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科教授為喜歡《百家講壇》的朋友們送福利了,

點擊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聽”的方式獲取更多內容。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魔鏡”是不少故事中的神奇物件。不過,在我國的西漢時期,還真有“魔鏡”的存在,那是一種“暗藏玄機”的青銅鏡。

鏡子的進化史:越來越精緻

很久以前,還沒有鏡子的時候,古人將水面作為照面工具。可出門找水太麻煩,乾脆就用陶盆裝水放在家裡。再後來,陶盆逐漸被青銅盆取代,這就是鏡子的初級形態。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鑑,大型盛水器,也可用於照面

圖片來自四川博物院

這種裝水用的容器叫“鑑”,就是鏡子的意思,甲骨文中的“鑑”字很像一個低頭對著水盆照鏡子的人。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我咋這麼好看呢~( ̄▽ ̄)~

直到人們發現金屬磨光後也能照人,青銅鏡便代替了銅鑑,並在戰國時代得到普及。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戰國紋飾青銅鏡

以上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

當然,走在時尚前沿的古人們,並不滿足於簡單的紋樣。於是,從漢代到唐朝的幾百年間,鏡子的圖案和形狀,不斷隨流行趨勢而變化,比如植物、鳥獸、圓形、菱形等圖樣。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圖案豐富的青銅鏡

以上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

雖然鏡子越來越好看,但愛美的小仙女們表示,一隻手拿著鏡子,畫不出美美的妝容呀。出於實用考慮,宋元時期,帶有鏡架和鏡臺的梳妝鏡正式上線。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總之,在玻璃鏡之前,我國古代的鏡面產業基本被各種青銅承包(土豪可以用金的哈),神奇的“魔鏡”就包含其中。

西漢“魔鏡”之謎:上世紀才整明白

下圖這枚西漢青銅鏡,直徑7.4釐米,淨重50克,內刻“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字樣。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

乍一看,好像跟普通的鏡子也沒什麼兩樣。但只要光一照,它的“魔力”就會顯現出來。

據《古鏡記》記載:“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失。”意思是陽光照在鏡子上,鏡子背面的花紋就會出現在牆上,分毫不差。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那麼問題來了,青銅這麼厚,怎麼可能透光呢?

不光現代人有這樣的疑惑,古人對這種“透光效應”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由於技術失傳,很多後人反覆探究,都沒有參透其中緣由。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透光鏡的原理分析了半天,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

古人自有技術。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沈括:我太難了……

直到上世紀,研究人員通過現代技術,才真正解開了銅鏡“透光”的千年謎題。

答案就是:根本沒有“透光”這回事兒

簡單來說,由於鏡子背部的厚度不同(有紋飾處較厚),當鏡面被打磨得足夠薄時,就會出現與鏡背花紋相對應的凹凸。但這種差距很小,肉眼難辨,所以鏡面看起來或摸起來還是光滑的。

但在陽光照射下,魔力就產生了。

由於凹面光線集中,光影更亮,便會反射出明暗花紋。 所以,牆上的圖案並不是光線穿透鏡體產生的,而是由鏡子表面特殊設計呈現

當然,要想呈現這樣的效果,鏡子的材質、工藝、打磨方式等很多因素,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古代透光鏡才會這麼難得。

沒有科學理論的支撐,憑藉質樸的技藝與經驗,仍能打造出令世人驚歎的作品,古人的智慧與勤勞,遠超我們的想象。

百家講壇

《鎮館之寶》

播出時間:10月20日-11月5日 11:50

這個西漢高科技“魔鏡”,給宋代科學家整懵了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於毅 邱萌萌(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