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真正的秦國客卿只有這九人,商鞅等六國士子都不算

公元前362年,流離半生,征戰半生的秦獻公贏師隰去世了,有人說他是舊傷發作而死,也有人說他因在少梁之戰中被魏武卒所傷而死。事實究竟如何不得而知,這個結束了連續數代亂局,在秦國威望甚重的剛烈之主終歸是一去不還了,這對本就風雨飄搖的秦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秦獻公死後,年輕的公子渠梁成為新的秦王,為化解秦國危局,改變秦國積貧積弱的面貌,讓天下諸侯不再“卑秦”,他向天下發出了那一卷千古雄文《求賢令》,並許下“五且​尊官,與之分土”的諾言。

戰國時期,真正的秦國客卿只有這九人,商鞅等六國士子都不算

自秦孝公發佈《求賢令》以後,以商鞅等為首的六國士子紛紛入秦,為秦國的發展進言獻計,改變了天下士子不入秦的尷尬局面。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獎勵耕戰,任人唯賢,徹底摒棄了過去只在世家貴族中選拔官員的政策,無論出身如何,只要有才有功,都可以獲得爵位,使“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秦國新法對天下布衣士子的誘惑是致命的,對那些想要一展胸中抱負,揮灑一腔才華的治國良才的誘惑則更加致命,此後,自六國而入秦的人才如過江之鯽,連綿數代不絕,而秦國自此也多出了一個新的官職——客卿。

關於究竟什麼是“客卿”,歷來頗有爭議,有人認為客卿是秦國專門為六國士子設置的一個官位,須有秦國君主的任命才能夠稱之為客卿,這是狹義上的客卿,也有人認為但凡來自六國的士子,只要在秦國出仕為官,都能夠稱之為客卿,這是廣義上的客卿。在戰國時期,“卿”是一個地位極高的官職,所謂“客卿”,也是“卿”的一種,定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這麼稱謂的,所以狹義上的客卿應該更接近於歷史真相。事實上,真正的見諸於史書及各種記載的客卿非常少,徐復先生在《秦會要訂補》一書中,對秦國客卿進行了反覆考證,最終認為整個戰國年間,只有九人是真正的秦國“客卿”。

戰國時期,真正的秦國客卿只有這九人,商鞅等六國士子都不算

第一位見諸史冊的客卿是張儀,《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公元前328年,流落多年的張儀入秦,一番縱橫之策深得秦惠文王的賞識,因此,“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張儀的客卿時間非常短,因為很快他便因不費刀兵,說服魏國割讓十五城與秦,而被拜為相國。張儀以首創“連橫”之策,化解了六國合縱,為秦國的發展爭取了極大的戰略空間。

范雎以張祿之名入秦之後,向昭王提出“遠交近攻”,被授予的官名也是客卿,“乃拜范雎為客卿,謀兵事。卒聽范雎謀,使五大夫綰伐魏,拔懷。後二歲,拔邢丘。”後來秦昭王驅逐穰侯魏冉,拜范雎為相,他便不再是客卿了。

范雎的繼任者是蔡澤,他最初也是客卿,《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語“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

秦王嬴政時期的丞相李斯,最初是呂不韋的舍人,後經呂不韋舉薦任為“郎”,後被拜為長史,復拜客卿。《史記·李斯列傳》中也有“秦王拜斯為客卿”的記載。

戰國時期,真正的秦國客卿只有這九人,商鞅等六國士子都不算

​除了這些鼎鼎有名大人物外,還有一些記載不多,甚至只有寥寥數語的客卿。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伐楚,秦“客卿通”發兵救援,三國退兵。

公元前292年,魏冉謝病免相,以客卿壽燭為相。

公元前289年,出身魏國的“客卿錯”率兵攻打魏國。

公元前274年,客卿胡傷攻打魏卷、長社、蔡陽,取之。

公元前271年,客卿灶攻齊,取綱、壽,予穰侯。

從張儀、范雎、蔡澤、李斯的記錄中可以看出,六國士子想要成為秦國的客卿,必須要有足夠的才能,打動秦國的君主,然後由君主親自授予。由此可見,廣義上的“客卿”,只能稱之為“客”,想要成為“卿”,必須要有真才實學,再加上一點點的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