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陸遜誰更厲害,為什麼陳壽會單獨為他倆列傳記?

此生不悔入中華


歡迎大家關注全網唯一用插畫演繹明朝歷史的動態漫畫短視頻-大明C位。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深謀遠慮,忠誠剛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國志》中,陳壽僅為諸葛亮和陸遜兩位臣子單獨立傳。給諸葛亮單獨列傳可以理解,畢竟他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可陸遜似乎除了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外,似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為何也能單獨列傳?要知道陳壽是把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合傳的,難道陸遜比周瑜還要厲害?

陸遜和諸葛亮能單獨成傳,是因為陸遜對於東吳作用,如同諸葛亮對於蜀漢。

劉備死後,劉禪視諸葛亮如亞父一般,對其倚重可見一斑,孫權對陸遜也是如此。“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在魯肅、呂蒙死後,陸遜幾乎經歷了所有事關東吳生死攸關的大事件,總結起來共有四次大戰役:拓展東吳北方領土;山越之戰讓南方穩定;夷陵之戰大敗劉備;石亭之戰擊退曹魏。

夷陵之戰後,陸遜再一次得到提拔,升輔國將軍領荊州牧,至此成為孫權之下第一人。諸葛亮鞠躬盡瘁為蜀漢,他得到單獨列傳實屬名歸;陸遜多次臨危受命,禦敵於外,一同江南,力保東吳國祚延綿不絕,也足以單獨列傳。

可以說,在三國亂世中,能位極人臣且影響一國國祚的人物,本身就寥寥無幾。陸遜在,意味著東吳安定、續命、興盛和穩固。

那麼陸遜和諸葛亮誰能更勝一籌呢?本文從以下幾點稍作分析。

一. 大局觀

大局觀方面諸葛亮明顯更勝一籌。

諸葛亮在大局觀方面看得很遠,隆中對策讓流浪中的劉備看到了希望,而且劉備按照隆中對策終於謀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劉備之後,諸葛亮五次北伐,是為了獲得長安這塊漢朝的榮譽之地,可惜的是,荊州丟失,蜀漢實力太弱,而且軍事方面太過保守,最終沒有實現獨霸天下的願望。

陸遜大局觀卻偏於偏安,既對孫權征服海南島,東征臺灣不感興趣,即使在面對有可能直搗曹魏老巢的前提下不敢下決心,最終導致軍事上的成功沒有換來疆土的擴展,採取的是一種守勢,好在孫權在這方面比較強,在向南向東拓展方面態度堅決,才使得東吳擁有南至越南的廣闊領土,而且終於到達了臺灣。但由於對曹魏始終保持守勢,就只能讓東吳處於被動的局面。

二. 才氣

如果是和平時期,陸遜和諸葛亮或許都是以文采享譽天下的人物,諸葛亮雖然出生在山東琅琊,但他童年成長於河南,青少年時代成長於荊州,飽讀詩書,博覽古今,在當地的民間很有名氣,被譽為“臥龍”,與“鳳雛”龐統齊名,同時諸葛亮在書法、繪畫、音律、文學等方面都很出色,更有代表作《出師表》、《誡子書》等流傳於世。

而陸遜更是典型的江南才俊,在年輕時也是有名的書生,當時陸績、顧邵等聞名天下,而陸遜也是僅次於他們兩位的人物,與張敦、卜靜齊名。

因此才氣方面諸葛亮明顯更勝一籌,但陸遜絕對不會差。

三. 軍事

軍事方面則是陸遜稍優。、

諸葛亮被我們津津樂道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傳奇故事,都是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甚至是張冠李戴。

還原諸葛亮真實的軍事才能,他軍事方面的展現是在劉備死之後,率軍南征南夷,終於平定南方少數民族的集中居住之地,既拓展了領土,穩定了後方,而且還由少數民族為主的組織了一隻特種軍無當飛軍。

後來,諸葛亮在內部基本穩定之後,率軍北伐,可惜的是,五次北伐幾乎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基本上以失敗而告終,稍有亮點的地方就是殺了曹魏一員大將張郃,而自己最終死在北伐途中,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反觀陸遜,在軍事方面的成就那是可圈可點,一生幾乎無敗績,真可謂是百戰百勝。

