,且又处在一个强国环绕的四战之地,而它却能始终屹立于战国七雄之列而不被淘汰,应当说申不害的变法功不可没。

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所灭,享国174年。

二、魏国

魏国是周文王之子毕公后裔,姬姓毕氏,后封于魏地,于是改毕氏为魏氏。

魏国传至魏桓子时,晋阳之战爆发,魏桓子联合韩、赵两家灭了智氏并瓜分了其土地,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拉开序幕。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其为诸侯,时值魏文侯魏斯在位,其励精图治,先后任用李悝和吴起在国内进行变法,北灭中山,西取秦国河西地区,是战国时代第一个称雄于诸侯的国家。

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典故便是出自于魏国。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国所灭,享国179年。

三、赵国

赵国是伯益后裔,与秦国同宗,赢姓赵氏。后裔飞廉生有两子,长子恶来,次子季胜,季胜为赵国祖先。

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与“完璧归赵”典故便出自于赵国。

公元前43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十年后,周威烈王命赵氏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

赵国传至赵雍时,终于迎来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赵雍在赵国内忧外患之时,彻底摒弃旧制,在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胡服骑射”。这一改革让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天下诸侯无不感到震颤。

可惜的是,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因为晚年的政治决策失误,致使自己在沙丘被儿子赵惠王活活饿死,这也使得赵国的强盛之路走向终结,未能在战国中独占鳌头。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只能在苟延残喘中等待灭亡。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享国182年。

四、燕国

燕国是周武王之弟召公姬奭后裔,是战国七雄中血脉最纯净的周王室宗亲。

燕国最有意思的故事就是“子之之乱”和“荆轲刺秦”。首先说“子之之乱”,燕王哙因为深受尧舜圣贤之道影响,便想要效仿尧舜,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希望以此来实现自己“公天下”的政治理想,然而在那个“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他的理想注定是失败的,不久燕国便大乱,太子姬平和将军市被起兵讨伐子之,这场内乱最终引狼入室,齐国趁机攻占燕国,在国内大肆破坏,虽然最后将齐国赶走,但燕国也是元气大伤,几年后燕昭王登基才逐渐恢复。

再说“荆轲刺秦王”,秦灭赵国后,燕国完全裸露在秦国面前,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连忙逃回国内思考对策,最后他派出荆轲入秦剌杀秦王赢政。荆轲剌秦王失败后,秦王大怒,派出大军一举灭亡了燕国。

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国所灭,享国八百二十二年。

五、齐国

齐国原为姜太公后裔,但到了战国时期,因为田氏家族的迅猛崛起,姜齐被田齐所取代,并于公元前386年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

田齐在前期君主的励精图治下,国泰民安,由于是老牌诸侯国,所以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然而到了齐湣王时,湣王昏庸,因为听信苏秦之言,趁着合纵攻秦的时机将宋国灭掉了,这使得其它诸侯国大怒,转而合纵攻齐,由燕国大将乐毅带领联军讨伐齐国。

这一战差点将齐国灭亡,而齐湣王也惨死在楚将淖齿手中,幸亏最后在齐国贵族田单的带领下,齐国才得以复国,但经此一役,齐国由盛转衰,只能静等灭亡。

公元前221年,齐国降秦,田齐灭亡,享国八百余年的齐国宣告灭亡。

六、楚国

楚国是帝高阳(颛顼帝)后人,芈姓熊氏。

周武王伐纣时,楚国首领鬻熊作为火师为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到了周成王时,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国于是在公元前1042年正式建国。

楚国一直被中原视作南蛮,所以楚国对周王朝并不是很尊敬,经常做出叛逆之举。到了楚武王熊通之时,更是自立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开了诸侯称王的先河。

楚国前期在历代君主的锐意进取下,楚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甲百万的大国,令中原莫不为之动容,甚至在楚庄王时期楚国达到鼎盛,“问鼎中原”并称霸于诸侯。然而在楚国后期,随着楚国中原化的加剧,奢侈腐朽,因循守旧成为了楚国的顽疾,吴起变法和屈原变法的失败也让楚国失去了强盛的机会,楚国最终等来的只有灭亡。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对峙一年之后,随着楚国最后一位国君负刍被押往秦国,享国八百余年的楚国宣告灭亡。

