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瓊子570


從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到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的中國近代史

首先關於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史學界是有很多觀點的。有的認為始於1600年左右的明清之際、有的認為是鴉片戰爭、有的還認為是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有的認為是洋務運動的開展、還有的認為真正的變化是辛亥革命。但是最為科學,最為大家所接受,併為官方教科書認可的一直把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因為有以下理由:

一、社會性質的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是在清王朝統治下的一個獨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封建社會中,傳承了上千年的經濟基礎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雖然在1500左右的明朝之際就孕育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以自給自足為顯著特徵的自然經濟,受這種封建生產關係的桎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變革發展緩慢。過速增長的人口與日漸腐化的政治多種因素作用下,土地兼併這一封建社會固有的惡疾也隨之加重,並且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政治更漸腐化、流民增多、社會動盪、稅收下降等隨之產生。但這一切都隨著鴉片戰爭的到來而被改變。獨立主權的清王朝,領土主權、關稅自主權、司法主權等一系列權立相繼喪失。鴉片戰爭把半封建的中國拖處了半殖民地的深淵。從此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並存

傳統之下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只有傳統的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式的中國王朝輪迴這一現象,其後起主要作用的就與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的分配程度密切相關。因為在社會結構的諸要素中,土地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要素,那麼民眾的衣食來源也就取決於土地,所以社會的秩序和混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土地分配的適當與否。所以傳統之下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圍繞土地展開的。而鴉片戰爭後,無論清政府還是民眾認識到與否,中國社會的矛盾又增加了中國與外國帝國主義侵略之間的矛盾。這個新的矛盾稱為民族矛盾。

三、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反封建又反帝國主義侵略

自1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吏治日益腐敗,土地兼併日益嚴重,隨之而來的便是農民生活日益貧因,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趨於尖銳,流民增多,社會不穩定因素也隨之增多,社會更加動盪不安。長此以往,清政府最終將會被此起彼伏的傳統式的農民戰爭所衝擊。也就是說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就是反封建。但鴉片戰爭後,中國主權被侵犯,那麼革命的任務在反封建之外,又增加了一個反帝的革命任務。

按時代必然趨勢來講,反封建是為了追求近代化,鴉片戰爭整個過程裡,中國以中世紀的武器、中世紀的政府、中世紀的社會來對付近代化的敵人。戰爭以嚴酷的事實暴露了這種差距,促使一批憂國憂民的先進愛國知識分子在比較中思考,於是,在中國社會緩慢發生變化的同時,出現了對中國前途出路的思考。時代又以一次次的教訓促使著中國走向近代化。

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是為了維護中國主權的完整性,所以反帝是為了追求民族獨立。此顧炎武所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中國的近代民族意識正是隨著民族危機的一次次加深而喚醒而發展。

所以從上述變化來講,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與其他學說相比更具科學性。


辰晨木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被清王朝統治著的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其時, 儘管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停留在封建時代以前的社會發展階段,長江流域及 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但就中國社會總體而 言,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舊佔著統治地 位。延綿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封建時代的全部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都是建立 在這種經濟結構的基礎之上的。 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經過“康乾盛世”的發展,到 18 世紀後期已經步入衰 途。政治腐敗,經濟衰退,財政拮据,軍備廢弛,王朝統治危機四伏。官僚、 貴族、地主等統治者利用封建特權,對廣大人民百般盤剝,使社會危機與階 級矛盾日益激化。乾嘉時,大學士和珅有地 8000 餘頃,他的家人劉全也佔地 600 餘頃。道光時,大官僚琦善有地 256 萬多畝。可見土地兼併現象的嚴 重性。由於地主階級瘋狂地兼併土地,大批農民或降為佃農,或淪為流民, 生活更為艱難困苦。“其得以暖不號寒,豐不啼飢,而可以卒歲者,十室之 中無二三焉。”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直接導致了廣大下層 民眾反抗鬥爭的不斷爆發。1796 年,鄂、川、陝等省發生了聲勢浩大的白蓮 教大起義,捲入民眾數百萬。起義軍轉戰湖北、四川、陝西、河南、甘肅等 地,震撼了清王朝的統治。清政府調集了所能抽調的武裝部隊,耗費軍費銀 2 億兩,花了 9 年的時間,才殘酷地鎮壓了這次起義。1813 年,屬於白蓮教 的天理教在河南滑縣發動起義。它的一支在北京的隊伍曾一度打進皇宮,使 清朝最高統治者驚恐萬狀。這些起義儘管遭到失敗,但都有力地衝擊了清王 朝的統治,表明清朝衰世的到來。當時的著名思想家龔自珍(1792—1841) 已經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一針見血地指出: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已經“日之將夕”,處於大亂將起的“衰世”。他用犀利的筆調描繪出清王朝江河日 下的沒落景象,說:“自乾隆末年以來,官吏士民,狼艱狽蹶,不士不農不 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 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問 年歲?”龔自珍的感慨道出了當時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