就拿諸葛亮在軍事方面南征南夷的輝煌成就對比,陸遜都要更勝一籌,當時陸遜在征服山越時,還只是一個縣令,手無寸兵,完全靠臨時徵募,在平定以潘臨為首的一股山賊後才通過選拔一批被征服的土匪中擁有一隻二千人的隊伍,他採取的對策其實和後來諸葛亮採取的對策幾乎一樣,一是安撫,二是分化,三是給他們分配田地,四是集中剿滅頑固分子,五是最終從這些山賊中強壯者選取人編入部隊,可以說諸葛亮南征南夷的那一套陸遜早就使用過,而且陸遜擁有自己的軍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其軍事才能也是在這個時候展現。

後來在與呂蒙俘殺關羽的戰役中,呂蒙功不可沒,最終收回了荊州,充分展現了陸遜偉大的軍事謀略,陸遜最輝煌的軍事勝利當然是夷陵戰役,這是三國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之一,當時劉備親率十萬大軍東征,最終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徹底消滅了劉備十萬大軍,劉備是隻身逃往白帝城,如果不是擔心曹魏乘虛而入,劉蜀政權就會被消滅。

最關鍵的是,諸葛亮北伐是從陸遜那裡得到的啟迪,其實,東吳北伐比蜀漢北伐更早更多,僅陸遜指揮的北伐也有四次,而且無一失利,並且早於諸葛亮率軍北伐。陸遜第一次北伐石亭一役,就取得輝煌的戰果,大敗曹魏大軍,最終氣死曹魏大將曹休。如果陸遜不保守,採取朱恆策略,有可能直搗曹魏老巢。諸葛亮就是看到陸遜北伐的成功,認為戰爭有可能改變三國格局的前提下才開始北伐的。而且陸遜在後來的北伐中,也無失利,唯一讓人詬病的是第二次北伐,當曹魏大將滿寵識破陸遜計劃之後,陸遜率軍連夜撤退,其實,這才展現了陸遜軍事方面的智慧,在沒有取勝可能甚至會陷入危險可能的前提下,保住部隊不受損失那才是大智慧,要不然鑽進別人的口袋,那還有傳奇嗎?

陸遜真正的傳奇是第三次北伐,面對不利局面,演繹空城計,羽扇綸巾,最終反敗為勝,最終是曹魏方面聽到陸遜的名字就害怕。

四. 治國

諸葛亮一直是丞相,按照劉備的分工,那是管理內政的最高人物,在治理蜀漢內政方面,在當時來說或許無人能及,尤其在人才相對缺乏的蜀漢,更顯偉大,一部《蜀科》,扭轉了劉璋治理四川時的頹廢風氣,在劉備死後,內抓混亂,外徵南夷,不說老百姓豐衣足食,但至少讓蜀漢穩定,而且保證了軍需,這方面諸葛亮的才能在三國戰亂時期確實無人能比。

相比陸遜,雖然在治國方面也很有一套,最著名的上表命令諸將廣開農田,孫權也申請領受一份農田勞動;而且在平山越時,既掃除內亂,又安撫了人心,還獲得了軍隊,一舉三得,治國理念同樣令人佩服,並且多次建議孫權廣施仁政,讓人民得利益,安撫賑濟百姓,要深得民心,這樣,國家才會長治久安。當作臣相之後,更是反對大興土木。

然而,陸遜面對的不是劉禪,而是孫權,雖然在治國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而且效果、影響都不錯,但真要完全實施,還真不是他能夠做到的,但他確實看到了事物的本質,直到現在其治國理念還在影響著我們。

所以,在治國成功方面,諸葛亮雖然稍勝一籌。

五. 用人

在用人方面陸遜明顯高人一等。

翻開《三國志》,陸遜的每次出征,那都是比較熱鬧的,總有各大將領的不同意見,陸遜然後集大家的意見進行彙總、綜合,然後定下謀略,如俘殺關羽,那是與呂蒙等許多將領商議的結果,如第一次北伐大勝,那是各大將軍商討、精誠團結的結果,所以,陸遜在用人方面比較高明,能夠與同僚、部下做到精誠團結,相處愉快,沒有發生過內鬥,這樣也可以提高大家的積極性,激發大家的潛能,充分展現他們的才華,這也是東吳在陸遜時期有一大批有才能的謀臣武將的根本原因。

