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幹什麼家人都說我不對?

情之滋味入骨相思


你父母的意見並不是都是錯的,世界上所有父母都希望小孩能安穩的度過這輩子,所以他們的建議會非常的保守,這是很正常的。哪一天我成為父親,我也會用最保守安全的方法建議我的小孩。我的意思是,唯獨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當你內心有某種信念或想法的時候,你不應該太過於考慮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反對不能成為你放棄的理由,你放棄的理由只能有兩個:一.你不想做了,二.你做不到。

任何人的意見都只是建議,只有自己才有決定權。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有信心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做出成績,你才能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行動。當我們內心有一些父母肯定會反對的想法時,我們先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先努力一段時間。如果你已經作出少許成績,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完成這件事,再跟家裡講。這裡的”跟家裡講“,指的是“通知”,而不是“請求意見”。

另外,當我們決定要一意孤行的時候,千萬要堅持到成功為止,做到一半就放棄,多丟人啊。多次這樣的話,你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會是個長不大的孩子。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最後,或許我們聽著父母的想法,按照父母安排的道路走,能讓我們更安穩更安逸,但是這樣子的人生以免有些無聊。所有的路線已經規劃好,只等著你走一遍罷了。


9sun


因為父母被困到了一個盒子裡邊。

我們來舉一個相親的例子。

如果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拒絕相親而和父母爭吵,那我的理由就十分無辜了,不論我是否同意見面,都會成為父母訓斥我的理由。

其實,我對相親這事沒啥偏見,再加上工作忙、圈子小,認識的人也不多,有父母幫忙把關,見見也沒什麼不好。但最讓人無語的,是不管我說什麼,都會被一通數落。

如果同意,就變成了:“自己的事,一點不上心,問都不問就同意,這樣怎麼能成啊?”但是我也挺委屈,基本情況父母都彙報了,末了還有一句“我和你爸都覺得這個小夥子挺好的。”

而如果我覺得不太合適,不想見面,父母也有一套說辭:“這麼大人了,自己也不努力,一天到晚還挑挑揀揀,我看是要嫁不出去在家做老姑娘了!”

本來平時母慈子孝,但每次爸媽一神神秘秘的來談相親的事,我都恨不得把我所有察言觀色的本事都用起來。

但我依然想不通,為啥在父母這,我說什麼都是錯,甚至連走路都是錯的,抬左腳左腳錯,抬右腳右腳錯,哪怕站著不動都是錯,甚至連站姿都是醜的。

無數次我都想問問,這到底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看到了一本名為 《別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 的書才終於找到答案。

並不是我的行為有錯,只是父母被困在了名叫“自欺欺人”的盒子裡。

在盒子裡,他們看問題的目光被扭曲,並且會極力放大他人的缺點。而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會不斷地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甚至會努力為自己創造藉口。

這本書的作者美國亞賓澤協會(Arbinger Institute),是一家學術底蘊深厚的管理培訓與諮詢公司,曾幫助上百個組織減少人事問題,提高利潤。所以這本來是一本管理類書籍,但當我讀到其中一個例子時,發現書中闡述的“自欺欺人的盒子”理論,也同樣適用於我與父母的關係。

書中講到一個事例,當凱特處在盒子裡時,她認為自己 18 歲的兒子(布萊恩)沒有責任心,是麻煩製造者,並且凱特往往還會嚴厲的批評和管教。而為了時刻監督兒子,凱特還會不停地打探兒子的生活。

說實話,我覺得凱特和我父母挺像的,在父母眼裡,我也是個麻煩製造者,而且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們也會不停地打探我的生活,如果我和朋友出去玩,哪怕是放學同路回家,他們都會對我的朋友進行嚴密審查,讓我交待對方的班級、排名、學生會職位、家庭住址,甚至是對方父母的工作單位和職務。對了,這只是初中同路回家的女同學。

