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因為王陽明滅亡的嗎?

趙大神說古今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狀元出身的魏藻德臨危受命,成為內閣首輔,崇禎問他有何對策,一向口若懸河的他選擇了閉口不言,崇禎再問,你只要開口,我立刻下旨照辦,魏藻德跪在地上,一聲不吭。崇禎氣瘋了,一腳踢翻了龍椅。

北京陷落,明朝滅亡,崇禎無可奈何煤山自縊。但是崇禎死不瞑目,恨恨地說,“文臣個個可殺”,又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朕誤聽文官言,致失天下”。



崇禎的怨言不是沒有理由,他換了五十個宰相到底有幾個能堪大任。崇禎最敬重的“朕以天下聽先生”的周延儒,面對內憂外患卻無一字之謀,就知道虛報戰功忽悠崇禎。

“明末士大夫,問錢穀不知,問甲兵不知”,明朝末年,學風空疏,“束書不觀,遊學無根”,士大夫們醉心於八股時文,一生以刊刻文集,欺世盜名為主。明亡以後,很多大臣士大夫自殺殉國,稱之為“甲申殉難”。“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平時不幹實事,只能在大難臨頭用以死報國的方式解脫。



明亡後,一些知識分子開始對明朝覆亡的原因進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們認為,明中葉以來“陽明學說之風行天下,而蠹壞世道人心, 甚至人人束書不觀而從事於遊談, 空談心性而不致當世實務, 故導致士林無恥, 以至於社稷丘墟。”

張履祥直接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三點:黨爭、流賊和王陽明的《傳習錄》。



陸隴其就認為晚明社會的混亂是由於王陽明的心學邪說。王陽明及他的門徒都以新興的聖人自居,反對古訓,敗壞了公德。

劉宗周說:“今天下爭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參之以情識,而一是皆良超潔者蕩之以玄虛,而夷良於賊。”

王夫之強烈反對王陽明,認為王學使人任性而廢學,對導致明朝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認為“陸子靜出而宋亡”,王守仁為“禍烈 於蛇龍猛獸”。



顧炎武則痛斥王陽明學派“置四海之窮困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致使“神州蕩覆,宗社丘墟”。

東林學派領袖之一的顧允成就說:"吾嘆夫今人之講學?","恁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講學快活過日" 。

王陽明是明朝的第一哲學家,在反對僵化的程朱理學,重視主觀能動性,重視個人自主性,提出知行合一,重視教育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王陽明心學的出現,確使人們"一時心目俱醒, 恍若撥雲霧而見白日" 。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陽明吹響了個性解放的號角,同時也帶來了不切實際的清談之風。王陽明死後,王后心學迅速傳播,嘉、隆以後,參禪之風瀰漫整個學界,"萬曆世士大夫講學多類此"。“頓悟”、“漸悟”,要"從心悟入",便可"一了百當";只要"大徹大悟",便可"破千古之疑" 。淨心自悟、面壁禪坐成了當時士大夫最流行的生活。不讀書,不探討實際學問,不研究當代政治、經濟、軍事;只知談 心性,誦語錄,參話頭,背公案。 空談性命,不務實學,聖人可以悟出來,國家可不是談出來的。

顧炎武痛心疾首道:"劉石亂華,本於清談之禍,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於前代者。昔之清談 談老莊,今之清淡談孔孟","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 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 。



明朝滅亡有多種原因,天災人禍,內憂外患,財政困難,後金威脅,黨爭不斷,不能讓都王陽明一個人來被這個鍋,不能簡單說王陽明的心學是亡國之學。但是王陽明的學說思想的確有弊端,晚明的清談之風很是厲害。

王陽明心學傳人在後來發展到“束書不觀”的地步,也就是拒絕一切社會知識和社會實踐。和王陽明內聖外王的統帥之才差之萬里。

現在王陽明很熱,有人認為陽明心學是“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之大成”,“治療當今社會癌症的一劑良藥”,“21世紀一定是王陽明世紀”。



總有人喜歡把日本證明王陽明心學厲害的證據,說什麼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日本整個近代的崛起是“以陽明心學為奠基的”,“關鍵只在實行了‘知行合一’四個字”,是陽明心學“在別的國度的開花結果”。

