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及解讀

1.【成語】: 同工異曲

【拼音】: tóng gōng yì qǔ

【解釋】: 工:細緻,巧妙;異:不同的。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說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目的。

【成語故事】:

唐代傑出的散文家韓愈。曾經擔任過國子監博士。他學識淵博,講起課來旁徵博引,兼通百家,出口成章,妙語連珠,深受大學生們的歡迎。有一次,他寫了一篇題為《進學解》的文章,來發洩自己才學極高卻遭到貶斥的憤感情緒。一天早上,韓愈教導大學生們說:“學業由勤奮而精進,由嬉遊而荒廢;為人行事由深思遠慮而獲得成就,由因循、隨便而道致毀敗。如今聖上和群臣融洽相處,公正無私,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誰說才多反而不被舉用?”說到這裡,大學生們鬨堂大笑起來,有人站出來問道:“先生在騙人!弟子跟先生學了幾年,深知先生終年苦學不倦,對待學業可稱得上是非常勤奮。先生埋頭於儒家典籍之中,玩味它的精華,然後寫成文章,住處內充滿了自己的著作。上取法學習於虞舜、夏禹時代的著述,《尚書》、《詩經》,下及《莊子》、《史記》以及西漢揚雄和司馬相如的著作,它們各有特色,都是好文章,就像樂曲雖不同,都同樣美妙動聽。先生的文章內容豐富,語句灑脫暢達。先生的為人行事,也早巳由深思遠慮而獲得成就,但為什麼自己常常弄得進退兩難呢?”

成語典故及解讀

2.【成語】: 同流合汙

【拼音】: tóng liú hé wū

【解釋】: 流:流俗;汙:骯髒。指跟壞人一起幹壞事。

【成語故事】:

孟子有一次同他的學生萬章談起:孔子很厭惡那些八面玲攏,慣會奉承討好的人。這種人雖然在鄉里被稱作好人,但實際上是言行不符、偽善欺世的偽君子,是道德的破壞分子。萬章問道:慨然人們都稱他們是好人,他們自己也處處表現出是個老好人,為什麼孔子還要稱之為道德敗壞者呢?孟子答道:這種人‘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對世俗的不合理現象只會附和),看似好人,實際根本不能起好的作用。同乎流俗,合乎汙世簡化為同流合汙。

同流合汙原指隨世浮沉。現在指跟著壞人合夥做壞事。

成語典故及解讀

3.【成語】: 同舟共濟

【拼音】: tóng zhōu gòng jì

【解釋】: 舟:船;濟:渡,過渡。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打仗。兩國的人民也都將對方視為仇人。有一次,兩國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剛開的時候,他們在船上互相瞪著對方,一副要打架的樣子。但是船開到河中央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大風雨,眼見船就要翻了,為了保住性命,他們顧不得彼此的仇恨,紛紛互相救助,並且合力穩定船身,才逃過這場天災,而安全到達河的對岸。

成語典故及解讀

4.【成語】: 投筆從戎

【拼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釋】: 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能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