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Aries
東吳之所以會在蜀漢滅亡十幾年之後才滅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司馬昭並沒有對其進行攻擊。西晉之所以沒有向東吳發起進攻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司馬昭滅亡蜀漢和取代曹魏的時候,耗費了很多心裡,國家內部也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如果此時再集合軍力去攻打東吳的話,很可能會得不償失,不僅東吳沒有滅亡,自己還得搭進去。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西晉當時沒有特別強大的水軍。要知道東吳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水軍,而要想攻打東吳,勢必也是要培養一支專業素養的水軍才能進攻吧。而要這期間的準備時間肯定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了,少則幾年,長則數十年,所以西晉也就沒有急於一時,在此刻就將東吳滅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此時的東吳已經不是當初孫權在位時候的那個樣子了。目前的這位君王,是孫權的孫子孫皓當家。要說這孫皓可真的不及孫權當年的萬分之一。他在位期間,可以用昏庸殘暴來形容。根本就不具備作為一個君主的才能,更不用說治理好一個國家了。所以這樣的人,西晉估計也沒當回事,就讓東吳在他的手裡繼續揮霍,等到自己的水軍建立好了,而東吳卻一再地不成樣子之後,再不費吹灰之力把東吳給滅了。這樣不是很爽嗎?
所以說,東吳在蜀漢曹魏滅亡之後,還能存在十幾年,不是因為自身的實力問題。而是他的敵人西晉暫時沒有空出手來治他,這才讓它多活了十幾年,等到西晉都安頓好了,穩固了,立馬就出手滅東吳了。這時候的東吳只能是乖乖地被滅了,連喘息聲都聽不見。
笑看風雲在際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原本並不是一場滅國之戰, 而是一場轉移弒君視線的戰爭,沒有多少人支持司馬昭的滅蜀之戰,可歷史偏偏就是這樣出人意料,由鍾會、鄧區等人率領的伐蜀之戰,由於鄧艾出人意料的陰渡陰平,這場戰爭魏軍不但贏了,而且還一不小心滅亡了蜀漢,於是蜀漢在公元263年就滅亡了。
由於原本就不是滅國之戰,司馬昭根本還沒有做好準備,但當前方的捷報傳來時,還是讓司馬昭異常高興,雖然發生了鄧艾居功自傲和鍾會謀反事件,但並沒有影響到蜀漢的滅亡,司馬昭也因為成功滅亡蜀漢,不僅擺脫了弒君事件的影響,而且朝著改朝換代的步伐更近了一步,還因此晉升為晉王,邁出了篡位的關鍵一步。
蜀漢滅亡之後,鄧艾一時頭腦發熱,還向司馬昭上書建議準備要做好伐吳的準備了,並對當時的政治形勢、伐吳計劃、蜀漢朝臣皇帝處理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鄧艾雖然好心,但是犯了諱忌,這種事不是他應該插手的,而是司馬昭來決定的。
想想也會明白,司馬昭身為魏國實際領導人,有一個能幹的下屬老是在他面前提出應該如何如何處理只有司馬昭才能決定的事,這不就是下屬教領導了嗎?司馬昭當然不高興,雖然滅亡了蜀漢,但是對於滅吳一點準備也沒有,況且當時的司馬昭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處理內政上,也就是如何改朝換代上,畢竟司馬昭年齡不小了。
沒想到的是,就是蜀漢滅亡一年多後,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馬昭剛剛加封晉王后沒有多久了,就去世了,享年55年,他還能等到改朝換代的那一天,哪有精力去準備伐吳呢?
