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义上理解:道教、儒教、佛教

道(到)是由首和走的变形“辶”会意而成的字。首的本义为织绸(织布)的开始,这里引申万物的开始;“辶”表示行走、运动,这里指示事物的发展过程。道的字形会意为:事物的发展过程。借“到”声表示到达,引申事物的结束。所以,道的本义为事物从开始到结束的运动发展过程。在《道德经》中引申为事物运动发展的自然规律。

儒(人需切)是人的变形“亻”和需会意而成的字。人表示人类;需表示天上下雨和男孩生长胡须是必须的自然过程。儒的字形会意为:人们生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自然过程。反之,就属于非正常。天不下雨,作物就会死亡;男孩不长胡须就是发育不健全,或无生育能力。读音是用“人需切”,二字即标音又会意。

佛(弗、否的音变)是由人的变形“亻”和弗会意而成的字。“亻”表示人类、人们;弗(辅)是由弓、撇“丿”和竖“丨”会意而成的字。弓表示弓箭的弓,这里指示制作弓;“丿”表示向下向内,这里指示弓向内弯曲;“丨”表示纵向,这里指示弓弦纵立于弯曲的弓的两端。借“辅”声表示制作弓要辅于弓床进行矫正。佛的本义是校正人的行为。故引申不和禁止之意,表示不可、不要。佛的字形会意就是人观察事物不认真审视,凭感觉粗知相似之处,即“仿佛”。弗(fú)即标音有会意。读(fó)可理解“否”的音变,佛教传入我国,可能是考虑人不可做坏事的佛家思想。

教(校)

要想正确理解“教”的本意,我们先来分析“教”的结构和形状。左边是“孝”,是老和子的结合,产生的字,上面是老的一部分,就是老的省形;下面是儿子的子。从字的结构来看,是老子在上,儿子在下,以“儿子扶持老人”为背景画,造的这个“孝”字。当造完这个字后,孝的意义还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孝顺父母,尊敬老师,不光表现在行动上,动作上,还要发自内心的,听家长的话,按老师家长指导行事,就像武术老师在台上表演动作,学生在台下模仿、效仿,上行下效。首要是仿效父母老师的德行,所以,借“效”之音来完善这个背景画的意义。这就是这个字音的来历。也就是为什么读“效”的原因。“百事孝为先”。儒家的伦理道德把孝放到首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一位教育管理者或教师首要的工作是怎样教会学生孝顺长辈。也是最起码的工作。教的起点是尽孝,教的终极目标是知恩图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看“教”右边的“攵”( 攴pu),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这个部首。它是由“攴----攵”这个演变过程。(展示这个教(繁体)---教(繁体)---教;攴(去点)---攴---攵)第一个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过去旧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现在还有的家长教育子女,还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教育理念。后来演变为攴,“攴”(朴pu)持敲朴(教具—教鞭:短为敲,长为朴)。教鞭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能往死里打,伤害学生。最后,变形为攵,“丿”表示轻轻敲打;“一”表示水平,这里指示要有体罚的标准;“乂”表示治理适宜,这里表示体罚学生要合理。作为施教者要讲明道理,做出榜样,让学生有师法的标准。所以“教”也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的教学理念上,靠体罚学生,是达不到教的目的。

从字义上理解:

道教是从自然变化规律上教化人,让人们遵从自然变化规律;儒教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教化人,遵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佛教是从人的本性(贪婪、好色等)出发,选择榜样(菩萨)矫正人的不端行为。由于佛教的分支较多,也就是其理论体系比较健全,有些思想包含了道教(文殊菩萨)和儒教(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的思想,佛教传入我国,融入当地,没有冲突也是其原因。

从字义上理解:道教、儒教、佛教

从字义上理解:道教、儒教、佛教

从字义上理解:道教、儒教、佛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