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读书有啥好,老子要当兵

杨炯:读书有啥好,老子要当兵

老叫兽:东方版阿拉灯神灯降临。

小石君:怎么混都是图书管理员。

在唐诗的历史上,

有一个人曾留下过一声著名的大吼。

那一年,大唐边境动乱,

朝廷派大队兵马列队踏上征程,

暴雪褪去了军旗上面的色彩,

狂风中夹在十万火急的鼓声,

这时,送行的一人大吼到:我想当连长!

这一声,

打响了大唐边塞诗的第一枪;

这一声,

来自他的五言律诗杰作《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要当百夫长,可不就是我想当连长么?

可能你有些好奇:这个想当连长的杨同学,到底是唐朝哪一支部队的?是羽林军?还是边戍军的?

答曰:他是图书管理员。

然而,

杨同学虽然是一个资深文案狗,

却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人家是一个集家国情怀和文学成就于一身的美男子。

公元650年,

大唐帝国的新主人——高宗李治刚刚继位。

而那一年,

华山脚下杨氏的府宅中,

一位熟睡中的准父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到一盏恍恍惚惚的天灯落到了自己家的院子里,当他准备去捡起油灯时,却被其烫了手,同时一下醒了过来。

第二天,

他的妻子便生下了一个男孩子。

因为这个梦,所以孩子被起名为炯。

虽然被叫做炯,但小杨的人生并不囧。

杨炯是个天才。

当然这是一句多余的话,

“唐初四杰”里没有一个不是天才的。

但小杨炯真的不一样,

人家是国家认定的天才。

杨炯五岁熟背《孝经》,

七岁记熟《论语》,

九岁时获得“神童举”及第出身。

唐代的神童可不是乱叫的,

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于是杨炯才十岁,

就成功上岗:待制弘文馆。

弘文馆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

负责收藏和修复整理书籍。

而“待制”则是指等待诏命的官员,

相当于虚职,月月领薪而已,

无官阶品级。

杨炯说白了就是暂定的图书管理员,

也等于是到高级藏书室兼教研室进修。

然而小杨这一进修就是整整十六年,

人生的三分之一就此过去了。

小杨开始发囧了,

他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

抒发表达自己渴望成就,

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一路熬到到三十二岁,

杨炯总算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唐永隆二年,

在中书侍郎薛元超的推荐下,

杨炯成为崇文馆学士。

第二年,

杨炯进一步被擢为太子李显的詹事司直,

掌太子东宫庶务。

其实崇文馆和原来的弘文馆类似,

还是个图书馆。

但崇文馆是太子读书处,

因此是皇家图书馆,这就不一样了。

而杨炯更是直接负责太子东宫的随从和兵卒管理,

虽为七品,但职责重大,

属太子嫡系人马。

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前途无量的太子党,

同时将会是下一朝的股肱之臣,

这是一次仕途飞跃,杨炯终于熬出头了。

当然发迹之后,应酬也就多了,

求文者络绎不绝。

但杨炯发囧的经历让他变得文笔悲苦抑郁,

因此大家家里一死人,

什么神道碑、墓志、行状、祭文等,

都来找杨炯。

小杨很无奈,但也只好下笔。

老叫兽:唐初四杰。

小石君:唐初四劫。

671年,

唐朝举行国家典选,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在长安会面。

唐初四劫这次被排了个名:王杨卢骆。

据《旧唐书》载,

排在第二位的杨宝宝说了一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有人据此说:这是杨炯看不起王勃,排在王后,表示不服气。

但这本是一句很谦虚的话,

人家杨炯的意思是:惭愧自己徒有其名的排在卢照邻前面,对于自己不好好学习不如人家王勃而感到羞耻。

实际上,杨炯与王勃的关系很好。

王勃吃官司被逐出京城时,

杨炯入蜀去探望过他;

王勃被贬回家乡后,杨炯又登门拜访;

而王勃死后,杨炯还专门为其文集作序。

不离不弃,从生到死,

这简直就是好基友的典范啊!

其实对于看不上的人,

哪怕是同事、同僚,

杨炯是一点面子也不给的,

比如:他曾经对自己鄙视的同僚直接打脸,管人家叫“麒麟楦”。

旁人问他:“什么叫麒麟楦?”

