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二章 橫斷山 夢斷山(六):下路弘傳——佛教餘脈燃康區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王懷林著《尋找康巴—來自香格里拉故鄉的報告》,200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2010年4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版。經作者授權,“方誌四川”微信公眾號及“四川地方誌”網自4月23日起連載,以饗讀者。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尋找康巴—來自香格里拉故鄉的報告》,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書影

橫斷山 夢斷山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下路弘傳——佛教餘脈燃康區

有人說,藏族的歷史是一部人、神、王交替的歷史。談藏區不能不談宗教,但談宗教還應從苯教開始。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丁青縣的苯教寺廟——孜珠寺(圖片來自網絡)

無論哪一個原始部落,不管人口或多或少,自古就存在各種各樣的祭祀儀式。這些儀式不但是他們在單調歲月和寂寞生活中的精神安慰,而且還使他們和大自然中的神秘力量形成了妥協。在象雄王朝之前,高原諸部就有了自己主管祭祀的人,這些人通稱為“苯”,苯在當時的詞意為“唸誦”。那些主管祭祀者,從遠古以來就流傳下來一些咒語,他們靠咒語來祁福消災。在當時信仰苯的部落中,有的信奉魔,叫“都苯”,有的信奉一種叫“贊”的精靈,叫“贊苯”。以苯和祭祀為主,聯繫著各部族的融合和相互交流。也許祭祀各有不同,但在所有的祭祀中有一點是共通的,即殺生獻血祭祀。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苯教是由西藏古代產生的原始宗教。它產生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17—360年以前,即吐蕃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登位以前。因擁立聶赤贊普為王的12賢人為苯教徒。在吐蕃時期,佛教進入,經過和佛教多年的爭鬥,苯教開始衰落,但其豐富的內容成為以後藏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佛教不斷鬥爭的過程,也是它吸收佛教教義的過程。它除了吸收佛經內容,改造為苯教經典外,還按照佛教的顯密說教,建立起自己的顯密體系。佛苯的外貌雖有某些相似,甚至祁福、驤災等方面也有相互吸收之處,但區別也很顯著,如苯教與佛教雍仲圖騰的表現方式正好相反,作卐;佛教的六字明咒為“嗡嘛呢叭咪哞”,苯教的則作“瑪折木冶薩勒杜”等。苯教也經過佛教的改造留存下來,至今,特別是在康區還有眾多的寺廟和影響(康區又將其稱作“黑教”)。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圖片來自網絡)

佛教正式傳入藏區是在公元7世紀。當時松贊干布先後娶的尼泊爾和唐朝的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兩人都篤信佛教。松贊干布受其影響,也開始信仰佛教,並派貴族子弟到印度去學經,並迎請僧侶,輸入佛經,修建寺院。他分別為兩位公主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後來佛教經多位贊普推動,在吐蕃日盛。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為推行佛教,統治者有時甚至採取極端殘暴的措施。如赤德祖贊時期,他規定:“凡以惡意指僧人者斷其指,以惡意注視僧人者挖其眼”。

吐蕃後期,由於長期對外攻伐和喇嘛制度的建立,封建領主剝削的加強,導致武力衰弱,階級矛盾尖銳。達瑪利用這個歷史條件刺殺赤熱巴巾,開始大張旗鼓地滅佛,後遭刺殺,引起吐蕃王朝的分裂。到第九世紀六十年代,即唐朝末年,達瑪之子云丹和哦松由於爭奪王位的矛盾,分居前後藏而發生分裂,紛亂遂起,70年代末奴隸大起義,延續20多年,終致吐蕃崩潰。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達瑪滅佛後80餘年時間,衛藏地區藏傳佛教絕跡,僅有逃避於多康地區的少數僧侶尚保持佛教的餘脈。

