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

午言的風


失傳文化的尋回,歷史真相的推演,民族珍寶的迴歸。

我們想知道《永樂大典》找到的意義,既要從它自身說起

什麼是《永樂大典》

永樂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的年號,《永樂大典》顧名思義就是永樂年間修撰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先後由內閣首輔解縉和太子少師姚廣孝主持修纂,歷時五年(1403-1407年)編修完成,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有萬書之書之稱,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111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

從介紹就能看出,這部書籍並不是一本兩本的史書,而是包羅萬象涉及中國歷史傳承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書。

為什麼要找回

現如今,經過多次戰火洗禮的中國,有很多技藝已經失傳,很多文化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更多的則是歷史真相的殘損,讓中國傳續有了缺憾。

而《永樂大典》裡面,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而在清朝時,因為前面的戰火,導致民間書典損毀嚴重。

而清朝統治時期為穩固統治,大搞文字獄,是民間的知識傳承更加難以存續。

雖然清朝也做了《四庫全書》的修撰,但其內部內容刪減很多,目的也只是為了炫耀自身而制定的,所以製作雖然精美,但是內容並不詳實。

尋回《永樂大典》的意義

全套的《永樂大典》就是記錄著14世紀前中國所有知識的寶庫,不但能補全中國傳承上的缺失,甚至有些技術在現在都能得到應用,更是為中國文化傳承增添底蘊。

最主要的是,《永樂大典》可以綜合提升我們對於自己歷史、技術、文化的全方位基礎,幫助我們建立更加完善的傳承體系和知識體系。

這是我們古代文化的知識結晶,是我中華的瑰寶,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珍貴文物典籍。


小鼠報道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如果這部《永樂大典》被找到,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著迷的。明以前幾百年的歷史將被重新改寫,很多歷史謎團將會得到破解。

可惜,這部凝結了無數人心血的亙古罕見的寶書現在已經找不到了,留下來的是它的抄本,保存於國家圖書館。而就是這個抄本,也只剩下了全書的不到百分之三,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這本書籍的前生後世。

發起編撰《永樂大典》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這位剛剛奪了自己侄兒江山的帝王為了向普天下彰顯自己的仁義,決定編一部世所罕見的書,把中國數百年來的光輝時刻全部記錄下來。

當然他自己不可能去做如此辛苦的事情,編書的重任就落在了兩個人身上,一個是當時著名的翰林院學士解縉,另一個則是當時的高僧,名叫姚廣孝。

編書從永樂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開始,至永樂七年,即公元1409年止,歷時四個春秋,方得成書。你能想像得到嗎?這部書總共是3.7億個字,就算是今天用電腦來打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當時卻是編書人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

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到了明嘉靖年間,放於北京內宮的《永樂大典》差點被火燒掉了,為了保證此書的安全,嘉靖皇帝決定下令重新再抄一份,無論工程多麼浩大,這樣可以保證此書的絕對安全。

這樣一來,《永樂大典》應該就有了兩個版本,也就是正本和副本,為什麼到現在連副本都那麼少了呢?正本又去哪裡了呢?先說副本,本來一直保存在北京內宮,到了清末,八國聯軍闖進紫禁城,連燒帶搶,把這部書的副本給搶走了。

洋人也搞不清楚這部書的真正價值,你搶幾卷,他搶幾卷,最後就剩下了不到百分之三在皇宮中。為什麼我們今天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或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能找到孤殘的《永樂大典》呢?就是被那些士兵搶走的,直到近代,國外的一些研究學者才逐漸發現此書的價值,所以極力蒐集殘卷。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副本被搶,正本哪裡去了呢?有三種可能性,一是在嘉慶二年,皇宮曾經發了一場大火,可能已經毀於火中。二是李自成撤離北京時,毀於戰火。三是被埋在了嘉靖皇帝墓中,這第三種說法現在最為盛行。

由於從古至今,明皇帝陵從來沒有被盜過,所以《永樂大典》在陵墓中也只能是一個猜測。我們期待未來有那麼一天,打開明皇帝陵,特別是嘉靖皇帝的永陵,找到這部奇書。一旦找到,將會震驚世界,無數的文化學者將會蜂擁而至中國,開展研究。不過現在不是打開地宮的最佳時刻,搞不好一陣風吹來,保存了幾百年書籍瞬間變成粉末,飄散在空中,那下令打開地宮大門的人將會是千古罪人。


小小嬴政


導讀:《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全書22937卷,11095冊,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目前正本不知所蹤,留存於世的全是副本!

百科書籍之最

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遷都,下令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帶領3000多文臣編纂《永樂大典》,前後耗時六年才成書。《永樂大典》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 11095冊,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也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樂大典》全書包含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大量的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學、藝術、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可貴的資料。

為何有正副本之分?

