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領導應該改變下教育政策,中小學不要再注重分數了,應該多實踐,你覺得呢?

無敵幸運星566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

當下我們國家的教育依然以應試為主,雖然國家每年都下達相關文件,給學生減負,提倡素質教育,雖然國家和各位家長都認為應該為孩子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但在中高考中,實踐依然難以進行量化考核,只有通過考試、通過分數來進行選拔人才,這絕對不是一個最好的辦法,但在現行條件之下,考試是唯一可執行、也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教育政策的改變,關乎國家發展大計,不是說改就能及時改變的。需要通過試點後可行才能逐步在全國進行推廣執行。

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國印發了《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綱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


2016年2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

雖然現在難以改變唯分數論的現狀,但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國家對改變唯分數論的急切願望。也在為孩子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

2017-2018年,在有條件的省份已經逐步建立了實踐基地。

在我的身邊,也能看到各中小學校在這兩年的每個學期都會分批帶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假期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願活動。

這兩年的假期作業也不再是簡單的買一本暑假或寒假作業,假期作業變成了回家做一道菜給父母,幫父母打掃衛生、洗碗,去路口拍路人闖紅燈的的現象,如果外出旅行,可拍下旅行記錄,直接作為假期作業。

以前學生的科學課都是留給學生自習或是改成數學語文課,現在在科學課上,老師帶著學生做各種趣味科學實驗,學生都非常喜歡。

以上種種皆表明,唯分數論的現狀正在逐步轉變。


自助課堂


小學生取消考試100分制,讓孩子快樂成長吧,現在孩子壓力太大,過年了都要補課。一年就學英語,口才,書畫,樂器,我是老師我在1982年教小學二年級語文時就用讓學生在45分鐘上課時間裡玩20分鐘左右,有時候我給學生講笑話或典故等,我25分鐘講課裡學生以自學為主,自學字能組詞會說話,自設練習題互相解答,自立測試題送給他人。我班語文成績全鎮統考科目一,同時帶動數學成績全鎮最好,主要是學生在快樂成長中愉悅的學習才有好成績,


用戶7185401777992


這種想法就是純粹扯淡。中小學階段,學習能力就是最重要的能力。培養學習能力是最主要任務。體現學習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分數。沒有分數做標準,你那什麼衡量學習能力高低!實踐?你打算實踐什麼,種地還是打鐵?放棄學習理論知識的最好時間去搞這成年後很快能掌握的東西,壓根就是本末倒置。就拿車鉗刨銑這些東西來說,大學裡的金工實習,大多數同學的掌握速度都非常快。質量也相當不錯。我和另外兩個同學的考試成績按師傅的說法,考5級工勉強,4級工絕對是槓槓的。我進單位以後,沒事摸兩把機器,很快就把車間裡大多數的技工壓屁都不敢放一個。當然,也有比我強的多的老師傅,但人家也是識貨的,我這種電氣工程師也就是玩個票,真要下功夫,不說什麼八級九級的傳說人物,考個6-7級也就幾年的功夫。老師傅都覺得,唸書多的學東西就是快。因為在我的帶頭下,不管是機械的還是電氣部門的新工程師紛紛主動下車間,自己的設計自己先做一遍。很多東西,基本問一遍做一遍就會了。哪裡像那些技校出來的,天天看,天天做,就是學不會。手裡的感覺就是培養不出來。腦子裡不理解,手裡面怎麼出的來。


