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鄧艾大軍,他以死盡忠,若不是一心求死,或許能改寫蜀漢結局

面對鄧艾大軍,他以死盡忠,若不是一心求死,或許能改寫蜀漢結局

導語:都說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人才匱乏,自從關羽死了以後蜀漢就沒了可以單獨統帥一方的大將,張飛死後就沒了可以衝鋒陷陣的猛將,直到最後趙雲馬超黃忠的病逝讓蜀漢僅有的將星也凋零,以至於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身邊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也正因為這樣的窘迫,儘管曹魏多次內亂但蜀漢都沒能抓住機會收復失地,直到最後被鄧艾滅國。其實蜀漢當時還有這麼一位將領,他面對鄧艾大軍時已死盡忠,假如他不死的話或許能改寫蜀漢結局。他是誰,又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繼續往下看。


面對鄧艾大軍,他以死盡忠,若不是一心求死,或許能改寫蜀漢結局


他叫諸葛尚,是蜀漢衛將軍諸葛瞻的兒子,也是諸葛亮的親孫子。儘管諸葛瞻沒能繼承諸葛亮的才華,但他卻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諸葛尚身上,因為幼年時期的諸葛尚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智商,幾歲就可以熟讀四書五經,少年的時候主動找諸葛瞻學習兵法,為此諸葛瞻特意請姜維過來教授。


面對鄧艾大軍,他以死盡忠,若不是一心求死,或許能改寫蜀漢結局


儘管姜維當時已經是蜀漢大將軍,因為位高權重,每天的公務很忙。但他也早就聽說諸葛尚的天賦,於是親自過來考察。一考核發現諸葛尚不僅才思敏捷,而且有著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沉穩,姜維大喜之下收他為徒同時也把他作為未來的蜀漢軍隊統帥培養,不僅教他兵法而且還教他武藝,完全傾囊相授。諸葛尚也對得起自己的天賦,不論姜維講解什麼兵法或者陣法還是上古名將對決的精要他都能熟記於心,甚至還可以舉一反三,武藝也是日將精進,姜維看見這諸葛尚這樣子都感嘆說他有諸葛亮的風範。


面對鄧艾大軍,他以死盡忠,若不是一心求死,或許能改寫蜀漢結局


司馬昭覺得攻蜀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派鍾會作為主帥並率領二十萬大軍從長安出發走漢中攻蜀,鄧艾作為副帥帶領三萬精銳將士翻山越嶺直取成都的咽喉綿竹關。當時鍾會帶著大軍可以是勢如破竹,輕而易舉就攻下漢中並把戰線推到劍閣一帶,鄧艾也很快逼近綿竹關。當時姜維大軍還在梓潼附近並沒能快速回援綿竹,於是劉禪趕緊把諸葛瞻父子二人調去鎮守。


面對鄧艾大軍,他以死盡忠,若不是一心求死,或許能改寫蜀漢結局


鄧艾的兒子鄧忠很快就帶著軍隊扣關,這時候諸葛尚覺得是時候施展平生所學了,於是帶兵迎敵,先後擊退鄧忠和師纂率領的曹魏最精銳的部隊。鄧艾得知消息後大驚,因為他知道鄧忠和師纂的真正實力,喃喃自語道假如這個年輕小將不除的話肯定會成長為曹魏的心腹大患,於是自己帶著兵馬強攻綿竹並設計射殺諸葛瞻。諸葛尚得知父親身死後嘆氣道:恨不能事先殺死黃皓導致陛下被矇蔽,然後孤身一人衝進鄧艾軍中求死,鄧艾斬殺他後命人把他們父子倆厚葬,劉禪聽到綿竹失守的消息後當即投降。


面對鄧艾大軍,他以死盡忠,若不是一心求死,或許能改寫蜀漢結局


結語:其實當時諸葛尚完全沒有必要那麼做,因為姜維大軍很快就能回援,憑藉綿竹的堅固和益州後方源源不斷的補給自然可以繼續堅守。而且曹魏大軍遠道而來,征戰這麼長時間已經是強弩之末,鄧艾也年事已高,假如他堅守綿竹的話完全可以擊退鄧艾大軍,鄧艾死後曹魏大將就沒有人是他對手了,屆時收復失地甚至再次北伐也是可能的,蜀漢的歷史也會因他改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