七、秦国

秦国是伯益后裔,与赵国同宗,赢姓赵氏。后裔飞廉生有两子,长子恶来,次子季胜,恶来为秦国祖先。

秦人原先一直作为周王朝的附庸扺御犬戎,直至秦襄公在位时,西周灭亡,秦襄公因为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所以被封为诸侯,赐予其岐山以西土地作为封地,秦国正式建国。

秦国建国后,先有秦穆公称霸西戎,后有商鞅变法让秦国逐步成为战国第一强国,最终秦始皇赢政奋六世余烈而统一中国,是为秦帝国。


书史烟云


其实呢,一开始的时候学历史,记着战国七雄特别困难,老师一直在说就记住一句话就行了,但实际上我到现在我都记不起来这句话叫什么?

后来我在无意之间发现,其实你去背一下春秋五霸,基本上也就能把战国七雄给说出来了。

我记得的春秋五霸的版本就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就是秦穆公。

就这里面三个国家就已经出来了齐国,楚国秦国,然后一个晋文公就可以分出来三个国家,韩国魏国和赵国三家分晋嘛,在最后一个国家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燕国。

其实最后存下来的战国七雄都是拥有一定的实力和底子的,在春秋早期有3000个诸侯国,可是打到最后就只剩下这七个国家,证明你想在乱世之中存活下来,你必须要有自己自保的实力,否则你凭什么能够成为活到最后的男人?

去查战国七雄的时候,我们必须得知道这战国七雄的底子究竟是什么时候打造下来的。

齐国很显然就是齐桓公在的时候,齐桓公在世的时候,任用管仲作为自己国家的治理人,管中不负众望帮助其国快速的脱贫致富,从一个原先其他国家都看不上的一个膏腴之地,转变成为手握重兵并且称霸一方的大诸侯国,虽然在这之后经历了三小段大国,但是其国的综合实力仍然还是存在,并且在这之后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主导了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因此齐国的实力是在齐桓公这个时候定下的。

楚国把原先就是在南方的一个小诸侯国,后来经历过数代楚王的努力,成为了称霸南方的一个庞然大物,(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此时的楚国仍然而是一个松散的结合物直到到了楚庄王的历史时期,才将楚国的综合实力快速整合,并且将楚国的大权掌握在楚王的手里面,虽然在这之后处王仍然还是要受到其他的大家族的制约,但是基本来讲,楚王是楚国的头,这一点已经是没法改变的事实了。

秦国他们的实力奠定时期当然是秦穆公,秦穆公致力于整个秦国的发展,帮助秦国称霸整个西方,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秦国才拥有了一块稳定的安居之地,否则秦国向东要遭到晋国的攻击,像西药遭到西戎的攻击,可以说一直迷不聊生更别提保存实例图求发展了。

但是在这之后呢,秦穆公死的时候,由于秦国的制度和观念过于落后,葬送了太多的秦国优秀人才和新鲜血液,所以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一蹶不振。

这是说三家分晋的那个晋国,本身就是一个中原大国,再加上晋文公的努力,晋国基本上称霸整个中原。

至于说燕国,其实这个国家一开始出现,在历史上是和齐桓公,齐桓公送了燕国50里土地,当然也不可能说因为这50里的土地,最后成为了燕国发家致富的资本,主要是这个国家太过于北方,而且大部分拥有的是苦寒之地,所以这个地区也提不起其他诸侯的兴趣,在这之后燕昭王励精图治,命乐毅为将军率领五国联军伐齐。


漩涡鸣人yy


我是九州君,为你解答。

战国时的战国七雄,所指的是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

战国七雄的国运复盘如下:

一、韩

战国地界示意图

韩国,自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于公元前325年称王,至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历时173年。在此期间,韩国因各种原因始终未曾真正强盛过,在战国时期的国际话语权也是微乎其微。概括其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最复杂的国际环境——韩国地处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四大强国包围圈,长期腹背受敌,国力积弱,不仅无力扩张,而且屡遭其他六国攻伐,在夹缝中求生存。
  • 最小的国土面积——韩国的国土面积也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小的一个,发展空间小,实难作为。
  • 最大的战绩——韩氏立国之后多有征战,最大的战绩是韩哀候时期,于公元前375年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并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今河南郑州)。
  • 最强盛之时——韩昭侯在位时,任用法家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遂成小康之治。《史记·韩世家》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 最著名之物——因韩国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因此韩国自古盛产铁器和兵器,其中最为著名之物便是“弩”,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国之弩,独步天下,为各国所畏惧。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 最早灭亡之国——韩国因身处四战之地,不仅国力孱弱,更是地处秦国东出大门,自然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终而于公元前230年覆亡。