與清王朝日趨衰落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發展。英 國在 17 世紀中期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18 世紀後期又開展工業革命,到 19 世紀,各主要工業部門都採用了機器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成為世界 上頭等資本主義強國。在法國,爆發於 18 世紀末的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 發展開闢了道路,促進了產業革命的開展,使法國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 義國家。建國較晚的美國,在 19 世紀初,雖然它的工業不及英、法,但生產 發展的速度較快。它步英、法後塵,積極向海外擴張。 資本主義一開始就與殖民主義緊密相連。“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 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繫”。 瘋狂的殖民掠奪,為西方資產階級帶來了高額利潤,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 展;資本主義的發展又促使資產階級更瘋狂地對海外進行殖民掠奪。17 世紀 後,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老牌殖民主 義國家的地位,掌握了海上霸權,奉行侵略擴張的炮艦政策。英國資產階級 歷來對中國和其他東方國家抱有侵略野心。17 世紀初,英國侵佔印度並建立 了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掠奪印度和壟斷東方貿易。之後,英國又對波斯、阿 富汗、緬甸、印尼等國進行侵略,同時又把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視為 重要的侵略目標。1689 年,在清朝開放海禁後,英船“防禦號”首航廣州, 開始對華貿易。1715 年,英國在廣州開設商館,對華貿易額扶搖直上。1793 年和 1816 年,英國兩次派特使來華,向清政府提出允許英國使臣駐北京、開 闢通商口岸、割讓島嶼等要求,但遭拒絕。然而,英國侵略者並不死心,決 心訴諸武力。1827 年,鴉片販子馬地臣在《廣州記事報》上公開煽動武裝侵 華。30 年代以後,英國更加緊了對華侵略的步伐。1832 年,英國當局派胡夏 米、郭士立等,多次到我國東南沿海各口岸測繪地形,蒐集軍事情報。1835 年,胡夏米把在中國沿海進行偵察活動後製定的對華作戰方案,包括動用的 艦隻、炮火、兵力及進軍計劃、部署等內容,呈交英國政府參考。次年,英 國政府代表、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發出對中國動武的戰爭叫囂。同年,英國資 本家在倫敦成立“印度和中國協會”,以敦促英國政府加緊對中國的擴張。 在英國東侵的同時,法國、美國及沙俄不甘示弱,也把侵略矛頭指向中 國和遠東地區。1698 年,法國商船“安菲得裡蒂號”來華。1728 年法國在廣 州設立商館。美國在獨立戰爭後著手開闢對亞洲的貿易。到 19 世紀初,美國 乘歐洲因拿破崙戰爭陷入困頓,大力發展對華貿易,成為僅次於英國的對華 貿易大國。在清朝前期,沙俄與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等幾個條約,確 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和中段邊界。但這並未能遏阻沙俄的侵略野心。尼古拉 一世在位期間(1825—1855),沙俄加快了對華侵略的步伐,多次派人深入 我國黑龍江地區,刺探情報,違約入侵事件不斷髮生。 然而,當時的中國統治者對西方各國發生的重大變革和中國所處國際環 境的險惡,茫然無知。清政府在衰弊陵夷之際,害怕外國勢力與國內反對勢 力相結合,實行了嚴厲的“閉關政策”,把中外接觸限制在狹小的範圍內, 企圖通過這種自我封閉的辦法維持封建專制統治。1793 年乾隆皇帝在《致英 王第二道敕諭》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 無”。反映出清朝統治者自我封閉的保守心態。閉關政策固然是清政府在遇到外來威脅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民族自衛政策,在一定的時期內也起到了某 種抵禦外侵的作用,但從歷史發展來看,它的消積作用大於積極作用。實行 這種政策的結果,不僅切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繫,阻礙了中外的經濟文化交 流,而且嚴重地束縛了國人的眼界和思想,助長了夜郎自大,愚昧無知的腐 朽觀念的蔓延。正由於此,西方資本主義東侵咄咄逼人,清朝統治者卻依然 故我,麻木不仁,沉溺在“天朝上國,萬邦來朝”的夢囈中。 山雨欲來風滿樓。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好比一條龐大而破舊的船隻,漂盪在急風暴雨到來之前的大海中。