我的父母不僅和凱特相似,他們更是做了一模一樣的事:苛刻的宵禁時間。

凱特認為,兒子是不負責任的,所以把宵禁時間故意定在了 22:30。但當兒子10:29 準時到家時,凱特說“看見時間的時候,我竟然萌生出一種深切的痛苦和失望。我希望布萊恩是個有責任心、信守承諾、值得信任的人。但當他真的有了責任感、兌現了他的承諾、證明了他的可靠和誠實,我開心嗎?不,我還是不會高興。”凱特不僅不高興,甚至還覺得布萊恩停車時發出的巨大聲響是火上澆油。在布萊恩卡點進門的時候,凱特沒有感謝、祝賀,或者認可他,而是一句“你可真會踩點啊!”

當凱特瞭解到“自欺欺人的盒子”理論後,凱特反思到:“即使他負起了責任,我也沒有把他當作負責任的孩子,我就是要他犯錯。”在盒子裡的凱特沒能關注兒子準時回家的負責表現,卻將注意力全部用在了自我辯解,為自己的偏見尋找證據上面。

讀到這裡,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但困擾我的謎團都解開了:不管我是否同意相親,父母都會發火的原因,不在於我的行為,而是因為他們被困在了盒子裡。

他們認為我是不負責任的,所以我同意相親,在他們眼裡是敷衍了事,而我不同意相親,在他們眼裡就是自暴自棄。

盒子裡的父母由於扭曲的目光,早已失去了對事物判斷的能力,不再關注事物的結果,而是關注自我辯解。而他們的行為只有一個目的,證明他們是對的,我是錯的,並且錯的和他們的預設完全一致。

因此不管我對相親作何反應,他們早已認定我是反對的,是拒絕配合的,是不上心的。

如果我拒絕,他們就可以拿出早已打過腹稿的說辭教訓我。如果我同意,父母也並不關注結果,而是開始進行自我辯解,努力尋找一切可以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在爭吵中,他們甚至會促使我做出他們討厭的事,想要將我也推進盒子。並且最後總有一句:“我們都是為你好!”

不僅是凱特,我的父母在宵禁時間上也一樣苛刻,而我的宵禁時間,是晚上八點。

考慮到北方本來吃飯時間就是七八點,不僅是我,甚至我的朋友們都覺得父母這是擺明了不高興我出來玩。

如果我準時到家,迎接我的是家父正襟危坐在漆黑的客廳,以及各種數落和盤問。毫無意外的,我回家關門的聲音也是錯的。如果朋友們都是名校畢業,身兼數職,前程似錦到還好,而若是稍有瑕疵,家父必然吹鬍子瞪眼,大吵一架。哪怕是在我回家前,家父還會對我奪命連環call,久而久之,朋友們也都不敢叫我一起玩了。

除了對我,當面對他們的父母時,爸媽也套著同樣的盒子。

我想剛開始的時候,爸媽一定也知道他們的父母年紀大了,雖然不是完全糊塗,但也會變得容易輕信他人。我想他們也曾想要跟父母好好講道理,但時間久了,現在我看到的,只是一味的不耐煩和嘲笑,是奶奶眼裡的困惑,是姥姥講話時的小心翼翼。沒有耐心的解釋,沒有輕柔的安慰,只是急赤白臉的一句:“反正你照著做就行了”。

有時看到這樣的父母,我就常常在想,如果我以後要也是這樣該多可怕啊。他們是我最親近的人,他們是從小養育我的人,我本能的想讓他們生活愉快,但僅僅是因為一個自欺欺人的盒子,我就要如此對待我的父母,遷怒於他們,讓他們傷心嗎?