《永樂大典》初藏在南京的文淵閣,因遷都被帶到北京。嘉靖三十六年皇宮發生大火,《永樂大典》差點受損。嘉靖皇帝心有餘悸,決定將《永樂大典》重新抄錄一部,“兩處收藏,以備不虞”。

於是《永樂大典》便有了正副本。人們把永樂年間的第一個版本稱為正本,把嘉靖年間的重錄本稱為副本。目前流傳於世的所有《永樂大典》全都是明嘉靖時期的副本。把目前所發現的副本全部加起來,只有800卷,400冊左右。這些不到全書的4%,還有96%下落不明。而《永樂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也沒有發現,其下落一直不見準確的記載。

《永樂大典》正本在何處?有何意義?

目前最為靠譜的說法是《永樂大典》的正本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中。因為目前的技術條件不夠,無法開掘陵墓,故而不能確認。

尚若有一天《永樂大典》正本出世,那將是考古史上重大的發現,而隨著它的面世,許許多多絕版的文獻都能一起面世。這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歷史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彈指千年


首先要說《永樂大典》是不可能找齊的。

《永樂大典》是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永樂皇帝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本是分封在燕地的諸侯王,朱元璋死後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明朝初建時為了穩固邊疆的安定,把他的兒子分封到了各地,卻也讓中央很難控制。朱允炆登基後決定削藩,重新掌握,對地方勢力的掌控。

最後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奪取了大明朝的帝位,朱允炆不知去向。

永樂大帝皇位是靠不光采的兵變取得的,雖然他的文治武功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可圈可點的,然而這也成為他一生中永遠不能磨滅的心結。後來他決定編著一本萬世奇書,就是《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今存世的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明世宗


十分喜歡《永樂大典》,經常隨身攜帶,翻閱查找驗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寫了一部。嘉靖皇帝死後就再沒有了永樂大帝元書記載,原書去向成為不解之謎。歷史界對於此有很多猜測,很多人認為原書可能已經被嘉靖皇帝殉葬。


這套書到乾隆年間存有8,000冊,因此有人懷疑當時並未抄完。嘉靖皇帝生前十分喜愛《永樂大典》。而嘉靖皇帝駕崩後沒有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可能是等待當時正在抄寫的《永樂大典》,而最後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冊,讓人懷疑可能是急於下葬而沒有抄完。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經遙感探測已證實內部全部積水,那麼《永樂大典》的原書已經無法再讓後人看到了。


清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發現《永樂大典》已遺失缺失2,422卷,約千餘冊。其中很多是大典中所記載的內容與當時的政治風俗相背,被銷燬,。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丟失大量《大典》,很多都被英法聯軍搶走,你也有一部分毀於戰火。光緒元年修繕翰林院建築時,清查《大典》不足5,000冊,

在清朝《永樂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職員監守自盜,據說文廷式一人即曾盜走百餘冊《永樂大典》。光緒二十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時僅剩800冊,現今尚存約400冊,810卷,不到原書的4%。[13]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義和團的拳民焚燬,《永樂大典》損壞三百餘冊。光緒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館交回《大典》330冊。不久又遭到監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


如果真的出現全冊的《永樂大典》,中國的很多歷史,可能會被改寫。中國的很多民間技藝,民俗等方面會更加豐富。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如果《永樂大典》被找到,意味著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重見天日,帶給世界的只能是震驚。這部涵蓋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農藝的鉅作,代表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知識財富。



靖難之役後,朱棣搶了侄子的帝位,自己做了皇帝。永樂元年,朱棣下令修書,最開始只有147人,由解縉主持編纂,一年後編纂完畢,但是單一的儒家並不能使朱棣滿意,將人數擴增至2196人,姚廣孝擔任監修。永樂五年時,全書完成,總共11095冊,約3億7000萬字,朱棣親自作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冊,但是嘉靖皇帝十分喜愛這部書,為了防止此書出現意外,下令重新抄錄一份,現存世的均為抄本。關於原書的下落有兩種猜測,一是明末清初時毀於戰火,二是已經給嘉靖皇帝陪葬。

到乾隆時期,《永樂大典》只剩8000餘冊,之後又是各種丟失,有監守自盜者,有毀於義和團運動的,也有流失於列強手中,最後還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只剩161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還有62冊,其它均流失於海外。



假如正本真的跟著嘉靖帝一起到了墓葬,那估計也難以保存了,因為根據儀器檢測,嘉靖皇帝的墓中已經積水,紙質文檔估計已經腐爛了。


歷史伶俜者


《永樂大典》: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百科全書式文獻集。全書22937卷,11095冊,三億七千萬字,彙集古代圖書七八千種,被公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足以證明中國文明未必最古老,但用漢字書寫的文明卻最豐富,三千年綿延而不絕,別無分店!