elicxxx


現在的中小學的教育與我小時侯大不一樣了記得上世紀三十年代六歲入學〈虛歲〉在小學中語文要背誦寫字先描紅後臨每天要寫大字和小楷。老師會用手抽你手中的毛筆被抽去會吃粟子炮。書背不出可要挨戒尺打手掌。但沒有帶回家的課外作業,作業必項在課堂上做完。我們稱今日亊今日完。初中時早上同學們清晨必定會在校園背英語單詞晚上自修課做作業,複習功課。每無課餘在校操塲跑步,踢足球以及玩遊戲。在教室裡寫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小少不努力老大徒悲份!莫等間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些多成了學生們的座右銘!現在呢:小字生的書包有十多斤重,課堂聽不見朗朗書聲。也沒人練字了孩子們寫的字像狗爬,,課外作業多不勝多孩子還要報興超班在手機上,電腦上作業,天天做不完功課很少有自由活動的空間,更沒時間讀讀課外作品了。我記得找讀小學四年級己讀過水滸,三國演義了?現在小學生可能嗎?今俊什麼都在電腦上操作了可能寫字的能力也消失了!現下的∴大學考試有欠公允,分地區落取',分數線相距太大如北京和杭州!為什麼我不懂!


龍爺143036815


縮短學制,縮短學制,縮短學制,還給孩子們的童年。看看那些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人,就知道很多沒有用的學習,應該結束了。如果調查一下就知道了,在大學畢業生中,有所作為的學生大多數不是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而是那些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從這方面看學習好只是一個方面,不是人才的標準,真正的人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有作為的人,而非書呆子。

如果十八九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那樣會產生多大的社會效益?這也是已故毛澤東主席的遺願,學制要縮短,學以致用,教育必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凡是正確的東西,永遠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我們真應該好好想想毛主席這一指示,進行認真的教育改革,造福於後代。


思想加29454


作為一名一線高中教師,我也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

題主為教育部操心,顯然精力用錯了地方。


一、教育表現出的問題,我敢說,高層百分之百清楚。

我們平頭百姓都知道唯分數論不可取,有很多弊端,也知道應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知道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知道應試教育有一些危害。但現實是,應試教育還是主流,為什麼呢?

二、高考指揮棒的存在。

交響樂隊演奏時都是圍繞指揮進行演奏。高考就是這個指揮者,是學生前進的方向,是通向大學的門檻。高考就是看分數,誰的分數高,誰就可以上好大學,上名校。如果是你,你不想上名校?你不注重分數?

如果不用分數選拔人才,用什麼呢?用個人能力?用分數、用能力有什麼區別呢?分數可以量化,而能力不可量化。不能量化,就比較虛無,我說張同學能力強,他應該上清華,你會說憑什麼他的能力強,比他能力強的大有人在,別人為什麼就不能上清華,而是張同學上清華?

如果解決了能力的判斷標準的問題,得到了大眾的認可。那又會出現一個什麼問題呢?有一點不知諸位讀者是否認同,孩子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培養孩子的能力是需要經濟投入的,經濟投入的高低將決定孩子能力的高低。如:經濟實力強的父母可以花錢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愛好,音樂、體育;還可以帶自己的孩子去全世界旅遊,開闊孩子的視野;可以帶小孩與各種大伽對話,與各種專業人士交流。底層人民只有乾瞪眼。那麼,將會出現階層的徹底固化,底層將再無改變的希望。

目前,高考是底層人民上升的重要通道,給每個公民以希望。讀者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個重要通道堵死,幾億的底層人民看不到希望,將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所以,高考成為了國家公平的基礎、穩定的基石。因此,自主招生的比例一直不高。

三、分數是中性詞,分數本沒有錯,分數只是一個量化的手段。

考公務員要打分,進公司面試有的也會打分,社會上給人打分無處不在。現在人們批評唯分數論,是批評唯分數論傳導給學生的壓力。學生有了壓力,拼命學習,拼命背誦,拼命做題,讓學生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變成了書呆子,失去了想像力,想像力是創新的源泉。政府現在大力建設創新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政府也想出幾個喬布斯。這些都需要創新型人才,而現在的應試教育,恰恰扼殺了孩子們的想像力。這就是應試教育被各界人士,各種專家所詬病的地方。

四、給學生減壓也不現實。

那我們給學生減點壓力行不行呢?特別是從政策層面來做點事?我告訴你,有沒有效真不好說。

這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從古自今中國父母就有望子成龍的期盼,中國文化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民族基因。除非小孩完全不是讀書的料,只要有一點希望,中國父母都會拼命讓孩子上大學,這就有了競爭,有競爭就有壓力。名校名額只有那麼多,但凡有一點空閒時間都會被學習擠壓。

