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開國大典解決擴音問題

我們這批1949年入學的北京大學工學院新生,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的遊行。1949年10月1日15時舉行開國大典時,我們北大的隊伍被安排在長安左門(天安門前東側,1952年拆除)外十來米處,看不到天安門城樓,但還是能夠聽到廣場擴音器傳來毛澤東主席洪亮的聲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當時帶隊的學生會幹部告訴大家,這套廣播擴音設備就是工學院電機系陳閱德和蔣仁淵二位老師設計和調試的。

陳閱德老師,當時是北大工學院電機系講師,主講三年級的《無線電實驗課》,是位實驗無線電專家,一些兄弟大學的師生經常向他請教問題。蔣仁淵老師是北大前校長蔣夢麟的兒子,是位電工學專家,也是系裡的講師。這是我第一次當面見到陳、蔣二位老師。

蔣仁淵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年電工原理課,授課嚴謹生動,很受同學們歡迎。不久,他調往山東大學任副教授。我們並沒有聽過陳閱德老師的課。因為當時中央決定讓還是三年級的我們這屆學生提前畢業,為趕課程,取消了實驗課。不過,在我畢業時卻有機會和陳老師相處過一段時間。因當時院系調整,北大工學院要合併到清華大學。所以工學院各系的儀器、設備都要合併到清華相關各系。陳老師是系裡實驗室主任,掌管一大批儀器設備和器材。學生會指定我們幾個同學,協助陳老師清點實驗室儀器設備,期間學到很多知識。

有一天我們清點到一臺大機櫃,裡面兩個大電子管有小暖瓶那麼大;玻璃管上印有 “805”字樣。另一塊大鋁板上裝有9個喇叭,整個設備的外表刷的是美軍裝備特有的暗綠色漆(漆質和色彩與我軍明顯不同)。 陳老師介紹說,這就是開國大典使用的擴音設備,原是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海軍裝備,在他1948年來北大工作時就有。它的輸出功率有500瓦,配9個喇叭,因此綽號“九頭鳥”。該擴音設備足夠20多個會場擴音用,在當時全北京只有北大有那麼一臺,是美軍撤離中國前送給北大的。在北大50週年校慶時,校長鬍適本打算用它向全市廣播。北京和平解放後,“九頭鳥”就留在電機系作為教學設備,之後在開國大典時發揮關鍵作用。不久,陳老師和我們幾個同學將“九頭鳥”交付給清華新成立的無線電系。院系調整後,陳老師轉去清華計算機系教書,此後再未見面。

2005年,陳閱德老師在校友會動員下,寫了題為《我為開國大典維護擴音設備》的文章,刊登在北大校友通訊和專集上。2014年,他還接受了記者採訪。可惜他於第二年因病去世。清華大學為他寫的訃告中有這樣一句,“開國大典時負責天安門的廣播事宜”。蔣仁淵老師去世後,山東大學也為他立有傳記,其中也提到開國大典時他和陳閱德老師去天安門調試擴音器一事。

我就是根據這些文章以及其他資料,瞭解到二位老師為開國大典負責擴音設備的很多細節。

開國大典的擴音任務是當時北京市軍管會向北大下達的。軍管會特地強調,要求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同志的聲音高可靠度和高質量地傳到廣場每一角落,而且擴音器的聲音還要由電臺轉發,傳播至全世界。所以,這是個嚴肅的政治任務,容不得出一點微小差錯!

陳閱德和蔣仁淵二位老師和助教戴聲琳經仔細研究後,認為用北大的“九頭鳥”擴音器是比較理想的。因為“九頭鳥”不僅功率大,而且有一定的方向性,用在老天安門丁字形封閉廣場上,不僅聲音足夠傳送到甬道盡頭,而且甬道兩旁紅牆對聲波的反射不明顯,可以確保聲音質量。如用兩臺或多臺擴音器就會產生反射、混響等問題。他們連續幾個晚上在天安門廣場上,實地試驗放置擴音器的最佳位置和喇叭的角度,並現場進行調試,確保廣播聲音質量穩定,達到電臺能實時收錄、實時轉播給全國和全世界的要求。在調試的幾個晚上,部隊的幾位同志和北大的老師一起測試,通宵達旦,老師們誇獎這些部隊的同志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陳蔣二位老師回到學校後,又進一步對設備進行精心改裝和調試。開國大典那天一大早,他們便帶著設備趕到天安門,當時只有陳老師一人在天安門城樓上保障,蔣仁淵等二人在城樓下管理另一臺設備。15時,陳老師親眼看到毛澤東同志和其他國家領導人從西邊登上天安門城樓。開國大典閱兵式後群眾遊行開始,遊行群眾揮手高喊“毛主席萬歲”的口號響徹天安門。毛澤東主席則用濃重的湖南口音不斷回應: “人民萬歲!”。而這洪亮的聲音就是通過陳老師他們安裝的“九頭鳥”擴音器傳遍整個廣場,傳遍整個北京城,傳遍全國和全世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