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文化

太平天國由於其特殊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少如今看來匪夷所思的怪胎文化,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發過的《 》,很多人對太平天國的文化很感興趣,今天我們我們繼續這一主題。

公元1853年3月太平軍攻下南京,並在此建都,改名“天京”。緊接著,東王楊秀清就指揮發動了“西征”和“北伐”等一些列鞏固天京周邊,維護新生政權的軍事行動。

至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江南大營後(江北大營在4個月前被燕王秦日綱擊破),太平天國進入軍事全盛時期。而軍事總指揮東王楊秀清個人聲望也因此達到頂點,併成為了太平天國實質上的最高統治者。

而天王洪秀全不得不暫避鋒芒,選擇了蟄伏隱忍。不過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擺脫軍政決策這些煩心事的“甩手掌櫃”洪秀全倒是樂得清閒,自己窩在天王府內開始“閉門造車”,鑽研起天國的各項禮儀制度來。因為有充足的研究時間,所以其“學術成果”收穫頗豐,而且很快在天國轄區內推行起來。

太平天國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文化

太平天國起事諸王

本次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太平天國的用餐儀式:

洪秀全規定太平天國上至諸王,下至各級官員(因宗教信仰-拜上帝教)皆需要做禮拜。於是乎一套專為做禮拜和日常用餐儀式服務的禮樂制度作為洪教主的“專利發明”應運而生、橫空出世。

在太平天國前期,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及以下諸王在做禮拜和早晚用膳時,會有樂隊分別鳴鉦六十四聲、奏樂三次。

太平天國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文化

青銅鉦

此時,由他們各率本府的妃嬪女官,同聲朗讀對天父上帝的讚美詩後,方可用餐。

太平天國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文化

讚美詩

(按照太平天國一向森嚴的等級制度來看,從以上數字上推斷,諸王以下的侯相、檢點指揮、總制監軍、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以上就是太平天國前期官職劃分明細)各級對應的鳴鉦次數分別應為:四十八、三十六、二十、十六、十二、十、八聲。)

由天王、東王及以下諸王至檢點指揮麾下甚至軍中都配有專業禮儀樂隊為他們服務。此間尤以天王最為突出。

太平天國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文化

禮儀樂隊

據記載,天王府前有兩座對稱的鼓吹亭,高出宮牆,上蓋明黃琉璃瓦,四柱盤五色龍。以此作為演奏場所。

英國翻譯官富禮賜的《天京遊記》中曾敘述其在天王府外參觀時:

“忽然間,聲音雜起,鼓聲、鈸聲、鑼聲與炮聲交作-是天王進膳了,直至膳畢,和聲始停。”

諸王府也都循例建亭,富禮賜也提到幹王府(洪秀全族弟-洪仁玕之府邸):

“府前街上有二亭,亭內演奏不斷---樂聲有時細微至不足耳擾,但有時嘈響不堪。有一次我在幹王府住了四天,但音樂之聲中斷者至多不過半小時。”

太平天國後期在天京的諸王更是大講排場,攀比炫耀。我們可以想象整個天京城一定是燕雀處黨而歌舞昇平的音樂世界。

太平天國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文化

天王府的東西鼓吹亭

儘管在太平天國前期,自將軍以下各級官員未說明是否能配置專業樂隊,但他們在朝夕就餐和做禮拜時還是有樂隊伴奏的。

首先要唱讚美詩,然後才可就餐,所謂“食必用樂”(周璐《溧災記略》),“每餐必鼓吹”(俞功懋《探穴紀略》)。可見日常用餐非得奏樂,再加上早敬天父,晚贊上帝,待諸多儀式結束,怕是肚皮已餓癟,飯菜也涼透了吧!

太平天國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文化

聽說,禱告後用膳與音樂更配哦~

附送冷知識:

1854年法國傳教士們訪問天京時,驚訝的發現太平天國並沒有聖餐儀式。而天國官員對此的回答是:“聖餐禮居然要喝葡萄酒,可是在太平天國飲酒是非法的”。

而禁酒令推測最早來源於洪秀全在老家廣東花縣(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研發“拜上帝教”時所撰寫的《原道救世歌》:

“即如好酒亦非正,成家宜戒敗家湯,請觀桀紂君天下,鐵桶江山為酒亡。”

(一貫發揮穩健的詩歌文風秉承了他作為沒考上秀才功名僅有童生水平的打油詩格調)

之所以鬧出這樣的笑話,大約是因為洪教主在創立拜上帝教時,並未真的仔細研讀過《聖經》。他對基督教的理解僅僅侷限於他從前赴廣州參加“清妖朝廷”組織的鄉試時,(從發促銷傳單的人那裡)搞到的由教徒梁發所著基督教入門讀物《勸世良言》一書。

太平天國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文化

《勸世良言》讀本

再說回到樂隊。正因為向天父上帝早請示晚彙報都離不開音樂伴奏,所以樂隊這行當在太平天國也是相當緊俏。

據記載,天王府設有典天樂三百員,典天鑼四十八員;東王府設有典東樂二百四十員,典東鑼三十二員;北王府、翼王府設典北樂、典翼樂各一百員,典北鑼、典翼鑼各二十四員;燕王府、豫王府設典燕樂、典豫樂各一員(又見森嚴的天國等級制度)。這些樂手分別是職同指揮、將軍、總制的中層官吏(原來文工團歌手將軍由來已久)。

至太平天國後期封王的護王陳坤書,在常州統下名冊中尚有護殿正典樂李長髮、副典樂顏慶宗下轄吹手五員這樣的記錄。由此可見,為了就餐和做禮拜,樂隊貫穿了太平天國始終。

太平天國時期就餐前在樂隊伴奏下唱讚美詩這樣看似不倫不類的禮儀,正是東西方文化碰撞擦出的火花(當然,您非要說是“鬼火”也行...)和變革的嘗試。

太平天國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的混血兒(當然,您往難聽了說,就是“怪胎”……),他創新的各類禮儀制度具有非常鮮明的新時代個性。

儘管這些變革最終隨著天國大業一起隕落而煙消雲散,但它畢竟是在文化上作出了新的嘗試和創造,也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可借鑑與參考的實例。

近來,全盤反對、否定太平天國的人日眾。但它絕非一句“邪教”可蔽之。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因此希望大家能夠以冷靜中立的心態來看待這段歷史。從這段歷史中發掘新奇,豐富自己,切莫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參考資料:盛巽昌《太平天國文化大觀》、陶短房《這個天國不太平》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太平天國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文化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