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真正的秦国客卿只有这九人,商鞅等六国士子都不算

公元前362年,流离半生,征战半生的秦献公赢师隰去世了,有人说他是旧伤发作而死,也有人说他因在少梁之战中被魏武卒所伤而死。事实究竟如何不得而知,这个结束了连续数代乱局,在秦国威望甚重的刚烈之主终归是一去不还了,这对本就风雨飘摇的秦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秦献公死后,年轻的公子渠梁成为新的秦王,为化解秦国危局,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面貌,让天下诸侯不再“卑秦”,他向天下发出了那一卷千古雄文《求贤令》,并许下“五且​尊官,与之分土”的诺言。

战国时期,真正的秦国客卿只有这九人,商鞅等六国士子都不算

自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以后,以商鞅等为首的六国士子纷纷入秦,为秦国的发展进言献计,改变了天下士子不入秦的尴尬局面。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奖励耕战,任人唯贤,彻底摒弃了过去只在世家贵族中选拔官员的政策,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才有功,都可以获得爵位,使“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秦国新法对天下布衣士子的诱惑是致命的,对那些想要一展胸中抱负,挥洒一腔才华的治国良才的诱惑则更加致命,此后,自六国而入秦的人才如过江之鲫,连绵数代不绝,而秦国自此也多出了一个新的官职——客卿。

关于究竟什么是“客卿”,历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客卿是秦国专门为六国士子设置的一个官位,须有秦国君主的任命才能够称之为客卿,这是狭义上的客卿,也有人认为但凡来自六国的士子,只要在秦国出仕为官,都能够称之为客卿,这是广义上的客卿。在战国时期,“卿”是一个地位极高的官职,所谓“客卿”,也是“卿”的一种,定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称谓的,所以狭义上的客卿应该更接近于历史真相。事实上,真正的见诸于史书及各种记载的客卿非常少,徐复先生在《秦会要订补》一书中,对秦国客卿进行了反复考证,最终认为整个战国年间,只有九人是真正的秦国“客卿”。

战国时期,真正的秦国客卿只有这九人,商鞅等六国士子都不算

第一位见诸史册的客卿是张仪,《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公元前328年,流落多年的张仪入秦,一番纵横之策深得秦惠文王的赏识,因此,“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的客卿时间非常短,因为很快他便因不费刀兵,说服魏国割让十五城与秦,而被拜为相国。张仪以首创“连横”之策,化解了六国合纵,为秦国的发展争取了极大的战略空间。

范雎以张禄之名入秦之后,向昭王提出“远交近攻”,被授予的官名也是客卿,“乃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后来秦昭王驱逐穰侯魏冉,拜范雎为相,他便不再是客卿了。

范雎的继任者是蔡泽,他最初也是客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语“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秦王嬴政时期的丞相李斯,最初是吕不韦的舍人,后经吕不韦举荐任为“郎”,后被拜为长史,复拜客卿。《史记·李斯列传》中也有“秦王拜斯为客卿”的记载。

战国时期,真正的秦国客卿只有这九人,商鞅等六国士子都不算

​除了这些鼎鼎有名大人物外,还有一些记载不多,甚至只有寥寥数语的客卿。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伐楚,秦“客卿通”发兵救援,三国退兵。

公元前292年,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

公元前289年,出身魏国的“客卿错”率兵攻打魏国。

公元前274年,客卿胡伤攻打魏卷、长社、蔡阳,取之。

公元前271年,客卿灶攻齐,取纲、寿,予穰侯。

从张仪、范雎、蔡泽、李斯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六国士子想要成为秦国的客卿,必须要有足够的才能,打动秦国的君主,然后由君主亲自授予。由此可见,广义上的“客卿”,只能称之为“客”,想要成为“卿”,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