我們縣高中在2015年施行過雙休,目的當然是想讓孩子們休息好,減輕高中學習的壓力。結果你猜怎麼著。結果校外輔導機構生意火爆的不得了,還有學生找老師雙休補習的也多的不得了。那些學生不願意休息?我猜他們是想玩的,真正主動學習、喜愛學習的孩子是少數。但是,每個孩子身後都站著一大家人,他們不讓休息啊,他們不讓減壓。

五、中國的應試教育是不是一無事處呢。

當然不是。應試教育選拔的結果與人的智力應該是正相關,聰明的孩子分數高,上名校。應試教育促使學生養成了好的學習的習慣,上名校的學生學生習慣都不會差,學習習慣對人以後的道路是有益處的。學習能力、考試能力本身也是一種能力。

寫在最後。

世上任何事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都有利弊。教育為國之大計。對教育問題要客觀辯證的看,不能一味讚美,也不盲目否定。希望我們的教育辦的越來越好。


歡迎關注“麗平微課堂”。這裡有高中學習資源,學習方法,還會有高中視頻課程。



高中地理課堂


學校、老師、學生不重視分數,這就是對教育的犯罪。

教育的根本屬性是什麼?是獲取知識,怎樣評價獲取的知識,是考試是分數,一個學生學習好不好,主要就看分數,這是最客觀的。

現在我們在教育方面,走了很多偏差,主要有,不留作業,不考試,或者考試不許發榜,快樂學習等等。這些其實都是騙人的。對中國教育坑害很大。

以快樂學習為例,一個成才的人必然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勤學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古今成大事者,必然需要勤奮努力,怎麼可能是通過快樂實現的。快樂是什麼?玩物喪志。一個學生要想快樂,怎麼可能會學習好。

別忘了,我們學習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高考?高考是通過比賽誰更快樂嗎?顯然不是,高考是要考試的,是要通過分數擇優錄取的,在高考考試政策不改變的前提下,我們的教育不考試,不看分,這不就是誤人子弟,這不就是犯罪嗎?

高考之前是什麼?是中考,也是要通過考試,按照分數,到不同層次的高中,高中之前呢?儘管的分片制,但是大家還是削尖了腦袋進好學校,還是為了考試有個好分數,其實,越是薄弱校,學生越輕鬆快樂的。

明智的家長,抓好自己孩子的學習吧,作業要寫,考試要有,分數要重視,這樣孩子的未來,才會很好。


韓東言


我要談的是:不是不注重分數,而是應該多注重實際和實踐的問題。

我所知曉的現行教育的初、高中幾乎把語、數、英三門學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三門學科佔據了學校大部分的資源,人力,物力和學生在校學習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我個人的疑問是:英語學科在初、高中真有這麼重要嗎?如此強化英語的學習,就城鄉大面積的學生的後果是什麼,大家知道嗎?還有,直到大學畢業後,有的英語過了六級,有的甚至過了八級乃至更高,在國內工作的這些才子們(除有涉外或者專業人員外),英語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在教學第一線的初中,初一一學年下來,學生就可能有或者近半數不及格了,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初級中學。有了英語這一三分之一的主科不及格,這半數的學生就近似被淘汰,他這一輩子的書就可能讀不下去了。因為這不僅僅是他一門主科不及格,而且還會對其它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尊心都會較嚴重的挫傷。到了初二、初三,一個班級的兩極分化現象會越來越嚴重,其結果是老師費九牛二虎之力,中考後,大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考上了重點高中,還有部分學生去讀普高,剩下的近半數學生下學的下學或者去讀技校等。

普高的情況類似。

鑑於這樣的現狀,我們需要討論的是:這大部分落選的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國家投入了這麼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學生用了六年的學習的黃金時間,到底學到了什麼?所學的知識到社會上到底有多大用處?特別是英語。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判斷題,閱讀理解題,書面表達題等能給他們生活和工作多大幫助?如果不能肯定有多大幫助,那它就是不僅無功,反而有過。

有沒有什麼辦法改變這種現狀呢?

