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又火啦!榮登《人民日報》頭版、《光明日報》頭版、《經濟日報》頭版……當然,還有《廣西日報》頭版頭條

桂林又火啦!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光明日报》头版、《经济日报》头版……当然,还有《广西日报》头版头条

桂林又火啦!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光明日报》头版、《经济日报》头版……当然,还有《广西日报》头版头条

2018年10月23日《廣西日報》第一版

桂林構建區域性國際旅遊交通樞紐

10月15日,香港市民陳先生第一次從香港坐動車直達桂林,他感慨說:“流程很順利,來廣西的時間比以前縮減了40%。”廣深港高鐵香港段9月23日正式開通運營後,實施“一地兩檢”政策,桂林與香港實現動車“一乘直達”,全程只需3小時16分鐘,成為廣西目前唯一可乘高鐵直達香港的城市。

“一乘直達”拉近了香港與桂林、與廣西溝通交流的時空距離,而這只是桂林構建區域性國際旅遊交通樞紐中最新的一環。桂林火車站負責人介紹,目前桂林每天開行1對直通香港動車,此外到廣州、深圳每天開行47趟動車組列車,到廣州、深圳中轉換乘也十分便捷。

2013年12月28日,隨著桂林-北京西G530次列車從桂林火車站駛出,桂林正式駛入“高鐵時代”。短短5年時間,桂林的高鐵已經從“線”織成了“網”。

同樣越織越密的,還有桂林的航空網。

近日,桂林兩江國際機場T2航站樓正式啟用,這標誌著該市在打造成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綜合交通節點城市和區域性國際旅遊綜合交通樞紐方面,又邁出了新步伐。

T2航站樓的新優勢體現在哪裡?普通乘客的體驗又會有何特別之處?專家介紹:該航站樓可滿足桂林機場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起降10.12萬架次、貨郵吞吐量9.5萬噸的需求;設有4個值機島和22條安檢通道,能滿足每小時近4000人次進出港的高峰流量;應用了智能化行李分揀系統、呼叫中心平臺、安保集成平臺、人臉識別等“智慧空港”技術手段,可讓旅客出行更安全、便捷。

近年來,該市大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現已初步建成包括航空、高鐵、高速公路等在內的區域性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加速生產要素向國際旅遊勝地集聚和發散,從而形成“123”的交通格局:

“1小時主城”——通過高速公路網,桂林各縣到市區的車程全部為1小時左右。

“2小時經濟圈”——在貴廣、湘桂複線兩條高速鐵路建成通車後,桂林形成了到廣州、長沙、貴陽、南寧等周邊4個省會城市的兩小時交通圈,成為連接西南、華南、中南最便捷的交通樞紐中心城市;目前,桂林境內高鐵火車站達9個,高鐵通車裡程達420多公里,佔全廣西高鐵總里程的1/4,是國內唯一“一市九站兩高鐵”的設區市。

“3小時區域性國際航線”——3小時之內可以飛行到達亞洲主要城市。

現代立體交通網絡的構建,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

廣西首趟直達香港動車發車當天,桂林市民戚榮英上車前特意打包了桂林米粉和滷水,他的孫子在香港,最愛吃桂林米粉。“只要3個多小時,他就能吃上新鮮的桂林米粉了。”戚榮英說。

“開行香港直通動車後,桂林與香港之間形成了3小時‘高鐵交通圈’。”桂林市旅發委負責人說,“一乘直達”打通了香港與桂林的全新“旅遊大動脈”,將吸引更多的香港遊客乘動車到桂林旅遊。據預計,今年桂林接待港澳遊客將達到70萬人次左右,同比增加約20%。

記者李春生 通訊員蔣桂斌

桂林又火啦!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光明日报》头版、《经济日报》头版……当然,还有《广西日报》头版头条

《人民日報》( 2018年10月23日01版)

