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破發!估值縮水四成!超級獨角獸Uber,究竟有何致命傷?

十年等一回!硅谷超級獨角獸、網約車鼻祖Uber終於上市,然而上市首日,就慘遭了開盤破發的命運!

5月10日早上9點39分,全球最大網約車公司Uber在紐交所掛牌上市。Uber的上市,在投資市場上創下了多項“之最”。

成立以來至少融資15輪,累計金額超過150億美元,堪稱史無前例。

融資規模81億美元,是繼2014年阿里巴巴以來美股最大規模IPO。

上市估值824億美元,而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對其估值更是高達1200億美元,成為自2007年Facebook以來市值規模最大IPO。

然而,就這麼一家巨無霸公司,卻遭遇了資本市場“用腳投票”,開盤破發跌6.7%,報42美元/股。而在首個交易日之後,Uber的市值也進一步縮水低於700億美元,僅為697.11億美元。離最高估值1200億美元,暴跌近四成!

上市首日破發!估值縮水四成!超級獨角獸Uber,究竟有何致命傷?


當然,Uber的破發,與資本市場的大環境不無關係,但投資者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定程度上表明瞭對Uber的商業模式不看好。

那麼,我們就要問了,Uber究竟怎麼了?在八百億估值的獨角獸光環背後,究竟存在怎樣的致命缺陷?


連續十年的鉅額虧損


Uber的創辦,頗具有“傳奇色彩”,其創始人卡蘭尼克,曾有“史上最倒黴的成功創業者”的戲稱,卡蘭尼克大學輟學,創立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然而不久後卻因被起訴侵權而宣告破產,第二次創業之時合夥人又企圖帶著開發團隊跳槽到別家公司……最困難時期,卡蘭尼克甚至在租來的汽車裡睡覺,在附近賭場的衛生間裡像流浪漢那樣洗澡。

上市首日破發!估值縮水四成!超級獨角獸Uber,究竟有何致命傷?


然而,在一個奇妙的時刻,這位倒黴鬼迎來了自己人生的轉折拐點。因為與朋友出去遊玩時在寒冬的夜晚叫不到車,卡蘭尼克萌生了開發手機打車軟件的念頭。Uber在2009年應運而生。

Uber的誕生,是世界商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新物種”,打出了“共享經濟”的理念,平臺不擁有一輛車,卻能成為最大的出租車公司。

靠著商業概念的顛覆式創新,Uber的成長之迅速史無前例,從2013年的35億美元,到去年1月F輪融資時的720億美元,再到10月摩根士丹利與高盛估值1200億,短短4年時間,估值翻了數倍。

如今,Uber每天在全球63個國家的700多個城市提供約1500萬次出行服務,390萬名司機每天在路上奔馳850萬個小時,相當於近1000年。

然而,縱然平臺擴張迅速、估值水漲船高,但Uber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尷尬現實是——成立十年,一直在虧錢。

公開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三年裡,Uber虧損值分別為3.7億美元、40.33億美元和18.5億美元,累計虧損近100億美元。報告期內淨經營收入均為負值,2016年至2018年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為-29.13億美元、-14.18億美元、-15.41億美元。

即使是在行業內部,放眼各大網約車巨頭中,Uber的虧損也是高於其他平臺,其虧損額達到Lyft的3倍,以及中國滴滴的2倍以上。

歸根結底,Uber之所以能夠一路高速擴張、打敗傳統出租車公司,最主要靠的還是補貼和燒錢策略,給司機給補貼、給用戶給補貼,以此來吸引新客源,從而擴大市場份額、搶佔市場高點。

於是,這頭“燒錢巨獸”Uber,就一直依靠著融資存活。用融來的錢來補貼用戶,再用爭取到的新用戶來換取新的融資。Uber的融資能力驚人,但燒錢速度更驚人,輸血進度明顯趕不上流血進度。

這樣一來,公司的發展,考驗的並非經營能力,反而變成了融資能力。一遇到同樣燒錢不眨眼的對手,那結局就是涼涼,所以Uber在中國輸給了滴滴,在東南亞輸給了Grab,在俄羅斯輸給了Yandex。

當然,這並非Uber一家公司的問題,佛羅里達大學當前的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尋求IPO的公司中,84%還沒有盈利,而在10年前,這一比例僅僅只有33%。

現在,似乎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 ,都成為了“燒錢不眨眼”的“資本巨獸”,相比賺用戶的錢,更在意賺投資人的錢。正如彭博社專欄作家MattLevine的評價——「所有上市的大型科技公司真正的錢都是在IPO之前賺到的」

連Uber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它在招股書中坦言,“從企業成立到現在,我們在美國市場和其它主要市場積累了很大虧損。我們預計經營費用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會大幅增加,並且可能不會實現盈利。”

上市首日破發!估值縮水四成!超級獨角獸Uber,究竟有何致命傷?


