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治蜀,蜀漢到底有多窮?

劉備駕崩,蜀漢經濟崩潰

在《 》一文中,我們看到,由於常年被迫對外征戰,劉備治理下的蜀中地區經濟衰退,這甚至成為劉備兵敗夷陵的深層原因。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駕崩,劉禪繼位,諸葛亮全面執政,蜀漢進入“葛相時代”。

諸葛亮執政初期,蜀漢經濟形勢繼續惡化。

諸葛亮治蜀,蜀漢到底有多窮?

太平百錢

1955年,湖北武昌任家灣磚墓出土錢幣3630枚,其中包括蜀五銖若干、直百五銖29枚,太平百錢128枚。(藍蔚《武昌任家灣六朝初期墓葬清理簡報》)簡報中未提及這批太平百錢的重量,只稱這批太平百錢的直徑在13-20毫米。比對同等直徑的太平百錢,重量大概在0.8-1.5克。墓中還出土了一塊鉛製買地券,根據其上所刻時間可知,此墓中的文物不會晚於吳黃武六年(227年)。

而這一年,正是蜀漢建興五年,也就是諸葛亮上《出師表》、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北伐的那一年。與劉備稱帝時相比,蜀漢錢幣減重再次跌破記錄。夷陵之戰的後遺症在劉備去世後全面爆發,“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竟然是對現實精準的描述!

與此同時,蜀漢的外部形勢也更加惡劣。北方曹魏是世仇,並接二連三以“天命”之說對蜀漢發動意識形態攻擊;東面孫吳雖然已經停戰,與蜀漢互派使節,但彼此芥蒂極深;特別是南方南中諸郡叛亂,使戰火燃至蜀漢境內,而叛軍的總後臺,正是昔日的盟友孫權。

諸葛亮治蜀,蜀漢到底有多窮?

孫權繼續在背後捅刀子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諸葛亮別無選擇。建興二年(224年)春,蜀漢政府宣佈,“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所謂“息民”,意即休養生息。休養是真的,蜀中常年進行大型戰爭,蜀民早已筋疲力盡,經不起大的折騰了。諸葛亮在全面執政初期,就已明確主張“閉境勤農,育養民物”。(《三國志·蜀書·杜微傳》)

蜀漢陷入惡性循環

具體而言,這期間,諸葛亮“息民”的政策,主要有三:

其一,獎勵農耕,解決民眾和軍隊的吃飯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加強對都江堰的管理,“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水經·江水注》)

其二,抑制豪強,保證國家控制足夠的編戶齊民從而保證稅收,編制《蜀科》時即有此意圖。

其三,輕徭薄賦,至少在稅收上可能是這樣。諸葛亮曾雲:“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家,不亦宜乎?”(《諸葛亮集》載《便宜十六策·治人第六》,不過《便宜十六策》真偽向來有爭議,今取李勳初說,雲《十六策》或真偽摻雜)

諸葛亮治蜀,蜀漢到底有多窮?

夷陵慘敗後,蜀漢陷入惡性循環

歷代休養生息均採此策,似無特殊解釋的必要。

然而,生息就未必了。因為諸葛亮和當年的劉備一樣,面臨著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蜀漢要生存,必須走出內憂外患;走出內憂外患,處處需要用錢;蜀漢政府財力已竭,只有向社會吸收;而整個蜀漢社會也已經不堪重負,瀕臨破產;社會越破產,蜀漢政府越沒錢,內憂外患越嚴重,越需要蜀漢自強;蜀漢越自強,就越需要錢,就越要從社會吸收,社會負擔就越重……蜀漢政府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諸葛亮的“不折騰”是真的;想辦法開源也是真的。

鹽鐵國營,諸葛亮慘淡經營

諸葛亮早期開源的辦法,也是老生常談,無外乎鹽鐵國營。

這裡有兩個值得一提的事情。一是蜀漢製鹽業並非粗獷式經營,而是自有其精細處。諸葛亮“長於巧思”,(《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其所發明之木牛流馬、改進之元戎連弩,婦孺皆知。在製鹽業上,諸葛亮也重視技術改進。蜀地有火井,可煮鹽,然當時人們對此的認識還十分膚淺。其時,臨邛發現一口火井,“從廣五尺,深二、三丈。井在縣南百里,昔時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後,火轉盛熱。盆蓋井上,煮鹽,得鹽”。(《博物志·異產》)取火井煮鹽事半功倍,後臨邛鹽戶亦以此煮鹽,效率頗高。(《續漢志·郡國志五》“蜀郡”劉昭注引《蜀都賦注》)諸葛亮在利用新技術提高煮鹽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確實有貢獻。《陳情表》作者李密之子李興,曾稱讚諸葛亮“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齊甃,又何秘要!”(《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蜀記》)直到鄧艾滅蜀後,艾仍“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治,為軍農要用”,(《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可見蜀漢昔日製鹽業之盛。

諸葛亮治蜀,蜀漢到底有多窮?

井鹽

另一件值得說的事情,就是製鹽業的效率。早在劉備入蜀後,即設立鹽府校尉(又稱司鹽校尉),以王連擔任。王連後卒於任上,前後司鹽政約十年。在這十年裡,王連“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又“簡取良才以為官屬”,其所提拔的呂乂、杜祺、劉幹等人,亦“終皆至大官”。(《三國志·蜀書·王連傳》)

由於王連司鹽期間鹽利頗豐,故而一路升遷,至建興元年(223年)諸葛亮主政,王連已升任丞相長史,以丞相府首吏的極高身份,主持蜀漢的鹽鐵國營。王連在世時,諸葛亮亦曾數次考慮親征,但都被王連以“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為由勸住。(《三國志·蜀書·王連傳》)究其原因,估計還是有王連主持鹽政,蜀漢財政危機有所緩解。而一旦王連去世,便再無有通類人才,可以在儘量不傷民的前提下,維持蜀漢經濟命脈的高速運轉,諸葛亮也只能選擇另闢蹊徑,親征南中了。

王連的鹽政對蜀漢政府居功甚偉,但也並非毫無瑕疵。廖立曾吐槽“王連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恐非虛言;王連提拔的得力助手呂乂,也是“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三國志·蜀書·呂乂傳》)的刻薄之人。如此,則蜀漢鹽政依然難脫資源掠奪的痕跡。

實際上,經歷了劉備十年的戰爭經濟後,諸葛亮已經陷入兩難境地。在益州經濟總量短期內難以改變的前提下,要養民,就不能過分索取;要索取,必然會傷民。

諸葛亮治蜀,蜀漢到底有多窮?

先帝甩鍋,扔下這麼個爛攤子……

也正是由於這種兩難的矛盾,使得鹽政雖然能夠令蜀漢政府在內憂外患中勉強維持,然仍不足以拯救益州的經濟形勢。前引武昌任家灣墓出土的太平百錢小樣,至遲入土時間在建興五年(227年)。考慮到此種貨幣從在蜀漢鑄行,到在吳國流通,尚需一定時間,則這種太平百錢小樣的發行時間,大概亦在建興初年。這是劉備稱帝前後的1.6克輕錢,進一步流通的結果。由此,足可見益州經濟形勢仍然持續惡化。

要走出兩難境地,諸葛亮和蜀漢政府必須迅速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