司馬昭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炎即位,於是司馬家開始了權力交接,除了權力交接,司馬炎當時最重要的事就是學曹丕改朝換代,以晉代魏,就在司馬昭去世四個月後,司馬炎就迫不及待地逼魏帝曹奐禪讓皇位給他,這一年還是公元265年,於是曹魏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司馬炎建立的晉朝。
一個全新朝代的建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穩定內部,加強權力,因此司馬炎即位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就在處理內政,一是加強皇帝的權力,畢竟是新即位的皇帝;二是處理內部的權力分配與爭鬥,分封諸侯王等,司馬炎主要是防備自己威望很高的弟弟司馬攸。
等到司馬炎處理好內部事務,準備將伐吳事項提上日程時,卻因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沒有伐吳,這個原因就是: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尤其是賈充等人。
名將羊祜曾在公元276年向司馬炎上書可以伐吳,這個時候東吳名將陸抗也已經去世了,但由於賈充等人的強烈反對,伐吳沒有提上日程,賈充是司馬昭時代就寵信的權臣,既是司馬昭的託孤重臣,還是司馬炎的兒女親家,並且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這一次賈充反對,司馬炎讓步了。
2年後羊祜也去世了,又過了1年,王濬、杜預向司馬炎上書再次提及伐吳,這一次賈充又是反對,但是這一次司馬炎沒有讓步,而是強力支持伐吳,並且制定了當年就準備伐吳的計劃,其實伐吳的軍事準備早在羊祜在世時,就做了諸多的準備工作,比如建造船隻,訓練水軍,只是由於司馬炎沒有同意而作罷,直到公元279年司馬炎才最終同意伐吳。
從晉朝279年11月開始伐吳,到東吳280年3月滅亡,東吳滅亡只用了5個月時間,並沒有比蜀漢滅亡強多少,換句話說,晉朝滅亡,當年做下決策,東吳當年就滅亡。
東吳為何能在魏國滅亡後還堅持了15年而不亡,不在於東吳有多厲害,而在於新建立的晉朝皇帝司馬炎當時並沒有把伐吳提上日程,也沒有著手準備攻打東吳的軍事行動,不是不滅東吳,而不是不想,或者沒有將滅亡東吳的行動提上日程。
事實上,如果晉朝早幾年把滅亡東吳的軍事行動提上日程的話,那麼東吳滅亡的時間還會提前,最好的機會就是羊祜在公元276年上書司馬炎滅吳的時間,只可惜當時司馬炎沒有同意而已。
其實就算陸抗在世,其實也阻擋不了東吳的滅亡,一是晉朝實力強大,整個天下除了東吳一塊地,全部歸屬晉朝,包括原來的蜀漢,晉朝的實力不是東吳可以比的。
二是陸抗雖然有才有能力,但他只是東吳的一員將領而已,當年蜀漢的姜維同樣有才有能力,還不是一樣滅亡了,東吳後期的形勢其實與蜀漢後期的形勢是一樣的,光有一個將領在扛著是沒有用的,當時東吳皇帝孫皓也不過是個殘暴的君主,比劉禪的能力還要差,百姓也因此對孫皓的統治頗有不滿,國內各種矛盾也是難以調和,所以東吳的滅亡其實就是時間問題。
歸根到底,東吳生存還是滅亡,不取決於東吳本身,而是取決於晉朝皇帝司馬炎,東吳滅亡也就是因為司馬炎開始決定滅吳才滅亡的,從決定伐吳到東吳滅亡,這中間的時間還不到一年,所以東吳能堅持15年,不是因為他能堅持,而是因為司馬炎讓他多活了15年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吳國能堅持15年,原因如下:
第一,魏國吞併蜀國以後,需要鞏固被佔領的蜀國地區,安撫蜀國的君臣百姓,不可能在短期內發動新的戰爭。
第二,吳蜀兩國連年征戰,國力空虛,雖然在聲望上足以使吳國震恐,但是已經是強弩之末,輕易發動戰爭就會落得東晉時期前秦付堅淝水之戰的下場,吳蜀兩國的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第三,司馬昭剛剛去世,魏國權臣內部核心轉移到司馬炎手上,司馬炎為了鞏固他的核心地位,以及完成改朝換代的目標,需要的是穩定的政治局面,所以司馬炎在接替晉王職位後,加緊了代魏建晉的進程,西晉建立後,需要樹立新王朝的威信,安撫原來魏蜀兩國的君臣百姓,贏得在政治上的主動權,爭取天下人對新建立的晉王朝的支持,只有這樣,晉王朝的滅吳戰爭才能最大限度的動員起來。
第四,今王朝剛剛建立,除了對內維持穩定之外,對吳國也採取了懷柔政策。因為這時候的晉王朝並沒有足夠的實力滅掉吳國,即使能滅掉了吳國,那樣成本就非常的高,更何況沒有十足的把握。
第五,吳國孫浩雖然殘暴昏庸,但吳國後期戰爭相對較少,國力還很強大,長江天險和西邊門戶並不是西晉王朝能輕而易舉的攻破的,更何況孫皓這時候重用了出將入相的陸遜之子陸抗,負責防守重要的戰略要地,長期跟西晉的名將羊祜對峙,直到把羊祜耗死,也絲毫不給晉朝軍隊任何機會,晉軍面對這樣的對手,短期內強攻只能兩敗俱傷,成本太大。
陸抗死後,戰略要地無能人防守,門戶大開,吳國內部孫皓更加殘暴,導致君臣矛盾被空前激化,晉朝已經勵精圖治十五年了,當時是號稱“天下無窮人”,國力強盛,東邊北邊和西邊三路晉軍齊攻,一舉吞併了吳國,俘虜了孫皓,三國正式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