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大咖教授讓黃岩廢棄果園變身“網紅”景點

2019-05-13 17:52 | 解放日報

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大咖教授让黄岩废弃果园变身“网红”景点

早上8:30,家住浙江台州市的退休阿姨楊碧君,帶著七八個老夥伴坐上203路公交車,篤悠悠來到黃巖區蔡家洋村的貢橘園春遊。林中橘香浮動,略微架高的木步道寬3米,在園內蜿蜒200米,兩側盡是探頭探腦的小橘花。

誰能想到,兩年前幾近廢棄的果園,已變身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

帶來這一變化的,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教授和他的團隊。2012年至今,懷揣鄉村振興的夢想,他拄一根竹竿,背一個布袋,行進在黃岩的山徑泥路上,帶領一個個村莊煥發新顏。上海—黃岩,每月2次,每次3天,六七個點連軸轉,已幹了七年。

大咖教授,因何向鄉村“逆行”?春末夏初,記者隨楊貴慶去到黃岩。

一個廢棄果園的重生

貢橘園裡的河道邊,蔡家洋村的葉大娘正洗衣服。家在園邊村裡的她,對這裡的變化最瞭解。“那邊有三棵百年橘樹,原先沒啥人在意,更何況還有個漚肥多年的石板坑,大家都離得遠遠的”,她抬手指處,三棵葉茂根深的大樹前,“橘三仙”的銘牌古樸,古橘樹的悠悠過往一一記錄。旁邊的石板槽早就清清爽爽,成了遠近聞名的“農耕文明遺蹟”,常有年輕人來這裡看新鮮。

在貢橘園裡,楊貴慶邊走邊檢查步道。他身邊跟著的,一個是黃岩當地規劃設計院的小年輕鄭迎春,一個是負責施工的應師傅,一路問答,一路佈置。比如,鄉間小路的鋪設,楊教授有個特別要求——中間大石板,兩邊嵌入小鵝卵石,保留野趣的同時,也考慮穿高跟鞋的女性和愛跑愛鬧的小孩舒適方便。剛開始,施工隊沒按這個來,他直接要求返工。如今,走在經他設計改造的黃岩鄉村中,鞋底幾乎不沾泥。

“楊教授在區裡太‘搶手’。他來了,我們就更有信心了。”南城街道黨工委書記陳虹說,這裡處於城鄉接合區域,外來住戶較多,管理發展都遇到些瓶頸。兩年改造後,村裡環境大為改善,村民們的觀念也在變。“前幾天我在村裡麵館聽到一段對話,客人問老闆,廚餘是不是直接倒河裡。老闆馬上回,‘那怎麼行,現在都那麼幹淨漂亮了,我怎麼會幹這種事!’”陳書記臉上掩不住開心。

7年前,楊貴慶團隊應邀幫助黃岩規劃美麗鄉村建設。踏進村莊,又喜又憂:既為珍貴遺存欣喜,又為盲目拆建焦灼。“傳統農耕文明為黃岩留下了大量歷史文化村落,如果缺乏科學規劃盲目開發,後果堪憂。”楊貴慶說。在他的指導下,黃岩梳理出一整套美麗鄉村建設新思路,涵蓋鄉村經濟、環境治理、社會文化、產業振興等各個層面。在楊貴慶看來,鄉村沉澱著農耕年代文化寶藏,可能當下有些蕭索,但依然是文明的源泉;鄉村承載著鄉愁,也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重要戰略資源之一。

一個布袋的特殊功能

工作間隙,楊貴慶終於稍稍卸下肩頭布袋。泛黃袋子上,印著“同濟大學”的字樣已經磨到模糊。他把物件一個一個拿出來:“這是能彎曲的尺子,U盤、水筆、鉛筆、白紙,用這些隨時可以畫圖;這是我的工作日程安排表,每完成一項就用紅筆劃掉……”小小袋子宛如百寶囊,陪伴著他跋山涉水,走村串巷。從蔡家洋村出來,已是中午,突然下起大雨,原定去沙灘村的重要行程——演太線步道,被雨勢所阻,卻並不耽誤楊貴慶與村裡幹部邊看村屋建設,邊討論步道規劃。那是他為這美麗鄉村畫出的一條“黃金走廊”。

一年多前,他想弄清當地文獻記載上一個叫做“東客柱”的地名。那天剛下過雨,楊貴慶憑著手機上的指南針,一路翻山越嶺5個多小時,25000多步跋涉。為了做好沙灘村村落的規劃與修建,他已經多次這樣爬越狀元山、翻過引坑嶺,越過蔣家岸,最後到達寧溪鎮的烏巖頭村……荒野山徑中生生踏出了一條“新路”——“我從地圖上仔細研究過,烏巖頭就在我站著這個點的西南方向45度角。接下去我們要在烏巖頭村和沙灘村之間修建一條休閒運動步道,兩個村就可以連成一線,撬動寧溪跟嶼頭之間的整個旅遊資源,點亮沿路四個小山村。”

