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吟:已經成為歷史的方集鄉

方集鄉已成為歷史,歷史同樣會記住她。從新中國成立至1992年這五十多年的期間,時代的變遷,方集鄉也經歷了風風雨雨,也飽經了酸甜苦辣,也走過了許多平坦和崎嶇的道路。


巢湖吟:已經成為歷史的方集鄉



據史料記載,方集鄉在建國前老百姓生活在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苦難日子中度過,那時政府的腐敗,不管百姓的疾苦,匪患嚴重,土匪活動頻繁。1930年冬,大鐘村方X發勾結肥東縣大魏村、分路集魏X青、魏X華等幾十個土匪到方老人窪村搶劫時,將方X發、方X春父子倆懸吊房梁,稻草圍身活活燒死,1939年,羊山鍾村方X鍾、方X禮幾個人因捉到一名土匪送到柘皋,肥東沙王集土匪大為惱火,放火把羊山鍾村燒掉,鍾X立的妻子被燒傷,匪患時期,打死、打傷村民和燒燬房屋搶劫不計其數。


巢湖吟:已經成為歷史的方集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方集鄉的雛形就慢慢形成,隨著國家的發展需要和時間的推移,開始頻繁的變遷。先於1949年在塘頭王村建立迎水鄉人民政府,在大高村建立沿山鄉人民政府。1950年8月撤銷迎水鄉,分別在方老人窪村(現方集村)、周家窪村成立方集、清澗鄉人民政府。1954年9月沿山鄉併入方集鄉;1956年1月路店鄉併入清澗鄉。1957年2月,方集、清澗兩鄉併入廟崗鄉人民政府,同年10月改為浮山鄉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成立浮山人民公社(大公社),1959年4月改為廟崗人民公社。1961年6月,從廟崗鄉劃出方集、清澗鄉的管理範圍,成立方集人民公社。1966年5月成立方集革命委員會;1981年12月方集革命委員會撤銷,成立方集公社管委會,1984年1月撤銷公社建制,成立方集鄉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就是方集村。1992年併入巢湖唯一的鄉——廟崗鄉。

1984年撤銷公社建制,成立方集鄉人民政府,位於巢湖市西北部,東臨柘皋鎮,西界桴槎山與肥東縣毗鄰,南北分別與廟崗鄉、欄杆集鎮接壤,欄(杆)中(廟)縣道、合蕪高速貫穿境內。當時鄉政府下轄方集、九李、清澗、楊旺、山周、澗周、路店、斛塘、分王、戴窪、軍高、浮山、九龍、合心、秦壠、沿山等共十六行政村,在未撤鄉時,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方集鄉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有四千多農戶,人口近1.9萬人。方集人的方言大致可分為三種,北鄉人的方言與欄杆、趙集近似,西鄉人的方言與肥東近似,南鄉和中部是地道的方集方言。其實就是在發音時語調差別,以及一些對長輩和晚輩的稱呼叫法不一樣,三種方言共同點就是語速較快,一般外地人不仔細聽,難聽懂的。


巢湖吟:已經成為歷史的方集鄉



自古以來,方集人有自強好勝的精神。方集屬於丘陵,乾旱年頭,從柘皋河電灌站提水到方集鄉,十幾公里的水路,往往要十多天,半途中的水被偷了,到尾家幾乎沒有什麼水了,為了防旱,勤勞的方集人挑塘修壩,在桴槎山下不知修建了多少水庫、塘壩,按方集人的說法,每村都要有當家塘來解決旱期農田的灌溉。聽老輩們常說,過去往往為了桴槎山的界碑得失,往往群毆群鬥到打官司,直至贏了或者有鄉紳站出來調解為止;每年正月十五到大山廟上香,方集的百姓必須是燒頭香,否則又是一場打鬥。當然這是往事,現在文明和諧的社會,不提倡這樣的方式解決問題。


巢湖吟:已經成為歷史的方集鄉



人傑地靈的方集鄉,坐落在蜿蜒15千米、海拔420米的桴槎山下,山清水秀的桴槎山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和美景,大山廟、合巢泉(也稱清濁雙泉)、桃花庵、將軍石,還有八仙下棋的棋磐石等名勝古蹟,山下有瓦屋方六度寺、山周村的桃花源、方集村的桴槎山莊等,這都是人們閒暇時遊玩的好去處。可惜的是有許多古蹟在“文革”時期被毀於一旦。桴槎山的茶葉最有名的是“浮山雲霧”(曾獲國家博覽會金獎)、九龍茶,色、香、味、形俱全,用方集人的話說:用桴槎山的泉水,再泡上一壺桴槎山的茶,喝一杯那是最愜意的時候,什麼煩惱都忘了。


