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真的是買出來的


風險,真的是買出來的

​最近有條新聞,看起來似乎不太起眼,但是背後的信息量卻很大:

日本央行在3月2日購買了創紀錄的1014億日元ETF,現在1元人民幣對應15日元,這大概就是買了70億人民幣,跟每天波動的北上資金相比,大家可能都沒啥感覺了,但是這條新聞的信息量被低估了。

因為它傳遞了一個最簡單的信息:買買買救不了市場!

ETF就是被動指數基金,背後的資產就是日本股市的股票,所以日本央行其實就是在不斷購買自家股票。

央行買股票,這個話題在去年也曾出現過一段時間,放眼全世界,央行直接買股票的情況很少,並且多是臨時性的政策。

這是因為股市之所以存在,是通過不同股票的定價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央行的介入會打亂資源配置的過程,影響二級市場定價體系,反而擾亂市場預期,增加無效波動。並且央行買股票也存在非常強的道德風險,無論是入市還是退出時點都顯得極其重要。還可能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所以各國對此都慎之又慎。

但是日本央行是夜色中不一樣的煙火,它選擇在股市中不停地買買買。2013年,日本央行先是說股市ETF每年就買1萬億日元,後來發現經濟太弱錢不夠用,2014年10月宣佈購買量翻三倍,2016年3月又提升至3.3萬億日元,2016年7月提升至6萬億日元。

風險,真的是買出來的

買到現在,日本央行持有的ETF價值約28.87萬億日元,接近全日本ETF總額的80%。央行手上的股票市值佔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總市值的比例接近4.8%。日本央行就是自己最大的買家。

日本選擇買ETF也是被迫無奈。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歷了史上最瘋狂的泡沫,房子、股票等各種資產的暴漲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然而日經指數在1989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創下歷史新高後,從1990年開始便急轉向下,日本民眾還沒揣進兜裡的幸福迅速被奪走,開始經濟極度低迷的失去的二十年。

屋漏偏逢連夜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又來了。日本金融機構紛紛破產倒閉,活下來的機構也損了半條命,手上囤積了近百萬億日元的壞賬。為了阻斷金融危機的繼續傳染,2002年9月日本央行出手接盤有困難銀行的股票資產。

這是日央行第一次出手。這次出手說好就兩年,就買了2萬億日元。

但日央行手裡的股票還沒賣完呢,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又來了,日央行只能又開始買了。從2009年2月到2010年4月,日央行買入了3880億日元股票資產。

入市容易出市難,這句話不僅是對老股民說的,也是對日本央行說的。

2010年10月,日本央行時任行長白川方明把央行大規模購買ETF變成貨幣政策常規操作了。繼任行長黑田東彥也離不開央行入市這針強心劑,把大規模購買ETF作為QQE(比QE更Q)裡重要的一項。

日本央行挽起袖子下場幹了這麼些年,初心還是挺簡單的。

一是想提振市場,讓股市牛氣一點,日本央行已經買成股市第一大股東了,可股市的收益率該咋樣還是咋樣,也沒有比道指牛:

風險,真的是買出來的

二是央行本來想自己進去熱個場,讓大家覺得股市很不錯,就會把存銀行的錢組隊買股票去。結果從2012年到2017年,日本散戶持股從21.5%下降至17%,自己進去反而把散戶擠出了市場,市場流動性大幅下降。

意識到流動性危機的日本央行,去年12月成立了一個出借ETF的機構,向經紀商出借ETF資產,以幫助市場恢復流動性,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目前全球的資本市場都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這背後既有經濟基本面的因素,也有情緒的影響,還夾雜著突發事件的衝擊,面對這樣的情況,各國的監管機構都有對應的措施:

澳大利亞聯儲直接宣佈降息;日本央行則表示,將通過適當的市場操作和資產收購,確保資金供給充足和金融市場穩定;美聯儲、歐洲央行的表態都是躍躍欲試的感覺。

最近很多人天天盯著美股,被美股掌握了自己的情緒,其實我們也很關注外盤風險,但是我們並不關注單日的漲跌,這玩意真的太隨機了,把猜漲跌的運氣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但是我們確實有個海外市場風險觀察的錨,這個錨就是日經。

風險,真的是買出來的

原因非常簡單,這個市場是主流機構投資者都在關注的市場,但是又沒有美股那麼優先,屬於可剁可不剁,可搞可不搞的狀態,這種狀態才是好的情緒衡量,每次看到一大堆人躍躍欲試去抄美股,我就知道老美估計又穩了。

另外,這個市場的影響力又足夠大,不管是經濟的影響力還是流動性的影響力,盯住一個錨,就能更好地看清市場位置,在全球範圍來看,日本是最脆弱的一環,關注度又不足,很容易成為風險爆發的點。

最後,雖然市場的走勢無法預測,這個位置上本身是可上可下的,但是當日本央行這種吸了大量籌碼的超級玩家,出於“穩定市場”的目的,選擇買入更多的籌碼,流動性可能進一步乾涸,市場變得十分脆弱,這種情況經歷過熔斷的都有體會。風險,真的就被買出來了。

今年如果你很憂心全球市場完蛋,那就好好盯著日經吧。

風險,真的是買出來的

1)最近,華為餘承東曾經的一番“預測”被翻了出來,他在2015年3月4日是表示:智能手機行業將重新洗牌,未來三到五年只會剩下三大手機廠商。雖然在這段話裡面沒有明說,但通過各種暗示大家也都知道餘承東說的倒閉手機廠商裡,肯定包括小米。所以按照他的預言,留給小米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2)據外媒報道,特斯拉Model Y電動SUV開始從加利福利亞州的工廠大量出貨,兩週之後該款車型將開始交付,這意味著將在本月的下半月開始交貨。特斯拉的股價已經有所表現。

3)茅臺集團董事長調整,李保芳不再擔任茅臺集團董事長職務。李保芳任職茅臺集團4年7個月的時間裡,茅臺集團從2015年的362.52億營收,發展到2019年的1003億營收,業績翻了近3倍。

4)克明面業業績預告:2020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40%-80%,主要是因為今年的特殊期間,家庭消費需求旺盛,掛麵屬家庭消費剛需品。過去這段時間,沒買科技股的韭菜可能也貢獻了一部分吧。。。

5)高毅邱國鷺曾經說過一番話,今天看來特別有意思:

“2010,我們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手機支付NFC,每個人都成了科學家,爭論著是採用13.56M標準還是2.4G標準,但5年後,勝出的是掃碼支付,而不是NFC,和當時想的完全不一樣。”

風險,真的是買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