孫中山第一個否認了“明治維新是由陽明學精神主導”這一觀點。 1917年開始發表的《建國方略之一孫文學說》中,孫中山先生這樣寫道: 或曰:“日本維新之業,全得陽明學說之功,而東邦人士咸信為然,故推尊陽明極為隆重。”不知日本維新之前,猶是封建時代,其俗去古未遠,朝氣尚存;5忽遇外患憑凌,幕府無措,有志之士激於義憤,於是倡尊王攘夷之說以鼓動國人。是猶義和團之倡扶清滅洋,同一步調也。所異者,則時勢有幸有不幸耳。及其攘夷不就,則轉而師夷,而維新之業乃全得師夷之功。是日本之維新,皆成於行之而不知其道者,與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實風馬牛之不相及也。倘“知行合一”之說果有功於日本之維新,則亦必能救中國之積弱,何以中國學者同是尊重陽明,而效果異趣也。



孫中山說得很明白,日本明治維新和王陽明風馬牛不相及,至於那個“一生低首拜陽明”東鄉平八郎不過是個日本軍國主義者。

“日本陽明學”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發生的一場社會運動,既不是中國明代王陽明思想在近代日本的深化和再現,也並非學術思想流派,更和中國沒有什麼關係。說穿了是幾個日本人利用了“陽明”這個名號為自己發動的社會運動取的名字,把王陽明思想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當作了運動的口號使用而已。

章太炎和梁啟超初到日本被“日本陽明學”給迷惑了,所以才大加讚歎。 蔣介石原名蔣志清,是王陽明的忠實粉絲,他以王陽明的名言“大中至正”,改名為蔣中正。

蔣介石講了一輩子王陽明心學,既沒有救中國,也沒有救自己,他從來也沒有做到過知行合一。對蔣介石而言,王陽明的心學真成了亡國之學了。


非常道畢延河


拜《明朝那些事》所賜,王陽明被塑造成了一個集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等諸多頭銜和名號於一身的“完人”,他所謂的“致良知”之學,也成為了很多“網絡明史學家”所推崇的“能夠挽救大明”思想良藥。實際上,王陽明的思想在當時,根本難以挽救 已經夕日欲頹的大明王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有一個誤區,需要注意,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將王陽明放在朱熹的對立面之上,這實際上是不正確的。王陽明和朱熹的差別,只在於方法論上的差異,而世界觀上是相同的,並且通過閱讀《傳習錄》可知,王陽明對於朱熹的觀點非常推崇,當弟子問他某個朱熹的觀點是否錯誤時,王陽明都會詳細地為朱熹“辯護”,從頭到尾,王陽明都沒有反對過朱熹的任何理論觀點。

再說王陽明,他的“知行合一”,往往被用來與“理論結合實際”相等同,這實際上是非常可笑的,這兩者可以說八竿子打不著。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僅限於道德哲學方面,論證對於所謂“三綱五常”的認識和實踐之間的關係,本質上來說,並不是叫人從客觀世界獲得知識,並且再次通過實踐去驗證,而僅僅是讓人將所謂的道德付諸實踐,並且在此過程中王陽明反對知識,學習的作用,因為他強調“理在心中”。如此,信仰王陽明的人,便不必去古代的書籍中汲取知識,而僅僅通過內心的自省,便能獲得所謂的“良知”,這造成了當時的士人階層中,流行空談,不注重知識等現象。

試想,這種思想對於當時的毒害有多深:不注重知識,僅僅依靠自己的反省,造成孔子所說的“思而不學則殆”,根本難以從學術,知識,思想領域得到真正的提升;再者,崇尚空談的社會風氣,造成了魏晉浮誇之風再起的趨勢。當然,後來王陽明的諸多弟子紛紛開宗立派,各自主張不同的思想,而這些實際上已經不是王陽明的最初主張了。

王陽明思想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中國本土儒學面對佛教思想的入侵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接受佛教中的一些關於“心”的理論,過度宣揚道德的作用,試圖以此來鞏固儒學的正統地位。至於思想本身,對改革當時明朝社會的各種積弊沒有絲毫幫助。

最後提一句,很多人用東鄉平八郎等人信奉的日本陽明學,來論證王陽明的偉大。實際上,日本的這個學派和王陽明的思想沒有任何關係,唯一的聯繫就是藉助了王陽明的名字而已,這和康有為寫《孔子改制考》一樣,假託孔子,來闡述自己的主張,日本的陽明學派,也是同樣的目的。