杨炯:“戏里的麒麟没见过吗?说起来是麒麟,其实是找头驴子,刻画修饰一下,上去演麒麟。脱了马甲,还是一头驴子。”

他还觉得这话不过瘾,又补了刀:“那些个没有德行学识的家伙,成天披着朱紫色的朝服洋洋得意,这和驴身覆盖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

同事:好你个杨炯,我记住你了!

话说四杰都热情满满地来参加朝廷选秀,可结果全都悲催落选了。

据说当时后台的评委——大唐组织部的两位副部长碰头了。

其中的裴部长给出了结论:“我看这四个人啊,做事浮躁浅露,太爱出风头。除了其中那个杨什么来着……哦,杨炯,以后培养培养,说不定能当个县长。其余三个人,多半不得好死啊。”

一语成箴,

“四杰”后来确实命运多舛。

671年这一次短暂的相聚之后,

“四杰”的人生命运开始呈现出一种雪崩般的倒栽葱式跌落。

骆宾王年纪渐长,

又因爱给领导提建议,

触怒了武则天,

就被小人趁机诬陷,

以贪赃的罪名关了号子。

放出来之后,

骆老师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老愤青。

他正满肚子怨气之时,

恰好赶上扬州有伙人要造武则天的反,

领头人叫徐敬业,

是唐朝开国功臣徐懋功的孙子。

他向骆宾王发出了号召:来吧,老骆,我们的创业团队需要你。

骆宾王一拍大腿就报名入股了。

众所周知,

凡是起兵造反,都需要一篇响亮的檄文。

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落在骆宾王的身上:咱们这个创业团队就数你最能写,你来吧。

骆宾王也毫不推辞,挥笔落纸,写了一篇檄文,叫作《讨武曌檄》。

文章写完,

大家一看,集体陷入了沉默之中。

过了半晌,

才有人抬起头来说:老骆,你这是要红啊。

结果骆宾王的这篇《讨武曌檄》一问世就疯狂刷屏,连武则天都神往不已。

但这场造反行动坚持了多久呢?

只有两个月。

起义失败,

骆宾王和其他成员集体投水自杀。

后来,众所周知的,

王勃写完《滕王阁》溺水而亡,

接着卢照邻也因病投水自杀。

“三贤同归一水”,初唐四杰只剩杨炯了。

而就是这场叛乱,也把杨炯害惨了。

杨炯有个致命的弱点,

就是家里成分不好。

在大唐盛世,

有那么一个姓氏,

让李家皇帝一直心怀芥蒂,这就是杨姓。

因为前朝是杨家的,

所以无论是唐高宗李治,还是武则天,

都对杨氏人员重点打压。

杨炯有个堂哥,名叫杨神让,

被武则天一路打压的走投无路,

最后跟着徐敬业起了兵。

这时正在詹事府当处长的杨炯,

忽然接到了晴天霹雳般的通知:“杨炯!你弟弟造了反,你已经是逆贼的家属了!”

于是,

就地躺枪的杨炯从此被清理出了詹事府,

贬到四川,一落千丈。

老叫兽:再不下雨。

小石君:我死给你看。

公元690年,

已经年过半百的杨炯终于秩满回到洛阳。

武则天诏杨炯与宋之问任职习艺馆,

教习官人书算,这还是个闲职。

但杨炯不久又一次被外调,

做了盈川县令。

官场沉浮一生,

本无所政绩的杨炯,

其仕途的辉煌却就于最后的盈川县令任上。

杨炯到任后爱民如子,恪尽职守。

据说每年他的巡视之处,庄稼都会丰收,

从这种传说可见可见杨炯多得民心。

最后杨炯的死,也被传为美谈。

公元695年,

盈川大旱,杨炯心急如焚。

当年农历七月初九,

杨炯仰天长叹:“吾无力救百姓于水火,枉哉焉!”

于是他为求甘霖,自作牺牲,

纵身跳入盈川潭,以身殉职。

顷刻,

电闪雷鸣,暴雨如注。

盈川百姓感其恩泽,

为其建祠塑像,祭拜至今。

从那时起,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

盈川民间都会发起“杨炯出巡”的祭祀仪式,代代延续。

对特定人物的祭祀仪式,

绝无仅有,独树一帜。

2007年,“杨炯出巡”成为浙江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本是神灯转世;

他本是唐朝最伟大的图书管理员;

他死后被尊为城隍爷,香火千年延续;

他的一个行为,在2007成为非遗;

“日下无双,风流第一” ,

他就是大唐第一边塞诗人——杨炯。

杨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家族排行第七,后世称为杨盈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