桂林:灕江換新顏 發展譜新篇

“桂林山水甲天下”,秀美山水是桂林的名片。

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桂林在實踐中交出答卷:貫徹踐行新發展理念,以保護灕江為核心,改善生態、發展經濟、惠及民生,讓自然與社會同進步。

如今的桂林,正以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以生態保護為根本,讓灕江煥發出“青春態”

“我家三代都靠撐船為生,我14歲來到這裡開住家船。”在七星區訾洲公園旁,今年30歲的趙祖進回憶說,“當時靠打魚和撐船維持溫飽,住在船上,環境惡劣,漲洪水時,根本不敢睡覺。”

2016年,趙祖進一家三口被轉移安置,搬上岸住進了70平方米的房子,他獲得15萬元安置補助,現在正準備到灕江保護區外與人合開養殖場。細雨濛濛,望著清澈的灕江,趙祖進說:“以前這裡的水很髒,自己都不想看,我們搬走後,水起碼清了10倍!”

灕江城市段住家船歷史悠久,部分漁民以船為家,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生活汙水直排灕江。2016年,桂林市啟動灕江城市段住家船整治工作,投入2632萬元,112戶住家船漁民被妥善安置,告別風雨飄搖的船上生活,灕江水質和景觀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灕江是桂林核心中的核心,競爭力中的競爭力。”桂林市委書記趙樂秦說,保護灕江責任重大、任務艱鉅、使命光榮。《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3—2025年)》相繼出臺、灕江風景名勝區工委管委會成立、灕江綜合執法和長效保潔等制度改革啟動實施、灕江綜合治理與生態保護工程持續重點推進……

桂林山水甲天下,灕江保護天下甲。近年來,桂林先後投入近70億元,全面整治灕江城市段7條溪河、46個片區,並向市區周邊及灕江支流推進,遏制汙水直排灕江現象,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超過99%。

截汙還需控源。桂林建立灕江遊船環保準入標準,對灕江遊船進行全面提檔升級,不達標的全部退出,108艘遊船全部實行星級管理;拆除所有市區沿岸及洲島魚餐館違規搭建;灕江城市幹流及上游水庫全面禁止網箱養魚,沿岸養殖場全部遷移。

今年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桂林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成為中國首批獲批的三座城市之一。“保護灕江,就是桂林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桂林市市長秦春成說。

百里灕江,百里畫廊。作為風景名勝區的灕江,2017年接待境外遊客量達到249萬人次。作為桂林市飲用水水源地的灕江,多年來水質達標率為100%,所有國家考核水流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灕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80.46%、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0.0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1.68平方米。

以融合發展為引領,創生態文化旅遊“優勢股”

“今年國慶,我們家的房間全被提前預訂了,收入比平常翻了一番。”灕江冠巖景區公園旁,民宿“灕江緣”老闆賓琴笑容滿面……

接待國內外遊客238.36萬人次,同比增長18.93%;實現旅遊消費28.07億元,同比增長20.47%。這是桂林在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的亮眼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桂林一本藍圖繪到底,在旅遊綜合改革、旅遊業態創新等方面領全國之先,成為現代旅遊業的典範。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了《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國際旅遊勝地建設成為桂林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保護和開發灕江、象鼻山、陽朔等傳統景點,建立漓東百里生態示範帶,攝影勝地龍脊梯田創建5A級景區,建設山水風光體驗之旅等旅遊精品線路……依託秀美山水,桂林的生態旅遊路越走越寬。

“在桂林,只講生態不全面,還要看桂林的歷史文化。”趙樂秦說,桂林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守好生態“生命線”的同時,還要“尋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價值”,把歷史文化中的“散珠碎玉”串起來,做好生態、文化、旅遊相融的文章。

灕江之濱,古香古色的逍遙樓傲然聳立。登樓臨風,近觀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逍遙樓”碑刻,遠眺“桂林老八景”,山水桂林更添文化之美。靖江王府、正陽東西巷、逍遙樓及周邊街區等組成一個1平方公里的歷史文化旅遊休閒街區,每日遊客如織,成為桂林文化旅遊新地標。

《印象·劉三姐》是全國首個、全球最大的“山水實景演出”,自2004年公演以來,廣受歡迎。今年,來桂林的遊客可觀看體驗的文化項目又多了一個——大型歌舞《桂林千古情》,每場演出座無虛席。

剛剛看完《桂林千古情》,遊客廖先生意猶未盡:“我們用了兩個晚上,分別看《印象·劉三姐》和《桂林千古情》,從不同側面展現桂林,都很震撼,值得看!”

