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實施行動要本著自然順暢的原則;執行事物要本著不造作生事的原則;體味人生要能夠味出沖淡平和的滋味。大的事件要當作小的問題來處理,多的財物要當作少的彩頭來對待,就不會失卻平常心了。用道德仁愛去對待仇恨怨咎。解決問題應該從最容易處入手,處理大事件必須從最細微的角度去分析。這是因為天下困難的事情總是起源於簡單的小事,而任何艱鉅繁複的工程往往都只是由許許多多的小事組合而成。所以上乘的智者從不固步自封,才能成就他真正的偉大。隨意的許諾往往會因為難於實現而使自己喪失信用,總是玩世不恭、遊戲生活的人也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阻撓。因而智者總是認真地對待所有的問題,所以就沒有任何事能困擾他,終其一生不會有任何困難。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賞析:

本章重點談的是為“道”的基礎。“無”是核心,“有”是發展“無”是萬事萬物所共有的本質,“有”則是各個層次不同的區別。因此,“無為”就是最高層次的“為”,是基於“道”的“為”。“無事”也是最高境界的“事”;“無味”就是最高境界的“味”。在比較低的境界上,有種種“為”,有種種“事”,有種種“味”,有種種的“色”、“聲”、“香”、“觸”、“法”、“象”、“形”、“器”等等,越往高處,這些具體的東西就越來越豐富,豐富到了極處,就不再是“有”這個層次可以形容了,而只能是“無”,“無”就是“大有”。為“道”者所要做的、所要體味的就是這個“無”。“無”才是“道”最核心的東西。“無”也是一切“有”的基礎。自然順暢、清靜無事、沖淡平和就是“無”的境界。“無”才能“不以物喜”從而“不為物役”,“無”才能“不為己悲”從而“寵辱不驚”。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