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逃離者”增多,什麼時候才能沒有農業尷尬?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民能佔到我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但是我們的農業發展卻一直不太理想,並且越來越的人開始棄農從商、棄農從工、棄農從政,“空心村”的報道層出不窮。很多人開始分析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認為大多數的“逃離者”真的是為了掙錢。

每到春運期間,火車站的農民工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雖然衣衫並不鮮亮,但笑容大多都很明媚,因為要回家了,要帶著一年的辛苦錢回家了。如果我們上前與其交談,就會發現每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出來打工也是無奈之舉。但更令人無奈的是不得不出來打工,因為打工要比留在農村種地掙錢。

農業“逃離者”增多,什麼時候才能沒有農業尷尬?

我們來算個賬,根據國家剛剛公佈的2018年統計數據,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為3721元,年可支配收入為44652元,相當於在家種玉米220畝左右(買的地,正常年景),而且這個種地畝數每年都在增長。

所以擺在大家面前的就剩兩條路了,要麼種越來越多的地,要麼退出農業。

而在那些還在堅守的農人心裡,無非就是因為這些原因了:

一、堅信這個行業市場空間巨大,且永遠都不會倒,堅持下去早晚會掙到錢的。因為不管什麼行業倒了大家都還要吃飯吃菜;

二、農產品流通的毛利空間巨大,幾毛錢的東西到了消費者手裡變成了幾塊錢,去掉中間環節,這裡面有很大的賺錢空間;

農業“逃離者”增多,什麼時候才能沒有農業尷尬?

三、城市裡現在很難吃得到健康天然的食品,想買農村土雞,不經過農藥催發的蔬菜水果等好的產品很難,相信高端有機農產品市場未來一定很大;

四、家裡是農村出身,對農業和土地有著天生的眷戀和情懷。

為了農業更好的發展前景,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農業組織來提高人們對農業的積極性。例如日本的農協,日本農協為農民提供的服務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為農民指導農業技術、農業經營和生產計劃;為農民購買肥料、種子、苗木、生產農業機械等生產資料;為農民銷售農產品,指導農民改善生活、健康管理、高齡者福利活動;幫助農民買食品、燃料等生活必需品;開展旅遊、社會福利、社會保險事業、醫療保健、教育等事業。可以說,農協辦為農民提供了微觀的、細緻的、深入農業各個環節的服務。

農業“逃離者”增多,什麼時候才能沒有農業尷尬?

在日本如果一個沒錢的青年想從事農業,向政府遞一份申請,政府就可以借給他錢,供他上農業大學、農機專業,大學畢業後,回到農業戰線,更好地為農業服務。

而在我國,農業仍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80後不願種地,90後不會種地,00後為啥種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