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成功的政治家

周秦時代的中國大地,四方諸侯割據,相互攻訐,局勢混亂不堪,小國弱國隨時可能被他國吞併,而各個大國之間的鬥爭也是此起彼伏,合縱連橫,縱橫捭闔。位於中原地區最西面邊緣的秦國,自建國以來歷來就是一個弱國窮國,即使春秋時期短暫稱霸,還是改變不了其落後的制度和窮弱的國情,加上之後的數代統治者窮兵黷武,大大消耗了實力,不斷的戰爭讓秦國在戰國初期處於一種十分孤立的地位,實力更是落後於其他國家一大截,一下子就輸掉了與當時最強大國家魏國的河西之戰,丟掉了河西要地。到了商鞅變法的前期,秦國內憂外患,幾乎已經難以支撐。

商鞅,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成功的政治家

商鞅,姬姓公孫氏,所以本名公孫鞅,由於身份出自衛國國君後裔,也名衛鞅,在之後秦國收復河西失地後被封在了商地,所以也稱商鞅,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注重法在國家治理之中的作用,主張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建立一個法治國家。

商鞅,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成功的政治家

商鞅本在魏國丞相公叔痤帳下做幕僚,那時就根據魏國形式提出了很多成熟的建議,但因為人微言輕而沒人採納。公叔痤臨死前對魏王說,衛鞅才能很高,要求他啟用衛鞅,否則就要殺掉他,不能讓他流入他國,但是魏王沒聽進去。沒被重用的衛鞅只得離開魏國流落六國,試圖憑藉自己的才能和思想取得信任。

商鞅,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成功的政治家

最終,他收到了秦孝公的欣賞,在其支持下開始變法。變法之初,由於政府得不到人民大眾的信任,各種新措施在實行時難以進行下去,遭到了抵制。於是商鞅在國都南門前立了一塊長型圓木,並且表示誰能將這顆木頭從這裡搬到北門,就可以得到政府五十金的獎勵,他企圖用這種方式樹立自己在人民中的威信,得到人民的信任,減小變法的阻力,而路過的人都感覺很古怪,沒人敢搬,直到有一個人勇敢的嘗試,的確得到了五十金的賞賜,人們便對商鞅十分信任了,這便是立木取信的故事。商鞅用這種方式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取得了大眾的信任,有助於變法的實施。

商鞅,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成功的政治家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運用法家思想改革秦國各種制度,在政治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秦國,徹底的把秦國變成一個有法律支撐強調耕戰的國家,大大提升了秦國的實力。

商鞅,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成功的政治家

商鞅首先實行郡縣制,將權力集中於國君,提高行政的效率,建立了更加先進的政治制度;其次統一度量制度,開阡陌發展生產,他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為軍事力量的增強建立了強大的物質基礎。而且在軍事領域建立了連坐制和軍功爵制,不僅防止了軍隊潰亂,嚴肅了軍紀,更是大大激發了將士殺敵立功的熱情,將固化的社會階級變得活躍起來,大大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

商鞅,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成功的政治家

經歷了這次變法,秦國確實真正強大起來,逐漸建立起了領先於其他六國的各方面的制度,經濟軍事實力更是慢慢追上甚至趕超六國,為最終贏得兼併戰爭,取得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變法施行後,秦國再也不是那個任由魏國欺凌卻無力反擊的國家。秦國終於趁著魏國在馬陵之戰中東敗於齊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實力大損之際取得了第五次河西之戰的完全勝利,收復全部河西故地,之後對魏國又不斷取勝,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雖然此時秦國國力還是無法與魏國抗衡,但他們抓住魏被齊擊敗的機會成功反敗為勝,其根本原因就是變法賦予了國家進步的效果。

商鞅,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成功的政治家

然而,作為變法頭腦的商鞅,雖然是一個成功的改革者,卻並非一個完美的政治家。由於變法對舊貴族和既得利益者的觸動太大,掀起了他們的強烈憤怒,他們十分反對這些變法措施,更是怨恨商鞅,甚至世子-之後的秦惠王都十分討厭商鞅其人,秦孝公在時尚且不敢發難,到了孝公死後,舊貴族開始反攻倒算,商鞅不得不出逃企圖逃到別國,他在天黑時分想要出城逃亡,然而根據自己頒佈的命令,天黑之後不得外出,只得找客棧休息,可又不能拿出身份證明,最後被抓住。商鞅感嘆,自己制定的法律卻束縛了自己。這就是作法自斃故事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