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的中西火炮有哪些區別?

許章杭


鴉片戰爭前夕,中西方的火炮已經有了較大的差距。在時間上,清軍最先進的火炮是清政府通過澳門的葡萄牙商人獲得的工業革命產物,但是數量非常有限,而且多陳列在廣東沿海的炮臺。剩下的火力靠譜的火炮多是雍正十年軍事改革後引進的中亞陸軍加農炮炮型。更多的是乾隆末年為了鎮壓白蓮教和天理教起義放權給地方鑄造的粗製濫造產品,只有其形,而無其功能。總的來說,清軍的平均火炮水平,在歐洲第三次英荷戰爭期間的水準。



那麼要比較中英雙方火炮差距在哪裡,只要知道英軍火炮有什麼,就能知道清軍火炮缺什麼了。


在鴉片戰爭前夕,英國經過了三次火炮升級和工業革命以及拿戰的洗禮,其火炮的威力,已經堪稱世界第一。英國的艦首炮,採用大型的卡倫炮,火炮口徑20.2CM,炮長160.8CM,炮彈可用實心彈或者爆破彈。


另外18磅、24磅、32磅、42磅炮口徑在14-16CM,長度是根據口徑的20倍計算的,最大射程在1350-2000米,每分鐘1-1.5發。


12磅、9磅炮口徑11.3CM,長度是口徑29倍,射程1500-2000米,射速1-1.5發/min。


6磅炮有1344磅長管加農炮和616短管加農炮兩種,最大射程依舊是1350-2000米。


臼炮口徑有5.5英寸、8英寸、10英寸三種,炮長為口徑三到四倍,射程2000-3000米。

榴彈炮,口徑8-10英寸,炮長口徑10倍,使用爆破彈,射程2000-3000米。


火炮搭配上,採用6磅加農配12磅榴彈、9磅加農配24磅榴彈。炮兵以連為基本建制,每個連4門加農炮和兩門榴彈炮。全英國一共12個陸軍炮兵營(不包括騎炮營和火箭營),每個營有8個連。

在鑄炮上,採用砂芯炮法,先用金屬熔液澆鑄出圓柱炮體,然後用鏜床鏜制炮管。過程中用調溼的沙子填充在炮模夾層中,內層用蘸水碳粉鋪蓋,防止炮模和炮體粘合。炮體冷卻24小時後將炮模打開,然後在機床上鑽孔炮膛,在鏇床鑽出氣孔,一門大炮就製成了,然後在經過各種測試,通過即可入軍服役。



相比之下,清軍的火炮鑄造就要落後不少了。沒有蒸汽工廠和水利工廠,清軍的火炮鑄造依舊採用16世紀的完整炮模澆鑄發,即鑄造的火炮直接是成品,因為無法克服鐵炮高度含硫的問題,清軍有不少野戰炮採用青銅為材料或者銅體鐵芯的混合鑄法,在炮具上,東南地區的炮臺炮會配有瞄準工具,但是炮兵的培訓,要比英軍差了一個世紀。


海防炮臺的主力,是動輒以8000斤-9000斤的大型臼炮,副炮是1500斤-5000斤的大型加農炮,雖然重量嚇人,但是清軍沒有相應的口徑和炮長比例的標準,因此根本沒法最大程度發揮火炮的威力,縱然是虎門炮臺的9000斤主力臼炮,其射程也不過是1500-1800米左右,因此在廣州海戰時,英軍的火炮可以全面覆蓋清軍炮臺,而清軍炮臺只有大重量臼炮能攻擊到英艦,但是其準頭,是遠不如加農炮的。

剩下的火炮多是小炮,威力雖然不差,但是在英軍的6磅步兵跑面前,還是渣渣。



前面我提過一句清國從澳門購買過西式火炮,其磅數也不過是18-6磅的中輕型火炮,威力和數量都無法與英國風帆戰艦的艦炮相比。再加上清國工業水平落後,無法獨立製造新式歐洲加農炮,因而仿製出來的火炮,依舊是100年以前的水平。


火器工坊


當時的中國使用的是“神威大將軍炮”(紅衣大炮)是繼承明朝的銅炮,其粗壯的炮管用於發射鐵質彈丸,而發射藥則是黑火藥,沒有制退裝置。炮管是一體鑄造而成,因此該炮的精準度很差。更重要的是這些炮大多是明末清初製造的,平時都沒怎麼使用,鏽跡斑斑在戰時基本不能使用。關天培在戰爭前幾年一次在海邊試射自制新式火炮時59門發生了10次炸膛。自制火炮質量難以保證,當然也曾購進外國的火炮。只是在戰爭對壘中清軍作戰能力太差,對等的武器卻打不出對等的效果。

紅衣大炮

西方英國的火炮(最具代表)自十三世紀傳入以後開始發展起來,(蒙古人帶進去的)主要是英國的火炮製作已經趨於現代化了,(實心鑽膛技術)即便是滑膛炮精度也比清軍好的多。那時還沒有TNT英軍使用的火炮大多是鐵質彈,不過增加了一些火藥增強了其殺傷力,不再限於實心石彈。

採用鑽膛工藝的英軍火炮


英軍的火炮部隊也不僅限於陸軍炮兵,有艦炮,也有專門用於殺傷人員的大口徑臼炮,體系相對於清軍要完善,炮兵的作戰能力在長期的侵略行動中積累了不少作戰經驗得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英國的艦隊用的艦船仍然是木質船體。

英軍炮艦

總的來說,英軍有的炮我們有,只是在特定區域,相對於英軍數量不多,還參雜了大量不具備戰鬥力的殘次品充數,但是講清朝和英國本國原生火炮的話,清軍完全不是英軍的對手。這也代表了當時中西方火炮及炮兵訓練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