反觀諸葛亮,用人方面明顯有問題,馬謖失街亭就是最大的證明,而且諸葛亮北伐,幾乎就只有他一個人的聲音,唯一不同的聲音那就是魏延,但諸葛亮不採用也就罷了,竟然對他起疑心,最終導致了部下不合,這樣的局面又怎麼能夠打勝仗呢?所以,諸葛亮時期內部雖然表面上沒有決裂,但實際上已是各懷鬼胎,只是礙於諸葛亮的權威才沒有發生罷了,但魏延與楊儀的鬥爭還是公開化,在諸葛亮剛死就發生內鬥,更加削弱了蜀漢的實力,而且,我們看看諸葛亮重用的幾個人,才能都一般,那是因為他們除了會聽話會之外,就沒有展現才能的機會,現在獨擋一面時,只知道按照諸葛亮那一套依葫蘆畫瓢,不知道如何面對複雜的形勢有新的辦法來應對。

從《三國志》單獨為他們兩人立傳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和陸遜確實是三國中後期最偉大的兩位英雄,是兩國不可逾越的長城。

歡迎大家關注全網唯一用插畫演繹明朝歷史的動態漫畫短視頻-大明C位。


大明C位


應:紫氣東來回答這一題:

陳壽為諸葛亮,陸遜單獨做傳那肯定是說這二位是三國中是重量級的人物,至於說誰利害應該說各有千秋。

諸葛亮的長處是擅長政治,在出山時就能看出三分天下的局世來,這己經是很不容易了,而在幫寄人籬下的劉備也打出一片天下來更是艱難,同時看出要想立足只有聯吳抗曹才能生存,這就是政治家的眼光,諸葛亮親自出使東吳遊說孫權,終於達到目的,赤壁之戰後三國的局面成鼎立之勢,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還有無論順境逆境都始終追隨劉備其忠心耿耿的精神可佳。

劉備死後蜀漢危機,諸葛力挽狂濤,支撐著搖搖欲墜的蜀國,雖然說連年征戰,勞而無功但諸葛亮盡力了,由於國力太弱,打仗也不是他的強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應該突寫,因而單獨立傳。

陸遜與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是幫劉備打天下,而陸遜是幫孫權守天下,這個陸遜不簡單,年紀輕輕的就忽悠關羽,把關羽玩弄了一把,讓關羽悔恨終生,夷陵之戰把征戰一生的劉備打得幾乎全軍覆滅,本可一舉擒獲劉備,但陸遜下令停止追擊,然意識到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劉備,可見陸遜不僅精通軍事,而且政治眼光獨特,從後來的曹魏大軍壓境時證實了陸遜的判斷能力超強,東吳在陸遜的指揮下擊退曹魏多次進攻,陸遜的軍事能力遠在諸葛亮之上。

若說誰利害,這兩者無可比性,諸葛的政治見長,陸遜的軍事奇特,各有所長,陳壽也不能分辨,不得不為二人單獨立傳。再見!





9紫氣東來


這個問題問的好,《三國志》是記錄《魏國》、《蜀國》、《吳國》三國的書 ,在寫法上沿用紀傳,將帝王的傳記稱“紀”,其他人的傳記稱“傳”。



從陳壽的角度看,他覺得曹操屬於漢室正統 所以為曹家做了帝紀。劉備和孫權因為分別是蜀國和吳國的首領人物所以也有單獨的傳記。為臣子單獨做傳記的很少。很多都是幾個人寫在一起的,比如: 《周瑜魯肅呂蒙傳》,還有姓氏連在一起的《程郭董蔣劉傳》、《王樓賀韋華傳》。

為何陳壽只所以為諸葛亮和陸遜單獨拉出來做傳記,個人認為主要是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對三國局勢的影響

諸葛亮,尚未出山便三分天下,投靠劉備後指揮了很多戰役,尤其是赤壁之戰、巧奪荊州為蜀國奠定了基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更是鞠躬盡瘁,北伐中原。他參與蜀國的主要戰役,對三國局勢影響很大。



陸遜,比諸葛亮要年輕,他出來時,周瑜 魯肅等吳國比較有名的人物已經死了。但陸遜在吳國之後的發展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計取荊州,後來的夷陵之戰更是直接擊垮了蜀國的根基。對三國局勢影響是很大的。