“生態是底色,文化是特色,融合是路徑。”桂林市委政研室主任龔明聰說,桂林正加快實現從旅遊目的地向國際旅遊勝地轉變。截至2017年底,桂林全市A級景區達63家。2017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數突破 8000多萬人次;今年1至8月已接待遊客6800多萬人次。

以產城互動為著力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源”

桂林城區建築限制高度,可使用面積和容積率較低,城區內一度出現風景名勝、黨政機關、工廠企業、市民住宅區、遊覽區混雜的情況,人口擁擠、交通阻塞,產業難以壯大,灕江的負荷在不斷加重……

環境限制和土地緊張,猶如兩隻大手,扯住桂林發展的後腿。怎麼辦?“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決策應運而生。

桂林市民小王搬進臨桂新區的新房已有一年多時間,“新區交通通暢,教育、醫療、公園等一系列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都已比較完善,晚上小區燈火明亮,人氣越來越旺。”

2009年,臨桂新區創業大廈等重大項目集中開工;2014年7月,桂林市委、市政府機關正式入駐臨桂新區;2016年,市直44個具有行政審批功能和服務的部門全部進駐……一座現代化生態宜居新城正在崛起!與此同時,老城疏解提升取得顯著成效,灕江兩岸生態環境改善,城市品位發生歷史性變化。

2013年7月,桂林啟動實施建設新型城鎮化示範鄉鎮,總投資約130億元,分4個批次在所轄17個縣區打造60個新型城鎮化示範鄉鎮;截至目前已建成三批共44個示範鄉鎮,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的桂林城鄉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灕江東岸,雁山區草坪回族鄉是休閒旅遊主題小鎮。“原來我們草坪通往外界只有唯一的一條水路,坐木船要一個小時才能到達竹江碼頭。”草坪村村民趙小發說,這幾年草坪變化特別大,路、水、電、網絡都通了,來旅遊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2016年3月,規劃面積為142.7平方公里的桂林經開區正式掛牌成立。2017年7月,經開區舉辦“桂林華為合作區招商大會”,整體招商以龍頭企業為帶動的產業集群,簽訂10個協議項目,投資總額31.64億元,促成華誼智測、巴斯波、孚瑞達等一批項目簽約入駐園區。目前,除華為以外,比亞迪、中興等一批中國500強企業紛紛入駐經開區。

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桂林立足生態、旅遊、文化優勢,加快推進產業融合升級,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1.22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2045.18億元,增長了182倍。秦春成感嘆道:“桂林其實也是一座產業之城,正是產業和山水相得益彰,才讓桂林更有魅力。”

桂林又火啦!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光明日报》头版、《经济日报》头版……当然,还有《广西日报》头版头条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23日01版)

桂林:讓“甲天下”美譽增光添彩

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堪稱美麗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作為國家確定建設的國際旅遊勝地、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桂林積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產業融合發展,生態文化相融,富裕和諧桂林”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探索,走出一條保護生態、發展經濟、惠及民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讓“甲天下”的美譽增光添彩。

永葆灕江“青羅帶”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千百年來,唐代詩人韓愈筆下的灕江從未改變她的美。

清晨,陽光灑在灕江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下,魚兒暢快地遊弋。灕江城市段沿岸自北向南,一條慢行步道依次將虞山公園、木龍湖、疊彩公園、伏波山、解放橋、“兩江四湖”中的杉湖及象鼻山串聯,上班、晨練、旅行的人穿過鳥語花香的步道,猶如置身於一個天然的濱江公園……這是桂林實施灕江生態保護建設的一個縮影。