巢湖吟:已經成為歷史的方集鄉

桴槎山上的泉水




桴槎山的水養育著許多方集的兒女,他們為共和國的誕生捐軀獻身,為共和國的建設付出了巨大貢獻。早期的革命家李慰農(1895-1925) 他是“五四運動”爆發後,蕪湖學生運動的組織者之一,1933年在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回國後,被中共中央派往山東青島市領導工人運動,1935年7月26日被捕,29日被大軍閥張宗昌部下殺害,為了新中國而壯烈犧牲,時年30歲。

在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的周國民(男,分王行政村人),1942年在定遠縣戰鬥中犧牲,時年26歲;方昌國(男,秦龍行政村人,)1946年在山東漣水戰役中犧牲,時年24歲;李貴章(男,九李行政村人,1946年11月在分路肖莊戰鬥中犧牲,時年25歲);鍾立功(男,清澗行政村人),1946年11月在分路肖莊戰鬥中犧牲,時年30歲。據不完全統計,犧牲的先烈分佈方集十六個行政村,共計有17人之多,在這裡我不一一報上先烈的姓名,而他們大都是英年早逝。


巢湖吟:已經成為歷史的方集鄉

清澗李慰農烈士像




新中國成立後,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和戰功的有孫華(九龍行政村人,曾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秦楚(秦壠行政村人,曾任解放軍四川某部師級幹部)、馬貝禾(曾任福州東海艦隊副軍職幹部)、馬奇兵(方集行政村人,曾任中央黨校政治系主任)、方少祥(曾任縣級巢湖市人大主任)、葛瑞常(戴窪行政村人,曾任地級巢湖市政協副主席),高寶金(軍高行政村人,曾任蕪湖機場總工程師),茆家寶(曾任淮北市經委主任)……走出方集鄉為了中國的建設的這些前輩們不計其數。改革開放後,則湧現了一位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婦聯幹部王鳳蓮(女,1955年-1991年),在1991年7月21日下午,乘車前往巢湖市醫院接一位結紮的婦女,行至萬山時不幸翻車殉職,時年35歲,王鳳蓮生平關心她人勝於關心自己,助人為樂的品德及光輝業績先後被《巢湖報》、《安徽青年報》、《黨員生活》、《安徽日報》等報刊上全文刊載,中共巢湖地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婦聯、安徽省婦聯追授為“三八紅旗手”。


巢湖吟:已經成為歷史的方集鄉

全國優秀婦聯幹部、全國“三八”紅旗手方勝英




勤勞的方集人,勇敢的方集人,智慧的方集人,為了新中國,為了中國的經濟建設,一代一代人地傳承,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和辛勤的汗水。

方集鄉的經濟並不發達,改革開放前,僅有的社直單位大多都是巢湖市各局的下屬單位:供銷社、糧站、醫院、食品站、方集小學、方集初中。真正屬於鄉直管的企業,只有農具廠、油廠。而上述的各單位部門,同樣在清澗集設立分點,可能是方便群眾,如出一轍設立。為了發展鄉鎮經濟,方集鄉大辦鄉鎮企業,先後創辦了輪窯廠、石料廠、塑料編織廠、綜合商店等企業,為方集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貢獻。那時人們在經濟交易的場所只有方集、清澗,方集每月逢三、五、八、十;清澗集每月逢二、四、七、九。在這兩個小集鎮逢集時,才體現到什麼叫熱鬧,茶館的吆喝聲、小販們的叫賣聲,討價還價的爭吵聲,收費的叫罵聲,拉車趕驢的叫讓聲,多年不見的親朋好友的談笑敘舊聲……,這時才知道什麼是人聲鼎沸。


巢湖吟:已經成為歷史的方集鄉



走出去的,留下來的,勤勞的方集兒女不會忘記曾經養育的方集鄉這塊土地,歷史的長河同樣會記載這段往事。

後記:文中的有關年代、地名、人名是本人查閱了相關資料所得,有錯誤的地方,請有識之士指正,特別一些實名,考慮到一些客觀因素,我只能用X代替,請理解。我總想通過記錄,回憶過去方集鄉的一些點滴,供後人知曉方集鄉過去歲月的滄桑,銘記曾經的方集兒女為國捐軀、為國流血流汗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