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推薦: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一組紀王城遺址圖片)

【作者簡介】尤磊,筆名:歸去來,駐馬店市作協會員。喜歷史人文。

《莊子.達生》記載一則故事,說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不到十天,周宣王急了:馴好了嗎?紀渻子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催,紀渻子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回答說:顧看迅疾,意氣強盛,還是不行啊。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問,紀渻子說: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內,別的雞見到它掉頭就跑,沒有敢於應戰的,應該可以了。

這就是成語“呆若木雞”的故事。

紀渻子當為紀國某一前代國君。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紀國乃炎帝神農氏的後代,姜姓,早在商朝就已經立國了。周武滅商,轉投周國懷抱,被周王正式封建為侯爵。紀國國都位於今天山東省壽光市境內,西臨強齊,東臨萊夷,西南為魯,東南為莒。

春秋初年,在山東地界上,齊、魯為一等強國,紀、莒次之。齊、魯之間誰也吃不掉誰,因此,對於齊國來說,東侵滅紀,近而滅萊直達大海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的世仇不過是個託詞。

周初封建諸侯,按照距離王城的遠近又分為“五服”,“服”者,服侍天子之意。以王城為中心,周邊五百里的區域,叫做甸服,這個範圍內的諸侯國叫畿內國。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區域叫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區域是綏服,綏服又叫賓服,意為賓客所居之地。綏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要服為蠻夷戎狄所居。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與秦、楚、晉一樣,齊國處於綏、要之間,在周天子心目中,是典型的需要教化的蠻荒之地。但恰恰是居於邊地,才讓他們具有充分的地緣優勢。他們完全可以先把觸角延伸到更為邊緣的區域,相對來說,這第一腳很容易踢開。然後,依託廣闊的戰略空間進入中原爭霸。相反,中原國家可能正為自己處於文化核心區而驕傲自滿,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步步緊逼。

齊國走的正是這一條路線,這也是邊緣大國被動的選擇。

紀國不是傻子,作為小國,它是機智而機敏的。

公元前722年,紀國出兵萊夷,頗有斬獲。

公元前721年,紀厲侯迎娶了魯惠公的大女兒伯姬。公元前716年,魯惠公的三女兒叔姬也媵了過來,此時的紀厲侯已逾花甲。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侵伐萊夷當然是為了增加戰略縱深,他也做著邊緣大國的迷夢。迎娶魯國公主就意味著紀、魯同盟,以阻遏齊國的步步緊逼。

魯、紀之間打得火熱,直接促成了齊、鄭兩國的石門同盟。

搞笑的是,公元前707年夏,借紀武侯登基之時,齊僖公與鄭莊公兩個大伽一起朝聘紀國,想乘虛偷襲,典型的黃鼠狼給雞拜年。紀武侯假裝不知,滿面春風,連道稀客,暗地裡強化了國都佈防,硬是讓組團黃鼠狼沒有下嘴之處。

公元前703年,在魯桓公的極力撮合之下,紀武侯小女紀季姜嫁於周桓王做了王后,紀國苦心孤詣,自然是想借天子權威嚇退齊國。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此時的周王早已威信掃地,自顧尚且不暇,哪裡還有能力保護岳父之國呢?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宋莊公連連要賬,鄭厲公不堪其擾,要的急了,鄭厲公來了一招閉門不見。

喲喝,想當老賴!宋莊公惱羞成怒。

公元前699年二月,宋國聯合齊、衛、南燕攻打鄭國。南燕國是衛國附庸,衛惠公乃齊僖公外孫,只要齊國首肯,這聯盟就達成了。齊國同意嗎?同意。齊僖公對鄭忽一直有好感,鄭突那廝不顧周禮篡了兄長之位,打他不只是個人感情上的問題,道義上也佔著理兒呢。況且宋莊公對齊僖公表了態,打敗鄭國之後立馬移兵攻紀,對齊僖公來說,這個誘惑更大。

鄭厲公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與魯國拉上了關係。鄭忽以齊大非偶為名辭婚文姜,魯桓公還吃著乾醋呢,聽說鄭突驅逐了鄭忽,他表示樂見其成。紀國見魯國與鄭國同盟,也主動貼了上來。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宋、齊各自尊大,互不統屬。魯允知鄭突帶兵有一套,放心將魯、紀之軍交付於他。結果,四國聯軍大敗。可見,政出多門不如統一管理。

第二年冬天,齊僖公氣急攻心,一命嗚呼。主要原因是伐紀無成,另一個原因則是自己的女婿沒站在自己一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橫死於齊,私情之外,諸兒算是報了殺父之仇。

第二年,聲名狼藉的齊襄公為轉移視線,強兵攻佔了紀國郱(山東省臨朐縣東南)、鄑(山東省昌邑市西北)、郚(山東省昌樂縣南)三個城邑,紀國失去半壁江山。

公元前691年,紀哀侯之弟紀季攜酅邑(臨淄區皇城鄉)投降齊國為附庸,遷紀國宗廟於此。酅邑西距齊都臨淄僅五公里,一直是齊國急欲吞併之地。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公元前690年,伯姬去世,紀國與魯國姻親更趨淡薄。強齊圍剿日甚,魯莊公邀約鄭君子儀救援紀國,子儀卻擔心櫟地的子突來攻不敢貿然出兵,魯國孤掌難鳴,只得作罷。紀哀侯自思無力保全,乃託國於紀季,帶領國人離國而去,不知所終。紀國毫無懸念地滅了國。

山東省沂水縣泉莊鎮境內有一“紀王崮”,傳說即是紀哀侯與國人最終的去處。

紀王崮海拔577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周長十餘里,山勢陡峭,雄偉挺拔,被譽為“天下第一崮”。這麼一處易守難攻的世外桃源,庶幾可以安慰紀哀侯那顆飽經滄桑的心吧。

公元前682年春天,叔姬返回酅邑,可能此時紀哀侯已經薨逝,她是替紀侯守護宗廟來了。公元前665年,叔姬在酅邑孤獨離世,想來,她定是含笑而卒的。

後來,齊改酅邑為安平。安逸平和,再無殺戮,這應該是叔姬最想看到的吧。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回頭再來看那個寓言故事。

在莊子看來,那些活蹦亂跳、驕態畢露的雞,不是最厲害的。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箇中高手。莊子通過這則寓言,恰到好處地詮釋了道家辯證思維。

反觀紀國,從“譖哀侯於夷王”開始,一直謀求有所作為,目光炯炯,左支右絀。然而,弱肉強食的社會,強鄰在側,根本就沒有修煉成“木雞”的道理與時機,國破家亡,只能怪生不逢時或是生不逢地吧。

滅紀之後,萊夷已是口中之食,莒國面臨捱打境地,魯國也只能做他小弟,齊國成了齊魯大地上當然的老大。就算中原諸侯也要看他的臉色,聽他的招呼了。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