當達瑪滅佛時,衛藏的佛教僧侶星雲四散,其中藏饒賽、約格迥和瑪爾·釋迦牟尼(人稱三智者)攜帶經書出逃,經阿里、新疆輾轉來到今青海南部康區,開始建寺傳法,佛教的餘脈得以延續下來。吐蕃人民在長期的紛亂痛苦中,宗教就成為解脫煩惱的精神寄託,康區對吐蕃政權來說,素來屬“天高皇帝遠”之地,統治勢力到此大打折扣,加之此時吐蕃內亂,康區更自行其事,遂導致藏傳佛教的恢復,即藏史所稱的後弘期(與吐蕃時代的前弘期相對)到來。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後弘期大約開始於拉薩王系雲丹之孫察那意希嘉參時期(公元913年,五代梁代)。當時多康地區,藏傳佛教在藏饒薩、瑪·釋迦牟尼及其弟子喇勒的提倡和四出遊學下,將佛教在康區廣為傳播,使之遺燼復燃,聲名遠播,儼然形成興盛一時的“小氣候”。後藏大地主察那崇佛,便派魯梅等10人前往學習,學成後一部分在康區一帶傳教,一部分返藏。察那死後,其子安達赤巴即位,支持魯梅等在衛藏各處建寺。於是藏傳佛教的火星從康區燃到衛藏,這是藏傳佛教恢復的開端。

重新興起的佛教和吐蕃時期的佛教已有明顯的不同。這是因為它在長時期和苯教相互鬥爭又相互滲透,已經成為藏區具有地方特點的佛教了。雖然它仍以佛教的教義為基礎進行傳習,但在宗教神靈、宗教儀式等方面已吸收了不少苯教的內容,特別是在寺院僧侶組織制度等方面更實行了地方化,所以後人將其稱為喇嘛教(即藏傳佛教)。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由於吐蕃崩潰後經歷了近四百年的分裂時期,封建割據,使依附封建主勢力的佛教也互相標榜,各樹一幟,於是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門戶,“設教佈道,各化一方”,以後由於歸附者日多,便形成不同的教派。藏傳佛教到8世紀前弘期時,由印度蓮花生大師創立了寧瑪派,當時為吐蕃主要的教派。到11世紀後弘期時,阿底峽尊者入藏,對寧瑪派作了一番整頓,其弟子根據他的教導創立了噶當(甘丹)派,為格魯派的前身。以後又相繼建立了薩迦派和噶舉派。

寧瑪派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所譯的密籍為主,俗稱“紅教”。其特點是注重密宗,以大圓滿法為主要教義。甘丹派“顯密貫通,漸悟漸修”,崇尚智辨和學、行嚴格的次第。在11、12世紀的宋代,甘丹、薩迦、噶舉等各派在西藏地方勢力封建割據的社會背景中產生和興起。他們認為舊傳經論中有偽造的成分,因此,這些教派重視研究和組織。噶舉派“輕顯重密”,此派寺廟塗白色,教徒衣服尚白,故人又稱白教;薩迦派“顯密貫通而重於密”,由於其寺廟牆壁豎立塗有兩小幅紅、白顏色,一大幅灰色,用以象徵薩迦無上部本尊喜金剛,外觀花麗,故人稱花教。他們各顯神通,互相攻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對後世的政教發揮了重大影響。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如果說,吐蕃時期對康區的統治還主要是政治和軍事意義上的,因而帶有強制性的話,通過“後弘期”藏傳佛教在康區的傳播和普及,加上通過長時間的彼此雜居(吐蕃軍隊、居民和原來的本地部落),在經濟生活上互相依存,在血統上因彼此通婚而不斷混同,對康區成為藏民族的一員起到了關鍵性的文化凝聚內核的作用。

前期回顧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六):下路弘传——佛教余脉燃康区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二章 橫斷山 夢斷山(一)漢武揮鞭——兩司馬打通南絲綢之路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二章 橫斷山 夢斷山(二):“犛牛繳外”出深山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二章 橫斷山 夢斷山(三):打箭爐——漢藏走廊第一城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二章 橫斷山 夢斷山(四):神奇公主路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二章 橫斷山 夢斷山(五):茶馬互市——漢藏經濟大流通

來源:《尋找康巴》(王懷林著),200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2010年4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版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