《別找替罪羊》中指出,想擺脫盒子,只有一個方法——將對方當作平等的人看待

如果凱特將兒子布萊恩當作平等的人看待,一定會考慮到兒子有和朋友們玩樂的需求,肯定不會定下苛刻的宵禁時間。如果凱特將兒子當作平等的人看待,她會想起自己少年時也會犯錯,但只有犯錯後才能真正成長,而不是直接給兒子打上各種負面標籤。

當凱特正視到因為沒有將兒子平等對待的自我背叛,不再為了給自己的行為找藉口而關注,並放大兒子的缺點,不再用扭曲的目光審視對方,那麼她便不會遷怒於布萊恩,不會讓自欺欺人的盒子變成一種長久的特質。

我們應該做的是平等對待,而不應該做的,是試圖改變他人。

比如,不要試圖讓老人變聰明,也不要花過多功夫讓老人識別所有的騙術。更不要試圖利用溝通技巧,或者是僅僅改變自己的行為,那樣都會讓對方感受到你變相的責備。

畢竟當你要宣佈一個消息時,不管你怎麼組織語言,怎麼控制體態,怎麼謹小慎微,對方都能感受到這個消息的性質。尤其是你想試圖讓老人變聰明,在他們看來更像是一種責備,一種嫌棄,而這樣只會產生更多隔閡。

想想你小時候對父母無話不談,但當父母開始對你的朋友評頭論足,當父母試圖讓你具有大人的視角,你是更願意和父母交流了,還是逐漸不說了呢?

而這個盒子的開端,只是一個人人都有的想法,一個“想幫助別人,想為他人做點事”的想法。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有一段講到,四姑娘出嫁後,五姑娘和六姑娘感情甚好,五姑娘許了情投意合的秀才,六姑娘被侯府求娶。但五姑娘違背了“想要祝福妹妹”的想法,看到侯府豐厚的聘禮後,戴上了自欺欺人的盒子,對六姑娘發了一頓脾氣。

而六姑娘卻沒有“互相傷害”,而是提議互換郎君,平等對待。當五姑娘想到自己要嫁到勾心鬥角的侯府時,瞬間覺得豐厚的聘禮沒了吸引力,轉而為六姑娘擔憂了起來。

只是一個角色互換,六姑娘便輕鬆的將五姑娘從自欺欺人的盒子中解救了出來,本來常常和四姑娘“互相傷害”的五姑娘,也變得和六姑娘姐妹情深起來。

我不知道我以後是否會戴著盒子與父母相處,但畢竟沒有人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時刻易地而處,但就像 《別找替罪羊》 中所說:

儘管我們有時會困在盒子裡,或許永遠都會或多或少地被困住,我們的成功卻來源於時不時地跳出它的限制。

我不知道下次我與父母爭吵時是否會戴著盒子,但我現在已經知道盒子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

我不會為因為自我辯解而將他人推入盒子,促使對方做出令我討厭的事。

也許,我甚至有可能時不時的跳出盒子來,比如閱讀這本《別找替罪羊》的時候。


大飛哥哥007


這個事情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主要還是習慣成自然。

我們是父母從小把我們養大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從小到大幾十年,總會有一些錯誤,而這些小時候的錯誤在父母看來都是一些常識性錯誤,久而久之,父母就產生了一種只要是他們說的,就一定是對的的錯覺,就像長輩常說的: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這個錯覺雖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糾正,但是具體會不會糾正過來,就不好說了。

而且在中國有個傳統,父母的話就是真理,而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都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即使你已經步入老年,但是在父母眼中,還是小輩,而中國人的觀念是長輩說的話永遠不能反駁。

最關鍵的一點是,現在啃老族越來越多,能夠獨立的年輕人在減少,媽寶男的增加也讓這種現象不斷增加,在一些老觀念特別強的父母眼中,在一些溺愛子女特別嚴重的父母眼中,只要子女所做的事情沒有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那就是錯的,那就要改正,沒有理由,沒有藉口,有的只有服從就可以了。

所以說,只有你真正事業有成,家庭幸福,身體健康,在父母面前才能夠有話語權,父母才會認可你做的一切,如果你做什麼都失敗,家庭也不幸福,那麼很抱歉,我會告訴你,在家人眼中,你所有的一切,都是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