二、赵

赵国地界示意图

赵国,自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公元前228年秦国攻陷邯郸,俘虏赵幽缪王,赵国亡,前后延续175年。战国一直是善战之国,不曾像魏国那般强盛百年,也不曾像韩国和燕国那样默默无闻。在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国力开始逐渐强盛,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但在长平一战功亏一篑。复盘其国运走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复杂的地理环境——赵国所处地理位置十分复杂,东北向与东胡和燕国接壤,东向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北向与楼烦、林胡接界,南向和西向与魏、韩交错相邻。虽然与周边国家接壤复杂,但主要的威胁来自于东胡与林胡等匈奴势力,而中原各国基本以其为屏障,对其干扰不多。
  • “胡服骑射”走向强盛——赵国因长期受中山国和东胡匈奴侵扰,且胜少败多,形势严峻。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弱势,决定顺应时势,推行改革,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
  • 渐成关东六国之首——战国中后期,随着魏国的衰弱,赵国成了三晋的头号强国,在齐国遭受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而一蹶不振之后,赵国更是成为了关东六国之首,成了六国抗秦的核心力量和脊梁。
  • “长平一战”功亏一篑——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秦赵两国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是越演越烈。赵国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两国倾全国之兵进行战略对决,战略和用人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战场上的惨败,数十年的国势一朝功亏一篑,几近覆灭。此战可以说是秦国统一中国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战,扫清了
  • 短暂中兴难改大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
  • 第二个灭亡之国——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国使用反间计使赵幽缪王错杀著名将领李牧、司马尚。随后秦军突破井陉口,并于公元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国亡。

三、魏

魏国地界示意图

魏国,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历时共179年。魏国曾经在战国前半程制霸中原、强极一时,终因与周边强国拉锯,国力损耗、人才流失,走向衰亡。复盘其国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最早推行变法图强——魏文侯在位期间,因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他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任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
  • 强盛百年不衰——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非常重视人才,任人唯才,敢为天下先,大力启用改革派,先后任用翟璜、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不断东征西讨,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至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实难可贵。
  • 三晋之中最早称王——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自此,魏国成为三晋中最早称王的国家。
  • 人才辈出——魏国在战国初期,在列国之中是“梦想之国”,唯才是举的风气孕育了非常多的有才能之人,不仅国内人才辈出,更是让天下名士纷纷趋之若鹜、心生向往。如前文述,著名的贤能又被重用之人,包括翟璜、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魏成等人。但到魏武侯后期以及惠王之时,一些奸臣嫉贤妒能,国内用人环境开始恶化,导致大批人才遭受迫害而流失他国,最有名的当属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等人都为秦国所用,实在令人叹息。
  • 令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魏武卒,是吴起在魏国时对兵制改革的最重要成果,其训练的精锐步兵,可谓千里挑一,战力超群,列国闻之色变。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 与齐争霸走向衰弱——魏国虽然与齐国在徐州相王,也侧面说明了在当时,魏国眼中唯一值得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是富庶强盛的齐国,在经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魏国国运急转直下,百年霸业就是坍塌,战国格局从“一超多强”开始走向“群雄逐鹿”。
  • 与秦拉锯加速衰亡——魏国强盛之时,魏武卒独步天下,曾经打的秦国几乎灭国,但是随着吴起离魏到楚国另起炉灶,商鞅在秦国变法大成,国际局势开始此消彼长,在后期的持续拉锯之下,楚国收回了失土,秦国也收复了河西之地,魏国开始内外交困,迅速走向衰亡。
  • 第三个灭亡之国——魏国自惠王之后,魏国国势逐渐衰微。传至魏王假时,终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成为七雄之中继韩国和赵国之后第三个灭亡之国。至此,秦国彻底打开了逐鹿中原的大门。

四、楚

楚国,自公元前1115年周成王册封楚人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至公元前223年为秦国所灭,国祚延续892年,堪称悠久。复盘其国运变化,与其历史相比,其强盛期并不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傻大个”式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九州配图

