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守護過的阜陽文峰塔

鄉愁記憶|我守護過的阜陽文峰塔

“七蓬塔冒煙了!”

1991年夏天的一個傍晚,一位路人沿著阜臨路向東行走。驀然抬頭,遠遠瞅見阜陽文峰塔冉冉升起一股青煙。驚訝之下,他揉了揉眼睛,不是老眼昏花,確確實實,七蓬塔上有一股煙,環繞著塔頂上的鐵鳳凰,旋起旋下,遲久不離。在他驚呼的同時,也有幾個路人看見了這一奇特的景象。

在阜陽老城東南拐角聳立著一座三層的奎星樓,阜陽人稱之為三蓬塔。而七蓬塔是人們對阜陽文峰塔的俗稱,位於阜陽老城外的東南方。文峰塔是一種區別於佛教塔、獨具中國特色的風水塔,全國各地所建造和保留下的較多。一般來說,古代建造文峰塔的目的有三個:一是希望或象徵當地人才輩出,多中科舉;二是以塔來補全地方風水上的空缺,求得完整無瑕;三是藉助塔的高大形制作為地標。阜陽的三蓬塔和七蓬塔就屬於這類所謂的風水塔。因阜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不利文脈,明萬曆年間始建奎星樓。後以為奎星樓不高,文星不太顯露,所以出於期望家鄉日後多出人才的考慮,阜陽文峰塔得以在清康熙年間建造。

鄉愁記憶|我守護過的阜陽文峰塔

由於歷史的原因,三蓬塔和七蓬塔已經深深滲入阜陽人的日常生活。三蓬塔是阜陽人的地理標誌,人們去某個地方會說“在三蓬塔的西面”或者“離三蓬塔一里的北邊”等等;而文峰塔則是阜陽地方名優特產的商品標誌。比如,過去老阜陽人都愛喝的“潁州佳釀”酒瓶上的商標圖案。正因為阜陽人生活中離不開這兩座塔,所以賦予了它們近乎神話的傳說。我小的時候就聽老人們說起過,三蓬塔下壓著一條青蛇,七蓬塔下壓著一條白蛇。那時我每次路過奎星樓的時候心裡都怯怯的,不敢直視;文峰塔因為離城較遠些,又在一片亂崗上,我更是沒膽量去接近過。

現在,在距離阜陽文峰塔建造近300年後的1991年,七蓬塔竟然神奇的“冒煙”了,莫非是塔“顯靈”了?消息不脛而走,轟動阜城。人們扶老攜幼,紛至沓來。幾天後,阜陽周邊幾個縣城的老百姓也紛紛乘車趕來圍觀這一“奇景”。阜臨路上一時停滿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熙熙攘攘,車水馬龍。更有甚者,在夜幕降臨時,手捧燃香,潛到文峰塔下,燒起香、拜起佛來。而此時此刻的我正在文峰塔院的辦公室裡值守。

鄉愁記憶|我守護過的阜陽文峰塔

我大學畢業後曾分配到阜陽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上班的地方就在這座著名的“七蓬塔”下。當時,文峰塔剛剛經歷過大修,並在塔的周圍修建了塔院,塔的東面蓋了三間磚瓦房作為文物管理所的辦公室,我戲稱自己為“看塔人”。那時,文峰塔可以通過塔內的階梯從一層登上最高的七層,俯瞰日新月異的阜陽城。當然,塔下並沒有傳說中的“白娘子”。據說1986年維修時,曾打開了文峰塔的地宮,宮室有兩三米深,但遺憾的是地宮並沒有舍利及鎮塔之類的寶物。修復後的文峰塔為全磚結構,七層八邊形,高31.8米。各層有塔心室,一層獨為一室,北門為階梯入口,有盤旋梯道貫頂。一、三、五、七層四方有四券形門;二、四、六層,在南、西、東三面各有三門。塔為密簷樓閣式,每層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支撐著挑出的密簷。頂部起脊挑角,三疊珠式寶劍,由鐵製五叉剎杆貫串攢尖,其上鑲有一鐵質舞鳳,造型樸素莊嚴。文峰塔上的一些磚雕,既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長壽鹿、靈芝草、龍、鳳,也有文人祈求的鯉魚跳龍門、陰陽魚圖案等,這些與“文”相關又極富道教色彩。1998年5月4日,阜陽文峰塔公佈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文峰塔“冒煙顯靈”的消息以十里百里的速度傳播著。每天都有許多人從阜陽各地紛紛趕來在文峰塔下燒香拜佛,這種鬧劇持續了半個月,直到市領導過問,派消防兵上塔頂觀察,並讓電視臺拍攝下實況,才發現原來是密密麻麻微小的蟲子在結伴飛舞。人們站在塔下向上看,幾十米高空中細小的飛蟲就像縷縷青煙。至此,七蓬塔“冒煙顯靈”的真相大白於天下。好奇圍觀的人群漸漸稀少,燒香拜佛的行為也得到了嚴厲禁止,文峰塔重又恢復了往日的安靜和肅穆。

那一年秋天,文峰塔上空的天特別的藍。

鄉愁記憶|我守護過的阜陽文峰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