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義上理解:道教、儒教、佛教

道(到)是由首和走的變形“辶”會意而成的字。首的本義為織綢(織布)的開始,這裡引申萬物的開始;“辶”表示行走、運動,這裡指示事物的發展過程。道的字形會意為:事物的發展過程。借“到”聲表示到達,引申事物的結束。所以,道的本義為事物從開始到結束的運動發展過程。在《道德經》中引申為事物運動發展的自然規律。

儒(人需切)是人的變形“亻”和需會意而成的字。人表示人類;需表示天上下雨和男孩生長鬍須是必須的自然過程。儒的字形會意為:人們生長過程中必須經過的自然過程。反之,就屬於非正常。天不下雨,作物就會死亡;男孩不長鬍須就是發育不健全,或無生育能力。讀音是用“人需切”,二字即標音又會意。

佛(弗、否的音變)是由人的變形“亻”和弗會意而成的字。“亻”表示人類、人們;弗(輔)是由弓、撇“丿”和豎“丨”會意而成的字。弓表示弓箭的弓,這裡指示製作弓;“丿”表示向下向內,這裡指示弓向內彎曲;“丨”表示縱向,這裡指示弓弦縱立於彎曲的弓的兩端。借“輔”聲表示製作弓要輔於弓床進行矯正。佛的本義是校正人的行為。故引申不和禁止之意,表示不可、不要。佛的字形會意就是人觀察事物不認真審視,憑感覺粗知相似之處,即“彷彿”。弗(fú)即標音有會意。讀(fó)可理解“否”的音變,佛教傳入我國,可能是考慮人不可做壞事的佛家思想。

教(校)

要想正確理解“教”的本意,我們先來分析“教”的結構和形狀。左邊是“孝”,是老和子的結合,產生的字,上面是老的一部分,就是老的省形;下面是兒子的子。從字的結構來看,是老子在上,兒子在下,以“兒子扶持老人”為背景畫,造的這個“孝”字。當造完這個字後,孝的意義還不能完全表達出來。孝順父母,尊敬老師,不光表現在行動上,動作上,還要發自內心的,聽家長的話,按老師家長指導行事,就像武術老師在臺上表演動作,學生在臺下模仿、效仿,上行下效。首要是仿效父母老師的德行,所以,借“效”之音來完善這個背景畫的意義。這就是這個字音的來歷。也就是為什麼讀“效”的原因。“百事孝為先”。儒家的倫理道德把孝放到首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一位教育管理者或教師首要的工作是怎樣教會學生孝順長輩。也是最起碼的工作。教的起點是盡孝,教的終極目標是知恩圖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看“教”右邊的“攵”( 攴pu),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這個部首。它是由“攴----攵”這個演變過程。(展示這個教(繁體)---教(繁體)---教;攴(去點)---攴---攵)第一個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過去舊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還有的家長教育子女,還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舊教育理念。後來演變為攴,“攴”(樸pu)持敲樸(教具—教鞭:短為敲,長為樸)。教鞭要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不能往死裡打,傷害學生。最後,變形為攵,“丿”表示輕輕敲打;“一”表示水平,這裡指示要有體罰的標準;“乂”表示治理適宜,這裡表示體罰學生要合理。作為施教者要講明道理,做出榜樣,讓學生有師法的標準。所以“教”也是與時俱進的,是發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種“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舊的教學理念上,靠體罰學生,是達不到教的目的。

從字義上理解:

道教是從自然變化規律上教化人,讓人們遵從自然變化規律;儒教是從人的需要出發教化人,遵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佛教是從人的本性(貪婪、好色等)出發,選擇榜樣(菩薩)矯正人的不端行為。由於佛教的分支較多,也就是其理論體系比較健全,有些思想包含了道教(文殊菩薩)和儒教(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的思想,佛教傳入我國,融入當地,沒有衝突也是其原因。

從字義上理解:道教、儒教、佛教

從字義上理解:道教、儒教、佛教

從字義上理解:道教、儒教、佛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