  • 第一个称王的诸侯——春秋时期,公元前704年,楚候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成为唯一一个在春秋时期就称王的诸侯国。
  • 最地大物博之国——楚国的国土面积在诸侯国中最为广阔,所占之地非常富饶,稻米充足,物产丰富,纺织业,种植业,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并未给楚国带来太多的国际优势。
  • 春秋五霸之一——楚国立国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传至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 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在与晋国的争霸角力中渐占上峰,开始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一霸,楚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历史最鼎盛。
  • “柏举一战”几乎覆亡——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孙武率军攻打楚国,在柏举之战中楚军大败,吴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楚几乎覆亡。
  • “吴起变法”短暂中兴——楚国在战国时期,其国际影响力虽然不容忽视,但是也着实有限,各国都只是把他当作平衡国际局势的一支牵制力量而已。楚悼王在位期间,任用吴起为相推行变法,吴起的改革对国势立竿见影,成效显著,一时间国力大增。但随着楚悼王病逝,历时五年的变法戛然而止,楚国的国势也急转直下。
  • 第四个灭亡之国——楚怀王时期,楚国与秦国之间屡战屡败,国土流失,无力还击,至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第四个灭亡的国家。

五、燕

燕国地界示意图

燕国,自公元前1044年建国,向冀北、辽西扩张,吞并蓟国,至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国祚822年。燕国长期偏安一隅,无甚大志,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复盘燕国国运,主要有几个特点:

  • 最与世无争之国——燕国在其国史的前700年间,几乎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直至最后的百年时间,因感受到强烈的灭亡危机感,总算是折腾出了一点水花,如昭王变法图强、五国伐齐及苏秦合纵抗秦。
  • 最大的败绩——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子之之乱伐燕,齐将匡章率军50天内攻破燕国都城,燕王哙和子之被杀,燕国几乎覆灭。
  • 昭王变法图强——燕昭王即位之时,燕国刚被齐国洗劫,百废待兴,国力衰微。昭王决心兴复燕国,一雪前耻,于是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筑黄金台,“千金买骨”,天下贤士纷纷投奔。后在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的帮助下,改革国政,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 最大的战绩——如前文述,公元前284年,为报当年差点亡国之辱,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近四十万兵力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国也加入联军),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之后联军一路势如劈竹,如入无人之境,齐国军民溃散,乘胜攻克齐七十二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几近灭国。
  • 合纵抗秦发起国——公元前335年,苏秦在燕王的支持下,促成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苏秦担任纵约长,并佩带六国相印,秦国因此十数年不敢东出。
  • 最著名的刺杀——公元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
  • 第五个灭亡之国——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至辽东,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燕国也成为继韩、赵、魏、楚之后第五个被灭之国。

六、齐

齐国地界示意图

齐国,自公元前1044年太公望建国,公元前386年,田齐代替姜齐,至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国祚延续823年。齐国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强大的东方大国,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其国力和国际话语权都是令列国不敢忽视的存在。复盘其国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地理位置优越——齐国之地,东向临海,北向与弱燕接壤,南向只有宋、鲁等小国,只有西向有强敌,与韩、赵、魏、燕相比,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稳定。
  • 富庶强盛——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 第一个春秋霸主——齐桓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政策,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开辟了“尊王攘夷”的称霸模式,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齐国也借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 改姓未改国号——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统治集团虽然发生变更,但未改齐国国号。
  • 最大的败绩——如前文述,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统帅五国兵马,长驱直入齐地,齐国只剩即墨和吕城坚守,其余72城邑尽归列强,几乎亡国。
  • 最史诗般的复国——如前文述,在坚守即墨五年之后,齐将田单率领军民史诗般的尽收故土。齐国虽复国,但经此大劫,元气大伤,国势衰亡,无力再与秦抗衡。
  • 最后一个灭亡之国——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领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从北向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国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七、秦