灕江是桂林山水之魂,是桂林發展之源。保護灕江,是一代又一代桂林人接力傳承的事業。近年來,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等先後實施,為科學保護灕江增添了保障,對推動灕江風景名勝資源保護開發起到了積極作用。

保護灕江,汙水治理是關鍵。通過實施入江汙水全面攔截工程,桂林已整治灕江城市段7條溪河、46個片區,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超過99%,有效遏制汙水直排灕江現象。防洪及灕江補水樞紐工程建成,實現了灕江流域水量的統一調節調度,解決了灕江枯水期生態及旅遊問題。

乘船順江而下,美景連連。船內節能環保的動力系統,既不汙染江水又提升了品質,這是灕江遊船提檔改造的成效。桂林將“小、散、亂、弱”企業合併,建立灕江遊船環保準入標準,推動了乘船遊灕江向綠色、高端方向發展。

顧全整體也要做好局部,針對管理存在的條塊分割、多頭執法現象,桂林改革管理體制,提出“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籌各方利益”思路,成立灕江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將灕江流域保護、建設、開發、利用工作一體推進,各景區的保護和開發得到合理協調。

漁民趙祖進此前靠捕魚和撐船維生,生活勉強維持溫飽。如今在政府的幫助下,住上了129平方米的新房,還用補助的15萬元安置費做起生意,日子越過越紅火。對於沿岸餐館、住家船、養殖場,桂林一邊拆除一邊妥善安置,全部做到“轉移得走、安置得下、發展得好”,既有效地保護了灕江水質和景觀環境,也讓世代以江為生的人家開始了新生活。

今日灕江,綠意流淌。作為桂林飲用水水源地,灕江水質達標率為100%,所有國家考核水流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被稱為“天然水吧”。灕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0%,人均公園綠地11.68平方米。

彰顯古城“文化味”

為增強旅遊吸引力,桂林旅遊由單一觀光型向多元綜合型發展,建設了八大旅遊精品線路,形成各縣區連為一體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漓東百里生態示範帶連接26個鄉村,在沿江35公里長的休閒綠道自由騎行,一路可觀美麗山水、生態田園、浪漫古鎮。示範帶裡,每個村裡都建成了環村道和生態步道,特有的桂北風貌民居鱗次櫛比,住宿、餐飲、鮮果採摘等功能各具特色,旅遊與生態有機融合,豐富了桂林旅遊的內涵。

雁山區草坪回族鄉,青石板路在小巷中蜿蜒,馬頭牆、坡屋等特色建築與江水青山交相輝映,靜謐而富有詩意。旅遊與扶貧的融合打開了農民致富路,田園變公園、農家變旅館、農民變老闆,讓草坪鄉“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景象成為歷史。

桂林堅持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推動扶貧旅遊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帶來了旅遊業的跨越式發展。2017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數突破8000多萬人次,今年僅國慶期間就接待遊客238萬人次。

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唱響整理搶救、研究包裝、保護利用“三部曲”,將散落的文化瑰寶一一拾起,做足生態、文化、旅遊相融的大文章。保護修繕後的清代靈渠、桂海碑林等,讓遊客駐足流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八路軍桂林辦事處、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等紅色文化、抗戰文化歷史遺存得到挖掘保護。

近年來,桂林實施了文化精品創作繁榮工程,推出了一批文化力作。今年7月25日,民族歌劇《劉三姐》在國家大劇院成功首演;9月3日,大型桂劇《破陣曲》亮相廣西戲劇展。一批有桂林印記的文藝精品誕生,讓桂林山水間增添了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

2014年,灕江作為廣西東北部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已被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今年8月14日,興安靈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當前,桂林正立足生態、旅遊、文化等融合發展優勢,讓這座有著2100多年曆史的古城煥發生機,實現新跨越。