如今,步道已全線貫通。這次,楊教授帶來了新的“作業”:設施服務跟進。沿路各村莊,根據自身風貌特點,建一處公共廁所,一處小型生態化停車場,一處村廟廣場,一處遊客信息中心,一處餐飲民宿……當然,要在鄉村完成這些新“作業”,楊貴慶也不光是拍拍腦袋,畫張圖紙了事。 他有自己獨特的“工作十法”,每一條都有故事。文化定樁,是挖掘確立一個鄉村的獨有內涵;柔性規劃,是區別於城市規劃中的一張藍圖板上釘釘,適應鄉村特點不斷調整。後面還有細化確權,功能注入,適用技術,培訓跟進,黨建固基,城鄉共享,話語構建等。而全新步道的建設,是十法之一,點穴啟動。

“和楊教授一起幹,就好像跟著他讀了個研究生一樣。”嶼頭鄉黨委書記陳康說。在他眼裡,楊教授給他們帶來的最大收穫是鄉村發展新理念。

一家紮根山裡的鄉村振興學院

“他太辛苦了,前兩年楊教授還是一頭黑髮的,現在都花白了。”一直跟著教授的研究生楊怡說。

不久前,《美國規劃師雜誌》刊登了題為《再創中國鄉村,美國規劃師能向烏巖古村學到什麼?》的文章,記錄的是楊貴慶在黃岩烏巖頭村的實踐。鄉民老陳告訴記者:“他手把手地教會了我們如何劃線,如何插竹竿放樣,如何建景點,與我們就像親兄弟一樣。”

六年時光拂過烏巖頭,從昔日只剩3戶留守,到如今一家家搬回。隨著大批遊客的到來,年輕人開出“可以發呆”的咖啡館,有人做起農家樂生意。在村裡,很多人不知道“楊貴慶”,卻認識一位很厲害的“楊高修”(當地方言“楊教授”的諧音)。

整個黃巖區,到處能遇見熱情招呼“楊高修”的鄉民。這個說,“楊高修,上次施工隊來掛燈籠,我把家裡工具都拿出來給他們用,我開心得很!”那個說,“楊高修,來看看我這裡要建的新茶室,像你教的那樣,底瓦用新,頂瓦用舊,好不好?”每到一個村鎮,他總要去看看當地的規劃展覽室——老老小小在裡頭指點討論著,“楊高修”站在門口看著,笑眯眯的。去年2月,烏巖頭村的成功改造引來全國各方慕名學習考察,國內首家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同濟·黃岩鄉村振興學院在這裡成立。作為學院的執行院長,楊貴慶和同濟各領域的專家一起,列出了這樣的課程表:《鄉村地理環境》《鄉村適用技術》《鄉村空間佈局》《鄉村文化傳承》……除專題教學外,學院還設置了15個現場教學點——教室裡學到的,出門抬眼可及,一頭撞進詩畫鄉村。

下鄉三記(王仁維)

三天,我們跟著同濟大學“布袋教授”楊貴慶,走了黃岩西部山區的6個鄉村振興點。吃住行都在一起,有三點印象特別深刻。

一是楊貴慶教授不容易。楊教授是哈佛研究生畢業,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憑他的名氣和資歷,完全可以到大城市去拿大項目。同濟的城鄉規劃學科是全國一流學科,A+學科,國內大中小城市爭相邀請系裡教授去“指點江山”。但他偏偏鑽進窮鄉僻壤,拿犄角旮旯裡的小項目,樂此不疲,已持續了7年。這其中有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懷和責任。在黃岩鄉村振興學院,楊貴慶去年給來自全國各地的170多個學習考察團上課,他常說一句話:“小康中國不應是二元結構:蕭索的鄉村,光鮮的城市。”

二是黃岩的幹部有擔當。在黃岩,有個鄉村振興幹部群,群主是區裡一把手。群裡的鄉村幹部開玩笑說,不能惹楊教授生氣,他是有“後臺”的。正是當地幹部的全力支持,才能有一介書生大顯身手的舞臺。在我們跟著他的三天裡,每到一個地方,都是當地街鎮的主要領導擔任現場辦公協調人。如果沒有黃岩幹部“上下同欲”的擔當,楊教授縱有三頭六臂也難成事。

三是這裡的百姓獲得感強。在烏巖頭村、在沙灘村、在頭陀老鎮……這些鄉村振興點有的明顯發生了改變,有的剛開始改變,但老百姓都很感謝楊教授帶來的變化,到哪裡都有老人圍著這位“楊高修”,幸福感滿滿的。面對此情此景,楊貴慶感慨萬分:儘管鄉村振興還面臨資金缺口、農村積習積弊難改等問題,但這是一件好事,他要一直做下去,還要推廣到全國其他地方去。

(原標題《“布袋教授”與他的鄉村振興實踐》原作者 王仁維 彭德倩 編輯 金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