搬個板凳看世界


傳統的君主專制逐漸被打破,被動地拉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由此帶來政治、經濟、觀念上的變革。

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從封建社會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任務發生了改變,反封建的同時又反侵略。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改變,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向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轉變到向西方學習。中國的經濟發生了改變,外國入侵瓦解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中國的階級關係發生的改變,在外國的窗船屋工廠裡面產生了中國第一批無產階級。中國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給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機。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使中國東南海沿岸門戶洞開。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收需中國和英國商定,破壞了中國關稅自主權。隨後美、法等國又在中國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領海主權。



傳統的治國模式逐漸行不通了,洋人要開放通商口岸、要賣給我們廉價的布衣、要給我們修鐵路、要來開礦、要給我們傳教……這些,你管不管?
其實,1840年後的幾十年裡,對於大部分中國人特別是內陸人來說,幾乎是看不到什麼變化的。天子坐龍庭,天子掛了老百姓會如喪考妣。以道光皇帝為代表的朝野上下甚至一廂情願地沒覺得有多大的丟臉,洋人要通商口岸,給便是了,2100萬兩白銀給便是了,趕緊答應送走這個瘟神,我們繼續做天朝上國的春夢。對老百姓而言,督、撫、州、縣一句話,仍會改變大多數普通中國人的命運。這個時候的中國是大概是一個沒落的財主,強盜打上門來,小敲詐了一筆,但沒傷筋痛骨。相反,對於英國來說,除了那點賠款,沒撈到大便宜。你看,人家茶葉一船一船地運近來,白銀嘩啦啦地流了出去,造的各種牛逼轟轟的機器人家不感興趣啊,生產的布匹對於外貿入超沒多大幫助。於是有了第二發——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這過程中,初步覺察出問題端倪的是魏源等這樣的人。只不過,後來那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訂、中國逐漸向世界被動接軌的源頭,就是鴉片戰爭。以此作為近代史的開端,是合理不過的。


毒家精選


之所以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標誌,其主要依據是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性質(最主要原因)、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國革命任務及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說:

一.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司法等主權,使中國由一個政治、經濟獨立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二.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戰後的主要矛盾則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三.鴉片戰爭使中國革命任務和性質發生變化。戰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封建勢力,戰後則增加了反對外國殖民侵略的任務。自此,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總之,由於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標誌。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鴉片戰爭為近代歷史的開始。

中華民族在十九世紀,到了一個特別時期,以前華族與少數族己有了關係,因華族人之亂,少數族入主中原至中華大地,如清朝執朝,然嘉慶,道光年間,中國人不知西方世間,不瞭解西方文明,而閉國自封,然西方歐美主動訂立邦交,英國請中華訂立邦交,派遣英使,開放貿易,“天朝”輕視西方國家,自居天大之國,因西方得寸進尺,輸入鴉片,於是道光禁菸,這是麻醉毒品,傷國人之身心,從而銀子輸出到英不列顛,由此道光疼惜金銀而決心禁菸,林則徐親率至廣東海口銷燬鴉片,轟轟烈烈虎門銷煙,顯示了民族氣節,不被到強所辱,然英國軍艦入侵,清失敗告佟,這就是歷史上的鴉片戰爭。

