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疑案:骆宾王下落之谜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最初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因为他七岁的时候做了一首《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寥寥几笔就把悠游于碧水清波之上的大白鹅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白毛与绿水相衬,清波与红掌相映,真是一幅绝妙好画。天才儿童骆宾王名噪一时,风头无两。

676年,骆宾王前往帝都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了推荐自己,他写了一首歌行体长诗《上吏部侍郎帝京篇》,盛赞吏部侍郎裴行俭的知人之明,当然更多的是推荐自己,表明报效国家之决心。诗歌内容纵横捭阖,气势磅礴,一时轰动京师,被称为千古绝唱。诗是送到了裴行俭手里,影响也够大,可是骆宾王等了很久却不见动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吏部侍郎裴行俭不仅没有推荐骆宾王做官,而且给包括骆宾王在内的"初唐四杰"写了一段评语。

评语的大意是:读书人应该弘毅致远,度量见识应该放在首位,文学才华倒在其次。骆宾王、王勃这些人虽然有才华,但是喜欢卖弄文才,为人又不稳重,所以不配拥有高官厚禄,他们四人当中只有杨炯还算稳重,应该能做个县令吧,其余的几个大概就不得善终了。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江湖老司机裴行俭对"初唐四杰"的命运预竟然准到百分之百。

初唐疑案:骆宾王下落之谜

骆宾王

尽管没有得到裴行俭的推荐,骆宾王还是凭借出色的文采在长安混到了官职。历任王府幕僚、武功主簿、长安主簿,虽然官职不高,但是离权力中心是越来越近了。正当骆宾王再接再厉,准备施展平生抱负的时候,却因为直言进谏惹恼了当时炙手可热、权势滔天的武则天太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骆宾王被朝廷以贪污罪被投入大狱,一番严刑拷打下来,也没有结果。这一次犯罪下狱让骆宾王的名气更大了,因为他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借鸣蝉来表明自己的高洁品格。凡是明白人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

不久骆宾王出狱,被贬为临海县丞,骆宾王愤懑不已,辞官而去。从此悠游于山水之间,倒也逍遥快活。然而,他行到扬州的时候邂逅了一个人,这个人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大唐名将徐敬业。骆宾王与徐敬业一番交谈,二人惺惺相惜成为莫逆之交。徐敬业是李唐的功臣,也是忠臣,世袭英国公,为了阻止武则天篡唐立武,忠于李唐的徐敬业决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为了师出有名、鼓舞士气,骆宾王写出了他人生的巅峰之作《讨武曌檄》,此文铿锵有力,气势逼人,文采斐然,在檄文中当排第一。很快,这一份檄文传到了武太后的案头。太后不愧为要当皇帝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并没有恼怒,而是深深地被折服了。她问道:此文何人所写?有人答:"骆宾王。"武则天惋惜地说:"这是宰相的过失呀这样的人才竟让他流落到如此地步。″

初唐疑案:骆宾王下落之谜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当即下令派宗室大将李孝逸率大军剿灭徐敬业,由于李孝逸是李氏宗室,徐敬业失去了合法性,讨武大业最终还是败了。徐敬业携骆宾王一路狂奔来到中朝边境,准备乘船到高句丽避难。然而他的运气实在是差到了极点,竟然遇到连日的逆风,船只搁浅了不能前行。眼看追兵就要追上,徐敬业的手下王那相叛变,王那相杀死了徐敬业和骆宾王,割下二人首级向武则天后邀功。至此一代天才骆宾王陨落。

初唐疑案:骆宾王下落之谜

骆宾王雕像

但是,据唐僖宗时孟棨所编的《本事诗》记载,在兵败之后,徐敬业和骆宾王早已化妆逃跑,献给朝廷的只是两个长相相似的人。那么,骆宾王究竟去了哪里?据传,骆宾王最终隐居于灵隐寺为僧。几十年后唐朝另一位大诗人宋之问夜游灵隐寺。见月明星稀,万籁俱寂,此情此景令他诗兴大发,于是随口吟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可是,宋之问搜肠刮肚,也吟不出下句来。正当宋之问冥思苦想,万般苦恼之际,一老僧人从寺中缓缓走出,口中吟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惊呆了,没有想到一个老僧竟有如此诗才。当宋之问沉浸在老僧的诗句当中,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老僧的下句已经喷涌而出: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灯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宋之问完全沉醉在这首诗的意境之中,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待他清醒过来寻找老僧,老僧已飘然远去。

第二天,宋之问经多方寻访打探,得知老僧人就是名震天下的骆宾王,他已云游四方去了。

宋之问惊异于自己的奇遇,而我,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

初唐疑案:骆宾王下落之谜

宋之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