桂林又火啦!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光明日报》头版、《经济日报》头版……当然,还有《广西日报》头版头条

2018年10月23日《經濟日報》第一版

桂林與秀美灕江共舞

桂林,祖國南疆的一顆璀璨明珠,美麗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國家確定建設的國際旅遊勝地、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桂林市走出了一條保護灕江、改善生態、發展經濟、惠及民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幸福道路。

“我們的發展戰略圍繞保護灕江和建設國際旅遊勝地的目標展開,概括起來就是‘加快建設新城,疏解提升老城,產業融合發展,城鄉協調推進,生態文化相融,富裕和諧桂林’這六句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桂林市委書記趙樂秦說。

灕江煥發出青春活力

灕江,既是桂林山水之魂,也是桂林發展之源。桂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以保護灕江為中心展開的。

對於灕江的保護,桂林市一直非常重視。然而,保護也伴隨著挑戰。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生態環保壓力越來越大,護山護水的任務也越來越重,要保住“甲天下”的美譽並不容易。比如,灕江的保護就面臨著船上人家和洲島、岸邊餐館汙水直排、養殖汙染等難啃的“硬骨頭”。

記者在桂林採訪時發現,長期困擾灕江保護的一個個難題在深化改革和各方配合中得到有效化解。

在砦洲生態公園,只見江水清澈見底,水草豐茂。

“水比以前清了10倍都不止。”趙祖進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向記者描述著灕江的變化。

14歲那年,趙祖進住到了灕江的船上,靠打魚、撐船為生。這種生活持續了近20年。

如今,趙祖進靠政策實現了上岸安置,買了新房子,做上了小生意。

“以前我就住在灕江上,船上的汙水都直接往江裡倒,汙染很嚴重。”趙祖進說,“撐船是富不起來的,只能吃飽,安置後我們日子越來越好,灕江也越來越乾淨。”

桂林市環保局副局長蔣永光告訴記者,市裡共投入2600萬元開展灕江城市段船上人家整治工作,遷移清理住家船152艘,妥善上岸安置112戶,有效地保護了灕江水質。

圍繞保護灕江水質,桂林市近年來還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例如,拆除灕江城市段全部洲島餐館及違法搭建;投入2.2億元,對流域內網箱養魚及沿岸家畜禽養殖場進行徹底清理;投資近10億元實施灕江截汙工程;投資55億元完成桂林市防洪及灕江補水樞紐工程等。

為整治長期以來灕江管理存在的條塊分割、多頭執法、排筏無證無序經營等問題,桂林改革灕江管理體制,成立灕江風景名勝區工委、管委,統籌推進灕江流域保護、建設、開發、利用。

“管委會專司灕江管理事務,一改過去‘九龍治水’的局面,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聯動綜合執法體系。”桂林市灕江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秦榮軍說。

管委會成立後,對灕江流域排筏開展“限量化、公司化”專項治理,灕江風景名勝區竹筏從3500多艘減少到1000艘以內,並全部納入整合組建的2家景區公司規範管理,多年頑疾得到解決。

如今,灕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桂林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超過99%,日截汙量超過2.5萬噸。作為桂林市飲用水水源地的灕江,水質達標率為100%,所有國家考核水流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灕江,這條桂林的母親河,如今又煥發出青春活力。2012年至2017年,桂林市旅遊總人數由3292.65萬人次增長到8232.79萬人次;旅遊總消費由276.87億元增長到971.76億元;旅遊人均消費額由841元增加到1180元。

“兩個桂林”比翼飛

灕江之濱,位於桂林老城的古色古香的逍遙樓傲然聳立。近觀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逍遙樓”碑刻,遠眺“桂林老八景”,山水桂林更添幾分文化底蘊。這座始建於唐代的建築,去年4月份在遺址附近重建後開門迎客,成為桂林文化新地標。