一戰即顯示了清之落後,同時也露了清腐朽之白,中華民族從此由強到弱近百年受凌受欺的時代。

到了咸豐末年,英法聯軍進功北京,不平等條約,一個接著一個,喪權辱國,從道光二十二年(丨842年)《中英條約》《虎門條約》賠銀子條約,開放門戶,通商諸多有利於西方列強之瓜分。

由此近代史從鴉片戰爭始揭開了一段刻骨銘心受難歷史。

今天,看看近代史的教訓,落後捱打,之真理。

故近代史是西方列強入侵的歷史,中華人受凌辱的歷史。因此從英國入侵,稱鴉片戰爭為始端。經歷了近百年。



狂喜淡墨a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讀一讀毛澤東著作《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笫一章。毛澤東指出:從秦始皇建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制政權開始。中國社會就進入了封建社會。這個社會中央集權高度集中,小農經濟自給自足。鴉片戰爭前,中國歷史無論發生什麼變化,清中葉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但整個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1840年鴉片戰爭打破了封建社會固步自封局面。毫無疑問,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逼迫清玉朝簽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清割讓土地開設外國租界大量賠款。中國由封建社會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整個社會矛盾改變了。中國歷史一進入新的階段。

所以說,鴉片戰爭是近代史開端。



旺旺好先生


用高中的方法給你回答吧。

政治上:鴉片戰爭的爆發,後續喪權辱國《南京條約》的簽訂,使的當時中國從封建社會進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他國的政治制度開始流入中國。

經濟上:使得當時的小農封建經濟遭到打破,外國的經濟方式進入中國。

文化上:封建文化受到衝擊,使得外國的資本主義思想流入中國。


小哥哥的文淵閣


“鴉片戰爭”成為近代史開端的原因如下:第一,“1840年”成為分水嶺。之前,中國社會是一個封建社會:之後,中國社會起了個很大的變化,一步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的性質變了,而產生變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帝國主義侵入了中國。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在這次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又接連發動了多次侵略中國的戰爭,象1857年的英法聯軍戰爭,1884年的中法戰爭,1894年的中日戰爭,1900年的八國聯軍對中國的戰爭,等等。這些侵略強盜打敗中國之後,強迫中國簽訂了許多的不平等條約,侵佔了許多的中國領土,取得了很多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特權。他們任意在中國駐紮軍隊,開辦工廠,銀行,控制中國海關,對外貿易,通商口岸,隨便傳教,辦報紙,辦學校以及進行文化侵略,等等。為了壓制中國人民的反抗,他們和中國反動的封建統治階級勾結起來,使中國的封建地主階級變為他們統治中國的支柱。就這樣,中國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逐漸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第二種,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階級結構發生了急劇變化。鴉片戰爭之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是小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經濟作為主導地位,男耕女織這個經濟的基本形式。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起了解體作用,又給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起了催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中國社會除了原先存在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外,又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三種,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不僅是中國人民生活日益貧困,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革命的覺醒。為了解除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雙重枷鎖,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展開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使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一一一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近百年來,我們祖國災難深重,苦難重重,正是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不斷被動挨打。因此,1840年不但使中國社會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時期,而且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偉大民主革命的開始時期。鴉片戰爭作為一個起點,成為中國近代史開始的一個標誌。


歴史的軌跡


第一,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之前的中國是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之後中國大門被打開,逐漸淪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第二,社會矛盾發生變化,戰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間的矛盾,而戰後不僅有農民階級和封建主義間的矛盾,還增加了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第三是革命任務發生變化,由戰前的反對本國封建主義升級為戰後的反帝反封建任務,革命的性質也由傳統的農民戰爭轉為舊民族主義革命。


開彪


鴉片戰後中國由閉關鎖國的封建統治王朝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自然經濟被西方資本主義滲透壟斷破壞,貿易逆差,是國力由盛極衰的標誌。軍事上標誌著東西方明之爭,西方機械戰勝冷兵器,世界進入機械戰時代西方開始大勝東方世界。不平等條約而至,割地賠款,主權淪喪即而摧生國人為求強而不斷探索變革,為之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