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說「無爲」,又該如何「自化」呢

小時候沒有讀過四書五經,因為條件太差,所能接觸的只是課本上的三言兩語,只好把對古文的喜歡壓抑下來,這兩年好不容易有時間,把欠下來的補了點。我覺得古文還是要好好讀一讀的,以前讀子經,因為當時諸侯太多,之間的征戰繁雜,文人的主張多為政治上的主見,因此裡面說的多是治理天下的,如君、國、天下、上、下、天、地什麼的,感覺離我們很遙遠,細讀過後,其實不然,這些道理歷經幾千年的洗禮後,仍然在文化、思想和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我們。

既然說“無為”,又該如何“自化”呢

比如《道德經》裡多次提到的兩個字“無為”。並言“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順天應地、自然而然顯露出來的、無心而為,這是“上德”;做作、不自然的有意而為是“下德”。因此老子主張“處其實,不居其華。”很顯然,古人的這些哲語不但看穿了當年的他們,也看穿了我們這些現代人的心思。

劉邦在把四分五裂的中國歸攏到一起後,採取的就是於民寬鬆、無為的政策,逐漸把戰亂後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了起來,發展出了雍容大度的漢文化,成就了漢民族的強大。

《莊子外篇·天道》曰:“上必無為而用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

既然說“無為”,又該如何“自化”呢

舉個例子來說,你家裡要裝修,請個木工來做衣櫥,木工需要手劈木板嗎?用電鋸。木工對於鋸開的木板是無為的,有為的是電鋸。人會用電鋸,電鋸能鋸木頭,各盡了所能,省事省力。推而廣之,做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你可以依靠員工和夥伴來做具體的研發、技術、生產、銷售等繁瑣的事情,而只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這些大事,這就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各司其職才會順風順水。

無為不是啥事都不幹,只知尋歡作樂,遊手好閒,像明朝的那個天啟皇帝朱由校,就喜歡自己動手做些木工活(現存的很值錢了),終年不倦。然而,每當他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大太監魏忠賢就奏事。天啟帝厭煩,不肯聽下去,推說自己已經都清楚了,你們看著辦就行。使得魏忠賢多次矯詔擅權,奸佞當道,橫行不法。因此“無為”是有一個很高的標準要求的:你必須明白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既然說“無為”,又該如何“自化”呢

“無為”的思想也可以用在教育孩子上,學會去尊重孩子的天性,信賴孩子的能力,釋放他們的發展潛力,具體行動上,就是要敢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學習、去發現,讓他們從自己的失敗和錯誤中漲知識,受教訓,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創造這樣的環境和機會,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