這可是天底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寶貝。

如果完整版可以找到,那麼好多文獻資料都可以重見天日。

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除了焚燬書籍,大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燬。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燬了。除了銷燬書籍和檔案外,清朝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晨鏘鏘


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中華文明歷史的研究就更上一個臺階,很多歷史上有爭論的事件將得到準確的解釋,是一件意義深遠且重大的事情。

先來說說《永樂大典》這本書,提到這本書,就不得不要提到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朱棣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在朱元璋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朱允炆登基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而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年號為永樂。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成祖朱棣命“黑衣宰相”姚廣孝和內閣大學士解縉為首,動用兩千餘學者的巨大力量,歷時四年,纂修完成。全書共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對14世紀之前的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等。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具有很大的意義,大典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甚至包括當時的世界上,也沒有如此規模宏大的著作。

明成祖朱棣纂修這部書的目的

朱棣登基後,適逢開國不久,為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以及後世留名,於是就產生的修書的想法,其實這種做法在歷朝歷代都有,每個朝代的建立,時任皇帝都要進行修書這項工作,不到是對前朝的總結,也是對自己的頌揚,只是規模巨大的修書,很少罷了。

公元1403年,解縉被委任為總纂修,接到的命令就是要修書,朱棣的旨意是要修一部“括宇宙之廣大,統古今之異同”的分門別類,包含經史子集以及其他的門類的書籍,而解縉在最開始可能是,沒有徹底理解朱棣的意圖,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修成一部,交給朱棣看後,朱棣甚不滿意,認為所編修的書“所纂尚多未備,過於簡略”,總之就是不滿意,下令重修,之後命姚廣孝為監修官,協同解縉,又從翰林院和國子監抽調數千名學者前來編修,這下解縉才真正明白,朱棣想要的是什麼。於是編修工作逐步開始進行,一部偉大的鉅作,逐漸成型。

《永樂大典》坎坷遭遇

《永樂大典》纂修完畢後,曾經的總纂修官解縉卻早已被髮配的千里之外。最後結局悽慘,被凍死在雪地中,一代名家,落了個如此結局,可悲可嘆。

大典纂修結束後,被放置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並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在朱棣遷都北京後,挑選了一部分藏書帶到新都,《永樂大典》在正統年間正式被放置在文樓中。永樂和萬曆年間,雖然都曾有人提議過刊刻,都因"工費浩繁"未能實現。

到了嘉靖年間,明世宗嘉靖帝較為喜愛此書,常常備數卷於案頭以便隨時查看,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發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燒燬。火勢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樓中的大典。明世宗連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時搶救出來。為防止今後再遭受類似禍患,明世宗便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正式開始翻錄《永樂大典》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

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動亂以及清朝末期的戰亂,截止到清末,《永樂大典》正本已經不知所蹤,一說是在明末清初的戰火中已經燒燬,另一說藏在了嘉靖帝的墳墓裡。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就連副本也僅存八百餘冊。

無論是從各個角度來講,《永樂大典》如果能夠找齊,那將對中國歷史研究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但是按照目前的情況,估計找齊的可能性機會幾乎已經沒有了,就剩下最後一個希望,那就是有朝一日,等到各種技術達到要求,然後打開嘉靖帝的永陵,看看此書是否存在。


史曉生


如果《永樂大典》重新現世,那可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救星”,很多歷史之謎可以解密,很多思想文化,技術工藝可以重現輝煌。

《永樂大典》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它將自有文字起到永樂年間的能找到的所有書籍分門別類,歸納整合成一本書。

<strong>

明成祖朱棣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項不世之功,要蓋過歷代帝王。

因為只有這樣,朱棣覺得才能向世人證明,他篡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是正義的。

於是朱棣就想到修書,他先派大才子解縉主持修書,但是解縉沒有弄成。接著又派“布衣宰相”姚廣孝出馬,帶領3000多文臣,花費4年時間,終於修成。

據記載,《永樂大典》全書22937卷,11095冊,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但是這套書卻失傳了,嘉靖年間,曾謄抄一部副本,但是正本卻沒有傳下來。這套副本一直在北京城的皇宮之中,到了八國聯軍今北京的時候,這套書也慘遭搶奪,失散在世界各地

現如今,找到的殘本不過百分之三。

說到《永樂大典》就不得不提另一套百科鉅著——《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乾隆在位期間,編纂的一部百科全書。

乾隆名義上是修書,但是實際上確是刪改禁燬書籍

據統計,《四庫全書》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但是修書過程中

焚書15萬冊,銷燬版片170多種、8萬多塊,銷燬的比保留下來的多好幾倍

乾隆這種行為,讓中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半數以上被毀,令人髮指。


九哥談歷史


在經歷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大火中不知所蹤,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最終奪得了皇帝寶座,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永樂。