因此,Uber的上市只是個開始,萬里長征才不過邁出了第一步,如何實現盈利,擺脫“吸血巨嬰”的標籤,將是關乎Uber未來生死的重要問題。


來勢洶洶的罷工事件


Uber的龐大支出,來源於對用戶的燒錢補貼。然而一旦停止補貼,便會引起緊張的勞資關係。

就在Uber歡天喜地準備在美國上市之時,多國Uber司機集體上演了訴訟、罷工事件。

在澳大利亞,律師事務所Maurice Blackburn代表該國6000多名出租車司機和租車經營者,對Uber公司提起集體訴訟,指控其非法經營並給他們造成經濟損失。

在美國,紐約、舊金山、芝加哥、洛杉磯、聖地亞哥、費城和華盛頓等地區的司機們已經宣稱他們正在計劃罷工,抗議他們在薪資、福利待遇上受到的不公平對待。

上市首日破發!估值縮水四成!超級獨角獸Uber,究竟有何致命傷?


而罷工事件的導火索,就是因為Uber減少了對司機們的補貼。今年3月,Uber將洛杉磯的司機補貼從每英里80美分減到了60美分。

一位Uber司機如此抱怨道——“是我們成就了這家公司,為什麼賺錢的不是我們?”

正是有大量專職司機的存在,才構成了Uber的核心競爭力,讓乘客能夠在“5分鐘內打到車”,也正因此,Uber在招股書上,也將司機群體稱為“有價值的合作伙伴”,

而一旦減少補貼,那麼Uber的收入將讓司機們難以維持體面的生存,他們要麼進行罷工抗議,要麼轉向別的平臺。

2017年,正是因為減少司機補貼還有其他事件的影響,Uber的乘客和司機不斷喪失,給了其他平臺可乘之機。其最大競爭對手Lyft就是在這一時點崛起,從2016年底22%的市場份額飆升至2018年12月的39%。直到2018年,Uber再次掀起了補貼戰,司機的流失勢頭才得以遏制。

如今的Uber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旦減少補貼,那麼司機和用戶乘客就會不斷流失,給其他平臺以可乘之機;但如果增加補貼,那麼Uber的盈利恐怕就會遙遙無期。


頻頻曝出的安全問題


安全問題,一直是Uber的阿喀琉斯之踵,諸多用戶的心頭大患。

其一是數據安全問題。

2016年底,Uber遭遇黑客攻擊事件,5700萬名用戶和司機的個人隱私數據被大規模洩露,而更嚴重的是,昏了頭的Uber在一開始,並沒有對公眾公開一洩密事件,反而花了10萬美元讓黑客封口,掩蓋這一醜聞。

其二是人身安全問題。據CNN記者統計,在過去四年裡,Uber司機因為涉嫌性侵、辱罵、毆打乘客而被逮捕、通緝或提起訴訟的案例一共有103起,其中31名司機已經被正式定罪,還有數十起刑事或民事案件正在審理之中。

這些肇事者人性醜惡固然值得痛斥,但平臺的自身責任缺位同樣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方面,在事前審核上,Uber沒有對司機做足夠嚴格的背景調查、沒有盡到對司機的審核義務,以至於讓犯罪分子和強姦慣犯混進司機隊伍,對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

另一方面,在事中運行上,沒有有效地對司機的行為進行監控,當乘客遭遇險情時不能能夠提供及時的協助。

想想看,當我們結束了一天的疲憊工作,想要約車趕緊回家休息時,卻成為了不法分子的“獵物”,這該有多可怕?

上市首日破發!估值縮水四成!超級獨角獸Uber,究竟有何致命傷?


如何讓投資者相信自己能扭虧為盈、如何能讓涼透心的司機忠於平臺、如何讓受傷害的用戶信任自己?這三大問題不解決,那麼Uber勢必會陷入泥潭中無法自拔、難以取得良性的長足發展。

其實,總結來看,Uber的問題,不僅僅是Uber一家企業的問題,甚至也不僅僅是如滴滴等網約車行業的問題,直接反映了整個共享經濟新型創業方式的問題——

從商業模式來看,能否擺脫資本“吸血巨嬰”的標籤?是否具備清晰的可盈利模式,在依賴大量的燒錢補貼搶佔用戶之後, 如何才能賺到用戶的錢而非單純依賴投資人的輸血而存活?

從平臺自身來看,能否具備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讓用戶選擇你的理由並不僅僅是一時的補貼,補貼一旦停止,就會轉向別的平臺?

從社會關係來看,能否構建基於信任的“陌生人協作關係”?在平臺搭建供需兩方的橋樑時,能否防止作惡,能否確保安全?企業能否真正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而非單純的從中牟利而已?

重重困境之下,Uber們能否突圍,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