第二,參與主要戰役多

諸葛亮就不用說了,一直站在蜀國的重要位置。參與了蜀國大部分戰役。單獨拉出來做傳記無可厚非。

然而在吳國,像周瑜這樣的名將都沒有單獨的傳記,他陸遜何德何能?但大家想想周瑜雖然也參與了吳國一些戰役,但他是英年早逝。去世的太早了,而陸遜一直活到了六十多歲,而且在在吳國後期陸遜在吳國的地位相當於蜀國的諸葛亮。



第三,傳記的性質決定的

諸葛亮因為參與了蜀國大部分戰役,如果跟其他人寫在一起,所佔篇幅太長。而且諸葛亮在蜀國的身份 沒有與之相似之人。

這一點陸遜和諸葛亮相似,但肯定不及諸葛亮。但在史書的編寫中,同姓親戚傳記基本都寫在一起。而陸遜的兒子也參與了吳國很多有名的戰役。這就是陸遜的優勢了。

那有人可能有疑問,司馬懿為何沒有傳記,司馬門閥隨便拉出一個人都符合條件啊。司馬家只所以沒有單獨傳記是因為被叉出去了。《三國志》中很少提及司馬家。司馬家最後一統天下成立了晉朝,它應該寫到晉書裡。


歷史湮滅的足跡


諸葛亮厲害,書裡說陸遜的才略不亞於周瑜,也就是說陸遜,周瑜在一個層次上,司馬懿屢敗諸葛亮,因天時,魏沒有亡,所以說陸遜,郭嘉,徐庶,周瑜,司馬懿在第二層次上,諸葛亮,龐士元(龐統, 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早亡)在第一層次上,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忠德,還有袁紹的田豐,沮授在第三層次上,況且陸遜自己說過:孔明真臥龍也, 吾不及也。陸遜曾經被諸葛亮的八陣圖(八卦陣)困住,要不是諸葛亮他老丈人,夷陵之戰吳勝蜀敗的局勢可就不一定了,劉備,劉禪都很窩囊廢,但是有諸葛亮,龐統在,就好多了




回味經典影音


因為陸遜相較於吳,就如同諸葛亮相較於蜀漢一樣重要。並且東吳後期的主要戰役都是陸遜一個人苦苦支持。

陸遜先是在孫權襲取荊州之役中立下大功,隨後更是在決定東吳命運的夷陵之戰中力挽狂瀾擊敗劉備,石亭之戰又大敗曹休。無論是歷史還是小說我們都知道蜀漢後期人才凋零靠諸葛亮一人苦苦支撐,同樣東吳的後期也是如此,夷陵之戰前,魯肅呂蒙相繼去世,江東十二虎臣已經走了一大半,所以在孫權稱帝時,陸遜絕對是東吳不可或缺的的頂樑柱,所以陸遜多次臨危受命,禦敵於外,力保東吳國祚延綿不絕,也足以單獨列傳。

  可以說,在三國中,有影響的人物有很多,但能夠做倒影響一國國運的人,寥寥無幾。陸遜的存在,使得東吳安定、續命,有能力來對抗曹魏和蜀漢的進攻。


嶽劍


諸葛亮無論在歷史還是在演義裡都是一個智慧類似神一樣的人物!陸遜是因為和劉備一戰成名,他的名聲之所以小於諸葛亮,是因為歷史上人們總把蜀國作為正統描寫的結果,因為劉備所以他的謀臣就會格外引人注意,而陸遜,他在吳國也是很有吧刷子的人物, 但是因為吳國在孫堅手裡開始起家,到了孫策手裡開始立蔓,到了孫權手裡開始鞏固,所以相比艱難起家,到不得已靠賺取宗族劉璋的四川基業,這一路無處不顯現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所以諸葛亮出鏡率高於陸遜,基於大家對劉備的關注度!

先說知名度較小的陸遜,陸遜21歲跟隨孫權為幕僚,那時的孫權接手哥哥基業可謂是風雨飄搖,陸遜在34歲(公元216年)的時候,參與征剿山越叛亂,大獲全勝,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孫權注意,並開始重用。而此前兩年(公元214年),劉備在諸葛亮的點撥下已經佔據了西川稱王。也就是說諸葛亮此前已經幫助劉備白手起家到佔據一方,形成了事實上的三國鼎立的局面!


河東一粟


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其重要性就不用說了,而對於吳國來說,陸遜出現的時候周瑜魯肅等皆已去世,正是需要一個肱骨之臣需要的時候可以說對於孫權而言,陸遜在吳國承擔了對於蜀國而言諸葛亮的角色,所以說當然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