我個人認為,在初、高中應該淡化英語教學,多以實踐掛勾。好比說,在初中三年的學習中,每一學年學會一百句到兩百句英語日常用語或者會話。高中同樣。中考、高考不出偏題,怪題,通過聽說讀寫的方式就考這些內容。

要深造英語,到大學再加重課時等。

這樣在初高中騰出的大量時間、人力、物力、財力,可以從初中到高中辦一些與生產實踐掛勾的特色教學鏈,使之高中畢業考不上大學,走向社會起碼有生產勞動的一技之長,技校也可鏈到其中,以供想深造者備用。

以上淺陋,只想拋磚,敬聽仁者高論。


錢德鑄


教育是需要改革,但究竟怎麼改,還有待於商榷。但是題目中提到中小學生不看成績,注重實踐,我不贊成。

首先,學生不看分數,看什麼,高中怎麼選拔,大學怎麼錄取。中小學不看成績了,學生還會學習嗎?基礎知識不牢固了,怎麼在深度的去挖掘,還會研究出什麼成果?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了牢靠的基礎知識,還能建造上層建築了嗎?

其次,注重實踐。實踐都包括什麼?去哪裡實踐?我也曾看見過實踐課本,可哪一個學校去實踐了?都是不了了之,擱淺了。在校內只能利用美術課,教學生做點手工製作。我們單位就搞過學生剪窗花比賽,手工製作比賽,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學生參與的熱情也很高。但只是半學期一次,主流還是迴歸課本,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還是要成績的,看成績說話。

有的家長提出,孩子運動量太小,影響了孩子的生長髮育。現在教育局明確提出,學生除了體育課外,還必須有足量的活動課。我們單位每天有課間操,眼保健操。體育課一週保證三節,活動課一週兩節,分成興趣小組,有專門老師負責,在上級舉行的比賽中,取得過很好的名次呢。

至於都反應孩子現在累,我認為,多數壓力來自於家長。

假期孩子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還去各種興趣班,時間排的滿滿的,沒有一點休息時間,孩子能不累嗎?我也曾諮詢過一些孩子,完成老師的家庭作業需要半天到一天不等,怎麼也有一天玩的時間,可被家長無情的剝奪了。

孩子假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直接影響上學期間的情緒。大人還需要假期休整呢,何況孩子了。

所以,要說減負,應該從家長開始。不要去報孩子不喜歡的興趣班了,你浪費了金錢,還扼殺了孩子快樂的時光。

學校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成績得要,實踐活動得搞。

大家共同努力,還孩子一個精彩快樂的學生時代!



高級教師一枚


看到過一篇文章很有道理: 小孩子天真無邪的年紀,本應該以玩為主,可我們的小孩子卻是拼命學習,拼命上輔導班;大學時青春年華,本應該發奮讀書,我們的大學生卻是打遊戲、談戀愛,整天渾渾噩噩;畢業了本應該為理想打拼,實現人生價值,我們一畢業卻是為了房子拼盡了全力。

拿現在的小學生教材和民國時候的對比下,高下立判。百年大計,教書育人,現在的小學教育徹底淪為教書,育人根本談不上。

也許我們應該向鄰居日本學學,日本進入21世紀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18人,而如果將時間拉長,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6人,而日本對於這個結果顯然還是不滿意,他們曾經在2001年提出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反觀中國,如果在科學領域,我們只有屠呦呦一個人,而將跨度拉大還有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遠遠落後於日本,我們有一句話叫做欲超越對手必先了解對手,那日本到底強在哪裡呢?

從日本的小學教育方式、教育內容也許我們能夠發現點什麼。

願中國教育能夠從人的成長的自然規律出發,對小學生不再一味的揠苗助長,對大學生不再放縱,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不再單純以金錢定義成功。

改革開放40年,也許我們走的太快,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是到了應該慢下來,好好想一想,好好整理一下自己思緒的時候了。

願祖國所有的小孩子快樂成長,成人安居樂業,老人安度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