战国时期秦国地界

秦国,自公元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至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正式位列诸侯。秦国所处之地条件恶劣,穷山恶水,物产贫瘠,最终击败中原各大强国一统中国,实难可贵。复盘其国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地理条件恶劣——秦国处在中国的边陲之地,土地贫瘠,人丁远不如中原之地兴旺,更是百戎之地,民风彪悍,私斗成风。
  • 长期贫弱困苦——受限于其恶劣的地理条件和复杂的政权环境,秦国一直积贫积弱,国家和百姓长期贫弱困苦不堪。
  • 穆公称霸西戎——秦穆公时期,先后灭掉西方12个戎族政权,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此后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持续百年衰弱——穆公之后,秦国与春秋时的晋国以及战国期的魏国之间相互攻伐拉锯,国势陷入持续衰败。至战国初期,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国力也降到最低谷。
  • 最彻底的变法——公元前362年,传至秦孝公时,他深感秦国羸弱不堪和亡国危机,果断任用商鞅进行深彻的持续二十年的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比之早期的魏国李悝变法、后期的吴起变法和申不害变法,商鞅变法更加彻底和持久。
  • 扎实开疆拓土——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虽然杀了商鞅,但是继续强力维护秦法,同时,稳扎稳打,北定义渠,南向吞并巴蜀,领土得到极大拓展,也获得了天府粮仓,为后来的持续攻伐奠定了国力储备。之后的各位国君均延续稳扎稳打之策略,直至统一。
  • 善用人才图强——自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无数东方名士和干才都先后入秦谋取功业,如商鞅、范雎、甘茂、公孙衍、张仪、吕不韦、李斯等,一步一步将秦国统一大业推向了高潮。
  • 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嬴政最终能够完成一统河山,是基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六代君主的持续打下的坚实基础。侧面说明了秦国自孝公开始的历代国君,都坚决维护秦法,才守住了前朝功业并持续发扬光大。
  • 建不朽之功业——秦国从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公元前221年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东方六国,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期,进入了封建帝国时代。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是奴隶制度垮台、封建制度建立的嬗变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还是商鞅变法,本质上说是代表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的宣战,意味着奴隶主势力的逐渐衰亡和封建势力的逐渐兴起。五百年间,社会动荡、风云变幻、征伐混战、此消彼长,唯一的一个主线却是,笑道最后的一方一定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国与国之间的比拼,表面上看比的是谁的兵锋更盛,谁的粮草更足,谁的武器更利,谁的主将更牛,但是从本质上看,其实比的是长期的国力,比的是谁的变法更加彻底,更能代表先进社会制度和先进生产力。

因此说,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看似偶然,实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九州历史杂谈


战国起雄分别是齐、楚、燕、赵、韩、魏、秦


1.齐国

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创立者为姜子牙(姜齐)。但公元前386年被田姓取代(田 齐)。公元前221年齐王建相秦国投降,齐国亡。

存在时间:公元前1044年 - 公元前221年

历史名人:姜太公、齐桓公、管仲、孙膑、晏婴、田忌、匡章、邹忌


2.楚国

位于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创立者为熊绎,国姓为芈姓、熊姓。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存在时间: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

历史名人:尹子文、孙叔敖、吴起、叶公子高、春申君、申包胥、子玉、屈原


3.燕国

位于今冀北、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辽东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区

创立者为姬奭。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存在时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历史名人:乐毅、剧辛、栗腹、秦开、太子丹


4.赵国

位于今河北中、南部、山西、内蒙南部、陕西东隅、河南北部等地区

创立者为赵烈侯。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

存在时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历史名人:赵奢、廉颇、李牧、蔺相如、赵佗


5.韩国

位于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创立者为韩虔。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存在时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

历史名人:韩非、张良、申不害


6.魏国

位于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

创立者为魏斯。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

历史名人:无忌、乐羊、衍、西门豹、吴起

存在时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


7.秦国

位于今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东部、四川、重庆等地。

创立者为秦非子。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公元前207年刘邦占领咸阳秦国灭亡。

存在时间:768年-公元前207年

历史名人:章邯、白起、尉缭、蒙恬、王翦、秦穆公、秦始皇

补充:赵国、韩国、魏国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后来三家分晋就有了赵国、韩国、魏国。

以上就是战国七雄,希望满意谢谢。


小良说史


战国七雄

记得中学上历史课,背过战国七雄的顺序:齐、楚、燕、韩、赵、魏、秦。

消亡次序

  1. 韩国

  • 灭亡时间:公元前230年
  • 国君:韩安(?~公元前226年)

  • 秦国大将内史腾率领大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破韩国都城郑,韩国国君韩安被俘,标志韩国灭亡。