朱棣為什麼要編纂《永樂大典》

登基之初,朱棣就有了修書的想法,因為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朱棣的”靖難“之舉屬於篡位的十惡不赦之舉,即便朱棣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滅了方孝儒十族,但也見識到了文人的骨氣,手段再強硬也無法堵住天下讀書人之口,於是《永樂大典》的編纂成為了朱棣的突破口,為了凸顯自己的”文治“,更重要的也是心虛。

《永樂大典》簡介

《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其“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相較於現在的書籍,《永樂大典》在體積上就與眾不同,據記載“一卷長約半米,寬約30釐米”,大致約等於現在書籍的兩倍。

修書過程的非常浩大,大典在永樂元年開始策劃直至永樂五年定稿,又用了一年時間才謄抄完成,參與修書及抄錄人員總計超過三千人,成書22,877卷,僅目錄就60卷,實物需數輛卡車才能裝完。

涵蓋內容之“大”,全書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珍貴的古書資料,內容從經,史,子,集到文學、藝術、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等、陰陽醫術等無所不包。

《永樂大典》的遭遇

大典成書後被珍藏於南京文淵閣,直到百餘年後的嘉靖皇帝對大典深為喜愛下令抄錄了一份副本藏於皇史宬,至今流傳下來的八百餘冊皆為副本,至於正本則從未現世,因此人們也有了一些猜測,其中可能性最大的當屬“陪葬”之說。

嘉慶三十六年,宮中大火《永樂大典》險些化為灰燼,為了以防萬一,深愛大典的嘉靖皇帝命人重錄了一份大典,整個過程歷時六年才得以完成,嘉靖皇帝沒有等到抄本完成便已駕崩,嘉靖死後《永樂大典》正本也不知所蹤,因此有人猜測深愛大典的嘉靖皇帝將其作為陪葬品,一同埋入明永陵地宮。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現存大典皆為副本,經歷朝代更迭、西方列強盜搶、以及監守自盜等諸多劫難副本也僅存800餘冊,不足全書的4%,且散落世界各地。

如果《永樂大典》能夠找到全書,只可能是全書正本,這無疑是一個令世界震驚的消息,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歷史和用500多年前古人的眼光看歷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永樂大典》中的一些珍貴史籍很可能會顛覆對於歷史的認識,很多已經被認定的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一點點歷史


說起《永樂大典》就不得不說起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不得不說永樂皇帝在整個明朝的皇帝中都能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一位,他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而對於整個中國文化的傳承,他做出了一件可謂是影響千秋萬代的大事,那就是命人編修《永樂大典》。

朱棣先後命內閣首輔解縉和太子少師姚廣孝主持修纂《永樂大典》,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動用的編輯人數累計達到了三千多人,《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的《永樂大典》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可就是這樣一本曠世鉅作,當時只有一部正本,嘉靖年間又抄寫了一部副本,正本被疑為殉葬於嘉靖帝的永陵,果真要是如此,由於現代已經測得永陵地宮進水,絕不會保存下來。副本幾經輾轉,到如今卻已經大部分失傳,剩餘部分也散亂世界各地,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記載:《永樂大典》正文兩萬兩千多卷,裝成一萬一千多冊,總字數約三億七千萬字。

但是目前《永樂大典》散落在八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十多個機構和個人手中!如今,在全世界範圍內公私所藏《永樂大典》僅八百餘卷四百冊左右,這也就是說,我們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加起來不到原書的百分之四!剩餘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永樂大典》不知下落!

那麼如果《永樂大典》能夠找到,那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我國的道教文化能夠得到不少的補充,作為我國最大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典籍在元朝基本被全部燒燬,而如果能夠找到《永樂大典》,其中記錄了明朝時期能找到的幾乎所有道教典籍。

不僅僅是道教,很多我國古代其他的自然知識也是如此。例如儒家經典,醫學方技等等,對我國整個文化的發展研究有著不可估量的益處。

就僅僅是殘存的《永樂大典》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的歷史典籍,如《宋會要輯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資治通鑑長編》、《農桑輯要》、《水經注》以及《東觀漢紀》等書,它們在史學、農學和地理學上都有著極高的文獻價值,是研究相關領域最基本的文獻資料,都因《永樂大典》得以保存至今。

可想而知,若找到全本後,會對我國的歷史工作者有著多麼大的幫助。

其次,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也指出:“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集大成的《永樂大典》若能都重現人世,相信我國文學史將會迎來一個新的紀元。

最後,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繁榮興盛;而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典籍的整理與應用在其中起的作用也是相當大的。如果找到了《永樂大典》,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起到了不起的助力。

遺憾的是,書籍並非陶瓷、金屬製品,深埋地下重見天日時受到的影響並不大,可以想見的是,《永樂大典》既然已經散失,未來不排除有少量書冊橫空出世,但永遠也不會有集齊的那一天了。歷史既能帶來榮耀,也能帶來沉痛,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無法更改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