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投資理財,如何做好風險控制?

大家都聽過一句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是在提醒我們,投資理財要做好風險控制,避免本金虧損,可是,大部分普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做風險控制,也不知道正確的風控邏輯是什麼?今天呀,我就和大家聊聊,普通人該如何做好風險控制?

一個正規靠譜的理財產品,發行單位和金融監管機構,都會為這個產品建立完整的風控體系,制定嚴格的監督機制,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風控系統。

但是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我們很難做到這麼專業,也沒必要搞得太複雜,只需要在投資之前,問自己四個核心問題,就能幫助你梳理風控邏輯,防止上當受騙和踩雷虧損。

第一個問題:我買的是什麼產品?

平時我們買東西,都很清楚自己想買的是什麼?需要買的是什麼?比如你買件衣服,是不是先要想清楚,我要買的是上衣、褲子,還是裙子?我想買個緊身的顯瘦的,還是買個寬鬆的舒服的?

我想買個什麼顏色的?什麼款式的?什麼材質的?大概多少價位的?……這些問題,在你走進商場之前,是不是已經心裡有底了呢?

在挑選衣服的過程中,是不是就會按照自己預期的設想,再來對商場裡售賣的衣服進行對比。

看到了心儀的衣服時,你可能還會再跟導購反覆確認一下,這件衣服的面料、款式、尺碼、顏色、價位等等,是不是我想要的,是不是適合我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挑選理財產品時,也要對我們想要投資的產品做一個全面的調查:這個產品是做什麼的?它投資的對象是什麼?風險等級是多少?跟我的風險承受能力是否匹配?預期收益是多少?投資門檻是多少?投資時間需要多久?產品運行了多久?有沒有過往業績可供參考?

所有你想得到的,跟這個產品有關的資料,都可以想辦法去查詢、去核實,我們在投資前對產品瞭解得越全面、越深入,那麼在投資過程中,才會更有信心,心態也會更淡定。

第二個問題:我找誰買的產品?

簡單來說,就是賣產品給你的人,是否可靠?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很多人去銀行辦理業務的時候,銀行大堂會有工作人員主動給你推理財產品,一般人都會覺得這些工作人員都是銀行員工,推薦的產品也有銀行做信用背書,是非常可靠的。

可實際上呢,這些人未必是銀行的員工,他們推薦給你的產品很可能是分紅型的保險,又或者是某個機構發行的資管計劃等產品,而銀行只是他們的代銷渠道,對產品的運營和收益,根本就不參與。

一旦產品虧損或者暴雷,銀行也不會承擔任何責任,這時候你再去找銀行哭訴,也解決不了問題。

現在很多金融騙局項目,都號稱自己有非常靠譜的資質和信用背書,動不動就說自己是政府和銀行合作的項目,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項目,是XX上市公司擔保的項目,是XX業界大咖推薦的項目……猛一聽讓人覺得來頭不小,非常靠譜,可實際上都經不起推敲,也經不起查證。

比如前兩年的P2P,和近兩年的數字幣,大多都在宣傳的時候“扯大旗”做虛假誇大宣傳,遇到這樣的產品,我們還是小心為上。在考察產品賣家時,一定要查證一下,這個平臺正不正規?有沒有相應的資質?資金有沒有保障?有沒有監管機構監督?

第三個問題:我的錢進了誰的口袋?

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我的錢打給誰了?正規的投資機構,都在銀行有專門的機構賬號,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個人賬號。

如果你的投資款,需要打給個人賬號,那麼一定是騙局無疑。如果是第三方資金賬號,也要查證這一下這個第三方是誰?它在整個項目中充當什麼角色?它有沒有相應的資管資質?

錢放在第三方,是託管還是存管?如果是存管,平臺還是能直接拿走你的錢,如果是託管,平臺無法直接接觸到資金,風險相對降低。

第二個環節,理財機構把我的錢投給了誰?如果你買的是基金,那麼這隻基金的重倉是股票、外匯、債券或其他產品?如果你買的是債券,那麼這隻債券的投資標的是國債、地方債還是企業債?

我們做風險控制,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資金的來龍去脈,如果你知道了錢去了哪裡,進了誰的口袋,又是怎麼運作的,那麼你對整個項目的風險,也就瞭然於心了。

第四個問題:我的錢能否安全退出?

投資理財產品後,我的錢什麼時候能退出?怎麼退出?這個過程需要多久?是否安全?這些問題,也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

舉個例子,在很多P2P暴雷案例中,就曾出現產品到期以後,投資者的資金無法提現的情況,拖延一段時間後,平臺就暴雷跑路了,投資者賬面上雖然賺了錢,可最後卻落得血本無歸。

正規的理財產品,都會在產品簡介和協議合同中明確約定資金的退出方式,我們在對產品進行調查和簽訂合約時,都應該仔細閱讀相應的條款。

如果對資金退出環節有疑問,最好要慎重考慮;如果在資金退出環節遇到阻礙或異常,最好也要提高警惕,必要時做好維權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