2.赵国

  • 灭亡时间:公元前228年

  • 国君:赵王迁(不详)

  • 公元前229年,赵国遭受严重旱灾,秦国趁机出动,兵分两路,南北夹击。于第二年(公元前228年),攻破赵都(邯郸),赵王迁出城献图投降,标志赵国灭亡。

3.魏国

  • 灭亡时间:公元前225年

  • 国君:魏王假(?~公元前225年)

  • 公元前225年,秦军突袭魏国,包围魏国国度大梁,引黄河之水灌城,魏军坚守三月,魏王假投降。

4.楚国

  • 灭亡时间:公元前222年

  • 国君:楚王负刍(公元前265~公元前223)

  •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率军二十万,惨败。再派老将王翦,率军六十万,大破楚军,俘虏楚王负刍,并于公元前222年平定楚国广阔的江南地区,标志楚国彻底灭国。

5.燕国

  • 灭亡时间:公元222年

  • 国君:燕王喜(公元前254~公元前222)

  • 公元前226年,秦国派大将王翦攻打燕国,该年攻破燕都城蓟,并于公元前222年,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6.齐国

  • 灭亡时间:公元221年

  • 国君:齐王建(公元前280~公元前221)

  • 秦灭燕后,从北南下,攻其不备,齐军措手不及,齐王投降。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之中,唯有增强自身,不怕挫折,努力奋进,方能有始有终。正如秦国一样,哪怕你起点再低,只要心中有目标,找对方法和策略,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那个时时刻刻准备、厚积薄发的你。


BabyBeyond


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即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并得到周天子册封,赵国、魏国、韩国均跻身强国之列,加上之后的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巴国、蜀国、越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还有郑国、卫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

所以七国之间,为获取土地、财富和人口,相互攻伐不断,成为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最持久的时代之一。七国之间为了争霸,先后变法图强,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等等,各国先后崛起。

但魏国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之后,又经过秦、齐两国的夹击,魏国逐渐衰弱,一蹶不振。公元前305年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遭到惨败,之后又经过秦国的连番打击、被迫迁都之后,一蹶不振。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而后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激战,秦大败赵军,并坑杀赵卒40余万。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之久。后虽魏楚出兵解除邯郸之围,但受创惨重,赵国再也无力抗衡秦国。

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抗衡,秦国独霸东方六国。之后秦国经过十几年的休整,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先后出兵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历经十年逐步开始统一全国,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史海沉沉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春秋时代诸侯演变为战国七雄,是“城邦国家”向“领土国家”的发展。到领土国家统一起来,就形成秦汉帝国。

战国时代最后三十多年,山东六国已无力与秦国对抗,秦国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国土,后来至秦王嬴政在位时,一举灭六国,一统中国。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合纵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赵在长平邑(今山西晋城高平市)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穷小子770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从春秋时期的一百七十余国并为战国时期的十几国,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1、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

齐国(公元前1044年—前221年)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

2、楚国——国都郢城(今湖北省江陵纪南城)。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3、燕国——国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4、韩国——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5、赵国——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6、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7、秦国——国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历史游民


战国七雄分别是:

秦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齐国,楚国,如下图所示。



灭亡顺序是:

韩国(公元前230年),

赵国(公元前228年),

魏国(公元前225年),

楚国(公元前223年),

燕国(公元前222年),

齐国(公元前221年)。


津城沐雨


看战国七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时最强,终结于前342年马陵之战,前340年河西之战;齐国齐威王变法后成为强国,经历齐宣王、齐闵王,霸业终结于前284年乐毅伐齐之战;赵国在赵武灵王前302年胡服骑射后崛起,终结于前260年长平之战;燕国在燕昭王(前312-前279)时期短暂崛起,前284年乐毅伐齐后达到巅峰,此后衰落,前279年田单复国后打垮燕国;韩国通过灭亡郑国进入七雄之列,但实力微弱,只在韩昭侯以申不害变法时能有效防御;楚国在吴起变法后崛起,经悼、宣、威、怀之世,终结于前301年垂沙之战。只有秦国经商鞅变法后,经七世明主,无一昏君,没有重大战略失败,最终统一了天下。

归纳下:战国分成几阶段:

一、晋越齐楚四强阶段(前475~前445)

