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6次北伐註定是失敗收場

導語: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當前形勢,提出“跨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孫權,遇有機會,兩路出兵中原,匡扶漢室,還於舊都”宏偉目標。實現目標的唯一路徑只有北伐,從戰略宏觀角度提出這樣的概念是符合發展需求的,但是具體落腳到實際戰術層面,執行起來就沒有那麼簡單,有內部和外部雙重因素制約限制,主要體現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六次北伐失敗也是意料之中。

諸葛亮作為北伐的核心人物,在小說和其他題材作品中被誇大神話,被塑造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超級謀士,總是能夠妙計跌出,令人聞風喪膽,其個人缺點也被光芒所遮掩。背後卻是個人固執自恃、急功近利等,也是導致北伐失敗的導火索。


蜀漢: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6次北伐註定是失敗收場

圖為諸葛亮

一、天時方面,雖然呈現三足鼎立局面,但是蜀漢實力最為薄弱毋庸置疑

吳蜀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日趨衰落。勢力範圍也僅僅剩下荊州根據地,沒有再拓展的實力。曹操佔據北方大部分土地,招攬籠絡天下英才,安定撫慰邊界少數民族,廣施勤政祛苛政,屯田修水利,發展鐵鹽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後任繼承者曹丕、曹睿在農業生產、商貿發展、維護穩定方面做得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曹魏政權不斷得到穩固,全國經濟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蜀魏相比,眾寡懸殊,蜀國若想取勝,除非出現以下條件:曹魏政權走向腐敗,國力衰退,且民心思變;蜀漢經濟繁榮,國力昌盛,人才充足 。而以上兩個條件均不具備,雖然在諸葛亮整治下,蜀漢出現道不遺失、風化肅然的景象,但是這一切始終無法和曹魏政權相抗衡。


蜀漢: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6次北伐註定是失敗收場

圖為三國鼎立形勢

孫劉從結盟走到兵戎相見,又經歷劉備稱帝、孫權降曹受封吳王一系列事件。雖然關係緩和很多,但孫權與曹魏政權始終通使,在孫權稱帝后雙方存在一定較量,雙方都想讓對方臣服於自己,表面聯盟實際各自為戰,很難做到一致對外。

《吳書.吳主傳》說到“然猶與魏文帝相往來,至後年乃絕”。

趙雲、張苞、關興大將一一離去,對於蜀漢實力打了折扣,本就人才捉襟見肘,現在更是揹負沉重負,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二、地利方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糧草不濟始終未能解決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都具有險要易守難攻特點,重要軍事基地陳倉作為蜀漢進入關中必爭之地,曹真也不可能掉以輕心,派出足智多謀的老將郝紹鎮守。針對蜀漢長途奔襲,糧草供給必然出現斷鏈特點,採取避而不戰、消耗對方方式。諸葛亮攻打多日無果折返,回師途中斬了敵將王恃,也算是有一個交代。


蜀漢: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6次北伐註定是失敗收場

曹魏重鎮陳倉


國力、人力、物力 消耗殆盡,採取“休士勸農”“教兵講武”策略,休養生息,重視農業發展,遷入人口到漢中,漢中溫暖、河流眾多,實行屯田墾荒種糧,整修山河堰,大力灌溉。改善武器裝備,鑄造鐵刀,演習陣法,提高部隊戰鬥力。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部將陳式取武都、陰平(甘肅),派兵鎮守,與當地羌、氐少數民族交好。主力策應攻打雍州,刺史郭淮投降。另一方面,蜀漢加強軍事設施建設,在漢中郡南鄭以西修漢城,抵禦陳倉道敵軍來犯;以東修築樂城,抵擋子午道、儻駱敵軍來犯。魏國大司馬曹真數道併入,方針,三路出擊直取漢中,無奈遇到大雨三十多天,棧道斷絕,谷口湮沒,只能退師。

第四次,有前幾次經驗教訓,把解決糧草運輸困難擺在頭等位置來抓,製作木牛流馬工具運輸,但也只是杯水車薪,直搗上邽,收割小麥,權宜之計不能長遠 。司馬懿對諸葛亮採取不交戰方式消耗實力,相持數月,缺少糧食,李平假傳聖旨,只能再次退回。

蜀軍出隴西必須翻過隴山,出關中必須穿越秦嶺數百里穀道,攜帶糧草輜重穿越,補給方面困難很多。曹操本人在放棄漢中後多次感嘆“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這是構成致命的主要軟肋。

北伐屢次失敗,雖然糧草是主要因素之一,但也不是絕對因素,對於戰爭的評估做的不夠,每次諸葛亮都想速戰速決,但是曹魏明白蜀軍卡脖子的關鍵,就是避而不戰、消耗等待。

三、人和方面,選人用人的錯誤,造成本應避免的損失而一損再損

從古自今,幹部選拔標準都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諸葛亮在幹部的選人用人標準卡控上存在嚴重不足,過於側重欣賞個人表面才能而忽視實際作戰能力考量,這與馬謖政治背景有關係,馬謖是劉備舊臣馬良弟弟,與諸葛亮關係交好。明知吃緊關鍵的街亭能否固守,事關整個戰局的成敗,但是在調兵遣將上還是將重任交予沒有實際作戰經驗的馬謖,也沒有進行措施補強增派援軍,馬謖失街亭也就再正常不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有一定程度為個人開脫罪名成分。

劉備在臨終前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蜀漢: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6次北伐註定是失敗收場

圖為馬謖觀察地形


第一次北伐,採取出斜谷,會師長安,一舉拿下關中策略,兵分兩路進攻,趙雲、楊武、鄧雲沿裹斜道去赤尾,作為疑兵,出斜谷攻眉縣。諸葛亮率領出陽平關,向祁山進軍,順利拿下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的街亭,馬謖扎兵山上搶佔制高點,被魏將張郃圍困,丟失街亭。結果就是導致魏軍進入隴右,背部受敵,鄧雲界戒備不嚴,遭到曹真共計,退回漢中。

同時,在開局較為順利的情況下,全局瀰漫著盲目樂觀的情緒,對於魏軍的迅速反應猝不及防,蜀軍眾盡星散發生崩潰效應,以及過程倉促連後續反應餘地也沒有,未能優先選擇切斷額隴山隘口,以致於大好形勢瞬間消逝。

副將王平屬於曹魏降將,反倒是沒有寄予希望的他頭腦冷靜、指揮得當,表現突出,鳴鼓自恃,敵軍以為疑兵,從容而退,沒有損失。這時候才發現副將才能破格提拔,拜參軍,封亭侯。諸葛亮自貶三級,趙雲降為鎮軍將,這些舉措都是事後所為。


蜀漢: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6次北伐註定是失敗收場


第六次北伐,經過三年的休整,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再次出斜谷。司馬懿還是據守不出,任憑諸葛亮罵戰還是羞辱。諸葛亮身體每況愈下,交代完後事就與世長辭,隊伍也按照他身前佈置從容有序退回漢中,第六次北伐徹底失敗。


蜀漢: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6次北伐註定是失敗收場

圖為司馬懿


總結:六次北伐轟轟烈烈開場,最後萬般無奈結束,其中也有可圈可點的成績,但是也是忽略了小成績大付出背後的代價視為高昂的。這就是現在所謂的績效管理較差,攻擊一方自身耗費人力、物力、財力遠遠大於防守一方。舉全國之力,只是奪得了武都、陰平兩郡後再無進展,總結原因:一是後勤供給出問題了,跟不上需求,物質基礎弱於曹魏;二是戰區地形都是易守難攻,運輸糧草供給 有問題;三是就地取給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