“2013年以來,桂林市重建逍遙樓,改造東西巷,對靖江王府‘拆圍透牆’,將靖江王府、正陽東西巷、逍遙樓及周邊街區建成近1平方公里的歷史文化旅遊休閒街區。”桂林市旅發委調研員龐鐵堅說。

桂林這片老城區的變化,是“加快建設新城,疏解提升老城”戰略實施的結果。

“作為著名的國際旅遊城市,桂林老城區由於受灕江風景名勝區保護及地形、交通等影響,不適宜再繼續擴大城建規模。”桂林市住建委副主任劉江帆說。

桂林市以《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為統攬,規劃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和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實施“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戰略,科學規劃灕江沿岸產業帶佈局,建設有利於灕江生態保護的三大園區,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醫藥及生物製品、生態食品等綠色環保產業,以產業轉型升級有效破解灕江保護與發展矛盾。

在科學規劃的指引下,桂林市堅持新區老城雙舉並重、城鄉一體統籌推進城市建設。桂林市按照要求控制建築高度,近年來搬遷了桂林客車、福達汽車配件等數十家大中型企業,在規劃上積極引導優勢資源向新區積聚,為老城騰出名城保護的空間。同時,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重要節點的景觀設計和建築特色風貌改造,提升城市環境和品質。

通過對城市內重要的景觀山體和江、河、湖等水體進行分級劃分,並對周邊區域的建築退讓、建築限高、景觀視廊保護等影響景觀要素的方面嚴格控制,桂林市嚴格保護老城區以岩溶地貌為特色的自然山水景觀。目前,老城疏解提升工程消除了多個交通瓶頸,完成了數百個城中村和無物業小區改造,“北通南暢、東拓西聯”的目標基本實現。在老城區,以景觀為核心、周邊建築與自然山水和諧共生的城市特色風貌初步顯現。

而在臨桂新區,記者看到,這裡的建設如火如荼。市民廣場、山水公園建成開放,景觀水系基本完工,復興小學、桂林師專臨桂校區投入使用,旅遊綜合醫院等項目順利推進,一座有特色、有品位、有活力的現代化生態新城拔地而起,新區核心區13平方公里現代化生態新城初步成形。

融合發展添動力

灕江得到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在此基礎上,桂林市依託生態優勢,大力創新旅遊業態,實施“旅遊+”融合發展戰略。

桂林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吳東才說,近年來,桂林先後湧現出一批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的現象級旅遊項目,如“西街現象”“《印象·劉三姐》現象”等,這些“現象”由點到面拓展延伸、由初級向高級提檔升級,形成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桂林現象”,成為引領國內旅遊行業發展的時代標杆。

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在廣大鄉村也得到了深入實踐,使桂林旅遊業不斷提檔升級。

走進靈川縣古鎮提香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只見這裡三面環山,兩翼臨水,生態環境優美。放眼望去,一個個白色尼龍薄膜大棚和一幢幢青磚灰瓦桂北風格的樓房,在萬畝田園和一個個綠樹掩映的生態鄉村中縱橫交錯,構成一幅壯觀秀麗的田園風光畫……

從2013年7月份起,桂林啟動實施以縣區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各縣區選取1個至2個鄉鎮建設新型城鎮化示範鄉鎮的“書記工程”。目前,已建成三批共44個示範鄉鎮。

“灕江沿岸大圩、草坪、楊堤、興坪、福利等一批生態保護重鎮、旅遊休閒名鎮、歷史文化古鎮紛紛崛起,一批‘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村莊湧現,形成城鄉一體、產城互動、和諧發展的城鄉發展新格局,為桂林旅遊發展模式從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桂林市委政研室主任龔明聰說。

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結出了越來越豐碩的成果:建成萬達廣場等一批文旅、商旅、體旅產業融合項目,進駐桂林的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達數十家。2017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數突破8000多萬人次,今年1月份至8月份累計接待遊客6800多萬人次,加快實現從旅遊目的地向國際旅遊勝地轉變,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為家鄉點zan!

青春桂林與你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