庭州行者


這一問題過高的看中了王陽明的作用,忽略了思想變化也要有物質變化作為前提。明朝的滅亡和之前的其他朝代一樣都是亡於“吏治不修”“皇權旁落”“內部矛盾”,至於清地方政權入關、從地方政權升級為全國性政權,只是得了便宜。

(1)王陽明思想是“三教合一”的產物,相對於佔主體地位的“理學”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力

王陽明的“陽明之學”是儒家學派之一,晚明的“陽明之學”大盛,只不過是“心學”在與“理學”的競爭中起到優勢地位而已。“陽明之學”屬於心學,心學上推孟子,北宋“二程”為其開端,到王守仁(陽明)時屬於明朝的心學兩大流派之一。

更為重要的是,那時的儒學、佛學、道學都在互相吸收,自北宋開始“三教”(儒釋道)間相互吸收相互競爭的思想就已經比較濃重,心學的對立學派理學也是“三教合一”的產物。由此,從文化史上看“陽明心學”的脈絡很清晰,因此,該思想並非橫空出世有其前因,何以不再前因導致明亡,偏偏在王陽明死後大興,是有其原因的。

王守仁死後,其弟子逐漸分出所謂的“七學”,七門可分左右,左派弟子又分為“泰州學派”“異端”等多種。人們所說的“王陽明滅明”其主要是指“左派”,這一學派宗旨就是堅決反對理學、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無為、反對忠君思想、倡導物理價值觀竭力為商賈利益和價值呼號等。

由此可見,王陽明思想確實對儒家主流思想起了消融作用。再加上古代中國只有家族宗族觀念、政權朝廷觀念等,大量儒家子弟降清也有受其影響的因素之一。

陳獻章:明朝江門心學開創者

但其影響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人性和物質利益分化。

(2)真正讓明朝滅亡的是商品經濟畸形發展下,人性本身的醜惡導致“皇權旁落”

為何心學在明憲宗時期開始興起?陳獻章和湛若水的嶺南學派(江門學派)、陽明心學先後興起?其創立者都是廣東、浙江等省份?以上這些都充分說明,思想的形成是落後於社會現實的。憑空開創出一個理論,沒有現成案例去說服他人是不可能的。

因此,“陽明心學”在兜售反對君權的同時,社會上已經有了相當一批人具備這種思想。這不過因為他們的地位或知識能力無法表達清晰或者不敢表達一樣。

中國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的歷程都是一樣的:

陸九淵:陸王心學開創者

建國之初肚子問題最重要,開始重農抑商——肚子飽了,開始種植經濟作物或家禽,同時進行小商品的交換,從而形成交易中介市場——隨著經濟作物發達,各行各業開始興起——各種青樓業、腐敗問題開始廣泛出現——權臣出現、皇權陷落——內部反叛或地方政權強起。

肚子飽了人們就開瞎琢磨了,思想開始分化後,再加上統治者引導不力,自然產生混亂。恰巧中原政權從來不缺少內憂外患,又趕上千年一遇的大災荒,明朝就這樣倒在了自己的懷裡。


坐古談今


王陽明的所謂“知行合一”,其實是“心知肚明”的意思,而其中的“知”是“知道”,“行”是“心行”,即,“知道”後“心動”,而非“行動”。

從這一點來看,王陽明倡導的“知行合一”,絕對不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同意詞,而只是相對於“格物致知”的對立面!

王陽明首先強調的是“心外無物”,然後才倡導“知行合一”。

因為王陽明已經倡導“心外無物”了,就不可能涉及到什麼實際應用方面的問題。

事實上,人類所有的“行動”都要與“外物”相關,顯然,這與王陽明自己提出的“心外無物”是相矛盾的。

在王陽明看來,世上所有的問題,都只能是“心心相印”的問題,與外界無關!

這也正如王陽明本人去“格竹七日”卻無任何收效一樣,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對物而言的,而非王陽明所倡導的“心外無物”。

王陽明:“凡知覺處便是心”!他的心學立足點在於心,在於人,而非理,非物。

可見,王陽明的所謂“知行合一”絕非“理論聯繫實際”,更不是什麼“想到做到”。

《道德經》 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時,就一定要從天地萬物演化的角度談,但如果以心學這個角度去論證,則肯定是錯的。

所以,學陽明心學,必須要有前提,即,“知”是心之體,而不是從萬物看世界。如果你站天地萬物角度去讀心學,也許只能是風馬牛不相及!