初期灭吴后的越国最强,勾践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并迁都琅琊,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

战国进入了晋越齐楚四强阶段,这四强是伪强。

越国在前465年勾践死后,陷入了宫廷内乱,又没像战国七雄一样变法图强,日益衰落。

齐国权力由姜氏逐渐转向田氏,国内经历政权更替的阵痛期。

楚国在春秋时期曾被吴国攻破,又经历了白公胜之乱,处于恢复期。

秦国长年乱政,日益贫困 。

越国衰落后,此后当以晋国最强,晋国又以四卿中知氏最强,前453年三家灭知氏,晋国又以赵氏最强。

二、魏国首霸(前445~前340),

赵襄子后,赵氏陷入乱政;魏国取代了赵国成为三晋之首,任命李悝变法,并广泛选拔了乐羊、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开启大魏首霸之局面;大魏由三代雄主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经营,首霸百年之久。魏国在前419起发起了河西之战,攻占秦国河西领土;又于前408~前406年灭中山。

此后,其他诸侯国效仿魏国变法图强,如秦国商鞅变法、齐国的邹忌治国、楚国的吴起变法,三国日益崛起。此外,韩国经申不害变法、赵国经赵烈侯变法,也称雄一时。

而霸主魏国国君穷兵黩武,与其他诸侯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消耗国力。前383~前381年的棘蒲之战,楚赵联军大败魏、卫、韩联军。

此后前354年桂陵之战、前341年马陵之战、西河之战,魏国霸权衰落,战国进入了 齐、秦、楚三强并立时代。

三、齐秦楚三强时代(前340~前301)。

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先以犀首公孙衍为大良造,于前330年雕阴之战大败魏国,魏国成为了鱼肉弱国;前322年以张仪为相,以连横术蚕食三晋,日益强大;到秦武王时发起了宜阳之战(前308年),国力达至鼎盛。

齐国在三代雄主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统治下,与秦国形成东西割据之势;齐国于前314年趁子之之乱时发兵攻打燕国,为此后燕国复仇埋下伏笔。

楚国政治黑暗贵族乱政,但毕竟有宣威之治的余威,楚怀王更是吞灭了越国,扩大版图。

三晋被迫采用犀首公孙衍之策,对秦国采取合纵;但在前317后修鱼之战,前314年岸门之战连续惨败,犀首妙计落空。

楚国统治者穷兵黩武,于前312年与秦国爆发了丹阳蓝田之战,楚国惨败,这是楚国衰落之始。前301年楚国不自量力地与齐秦韩魏爆发了垂沙之战,输得落花流水,退出强国行列。

四、齐秦赵三强时代(前301~前284),

赵国于前307年开始胡服骑射,并吞并了中山国,随后崛起,取楚国而代之。

齐国在齐湣王时期日益骄狂,前298年孟尝君率三国攻秦国函谷关;又三侵燕国;此后中了苏秦反间计,于前287年组织合纵攻秦;又于前286年灭宋国。

齐灭宋,国力成为七国最强,不为诸侯容忍。

随后秦、燕、韩、赵、魏以乐毅为将,于前284年合纵伐齐;齐湣王战死,齐国在前279年由田单复国,但已成为弱国了。

五、秦赵两强时代(前284~前260,中间还有燕国小霸),

燕国在伐齐时,短暂崛起,但燕昭王死乐毅走后,燕国于前279年为田单所败,自此衰落。

历史进入了秦赵两强争霸时代。

秦国开始攻打韩、魏、楚;更于前279~前278年鄢郢之战更攻下楚国都城郢都,楚国被迫迁都。赵国在前269年阙与之战,大胜秦国,遏制了秦国扩张之势。

秦赵两强在前261~前260爆发了长平之战,最终赵国惨败,自此秦国独霸天下,一统指日可待。

六、大秦独霸时代(前260~前221)

大一统指日可待,但仍会有挫折。

秦国于259~前257的邯郸之战,为信陵君率的合纵联军所败,前247年信陵君更率五国合纵攻秦;信陵君时期,魏国隐隐有复霸模样,此后吞并了卫国;前256年楚国灭鲁国,国力有所恢复;前241年庞暖合纵攻秦,这些仅是六国回光返照而已。

前230年~前221年起,秦国发起统一之战,自此扫六合,一统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