王陽明曾提出一個觀點:一大片無源之池塘,還不如一眼活泉。“根”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根在了,那行為就自然生成。

可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本質上是“知+識”的合一,或者說是“心與忄”的合一!其精髓仍然只不過是“我與吾”的心理鬥爭而已!

(未完待續,更多的交流可關注“定慧堂”)


定慧堂


大秦亡於秦始皇嗎?我認為不是,秦始皇在位時除了重用法家,其餘沒做過什麼壞事,阿房宮和圓明園比誰更禍國殃民?

大秦主要是亡於秦始皇太心軟,六國後裔沒有全部鎮壓,導致他們有反水的機會,只不過最後被劉邦撿了漏。

大明亡於皇帝嗎?也不是,縱觀中國歷史,有那個朝代敢於二十年不上朝,金鑾殿都長蜘蛛網了,國家還正常運行,到目前為止只有美國有這個情況,但是他們不敢停擺二十年。

都說大明黑暗,老百姓民不聊生,那麼我想知道,為什麼老百姓總想反清復明呢?八國聯軍來了,還為他們搞後勤。

至於把大明亡於王陽明,那是誣衊。恰恰是文官集團借用王陽明的理論做自己的齷齪勾搭。

王陽明講究實事求是,講究知道了還不算,更要實踐,這是傳統儒家反對的。如果大明的文官都學心學,做心學,大明就不會滅亡。


魏小道


到萬曆年間,通過一系列改革明朝有了一個短暫的復甦期,歷史上也有“萬曆中興”之說, 不過後來隨著明神宗的步步墮落甚至近30年不上朝,以致國家發展停滯,朝堂一片混亂。本來可以停止明朝滅亡的腳步,或者打一個反轉牌的,最後還是曇花一現。再往後的“一月皇帝”,就更別說了,再有滿心的抱負,做皇帝后你只活了一個月什麼也白搭。

其他的就不細說了,最後說下崇禎皇帝吧!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崇禎皇帝是最後一個皇帝,但崇禎皇帝並不是一個懶政怠政的皇帝,他也是一個滿心抱負,想把國家整好的一個人。只不過他接手時,這個國家已經病入膏肓滿身瘡痍,可能任誰也沒有回天之力了。

你說的王陽明和明朝滅亡的關係,應該是考慮到後期一些人對王陽明心學抨擊吧!其實這個很好解釋,比如現在我們學的一些正規知識,這些知識被不同的人學習領會後,會發揮各種各樣的作用,而運用這些知識去做什麼事,誰都決定不了。

希望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


追記歷史


一個朝代的興衰豈能是一個人的責任,這是這個朝代所有人的責任!一個人可以興一個朝代,但一個人絕不能讓一個朝代顛覆!


胡德鑫HDX


有點扯,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調調。

按這個推理,清朝是因為曾國藩滅亡的

。。。

宋,是因為朱熹?

漢,是因為董仲舒?

譁眾取寵

吃飽撐的

😂😂😂😂


觀滄海GCH


以下幾點:

一、土地兼併嚴重,造成大量流民

二、朝廷賦稅增加,農民苛捐雜稅沉重 

二、朝廷賦稅增加,農民苛捐雜稅沉重 

三、軍隊紀律渙散,嚴重害民擾民

四、攘外安內軍事失敗

五、用人和策略上失誤,軍事將才被冤殺罷斥,自毀長城錯過良機

皇帝昏庸無能,尤其是明朝後期皇帝都是荒淫無能之輩,後來導致民心渙散,並且伴隨著天災,所以最終導致滅亡


亦師亦友亦君子c


大明朝是因為秦始皇滅亡的,秦始皇是因為商紂王滅亡的,以此類推就是歷史的真相,若一直推論下去,若一直保持原始社會,也就是原始的共產社會,那有大明朝的滅亡啊!王陽明等等大神,也就是度人度己,展示一番人世間的陰陽變換,看見的就看見,聽見的就聽見。老子不會只教你規律,為人處世的辦法,如此老子也不會給你展示行為藝術,騎牛跑酷,。人人早晚都成佛,佛傳法豈不是囉嗦老太婆。就一點,這些大神說的,自己都做到了,不僅是自己說道做道,而且是心證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